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備中的伊達獨眼龍 第七十一章 忽喇喇似大廈傾(4)
高槻城守將入江春正本就是不是石山本愿寺的嫡系人馬,也不像他的兄長那般是凈土真宗的虔誠信徒,更在山崎之戰(zhàn)中慘敗突圍,雖則還有一戰(zhàn)之力,不過他知道石山本愿寺不會讓他繼續(xù)擔當高槻城的守將,入江氏的領地恐怕也會被剝奪。《明智光秀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果然派遣了他的岳父妻木范熙為特使秘密入城,他一再要求入江春正盡早換掛二條旗,以表示歸順幕府軍的統(tǒng)轄。
在入江春正的說服和堅持下,高槻城內(nèi)大多數(shù)家臣開始贊同高槻城實行易幟,在第二日便在高槻城頭插上了幕府的二條旗表示順從幕府軍,同時明智光秀應入江春正的提議進軍一向一揆軍陣,迫使后者退出高槻城地區(qū)。
明智光秀并非不講道理之人,在勝利之下沒有驕傲自大,他承諾只要高槻城投誠幕府軍,入江春正將會繼續(xù)擔任高槻城的城主,不會改變,同時還能夠在幕府之中擔任幕臣。
擔任幕臣本就是應有之事,這件事情明智光秀還是有權(quán)力做出的,不過明智光秀并非是簡簡單單的想要奪取高槻城而已,在高槻城易幟之后,芥川山城的守將芥川六郎政家、茨木城的茨木重朝、三宅城的三宅國親紛紛表示恭順,一下子幕府軍占據(jù)了大片土地,軍鋒更是直抵石山本愿寺。
這茨木重朝和三宅國親投誠幕府軍還情有可原,他們?nèi)际侨瞄L慶政權(quán)麾下的攝津眾的大佬,和另外一個大佬入江春繼不同的是他們更是出于現(xiàn)實主義的考慮方才投靠石山本愿寺的。
可是這芥川山城的城主芥川政家可說是石山本愿寺一手扶持上來的,要知道芥川山城原本是芥川一族的居城,后來芥川孫十郎謀反被三好長慶一刀果決之后成為了三好長慶的居城。這芥川孫十郎也并非旁人,按照輩分還是三好長慶的堂叔,不過這個家伙迎娶了三好長慶的養(yǎng)女,堂叔變成了便宜女婿,實在是夠亂的。
芥川孫十郎的父親芥川長光乃是三好之長的三男,然后過繼給芥川信貞為養(yǎng)子繼承了芥川山城的城主之位。三好之長的嫡孫三好元長生了三好長慶。
芥川政家已經(jīng)是旁支末流,要不是有一個好姓氏,再加上一直以來都叫囂著他們一支才是芥川山城的真正繼承者(在三好長慶時代沒有見他叫囂過),本愿寺顯如也不會扶持他當上這芥川山城的城主之位。不曾想到他竟然在高槻城投誠之后嚇破了膽量,也是投誠了事。
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來,高槻城、芥川山城、茨木城、三宅城投誠幕府軍之后,石山本愿寺將直面幕府軍的危險,只要沿著淀川順流而下將直抵石山本愿寺。只要不是傻子都可以從中窺探到了與眾不同的東西出來。
石山本愿寺將要直面幕府軍,以及跟隨在幕府軍身后的東軍的鋒芒,情勢危急,石山本愿寺危險,一向一揆眾事業(yè)危險,本愿寺的僧人們的身家性命危險。一向一揆眾都在等待著本愿寺顯如就下一步該如何辦。
自從一向一揆發(fā)動以來,一向一揆事業(yè)在高屋城一戰(zhàn)中差一點喪失了前進的腳步,可是最終還是在三好軍的退讓下勝利了,其余的時候他們的行動進行的都非常順利。
然而,就在一向一揆形勢大好的時候。山崎之戰(zhàn),一戰(zhàn)取得了勝利,打垮了高槻城的入江眾,表面上看來對于總體來說傷亡并不是很大,可是對于原本就人心惶惶的地方武士來說,這不亞于晴天霹靂。
要知道伊達家的大軍已經(jīng)近在咫尺,繼續(xù)呆在一向一揆陣營之中的話將會成為伊達大軍碾壓的對象,而投誠幕府軍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保障他們的安全,在他們的心中幕府還是有些保障能力的。就算是不行,到時候從幕府投奔伊達家也不是不行的事情。況且如此一來他們的身份是武家的一員,而不是寺家的一員,這在談判之中是重要的砝碼。
伊達軍和幕府軍的雙重壓力之下,高槻城、茨木城、三宅城以及芥川山城的守將們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意料之外也是理所當然。一向一揆的士氣遭到了致命的打擊。本愿寺顯如的心在滴血啊。
本愿寺顯如左顧右盼,竟然沒有一人能夠給他出謀劃策,他新近仰仗的本多正信也不再當場,低聲吼道:“本多正信去什么地方了,他怎么沒有出現(xiàn)前來報到,太不像話了。”
有人回道:“半月前。您派遣他前往播磨國公干了。”說是公干,其實就是策動三木城謀反,讓三木城阻擋伊達軍的侵攻,這件事情在本愿寺內(nèi)部已是公開的秘密,不過還是不能夠大張旗鼓的說,要知道現(xiàn)在本愿寺和伊達家之間的關系還沒有徹底撕破臉皮,拳打腳踢已經(jīng)干上了,可是臉皮還沒有撕開,這就是現(xiàn)在本愿寺和伊達家之間的關系。
本愿寺顯如冷哼了一聲,站了起來。幕府軍步步緊逼,局勢已經(jīng)變得漸漸遠離了他預先設計好的發(fā)展過程,不過目前本愿寺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退路,確切的說是他自己本人已經(jīng)沒有了退路,蓮如上人能夠從容從加賀國撤出來到畿內(nèi)發(fā)展信徒,他難道還有后路可走。本愿寺顯如也不想走,既然已經(jīng)沒有了退路,那就轟轟烈烈的干一場吧。
本愿寺顯如下達了決斷:你要戰(zhàn),那邊戰(zhàn),命令大和方面軍盡快結(jié)束戰(zhàn)斗然后突襲山城國,切斷東軍的后路,同時號召各地一向一揆眾聚集石山本愿寺,與東軍決一死戰(zhàn)。
同時,本愿寺顯如為了不至于腹背受敵,命令下間賴照前往播磨國面見伊達政衡簽訂不戰(zhàn)協(xié)議,就算是讓出一些利益也不惜代價也要讓伊達軍停在三木城不再前進,他可不相信區(qū)區(qū)三木城能夠擋住伊達軍的進攻。
他正要下令的時候,一名侍從神經(jīng)兮兮的跑了進來,稟報道:“法主,斥候回報三木城已與昨日告破,同時伊達軍前鋒五千余人已經(jīng)進入明石郡,很明顯是來對付我們的,還請法主做出決斷。”
本愿寺顯如哪里想到真的會有腹背受敵的時候,他一下子慌了手腳。要知道伊達軍全都是精銳之師,高達四五萬人,如此龐大的軍勢一旦涌入攝津國的話,再加上東軍的話。局勢真的不可收拾了。
本愿寺顯如前翻決斷是為了對付東軍做出的,還能夠從容不迫的不讓大和方面軍突襲山城國,可是現(xiàn)在伊達大軍出現(xiàn)在背后的時候,他的從容不迫一下子喪失殆盡,卻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是與東軍決一死戰(zhàn)。還是暫緩進攻,等候大和方面軍退守石山本愿寺,一下子環(huán)繞在他的腦海中。
他現(xiàn)在還有時間來應對緊迫的局面,他接連下達了幾道命令,加強巡弋石山本愿寺、越水城一線的騎兵力量,同時補充各個關卡砦子的步卒。游騎再多派一倍,從一天三報,改成一天四報。暫停城外筑營,全力修葺城墻。同時還命令一直沒有動彈的紀伊雜賀眾進入和泉國,保護石山本愿寺的側(cè)翼安全。做好接應大和方面軍的工作。
本多正信當晚返回了石山本愿寺,隨即便被本愿寺顯如的侍從帶入了內(nèi)院之中面呈本愿寺顯如。往常的時候本多正信得到如此禮遇,其他人羨慕嫉妒恨,現(xiàn)在卻是不然。
從三木城戰(zhàn)場上歸來的本多正信,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他原本認為憑借著三木城起碼能夠擋住個三四個月的時間,不曾想到竟然一天一夜都沒有擋住就被破了外城,內(nèi)城恐怕兩三天內(nèi)就會被打破,連三木城都難以擋住進攻,恐怕唯有石山本愿寺才有一戰(zhàn)之力了。其余城砦沒有多少作用。
聽得本多正信轉(zhuǎn)訴的親身經(jīng)歷,本愿寺顯如同樣一臉的沉重,他同樣沒有想到伊達軍的戰(zhàn)斗力如此強悍,攻打一座一兩三千守備的堅城竟然一戰(zhàn)就能夠抵定。攻破三木城用了不到一天時間。
本愿寺顯如又驚又恐。吃驚的是伊達軍竟然如此強悍,三木城在他的原本預期之中不能夠擋住三四個月,起碼也能夠讓他灰頭土臉,擋住個把月,如此一來他才有信心一路之上步步設防,現(xiàn)在竟然一日攻破。若再不給予重視,恐怕石山本愿寺也難以抵擋他的兵峰。恐懼的是,伊達軍的兵峰直抵明石郡,快要攻入攝津國,一旦讓他和東軍形成合力,石山本愿寺乃至于整個一向一揆事業(yè)都要推向了危機之中。
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本愿寺顯如急迫的問出了自己的問題,他知道一旦讓東軍和伊達軍合流,那么石山本愿寺將會陷入重重合圍之中,不要忘記了,現(xiàn)在淡路島可都在伊達家的水軍控制范圍之內(nèi)。水陸夾擊之下,石山本愿寺將陷入四面合圍的態(tài)勢。
本多正信趕來的途中也已經(jīng)思量過了這個問題,他組織了一下詞句,打開了一張羊皮卷,原來是一張粗糙的地圖,指著地圖上說道:“三木城失守,伊達軍全取播磨國,下一步無非就是從水陸攻擊和泉和攝津國,同時還有可能從丹后國牽制丹波國。陸地上加強越水城、有馬城兩城的防護,盡可能的加強兵力,牢牢控制住這兩座城池。”
本愿寺顯如點點頭,應道:“此事在理,那么如何防備從水路進攻呢?”
本多正信沉吟了片刻之后,說道:“法主,河內(nèi)國乃是畠山高政的根本,可以調(diào)畠山高政返回河內(nèi)國,陳述厲害,他會返回河內(nèi)國的,畠山高政有兵馬萬人。同時和泉國內(nèi)堅壁清野,燒毀各地的港口,在各個山口建造城砦,調(diào)雜賀眾入和泉國,同時還可發(fā)動一向一揆,讓水上來犯之敵沒有任何落腳之處。”
停頓了片刻,本多正信再次說道:“法主,這只是軍事上的考量,同時還要做最后的努力,派遣使者前往與伊達政衡和議,這和議不過是為了拖延時間,給予我們從容對付東軍的時間。”
本愿寺顯如沉默不語,他認同本多正信的分析和推斷,但是現(xiàn)在的局勢并不是只有伊達軍一家之事,更加最要的是山崎之戰(zhàn)失敗后,然后高槻城、茨木城、三宅城以及芥川山城紛紛投誠東軍,且因為事處突然,再加上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大和方面軍牽制了一向一揆大量兵馬,和泉、河內(nèi)、紀伊只有雜賀眾一支可戰(zhàn)之力,而且雜賀眾發(fā)展到現(xiàn)在也不過四五千人。石山本愿寺方向倒是還有近十五萬之眾,如果說不算上大和方面將近十六七萬的話,還有散落在各地的七八萬人,現(xiàn)在東西軍之間的數(shù)量持平,隱約間東軍還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
本愿寺顯如陷入兩難境地,如果分兵駐守,一旦伊達軍突襲將陷入各個擊破的危機,可是讓他們回合的話,將困守于石山本愿寺和大和兩地,恐怕一向一揆事業(yè)將會毀于一旦。
本愿寺顯如權(quán)衡良久,還是難以決斷,遂問計于本多正信道:“你認為伊達政衡會否給予我們應對東軍的時間?”
本多正信思考了一陣,斟酌了一下方才說道:“現(xiàn)在東西軍的總?cè)藬?shù)一定程度上,我方占有絕對優(yōu)勢,可是大和方向牽制了太多人數(shù),同時還要被伊達軍牽制一大部分兵力,面對東軍的時候我們只能夠擠出的兵力實質(zhì)上不如東軍。如果,我說的是如果,我方在與東軍的交戰(zhàn)中失利,東軍將全取攝津一部分、和泉、河內(nèi)以及大和國,再加上他們原本的山城、近江、若狹、越前等地,將會成為一支龐大的軍事集團,同時還擁有室町幕府的大義名分,這是伊達政衡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極力避免的事情。”
本多正信說的很直白,毫不避諱。
本愿寺顯如遂即做出決斷,親自掛帥出陣與幕府軍決一死戰(zhàn),同時命令下間賴照前往播磨國和議。(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