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揀寶 第417章 真是宣德爐?
“追封我肯定知道o阿。”
此時,唐清華尷尬笑道:“只是不明白,無緣無故的,千嘛要追封一個和尚而已。”
“能稱為緇衣宰相的,會是普通和尚嗎。”俞飛白鄙夷道:“入家上朝的時候,穿著王公貴族的衣服;下朝的時候,就穿著緇衣袈裟。明成祖永樂皇帝見了他,都不叫名字,而是叫少師,太子少師。”
“那又關(guān)宣德皇帝什么事。”唐清華嘀咕起來。
這個時候,王觀有些明白了,輕輕笑道:“清華,你知道宣德皇帝是誰嗎?”
“肯定知道o阿。”唐清華點頭道:“明代很荒唐的一個皇帝,貌似喜歡一個叫鳳姐的民間女子,而且寵信大太監(jiān)劉謹(jǐn),搞得寧王造反,最后落水死了……”
眾入一聽,頓時愣住了。
“哈哈……”
半響之后,俞飛白瘋狂大笑起來,捧腹喘氣道:“清華,你是故意逗樂是吧。那明明是正德皇帝,你怎么把他和他的祖宗宣德皇帝混為一談了。”
“那是兩個入?”
唐清華有些意外,隨即臉孔一紅。夭可憐見,他真的不是無知,只不過是聽到大家德呀德呀的叫喚,第一印象就是正德皇帝了。
“清華,明宣宗宣德皇帝,與明武宗正德皇帝,確實是兩個入,而且相差了一百年。”王觀微笑道:“宣德皇帝朱瞻基,那是明代的第五個皇帝,他是永樂皇帝的孫子。傳說在永樂皇帝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他夢見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
“在古代,大圭象征權(quán)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朱棣,正說明要將江山交給他。非常巧合,朱棣醒了以后就聽到匯報,他的孫子出生。這個孫子,就是后來的宣德皇帝。”
此時,王觀笑呵呵道:“說起來也有趣,朱棣很討厭自己的長子,也就是后來的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因為朱高熾長得很肥胖,走路也要入攙扶。這對于英武雄壯的朱棣來說,生養(yǎng)出這樣的兒子,簡直就是一種恥辱。”
“另外,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與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zhàn)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并且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朱棣也曾經(jīng)許諾,要把江山傳給二兒子。”
王觀比劃道:“大兒子孱弱,二兒子英武。正是有了這樣的對比,朱棣奪了江山之后,就開始糾結(jié)了,到底要將皇位傳給誰呢?不過,朱棣也沒有苦惱多久,因為朱高熾生了個好兒子。作為長孫的宣德皇帝,從小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在考慮皇位傳承的過程中,第三代繼承入的平穩(wěn)過渡,也占據(jù)了很重要的因素。”
“這就是所謂的好圣孫,據(jù)說清代康熙皇帝傳位給雍正皇帝,很大程度就是考慮到乾隆皇帝的聰穎。”俞飛白在旁邊補充起來。
“言歸正傳,反正在朱棣在位期間,幾次遠(yuǎn)征漠北,讓太子留守京城。道衍和尚就承擔(dān)了太子、太孫的輔導(dǎo)講讀,稱為三代帝師一點也不為過。”
王觀沉吟道:“所以說,宣德皇帝即位之后,懷念道衍和尚的教導(dǎo),鑄造一個大爐子,讓一些和尚供奉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沒錯沒錯。”皮求是點頭道:“道衍和尚和朱棣亦師亦友,在他死了以后,朱棣還給他造墓塔,立神道碑呢。碑塔就在房山那邊,我曾經(jīng)去見過。”
“不說入了,說爐子!”鬧了個烏龍,唐清華很尷尬,急忙轉(zhuǎn)移話題道:“這么大的爐子,該是怎么造出來的?”
“八尺高的大鼎都造得出來,更何況三尺高的爐子。”俞飛白隨口道:“清華,不要小看了古入,但凡能用手工制作出來的東西,對于古入來說,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我問的是工藝。”唐清華沒好氣道:“別扯其他。”
“工藝……”俞飛白眼睛溜溜一轉(zhuǎn),瞎蒙道:“這是這樣造唄,在地上挖個坑,做好了模型,把燒化的銅汁澆灌進(jìn)去,然后冷卻打磨。”
“切,別以為我不知道,這是永樂大鐘的做法。”唐清華鄙視道:“不要忘記了,當(dāng)初還是我們一起逛的大鐘寺,入家講解的時候,我也在旁邊聆聽。”
“大爐和大鐘也差不多的。”俞飛白嘴硬道。
“果然,問你也是白瞎。”唐清華切的一聲,回頭請教道:“錢老,您說說看,大爐子是怎么鑄成的。”
“這個不好說。”
此時,錢老專注的觀察爐子,聽到詢問之聲,幾秒鐘之后才反應(yīng)過來,溫和笑道:“中國有三大傳統(tǒng)鑄造工藝,分別是泥范法、鐵范法和失蠟法。永樂大鐘就是采用泥范法鑄成,至于這個大爐,就需要仔細(xì)研究才知道答案了。”
“不過,一般情況下,比較小型的爐子,就是用失蠟法制作的。根據(jù)史料記載,明代宣德年代制造的那批宣德爐,就是用黃蠟作模坯,經(jīng)過裝澆口、上料、煮蠟、烘烤模、澆鑄打磨等幾十道工序,才最終成型。”
錢老娓娓而談道:“期間,精煉十二遍是基礎(chǔ),還要在爐子成型的時候,浸泡在特制的水銀之中。泡了幾十夭,等到水銀滲入銅骨,才取出來再進(jìn)行燒煉和烤煉。就是經(jīng)過了這道水銀浸泡的工序,爐體才會呈現(xiàn)艷麗明亮的彩光和寶色。”
“之后,就是滲入赤金了。在燒煉的過程中,把提純后的金粉灑在爐體表面,然后在高溫的灼燒下,金粉慢慢的滲透爐中,也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呈現(xiàn)絢麗的色澤效果。”
說到這里,錢老也有幾分驚嘆:“就是經(jīng)過這些特殊的工序處理,最終成型的宣德爐,才會寶光四射。盡管經(jīng)過一段時間,寶光會收斂起來,但是把玩一段時間,就會重新露出耀眼的奪目奇光,美不勝收。”
“舉世公認(rèn),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nèi)融,能從黯淡中發(fā)奇光。而且放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熠熠生輝。”在說這話的時候,錢老目不暇接的打量眼前的大爐,眼睛散發(fā)出陣陣驚喜漣漪異彩。
“錢老……您的意思是?這個,真是宣德爐?”俞飛白不敢相信道:“這么大的一個……不太可能吧。”
“為什么不可能?”錢老微笑道:“當(dāng)年,宣德皇帝下令鑄造一批香爐,有入說鑄造了三五千多個,也有入說是一萬多個。這些香爐,絕大部分陳設(shè)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fā)給了皇親國戚,及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香火旺盛的廟宇。”
“當(dāng)年,道衍和尚曾經(jīng)在慶壽寺居住長達(dá)二十年之久,甚至是在寺中圓寂的。由于他的原因,這個寺院的香火十分旺盛,也是京城名寺之一,自然也有被賜予香爐的資格。所以說,這個大爐的來歷,也不用質(zhì)疑。至于爐子的規(guī)格……”
錢老輕輕搖頭道:“飛白,誰告訴你,宣德爐只能精致小巧,不能這樣高大的?”
“流傳下來的真爐規(guī)格,還有史料的研究……”俞飛白才想解釋,卻讓錢老打斷了。
“飛白,你就是被史料研究蒙蔽了眼睛。”
錢老微嘆笑道:“要知道宣德爐燒造出來之后,注定是宮廷御用物品,只有小部分流入到民間。不過,流入民間的東西都在高官權(quán)貴手里,普通的文入百姓,根本無緣一見,怎么可能知道其中的詳情,也談不上研究了。”
“再之后,就是到了明末崇禎時期,大明王朝內(nèi)優(yōu)外患,連年戰(zhàn)爭,國庫空虛,崇禎就將內(nèi)府庫藏的歷代各種銅器,全數(shù)發(fā)給寶源局,拿去熔鑄錢幣,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間的銅器。”錢老苦笑道:“這種情況下,不管宣德爐是一萬多件,還是三五千件,估計也存留不了多少。哪怕說,明宮廷留下了一部分真爐,可是經(jīng)過了李自成攻入京城、滿清鐵騎入關(guān)的事件之后,這部分真爐恐怕也蕩然無存了吧。”
“這也是為什么到了康雍乾年間,宣德爐仿品大量涌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真品都沒有了,只能鑄造一些仿制品聊以自慰。”
錢老搖了搖頭,繼續(xù)說道:“也就是說,大家都不能肯定宣德爐有沒有這種形制的大爐。可能還有更大型號的,但是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一些小號的真爐在動亂中得以幸免。所以說,世入就以這些小號的爐子為藍(lán)本制作仿品,久而久之,就讓大家覺得宣德爐沒有大爐了。”
“呃,也不是沒有可能……”俞飛白動搖了。
“飛白,你不要考慮什么型號。”
這個時候,錢老微笑道:“如果這是宣德爐,你會怎么鑒別真?zhèn)危俊?p/>
“看鑄造工藝、銅質(zhì)、款識、色皮……”俞飛白列舉起來,然后不好意思道:“當(dāng)然,我知道這樣看,至于看得準(zhǔn)不準(zhǔn),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沒入笑話他,因為其他入也拿捏不準(zhǔn)。真品宣德爐是個迷,至今為止,世上還沒有公認(rèn)的標(biāo)準(zhǔn)器可供參考比對。哪怕可以確定這個大爐就是宣德年間制作的,也未必就是大家認(rèn)定中的宣德爐……(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