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三國之云動乾坤 第七十八章 黃巾平定
向云在接到朝廷旨意后,在廣宗停歇了一夜,便率麾下三千五百精銳,帶上充足糧草,向東郡出發(fā)了;面對如今的向云,董卓已不敢為難,如今的向云雖然官職比董卓低一級,但卻不是他麾下將領(lǐng),不歸他管,又手握實權(quán),自然不敢輕易得罪,況且如今天下尚未真正大亂,董卓亦不敢輕舉妄動。
接下來,一切便順利許多,向云率麾下經(jīng)一段時間趕到東郡,與卜已大戰(zhàn)幾場,向云兵精將勇,猛將無數(shù),即使人數(shù)處于劣勢,卻是次次大勝而歸,黃巾奈何不得,幾場下來,反而折掉不少人手,卜已也學(xué)聰明了,不與向云糾纏,或是據(jù)城而守,或是遇到便跑,總之就是不與向云交戰(zhàn),向云兵少,舍不得拿來攻城,也無法徹底對卜已造成毀滅性打擊,就此,一時間向云也奈何不了卜已,卜已也拿向云沒轍。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皇甫嵩大軍到來而不攻自破。
七月,皇甫嵩在南陽與朱儁聯(lián)合,使誘敵之策,斬殺張曼成、趙弘,大敗南陽黃巾,剩下韓忠、孫夏之流逃到宛城,這邊,朝廷知曉向云兵少,得知南陽黃巾張曼成被斬,則令皇甫嵩率大軍與向云匯合,朱儁則繼續(xù)率本部人馬攻打宛城。
八月,皇甫嵩、向云聯(lián)合,大敗卜已于蒼亭,斬殺黃巾兵五千余人,卜已被擒,逃散者無數(shù)。自此,經(jīng)過近一月時間,東郡黃巾平定。
就在官軍呈一片大好之勢時,東中郎將董卓兼并盧植本部后,合軍近萬,圍張燕于癭陶,就在眾人以為張燕即將被滅時,結(jié)果卻是出乎預(yù)料。
在董卓包圍癭陶當日,張燕利用董卓的輕視,于當夜率軍襲營,大敗官軍,董卓落荒而逃,卻是連連走入張燕陷阱,要不是最后靠著劉關(guān)張三人勇猛,將董卓救出,恐怕董卓便死于這場襲營中,面對救命恩人,董卓卻是沒有對待救命恩人的覺悟,在得知劉備還是白身后,董卓一聲冷哼,不再理會劉備,劉關(guān)張氣急,憤然而去。
此役,黃巾張燕大勝,斬殺官軍四千,逃散者無數(shù),董卓大敗而歸,最后收攏殘兵,竟只剩三千余人,董卓欲哭無淚。
帝劉宏得知消息后,天顏大怒,免除了董卓東中郎將職位,命左中郎將皇甫嵩與虎威將軍向云合兵萬余,繼續(xù)北上,攻取張燕。
在北上途中,向云、皇甫嵩遇到憤然而去的劉關(guān)張,幾人見面,一番感慨不說,在向云邀請下,三人再次投入向云麾下,與向云、皇甫嵩一同前往癭陶。
癭陶,張燕得知皇甫嵩與向云聯(lián)合來襲,大驚,董卓他并不放在眼里,但是這二人隨便拿出一個,他都的掂量掂量,一個是大破汝南黃巾波才,及南陽黃巾的皇甫嵩,一個大破廣宗,斬殺張角三兄弟的向云,這二人,在張燕眼里,就是十個董卓疊一起也比之不過。
張燕麾下雖號稱十萬大軍,但他卻知道這十萬大軍有多少水分,在皇甫嵩與向云未到之前,張燕無奈的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率十萬大軍撤離癭陶,退往深山,十萬黃巾往山里躲去,官軍再也找不到人影。
張燕不攻自破,這個結(jié)果,讓本以為又要一場大戰(zhàn)的人們大跌眼鏡,自此,皇甫嵩名望再次高漲。
十一月,南陽宛城黃巾,因主力被殲,危城不守,余部在韓忠、孫夏率領(lǐng)下向西鄂附近精山轉(zhuǎn)移,朱儁率軍追擊,孫夏等萬余人戰(zhàn)死,南陽黃巾平定,大軍班師回朝。
而這場歷時上最大的農(nóng)民起義,也而宣布正式平定。
黃巾平定,有功之士論功行賞,皇甫嵩被封左車騎將軍,領(lǐng)冀州牧,并晉封他為槐里侯,食槐里、美陽兩縣,共八千戶;朱儁封右車騎將軍,朱儁率兵回京,任命為光祿大夫,增邑五千,改封錢塘侯,加位特進;劉備被封安喜縣縣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大小將領(lǐng)封賞不談。
至于向云,對于這個后起之秀,帝劉宏也有些好奇,在大軍班師回朝后便特許向云進宮見架,對于向云的封賞問題,劉宏也有些頭疼,向云功勞不小,按理說封賞也不小,可大臣卻屢屢提出向云年紀問題,實在太過年輕,還需要磨練云云,對于大臣意見劉宏卻是不在乎,不過常侍張讓卻是給劉宏建議,把向云喚進宮,親自問其欲要何賞賜,劉宏也覺得挺有意思,便欣然應(yīng)允。
至于張讓為何出這么個注意,自有他的目的,向云上次彈劾左豐,未經(jīng)過張讓允許,且未告訴張讓,已經(jīng)令其對向云產(chǎn)生疑心,而這次出這么個注意,也是要看看向云的選擇,再決定拉不拉弄向云。
向云也未料到靈帝會詢問自己的意思,難道自己要什么靈帝就給什么?很明顯,那是不可能的。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向云太顯眼了,顯眼到已經(jīng)引起各地大小勢力的注意,這倒不是向云有多么大的功勞,關(guān)鍵是,向云太過年輕,如此年紀便有此作為,已經(jīng)足以令眾人的警惕。
想清原委,這次,向云再次出乎眾人意料,面對選擇封賞,向云非常低調(diào),振振有詞,以自己年齡尚幼,不易高官厚祿,應(yīng)多加磨練,于是請求回鄉(xiāng),愿令宜城縣令,只為造福一方百姓云云。
縣令?滿朝文武也沒想到向云如此識趣,只要一個縣令官職,不過如此,眾大臣反而對向云的意見減小了不少。
最終,劉宏答應(yīng)下來,允許向云回鄉(xiāng),不過,為了彌補向云,特許其軍職不變,以虎威將軍的軍職代領(lǐng)宜城縣縣令、假節(jié),掌原部三千余人馬榮歸故里。
得到這個封賞,向云松了口氣,劉宏還算夠意思,將自己原班人馬還給自己,在如今這么個亂世,官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兵權(quán),向云寧愿做官有兵權(quán)的縣令,也不愿做個無兵權(quán)的刺史。
經(jīng)歷一年時間,黃巾總算平定,然而,黃巾雖定,各地大小叛亂卻是愈加劇烈,其中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于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云、飛燕、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唒等,不可勝數(shù)。
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號于氐根,大眼者為大目,如此稱號,各有所因,大者聚眾二三萬,小的也有六七千人。
其中,撤離深山的張燕勢力最大,他輕勇趫捷,軍中號曰飛燕,善得士卒之心,部下人數(shù)也漸漸增多,與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nèi)各山谷都取得了聯(lián)系,這一帶的小頭領(lǐng)孫輕、王當?shù)龋紟е勘娂尤霃堁啵筷犨_到百萬,號稱黑山軍,占據(jù)黑山,聲勢驚人。
黃巾部分基本算結(jié)束了,過度章節(jié)不好寫,弄了半天就這點字,各位親見諒哈。順便,求花花,求。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