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三國之最風(fēng)流 112 閻柔宣威潞河北(五)
田楷、秦干兩人才接到趙云的來書,緊接著就又接到荀成的檄令,命他兩人暫聽趙云節(jié)制,兩人遂不敢怠慢,便布置了一下郡中的諸務(wù)事宜之后,即分別從濟南國的郡治東平陵和樂安國的郡志臨濟出發(fā),往平原郡的郡治平原縣而去。
東平陵縣距離平原縣的距離較近,一百多里地,臨濟距離平原縣的距離稍遠,將近兩百里地,所以田楷先到達了平原縣。趙云把田楷接下,等了一天,秦干來到。
田楷、趙云按照趙云來書中的吩咐,都沒有大張旗鼓,皆是輕車簡從。
根據(jù)最新的軍報,袁譚所部已經(jīng)到了甘陵郡,現(xiàn)正在甘陵郡中稍作休整,至多再有兩三天,他的兵馬就能抵制平原郡的西北邊界,亦即臨近平原縣的位置,軍情已經(jīng)是比較緊急了,趙云就沒有再耽擱,便把田楷、秦干請到他郡府的堂上,商議此戰(zhàn)的應(yīng)對之策。
田楷坐在這平原郡府的堂上,臉上沒有什么異樣的表情,但心中著實是五味雜陳。
回想他此前在平原郡的這幾年,西抗袁紹,境中黃巾劫掠,南邊又要面對荀貞的強大壓力,真也不知道這幾年的日子他是怎么苦熬過來的。
現(xiàn)在投到了荀貞的帳下,盡管實事求是的講,他還是有點遺憾和不太情愿,可是比起公孫贊,荀貞這棵大樹,顯然更能讓他依靠,更能夠給他擋風(fēng)遮雨,因於遺憾之外,亦有輕松之感。
趙云能夠猜出,田楷故地重游,必有感觸,但這種話他不好問,干脆也就裝作不知。
他首先開口,笑與田楷、秦干說道:““袁譚兵馬即將壓境,郡中賊寇,我又還沒有能盡數(shù)將之剿滅,暫時不能離郡,所以只好有勞二公來平原縣與我相見,失禮之處。尚請二公勿要見責(zé)。”
田楷四十多歲,秦干五十來歲,年齡都要比趙云大得多,趙巖尊稱他倆一聲“公”,一點沒錯。
秦干說道:““大家都是為了保土守境,對抗外侵,稱不上勞不勞的。”問趙云,說道:““袁譚所部大概何時會到?”
趙云說道:““袁譚所部,現(xiàn)在甘陵郡的郡治甘陵縣以西、清河?xùn)|邊暫駐休整。甘陵縣,據(jù)我平原縣百余里而已,三兩日內(nèi),他及其部應(yīng)該就能到我平原縣境。”
秦干問道:““其部步騎多少?將校都是誰人?子龍,你可有探知清楚了么?”
趙云回答說道:““其部兵馬不足五千,以步卒為主,騎只數(shù)百而已;袁譚以下,將校有蔣奇、文同等人;謀主據(jù)報是辛評。”
秦干昔年是潁陰縣的主簿,主簿乃縣中大吏,他也認(rèn)識辛評,對此人有些了解。
聞得此言,秦干便就說道:““辛佐治小有謀略。他為謀主,宜當(dāng)謹(jǐn)慎應(yīng)對。”
趙云點了點頭說道:“明公在給我的檄令中特別交代,叫我要先查清楚袁譚的謀主是誰,專門指出,如果是辛評的話,咱們就得多加小心。此正與公之此言相同。”
秦干和田楷一樣,也是表面上看來無有異色,但他的兒子秦項前不久才因為他的去信,而服毒自殺,五十多歲的人了,最喜歡的兒子,可以說是被他親手殺掉的,這份喪子之痛,可想而知。盡管可能是出於補償,荀貞給他升了官,任他做了樂安縣的太守,但悲痛又豈會因此減輕?卻與不好問田楷一樣,趙云也不好就此事問秦干,故而亦只能裝作不知。
秦干說道:“子龍,既然袁譚所部的謀主、將校、步騎兵數(shù)都已經(jīng)探查清楚,如你所說,他兩三日后,兵馬可能就會到達平原縣,那么你我現(xiàn)下是不是就該著手備戰(zhàn)了?具體的應(yīng)對策略上,你可以有主意?”
趙云說道:“我思得了一策,只是不知妥與不妥,正要與公二人計議。”
秦干問道:“是何策也?”
趙云端坐於席,冠玉也似的臉上顯從容之態(tài),說道:“我打算設(shè)伏擊之。”
秦干愣了一愣,說道“設(shè)伏擊之。”
趙云說道:“正是”
秦干蹙起眉頭,說道:“子龍,恐怕不妥。”
趙云問道:“秦公是何高見?”
秦干說道:“一則,你剛才也說了,明公在給你的檄文中明言令道,‘如果袁譚謀主是辛佐治,那么咱們就當(dāng)多加小心’;二來,還是你剛才說的,平原郡中現(xiàn)在的情況不好,賊寇多有,你尚未能把之盡數(shù)剿滅,內(nèi)有賊患未定,而外敵於此時來犯,這個時候,如果還主動出擊的話,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設(shè)想,只怕整個平原郡都會就此丟掉。”
趙云不動聲色,問道:“那秦公以為,我等該何以應(yīng)對為善?”
秦干說道:“我以為咱們應(yīng)該堅守。我從臨濟出來,北上渡河,進入平原郡后,一路上見之,沿途百姓凋殘,田地大多荒蕪,如此形勢之下,無需咱們堅壁清野,袁譚所部到后,他也斷難在我平原郡本地取得糧秣之供給,他的糧食就只能靠從冀州運來,其部雖然不到五千,但是四五千步騎,為數(shù)也不算少了,人吃馬嚼,每日的耗費甚多,只要你我能把平原縣等幾個重要的縣城守住,他久戰(zhàn)不利,勢必就只能無功而返。子龍,此策豈不更加穩(wěn)妥么?”
趙云問田楷,說道:“田公何見?”
田楷答道:“仆以為,秦公所言甚是。當(dāng)前之計,堅守當(dāng)為上策。”
趙云笑了起來,說道:“二公所言,不能說是錯,然以云愚見,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法也,未免保守;而且恕云直言,秦公之此策,看似是更加穩(wěn)妥,而長遠來講,對平原郡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秦干問道:“子龍,卿此話何意?”
趙云說道:“秦公,如果我能盡快地把郡內(nèi)的盜賊悉數(shù)剿滅,使百姓免除賊患,從而可以安心地墾種田地。那么抓緊時間的話,還能再趕種一茬麥子,至不濟,也能種些豌豆之類。只要有種,就有收獲,這樣,我郡中百姓今年就不至於還是顆粒無收。
“而又只有百姓有了收成,百姓才首先不會做賊,其次不會流離失所,成為流民。長遠來看,這對平原郡才是最為有利的。是以云之愚見,對袁譚之此次來犯,咱們絕不能僅是守城,而必須要主動出擊,要迅速地把他打敗才行。”
聽了趙云此話,秦干、田楷各自深思。
想了一會兒,秦干說道:“子龍,卿此言有理,是我想的差了。但如果主動出擊的話,卻有兩個問題。”
趙云問道:“敢問秦公,是哪兩個問題?”
秦干說道:“袁譚所部四五千眾,我三郡兵馬合在一起,也就四千來人,如果用來守城的話,自然是夠的。可若用之野戰(zhàn),咱們一邊要防備平原郡中那些賊寇,可能會有賊寇投靠袁譚,騷擾我軍,一邊還得留下部分兵馬守城,如此一來,以我等現(xiàn)有之兵力,能不能盡快地打敗袁譚所部,或者說會不會反而不敵袁譚所部?是其一也。
“明公檄令中對你有交代,叫你務(wù)必要多加小心,你卻反而打算主動出擊,這與明公的指令相違。此其二也。”
趙云說道:“第二個問題,秦公不必?fù)?dān)憂,我已經(jīng)給明公去書,陳述我的意見了,明公的檄令應(yīng)該這兩天就會送來,若明公的回檄,仍然是命令我不得浪戰(zhàn),多加小心,主動出擊此事,咱們自就無需再提。”
秦干知道荀貞對趙云的信任,心道:“明公的回檄,十之八九會同意子龍此策。”說道,“如此最好。”
趙云接著說道:“公說的第一個問題,我也考慮到了。……敢給公做個小小的糾正,所以云說的不是‘主動出擊’,而是‘設(shè)伏擊之’。”
秦干問道:“如何設(shè)伏擊之?”
趙云沒有直接回答秦干,轉(zhuǎn)目看向半晌沒有開口的田楷,問道:“田公,云敢問公一句,今公棄暗投明,投到明公帳下,覺得明公待你如何?”
田楷不知趙云為何忽然有此一問,疑心是荀貞在給趙云的檄令中說了什么?心頭一跳,一時沒有空多想,慌忙回答說道:“明公不以楷之前的冥頑不靈見責(zé),委任楷以濟南相之任,托青州的門戶歷城於楷,對楷的信任,實令楷感激涕零,明公待楷恩重如山,楷唯效死以報。”
趙云搖了搖頭,說道:“不對。”
田楷愕然,說道:“敢問將軍,哪里不對?”
“田公,你不應(yīng)該感激涕零。”
田楷說道:“我不應(yīng)該感激涕零?”
“你應(yīng)該暗中銜恨。”
田楷說道:“我應(yīng)該暗中銜恨?”
要不是趙云在說這兩句話的時候,臉上笑瞇瞇的,毫無嚴(yán)詞厲色,田楷恐怕早就嚇得跳起身來了,可雖是如此,他仍是不解趙云之意。
趙云顧視秦干,笑問道:“秦公,你聽懂云此話的意思了么?”
秦干若有所思,說道:“子龍,你是想以此來誑袁譚?”
趙云笑道:“正是。”
田楷說道:“以此來誑袁譚?”
趙云笑問田楷,說道:“田公,公以為我此策可行之否?”
田楷漸漸的也弄明白了趙云的意思,他遲疑說道:“將軍此策固然甚佳,可是將軍,我與袁譚曾經(jīng)為敵,即便等他到平原縣境后,我遣人去見他,說我愿意做他的內(nèi)應(yīng),只怕他也不會相信。”
趙云笑道:“不是要公做他的內(nèi)應(yīng)。”
田楷問道:“那是?”
趙云說道:“只需當(dāng)袁譚攻我平原縣的時候,公援兵來得遲一些就行。”
田楷說道:“援兵來的遲一些?”
趙云說道:“不錯,越遲越好。”
田楷終於明白了趙云的意思,說道:“將軍是想讓袁譚誤以為我因暗中銜恨,所以不肯急援將軍,以此來誘他……”說到這里,田楷頓了一下,問道,“將軍,你剛才說‘設(shè)伏擊之’,這個‘伏’,將軍欲設(shè)何處?”
趙云再次把目光轉(zhuǎn)向秦干,說道:“秦公,當(dāng)袁譚圍攻我平原縣時,煩公也出兵遲緩,可否?”
話不必明說,秦干已知趙云之意。
為什么他也“會”出兵遲緩?如果說田楷是因為新降之,人對荀貞還不忠誠的話,那么他自然就是因為其子實際上是死在荀貞的命令之下,所以他心中含恨。
秦干忍住一陣突然而來的心痛,說道:“好。”
趙云然后回答田楷所問,說道:“當(dāng)袁譚攻我平原縣城的時候,我會先做守城,而當(dāng)?shù)炔粊砉c秦公的援兵之后,我就會突圍出城。那個時候,料袁譚必定會銜尾而追之,我會把他誘到西平昌、厭次兩縣之間。田公,你與秦公就在此處設(shè)伏。候袁譚所部進了埋伏,我與二公前后夾攻,敗之易如反掌。”
西平昌、厭次在平原縣的東北邊,厭次是平原郡最東北部的一個縣,過了厭次,再往前穿過數(shù)十里遠近的渤海郡於此的一段,便是渤海。厭次距離平原縣城約二百里,西平昌距離平原縣城約百里,這兩座縣的北邊又有兩座縣城,一座樂陵,一座般縣,這兩座縣城亦屬平原郡,過此二城往北,便是渤海郡界。選擇這個地方設(shè)伏,如果順利的話,是有可能把袁譚所部盡數(shù)殲滅於此的。
秦干、田楷兩人對視一眼,然后齊齊看向趙云,俱皆說道:“將軍此策高明。”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