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明末瘋狂 第七百八十一章深入交談
面對著秦公公的驚呼,吳世恭語帶輕蔑地回答道。“留在這里又如何?無論督師、巡撫,還是監(jiān)軍、武官,都不想著去救援,只敢待在寧遠和山海關(guān)的城墻后。就這么望眼欲穿地看著北方,就能把松山的洪督師和錦州的祖總兵給看回來嗎?現(xiàn)在的遼東,多我一支汝寧軍不多,少我一支汝寧軍也不少,還不如回中原去剿平陜匪呢。”
聽了這話,兵部的王主事就有些不樂意了。他腦中文貴武賤的思想還挺根深蒂固,所以也不怎么怵吳世恭。于是王主事就在一旁插嘴道:“無旨調(diào)兵,那不是造反嗎?”
見到了吳世恭的臉一下子變黑,一副要發(fā)作的模樣,一旁的秦公公連忙勸解道:“長敬!有話好好說。雜家來山海關(guān)不就是來聽你的主意的嗎?”
吳世恭一拂袖,不再理睬王主事。接著一拍手,對大帳外高喊道:“把東西都搬上來!”
一群親兵抬著兩張大桌子進入了大帳,而在大桌子上分別鋪著一張大地圖。吳世恭先站起身,恭請眾人來到地圖前。之后揮揮手,又讓親兵們都退下了。
“這張是遼東的地圖。”吳世恭先指著一張地圖說明道,“這次洪督師損兵折將,朝廷已經(jīng)派不出那么多的兵來維持山海關(guān)至錦州這一線了。因此,一定要收縮兵力,放棄錦州、松山、杏山和塔山,就留著寧遠和山海關(guān),以這兩個城為犄角,全力防御韃子在這里入關(guān)。”
“這不是喪土辱國嗎?”王主事立刻驚呼道。
“有什么兩樣?咱們大明朝其實已經(jīng)守不住這四座城了。與其在那里浪費兵力,被韃子有著圍魏救趙的機會,還不如先保存實力,重點守住韃子入關(guān)的關(guān)口呢。”吳世恭就是把現(xiàn)實情況說到了明處。
王主事抓了抓自己的臉,明白吳世恭所說的確實屬實。可他知道崇禎皇帝是個很要面子的人,雖然是情形迫不得已,但誰敢在朝中提出這個建議的話,很可能被崇禎皇帝給記恨上。更可能事后被秋后算賬,而且還落下個身敗名裂。因此,王主事就為如何勸說崇禎皇帝而犯愁了。
看出了王主事心中的掙扎,一旁的秦公公立刻對王主事說道:“咱們也就是傳話的,并不怎么懂兵事,都是長敬之計,咱們只要如實上奏即可。”
見到了吳世恭看著自己,目光中是飽含深意,秦公公立刻對吳世恭抱歉地苦笑了一下,說道:“長敬!你接著說。”
吳世恭在這時候也不愿意多節(jié)外生枝。秦公公和王主事想利用自己就利用吧!只要能解決問題。吳世恭愿意為他們背上這個隱患。
“咱們要說遼東。也不能關(guān)注遼東一偶,要從整個天下大勢來看。現(xiàn)在陜賊在中原橫行無忌,而韃子在遼東肆虐橫行。以我大明國力,已經(jīng)不能再兩面開戰(zhàn)了。因此。必選其一。而陜賊禍害的是中原之富庶之地,而韃子橫行在關(guān)外,則都是蠻荒之地。因此,從任何方面選擇,都是應(yīng)該先陜賊,后韃子的。我制定的方略就是攻陜賊、守韃子。”
一聽這話,秦公公就點了點頭。這戰(zhàn)略與楊嗣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nèi)”戰(zhàn)略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很符合崇禎皇帝的心意。因此,作為內(nèi)侍的秦公公就不怕崇禎皇帝會有責(zé)難。于是他就吹捧了吳世恭一句:“雜家向來得知長敬家學(xué)淵源,熟知兵事。你所說的確實大妙也。”
吳世恭對秦公公釋放出的善意,微笑了一下作為回應(yīng)。他接著說道:“那么既然對韃子是要守,其實就是要守住孫太師當年營造的寧錦防線。而寧錦防線的目的就是要防住韃子從山海關(guān)入關(guān)。那么有十座城當然容易擋住韃子,不過就算是只留下一座城擋住了韃子。也算是達到了目的。既然如此,錦州等四城也就不算是最重要了,放棄了也就放棄了。”
其實吳世恭在這番話里玩了一個小花招。雖然從防御的角度看,這樣的說法并沒錯。可是當年的孫承宗建造寧錦防線,是以防御堡壘戰(zhàn),進攻直至絞殺掉滿清的生存空間的。如果朝廷一旦同意了放棄錦州等四城,那明軍將在遼東完全喪失了進攻能力,根本威脅不到滿清。這也讓滿清可以完全騰出手,肆意地從長城各關(guān)隘入關(guān)搶掠。
不過在現(xiàn)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明朝也保不住錦州等四城了。所以吳世恭也就不說破了,就讓崇禎皇帝和朝中大臣們面對現(xiàn)實吧!
吳世恭接著說道:“再說,韃子幾次入關(guān),又有哪一次走的是山海關(guān)?都是從長城各關(guān)隘入內(nèi)。所以留著遼東兵力也是浪費,還不如加強宣大一線的防御呢。”
“怎么?如山海關(guān)不留重兵,那此門戶不是形同虛設(shè),反而讓韃虜有了近道,這不是更加危險嗎?”王主事立刻提出了異議。
“我說的不是不留重兵,而是這里的兵留的太多了。”吳世恭連忙解釋道,“現(xiàn)在寧遠這里有著吳三桂的四萬兵馬,而山海關(guān)內(nèi)有著精兵一萬,此外塔山還有七千,杏山還有六千,再加上我的汝寧軍三萬,足有九萬多兵馬。這么多的兵馬,如果不考慮進攻,一力防御的話,那也太多了一些。依我看,有著四、五萬就足夠了。”
聽到這里,秦公公開始首次發(fā)問了。不過他的話語中還是賠著小心:“難道這就是長敬想要歸去汝寧的原因嗎?雖說雜家不怎么懂兵事,可也知道守城的兵力是越多越好。你看這樣如何?如果長敬想留下,雜家就向皇爺爺說一聲,給你個提督之名,讓你在遼東與吳三桂吳提督平起平坐,你倆人就各守一城。如果你想回汝寧,那雜家就在這里越權(quán)做主,讓你帶兵五千回去,其余的兵馬就留在遼東,其總制人選就由長敬指定。這樣一來,不是更穩(wěn)妥一些嗎?”
吳世恭笑著搖搖頭道:“秦兄弟!你說的法子固然是求穩(wěn),但我大明朝已經(jīng)是病入膏肓,求穩(wěn)已經(jīng)不行,一定要用猛藥治。所以說,如果依你所言,這大明天下依然如此,局面最好也不過是個維持現(xiàn)狀。而我想要的,是要讓大明朝局面逐步安穩(wěn),爭取用上個十來年,把陜賊和韃子這兩大敵全部剿滅干凈。”
“哦!?”這話一說,頓時引起了秦公公他們那難以置信的眼神。時到如今,有多少重臣都上奏過平定天下的“良方”,可結(jié)果證明,他們所開具的“良方”大多數(shù)都是妄言大話,非但沒有解決這兩個大敵,整個天下的亂勢反而是愈演愈烈。所以今天秦公公他們又聽到了吳世恭說了同樣的話以后,就讓秦公公他們就有些將信將疑。
“那長敬請說!雜家就洗耳恭聽。”
“那我就先說遼東。朝廷從京營給我調(diào)撥一萬人馬,再下諭讓吳三桂分給我二萬。有了六萬兵馬,我將在二個月內(nèi)攻至松山,先把洪督師這一萬官軍解救出來。之后就隨機應(yīng)變了。如韃子勢單力薄,我將率領(lǐng)著聯(lián)軍接著北上援救錦州,爭取把錦州城內(nèi)的祖總兵這一萬多兵馬救出。如果韃子確實勢大,也只能讓錦州城內(nèi)的祖總兵聽天由命了。我將率聯(lián)軍依次撤回塔山、杏山,再把這兩城內(nèi)的官軍撤回寧遠和山海關(guān),加強這兩城的防御。”
“吳總兵!雖說您勇氣可嘉,可本官可要說句話,得罪莫怪!”王主事對吳世恭拱手行禮道,“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說其他,先說怎么樣調(diào)配糧餉吧!現(xiàn)在戶部的庫房可是窮的叮當響,短時內(nèi)絕無可能調(diào)來滿足六萬兵馬的糧餉的。”
“王主事所慮極是!”吳世恭向王主事點點頭道,“不過本官已在山海關(guān)和寧遠了解過,這兩城內(nèi)都積蓄有足夠三萬大軍所用兩年的糧草,更不用說民間存糧了。只要在其中調(diào)撥一二,也就足夠此次用兵。”
“至于餉銀,本官就先與兵部核定一個數(shù)目,出兵時先由本官墊著。待到此次本官出征歸來,朝廷在一年內(nèi)把餉銀歸還本官,或者給予本官等額的抵押物。你們說,這樣如何?”吳世恭問道。
這話一說,讓秦公公他們是精神一振,這首先就解決了出兵的最大障礙。為了保險起見,王主事又問道:“那吳總兵需要什么抵押物呢?”
“到時再商議吧!等獲勝歸來再說。”
這話說的漂亮,那意思就是說:如果吳世恭完成了救援任務(wù),那朝廷才會結(jié)賬,如果不成功,那朝廷就不必支付這筆餉銀。因此,秦公公和王主事在內(nèi)心里就傾向了吳世恭。
“那長敬又需那些官軍呢?”秦公公又問道。
“吳三桂那里二萬人馬少不了。京營那里就用原先余侍郎的汝州軍吧!他們在河南與我打過交道,用起來也比較熟。當然,朝廷如果為難,也可在京營調(diào)來三萬兵馬,不過余侍郎的汝州軍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