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決戰(zhàn)第三帝國 第六百八十七章 多拉
蘇軍果然就輕松的占領(lǐng)了馬馬耶夫崗。
此時的形勢對德軍來說相當尷尬,他們沖鋒也不是,不沖鋒也不是。
沖鋒。
蘇軍守在馬馬耶夫崗上的都是“懲戒營”的部隊,就像斯大林說的,這些部隊是“用鮮血來洗刷對祖國犯下的罪行”,所以蘇軍根本就不會在乎他們的死活。
其結(jié)果就是德第1步兵團的精銳沖上去,一陣炮火過來就與那些“炮灰”同歸于盡了。
不沖鋒。
就意味著德軍失去了馬馬耶夫崗這個戰(zhàn)略要地。
“怎么回事?”斯萊因上校一個電話打到秦川這里,問:“陣地怎么丟了?”
“上校!”秦川回答:“上面是‘懲戒營’!”
“‘懲戒營’難道不是更容易擊退嗎?”但話還沒說完,斯萊因上校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因為它之后的話語氣已經(jīng)變?nèi)趿恕?p/>
頓了下,斯萊因上校就對秦川說道:“我會把這個問題向?qū)④妶蟾娴模銈儾荒茉俸笸肆耍 ?p/>
“是,上校!”秦川回答。
秦川倒是不擔心這一點,因為在馬馬耶夫崗下德軍已經(jīng)構(gòu)筑了完備的野戰(zhàn)工事,不是蘇軍用“懲戒營”做炮灰再用炮轟就能解決問題的。否則的話,蘇軍用“懲戒營”就能為所欲為了。
斯萊因上校很快就把問題向斯特萊克將軍報告。
斯特萊克將軍在獲知這些情報時也很無奈。
“這群混蛋!”斯特萊克將軍罵道:“他們居然完全無視士兵的生命!這簡直就是軍隊的恥辱!”
其實,斯特萊克將軍會這么罵只是德國還沒到這時候。
蘇、德戰(zhàn)爭初期,德軍處在一片勝利的呼聲中,而且軍隊兵員的素質(zhì)相當不錯,所以叛逃的人數(shù)并不多,41年只有九千多人,42年只有一萬多人。
一整年只有一萬多人的逃兵,這數(shù)量是相當少的。
當然,這其中不包括有些做逃兵的士兵得到了長官的原諒并沒有上報或是處分,之前第1步兵團就發(fā)生過類似的事。
德軍對這些逃兵的處分,要么是就地槍斃或?qū)嵤┙g刑,要么就是把他們送加國內(nèi)的軍事法庭……這些人對此時的德軍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這一方面是因為人數(shù)太少了,另一方面是德軍注重軍隊素質(zhì),而將逃兵編入部隊會對素質(zhì)造成影響。
但是。
當戰(zhàn)局發(fā)生變化之后,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尤其是庫爾斯克戰(zhàn)役失敗后,德軍對能贏得戰(zhàn)爭普遍失去了信心,于是逃兵激增,到43年就有六萬多人,44年更是超過了二十萬。
同時,德軍的整體素質(zhì)也急劇下降,于是在逃兵的再利用方面就有了價值。很自然的,德軍也有了類似“懲戒營”的部隊……感化營(或稱緩刑營),
如果德軍此時有這樣的部隊的話,那就不需要考慮了,把這些感化部隊送上去,也可以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問題就在于現(xiàn)在德軍沒有這樣的部隊。
正在斯特萊克將軍猶豫的時候,參謀就給了個建議:“將軍,我們可不可以派羅馬尼亞部隊或是意大利部隊……”
參謀還沒說完斯特萊克將軍就舉手制止了參謀的話。
這個想法斯特萊克將軍也有想過,但很快就被他否定了。
原因很簡單,仆從國的軍隊是有“脾氣”的,這其中尤其是意大利和羅馬尼亞
前者因為在非洲的殖民地利比亞被盟軍占領(lǐng)甚至本土還有被盟軍進攻的危險,國內(nèi)“選邊站”的聲音甚囂塵上,如果德軍再拿意大利軍隊做炮灰……就給這些人找到了借口在政治上對德國十分不利。
類似的還有羅馬尼亞、匈牙利等等,這些仆從國加入這場戰(zhàn)爭的意愿不是很大,更多的是帶著一種投機或是不想得罪德國的心理,國內(nèi)反對的聲音一直都存在,斯特萊克可不想因為馬馬耶夫崗而影響到“盟國”的“友誼”。
想了想,斯特萊克將軍就問了聲:“‘多拉’部隊準備好沒有?”
“‘卡爾’準備好了!”參謀回答:“但是‘多拉’還需要幾天時間!”
斯特萊克將軍點了點頭,說道:“讓他們等幾天!”
傳到第1步兵團那的命令就不是“等幾天”這么簡單,而是讓他們利用所有的工具構(gòu)筑更堅固的工事,尤其是通往二線的交通壕。
“他們這是要做什么?”埃伯哈德聽到這個命令不由疑惑的問了聲:“構(gòu)筑堅固的工事,還有通往二線的交通壕?這不是矛盾的嗎?”
這表面看起來的確是矛盾的,構(gòu)筑堅固的工事是為了就地防御,通往二線的交通壕則是為了撤退。
但秦川卻明白這命令中隱含的意思。
“多拉!”秦川只說了兩個字。
埃伯哈德不由“哦”了一聲。
應該說這個策略是正確的,如果說“多拉”巨炮用于摧毀斯大林格勒的建筑或是密如蛛網(wǎng)的地道起不了多大作用的話,那么轟炸馬馬耶夫崗顯然更有意義,無論是在戰(zhàn)術(shù)還是戰(zhàn)略方面。
當然,德軍是不會把這個準備過早的暴露在蘇聯(lián)人面前的。所以,時不時的德軍炮兵還會朝馬馬耶夫崗上打一排炮彈,或是偶爾還會有幾架“斯圖卡”戰(zhàn)機俯沖下來朝馬馬耶夫崗投彈。
但顯然蘇軍就乘著這個時候加強了馬馬耶夫崗的防御。
這里說的防御指的不僅是蘇軍在馬馬耶夫崗上構(gòu)筑工事,更是蘇軍在附近增加了防空火力。
這些防空火力大多是布置在伏爾加河東岸……確切的說不是東岸而是位于伏爾加河上的沙洲。
伏爾加河的特點就是落差小水流平緩,一條長3692公里堪稱世界上最長的內(nèi)流河,總落差只有190米。
水流平緩的結(jié)果就是河流中有許多由流沙沉積形成的沙洲甚至可以說是面積相當大的島。
斯大林格勒與東岸之間就有幾個這樣的小島,蘇軍將大量的防空裝備和部隊布設在這些小島上為他們運輸物資提供防空掩護。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