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古代農(nóng)家日常 第六百零五章 對策
“您也知道我記性不錯,平時看的書又多,每到一個學(xué)府,藏書樓的書我都會掃上一遍。而我對農(nóng)事又特別感興趣,典籍上說過,我就能找出來。”杜錦寧道。
好吧,齊伯昆不服不行。
他雖癡長幾十歲,自詡飽讀詩書,但要論看書之多、涉獵之廣,他還真比不上年僅十四歲的杜錦寧。
這一點,他甘拜下風(fēng)。
他撇開這個問題,將今天朝堂上的情形跟杜錦寧說了一遍,道:“你現(xiàn)在打算怎么辦?”
“只要把‘谷賤傷農(nóng)’這個論調(diào)駁倒就行了,這于民有利。至于我自己,我想,我不過是寫了一本話本,皇上胸襟寬廣,總不至于因為這個就治我的罪吧?”杜錦寧笑道,遂又把她跟關(guān)樂和說的那番話對齊伯昆說了一遍。
“你小子,所以說你狡猾呢。”齊伯昆指著杜錦寧,忍不住笑了起來。
杜錦寧選擇把再生稻的事寫在話本里,實在是雞賊。
話本的特點是什么?就是在于虛構(gòu)。作者憑著自己的想像,創(chuàng)造著一個世界,主人公就在這個世界里里進(jìn)行著他的悲歡離合。
你要把話本里的故事當(dāng)真,那么你就輸了。
《山海經(jīng)》它就是一個話本,你看了這本書,出海去找仙山,要修仙成為仙人。這難道是作者的責(zé)任嗎?只能說讀者太天真,把虛構(gòu)的故事當(dāng)了真。別人不會罵作者,只會說這個讀者走火入魔。
只要杜錦寧不在話本里說些反動的言論,鼓動大家造反,她在話本里寫男主種植再生稻,任何責(zé)任都沒有。
所以,陳主事想點一把火將杜錦寧點著,從而將關(guān)樂和也一起燒了,想法很美好,可那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但如果杜錦寧寫的不是話本,而是一篇論著,那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也是工部的人只是彬彬有禮地詢問,而沒有采用過激手段逼迫莊越將作者說出來的原因了。話本,真不是他們管轄的范圍。
杜錦寧又將趙昶來找她催更的事說了,道:“這件事魯國長公主也知道。原來在朝堂上沒捅出來,他們沒作聲;現(xiàn)在捅出來了,想來他們也會為我說話的。”
聽了這話,齊伯昆便有些不贊同,道:“跟靜王走得太近,于你而言沒有好處。雖說在奪嫡之爭他沒有什么行動,但這一節(jié)才剛剛落幕,皇上對兄弟們的戒心還沒消除。你只單純地做你的寒門學(xué)子,才是最理智的選擇。”
對于這一點,杜錦寧也有自己的考量:“我想,靜王在桂省的行蹤,只要皇上有心知道,那我跟靜王原先的交情就已明擺在皇上面前了。要是我這時候表現(xiàn)出對靜王的疏離,不說靜王本人作何想,便是皇上也覺得我太過唯利是圖、趁炎附勢,有過河拆橋之嫌。我只想做司農(nóng)官,不想卷入黨爭,我為什么要讓皇上在品行上對我產(chǎn)生懷疑呢?不如坦坦蕩蕩,該如何就如何。”
她笑了笑,十分自信:“憑著再生稻的成功,憑著這大半年一冊冊話本里表露出來的對于農(nóng)事的精通,我想,只要皇上希望天下無饑饉,大宋無餓殍,就不會冷落于我的,或因一點小事就治我的罪。”
齊伯昆本覺得自己對杜錦寧的能力和心智已了解得十分透徹了,可聽了這番話,他禁不住再一次刮目相看。
“果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啊。不說十四歲的時候,饒是活到這把年紀(jì),朝堂上諸多官員在心智上不如你者甚多矣。”他感慨道。
“啊呀,齊爺爺您快別說這話。要是有人聽到了,我還有活路么?”杜錦寧做出驚慌失措的表情。
一老一小兩只狐貍對視一眼,俱都“哈哈”大笑起來。
齊慕遠(yuǎn)則眼眸晶亮,看向杜錦寧的目光里一片星光。
只要不是皇帝有意保密,皇宮里就沒有秘密。
前朝關(guān)于“再生稻”的爭執(zhí),很快就傳到了魯國長公主趙明月的耳里。
作為話本迷的趙明月,一聽到陳主事哥哥的言論,就怒不可言。
她早就從趙昶那里聽到過杜錦寧關(guān)于這類言論的對策,當(dāng)下就跑到了鄭太后那里去,跟母親嘀嘀咕咕了一番。
鄭太后橫她一眼:“前朝的政事,你少插嘴,小心你哥哥不高興。”
趙明月嘟起嘴:“我還不是為黎民百姓好?那些世家就只知道維護(hù)他們的利益,他們作為朝庭官員,有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嗎?其實這事說起來,不過是因為觸及了他們的利益而已,只要放開田地的種植規(guī)定,他們對于再生稻或是雙季稻,就再也不會說什么了。”
鄭太后若有所思。
她能教出趙晤這么個出色的兒子,并在奪嫡斗爭中取得最后的勝利,鄭太后也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她并不認(rèn)為后宮的女人都得對政事一概不問,跟只鵪鶉似的呆在后宮里。
“待會兒你別作聲,我來跟你哥哥說。”她道。
趙明月點點頭:“好。”她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適合干政,母后說話卻不一樣。
待趙晤到后宮給鄭太后請安時,鄭太后也沒明說,只是在聊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往朝堂的爭議上引,趙晤便將再生稻的事說了。
“他們之所以不同意,是因為農(nóng)田規(guī)定只能種稻谷。稻谷產(chǎn)量多了,價錢下降,他們自然就虧。如果讓他們種別的,想來他們就不反對了。”鄭太后道。
趙晤也想過這個問題。他蹙眉道:“可如果放開這個規(guī)定,這些人都不種稻谷了怎么辦?”
之所以有這個規(guī)定,是因為古代產(chǎn)量低,大多數(shù)田地都種上糧食,天下百姓才能不挨餓,國家也才能有儲備糧,為戰(zhàn)爭和天災(zāi)做準(zhǔn)備。
“今年稻谷產(chǎn)量高了,價錢低,大家都會去種別的;明年因為種稻谷的人少了,糧食價格高,大家就又會跑回來種稻谷了。市場的規(guī)律就是這樣。”鄭太后道,“而且我們也不是一下子把種植規(guī)定都取消,只需要在田畝的數(shù)量上減少一點就行。大家算是各退一步。”
趙晤高興起來:“這樣好,這樣好。”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