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黃金屋中文 >> 我的大明新帝國 >> 目錄 >> 第十一章 朝議(上) |
第十一章 朝議(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十一章 朝議(上) 紫禁城,奉天殿。 自昨夜起就下起了小雨,到了天亮,變成了雨夾雪。永樂十七年冬的第二場雪,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漫天飛舞起來。 朱棣坐在高高在上的龍椅上,腳下雖然放了一個炭盆,卻仍然感到絲絲冷風(fēng)折磨著自己的膝蓋。 他的目光越過了黑壓壓的一片人頭,看到外面飛舞的雪花,感到自己的心情也像那些雪花一樣狂亂。 太孫帶回來了過兩千萬兩白銀的財貨,除了一些貨物直接配給內(nèi)監(jiān),一些貨物配給工部,剩下的金銀又成為了各部斗爭的目標。 他將南洲之事推到了年后,就是不想過個年都過不清凈,但是斗爭無處不在。 大明朝從來都沒有一次性獲得如此巨大數(shù)量的金銀,唯一能跟這相近的,依舊是太孫四年多前,從東瀛帶回來的金銀。 那批金銀讓太孫用大部分成立了兩家銀行,但是剩下的依舊讓朝廷各部都連續(xù)過了幾個好年。 戶部尚書夏元吉以前就是個守財奴,但是這幾年,終于變成了大明真正的財神爺。 這次的收獲更多,而且還不用再挪用一部分去建立銀行,這些大臣們你爭我搶的勁頭,也就更大了! 朱棣忍不住嘆了口氣,雖然很煩惱,但是用太孫的話說,這是幸福的煩惱。 在永樂十二年以前,大明一年的稅賦也不過兩千萬兩,這里面因為金銀數(shù)量不足,大部分還是布匹,絲綢,糧食。 大臣們的俸祿都沒有銀子,只能用實物來抵,每到俸祿的時候,拉糧食的車隊擠滿了應(yīng)天府的大街小巷。 但是從永樂十二年以后,大量的金銀被太孫變戲法一樣變了出來。大明的金銀數(shù)量雖然依舊不多,但是卻已經(jīng)緩解了許多了。 有了這次的收入,再加上北明山銅礦,石見銀礦源源不斷地提供金銀,大明再也不用為金銀愁了。 還有南洲,光是已經(jīng)現(xiàn)的金礦,就能讓大明富裕起來。 不過這件事不必著急,有人守著,那些金銀在地下也不會跑了,晚兩年再開,依舊是大明的。 皇上,皇上 王彥低聲的呼喊讓朱棣收回了思緒,但是清醒過來,越覺得膝蓋難受起來。 奉天殿大殿里面共分四層,有無數(shù)臺階。因為地面不是平的,也不能像其他的房子一樣在地板下面設(shè)置地暖。 這讓朱棣覺得格外寒冷,對上朝的興趣大減。這幾日要不是因為瞻基回來,許多事務(wù)都要討論,根本不會連日舉辦大朝會。 膝蓋的疼痛讓朱棣的耐心消失了,他也沒心情在這里看戲,想要快刀斬亂麻。 他的眼睛在第三層高臺上面,正躬身拜向自己的蹇義身上掃了一圈,低聲問道:蹇尚書所為何事 王彥提醒道:蹇尚書以為如今大明讀書人日漸增多,朝廷的位置卻只有這么多。如今大明既然已經(jīng)致力開南洲,展與西洋的貿(mào)易,那么應(yīng)該吸納更多的讀書人進入貿(mào)易的行列,這貿(mào)易不能任由我內(nèi)監(jiān)壟斷。 朱棣笑了笑,知道蹇義的建議是直接挖內(nèi)監(jiān)的墻角,王彥自然不愿意。不過這是陽謀,即便是王彥,也不能明著阻礙。何況,他在朝堂上并無言的權(quán)利。 沉吟了一下,朱棣看了看自己腳下二層高臺上,左邊的太子,右邊的太孫,開口說道:蹇愛卿所言正是。如今我大明四海揚威,正需要無數(shù)精英代表我大明恩澤四方。愛卿身為吏部尚書,自當為國選才。不過,這如何挑人,挑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又如何通過教化讓四海夷人歸化我大明,卻需要慎重對待。 朱棣心中也在疑惑,剛才一群人還吵的不可開交,為何自己走了一會兒神,現(xiàn)在竟然不吵了。 很大可能是蹇義見吵的太厲害,故意在中間緩和一下。 他乃吏部尚書,百官之,又是從建文帝時期就穩(wěn)坐吏部尚書之位的重臣,朝武百官,無不要給他幾分面子。 蹇義頓道:這西洋各國詳情,太孫殿下最為了解。另滇國公常年出使西洋,臣希望這次的人才選拔,有他二人相助。 朱棣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說道:準奏。 鄭和雖然被封滇國公,但因為是閹人,破格冊封,并無職司,所以并沒有參加朝會。 朱瞻基坐在二層高臺,看著蹇義向自己微微一笑,也輕輕點了點頭,以示回應(yīng)。 僅僅是拉攏朱瞻基與鄭和加入人才選拔,朱瞻基就能看出蹇義這人的玲瓏心思。 這里面不僅有討好自己這個太孫的意味,還因為把鄭和拉進來,可以降低內(nèi)監(jiān)那邊的抵制。 蹇義原名蹇瑢,義這個名字是朱元璋改的,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喜歡。 在建文帝時,他就做到了吏部尚書,永樂如今已經(jīng)十七年整,他依舊穩(wěn)穩(wěn)坐在這個百官之的位置。 能讓三代帝皇都寵信有加,除了能力之外,他的為人處世也八面玲瓏。 朱瞻基前世能認識蹇這個字,就是因為看歷史書知道這個人,才認識了這個字。 能在史書留名,并且得到高度評價的人物,都不會是一個簡單的人。 方才各部為了這次他帶回來的銀子你爭我搶,戶部尚書夏元吉在其中成了靶子,不管是 誰,都要攻擊他一番。 夏元吉左右不是人,錢還沒有到戶部,就都把他當做目標。仿佛任何一條政策都是合法合理的,他不給銀子就是舞弊。 夏元吉當然不會隨便松口,而其他人為了多要一點銀子,又展到人身攻擊上面了。 蹇義為了幫夏元吉,才把話題從要銀子,扯到了人事方面。 看到這番鬧劇,朱瞻基越覺得財政預(yù)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需要用錢的地方無處不在,大到各部經(jīng)費,各軍軍費,小到一針一線,一支筆,一根墨。 歷朝歷代,都是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沒有錢就不花。 許多時候,就看要錢的能力,有些部門因為有個好主官,每月都有盈余,還能組織人一起下館子搓一頓。 有些部門,因為沒有要到銀子,連該辦的公務(wù)都不辦了。 前幾年朱瞻基一次參加朝會的時候,就有御史狀告刑部廣西清吏司,竟然連續(xù)一整年不曾派人到廣西清查案件,所有送交到刑部的案件,都是原審批復(fù)。 朱棣大怒,召來廣西清吏司郎中謝成忠質(zhì)問,才知道他們因為沒有要到銀子,連一文錢的經(jīng)費都沒有。 要不是背靠刑部,他們連辦案的筆墨紙硯,都沒錢置辦。 最后這件事還是不了了之 其實各部,各軍的大致經(jīng)費,朝廷也有一筆賬。 戶部的作用就是滿足各部的運轉(zhuǎn)需求,比如說每部每年大致需要消耗多少銀子,他們心里也有數(shù)。 在滿足了基本運轉(zhuǎn)的條件后,多余的銀子要防范天災(zāi)人禍,就這每年都還是一個大窟窿。 也就是這幾年,朝廷財政逐漸好轉(zhuǎn)起來,不會在生連辦公經(jīng)費都沒有的情況了。 鍋里有飯,碗里滿,鍋里沒飯的時候,碗里自然也就沒有了。 戶部也難,因為他們手里的銀子都是有數(shù)的,而要錢的太多了。 夏元吉還是一個比較能干的人,他這個戶部尚書雖然能干,但是也經(jīng)常遇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事。 這里面,最大的責(zé)任人就是朱棣。 從靖難之役之后,朱棣也就老實了幾年,待大明休養(yǎng)生息之后,今年打交趾,明年打漠北,讓國家財政苦不堪言。 但是再難,也不能掩蓋因為制度落后造成的更大混亂。 得到了喘息之機的夏元吉這個時候站了出來,雙手握著朝笏躬身拜道:陛下,臣最近自感身體老邁,常眼花耳鳴,恐不能任,特向陛下告老。 朱瞻基正經(jīng)地板住臉,朱棣卻嗤一聲笑了起來。夏愛卿比朕還小了七歲,今年也才五十有三,正當壯年,怎可言老? 夏元吉當然不是想辭官,身為戶部尚書,這可是大明排名第二的堂官,雖然偶爾會為銀子苦惱,但是求他的人更多。 如此大好年華,說要辭官,不過是想跟朱棣訴委屈。我現(xiàn)在為了大明被群臣攻訐,你當皇上的不幫我減輕點壓力,也太不仗義了吧! 朱棣當然明白他的心思,頓了頓說道:前些時日,為了南洲之事群臣,朝堂之上吵成一團。今日為了太孫弄回來的銀子,你們又是這樣! 這些金銀如今還在內(nèi)監(jiān)銀庫,還沒有變成金幣銀幣呢,你們就如此著急?夏尚書自朕登大寶,就榮登戶部尚書之位,這些年兢兢業(yè)業(yè),勞苦功高。 就為了一點銀子,你們就這樣對待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你通政司的事務(wù)重要?那禮部的事務(wù)就不重要?你禮部的事務(wù)重要,那刑部的事務(wù)就不重要? 前日太孫跟我講,一個朝廷,就像工部工廠的那些機器,每一個部門,都是一個配件。有些配件在外面,讓人一眼就覺得很重要,但是沒有了背后那些配件的配合,機器能夠運轉(zhuǎn)嗎? 不少人的視線都盯向了朱瞻基。這位太孫過去在朝堂上并不顯眼,哪怕他通過東瀛貿(mào)易賺了幾百萬兩銀子,減輕了大明北征的壓力。又現(xiàn)了北明山銅礦,為大明增加不少進項,還直接讓草原的反抗勢力自亂陣腳,大部分投靠了大明。 但是這些只是說明他的運氣好,因為行商賈之事,加上文采一般,許多大臣還看不起他,覺得相比文人楷模的太子,他差了許多。 而且他不僅喜歡商賈,還喜歡那些奇技淫巧,更是讓許多大臣瞧不起。 直到東征東瀛,朱瞻基掌握了大明海軍,才算是真正在政壇冒頭,隨后對東瀛大勝,讓他的聲望一下子起來。 特別是銀行的設(shè)立,讓大臣們看到了好處。各部不需要再準備銀庫,也不需要費心管銀子,只需要從戶部領(lǐng)了金票,就能領(lǐng)到銀子。 他們的俸祿也不需要擔(dān)心會沒有了,每個月都會直接打到他們的賬戶。 一開始還有人擔(dān)心以后取不出來,到月就會領(lǐng)出來。 可是領(lǐng)出來以后還要費心保管,還不如放在銀行里面省心。幾年下來,大部分人不是生活需要用銀子,根本不去取了。 這個時候的朱瞻基在諸位大臣的心中,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年輕有為的繼承人。 可是隨后的三年,這位太孫一下子消失了。他不老老實實地待在宮里,竟然跑去西洋賺錢,這更是讓許多大臣覺得他不務(wù)正業(yè)。 再然后,他一下子帶著 兩千多萬兩白銀的財貨回來了,這可是相當于大明一年稅賦的銀子,朝廷再也不會缺銀子了。 現(xiàn)在的諸位大臣對朱瞻基的感覺很矛盾,能干還是能干的,只是以往表現(xiàn)的像個武夫,像個商賈,根本讓人不敢期待他的治政能力。 高臺上,朱棣依舊在借題揮。這是我大明的朝堂,可是這些時日每日吵吵鬧鬧,讓朕煩不勝煩。你們天天叫著君子言義,小人言利,怎么就為了這些銀子,也都開始言利了? 從工部尚書遷任刑部尚書的吳中躬身說道:陛下,臣以為君子言義,小人言利這句話不該這么解釋,此利是私利,而非朝廷 朱棣冷笑道:朕不是想聽你解釋經(jīng)義,只是在陳述事實。為了銀子逼的朕的尚書要告老,這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更別說為了銀子分配,你們竟然質(zhì)疑夏尚書的人品,抨擊他娶了年輕小妾就是私德不好,難道你們自己一個個都是圣人? 吳中忍不住苦笑,他從工部兩位尚書之一,遷任排位還在工部之上的刑部,屬于是擢升。 可是相比現(xiàn)在富的流油的工部,刑部這個清水衙門的主官難當啊。沒有銀子,他怎么來安撫那么多屬下?怎么來開展工作? 不過他還是有點骨氣的,身為一部尚書,他雖然鼓動下屬出面鬧騰,卻并沒有因為想多要點銀子,就直接人身攻擊。 見吳中不說話了,朱棣才說道:這朝會的規(guī)矩,從今日開始,朕要好好改改了。王彥 下面的大臣們不知道生了什么事,一個個眼睛望向了王彥。只見他指揮著一排小太監(jiān)走了出來,每個人的手中都是一大疊小冊子。 他們分工明確,從最前面的蹇義開始,一人負責(zé)給幾個大臣小冊子,所以很快讓大殿內(nèi)的幾百文武大臣都拿到了一份小冊子。 而朱棣坐在龍椅上說道:鑒于如今每次朝會,都會因為朝政起爭執(zhí),所以朕已經(jīng)決定,從今后要執(zhí)行新的辯論制度,就事論事,任何人不得違反。 除了第二層后側(cè)的內(nèi)閣成員們今早一早就得到了這個消息,并不驚訝,其他大臣都有些吃驚。 朱棣每次要雷厲風(fēng)行執(zhí)行一些政策,或者一意孤行推行一些事件的時候,總是會讓人覺得措手不及。 比如西征帖木兒國,除了武將,文臣們幾乎沒有一個贊同的,但是依舊被朱棣強力推行了下去。 在第三層左手第一位的蹇義是第一個拿到小冊子的,他一看標題《大明朝廷議事法則》心中還有些不以為然,這朝堂議事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能如何修改?修改了就更好?他不覺得。 但是翻開第一頁,看到第一句話。為了今后朝堂議事有章可循,凈化朝堂議事秩序,減少因公務(wù)矛盾導(dǎo)致的個人矛盾,特此規(guī)定如下。 他登時就忍不住看了同樣拿了一本小冊子翻看的朱瞻基,因為只有這個太孫,才會以如此簡單明了的大白話,來寫奏章。 文臣們看不起朱瞻基,主要就是因為這個。朱元璋就不說了,小時候沒有讀過書,朱棣也是很小就上了戰(zhàn)場,靠的是馬上打江山。 到了朱高熾,終于有了一點皇家的樣子了,文采飛揚,即使大儒也不一定能比他強。 可是到了這個太孫,從小有解縉,胡廣這樣的大儒教導(dǎo),竟然不進油鹽,寫出來的東西跟老農(nóng)說的大白話一樣。 雖然這樣寫出來的東西,那些不識字的兵士們也能聽得懂,也能輕易把一件事說清楚,但是未免太沒有格調(diào)了。 還因為這個原因,解縉如今雖然被放了出來,朱棣對他也沒有偏見了,但是想進內(nèi)閣,被好幾個大臣反對。 他們覺得解縉太軟了,從小教育太孫都沒有教好,難咎其責(zé)。 不過解縉現(xiàn)在也不在乎了,他每天研究研究古籍,然后學(xué)學(xué)太孫感興趣的新文化,已經(jīng)非常滿足了。 他知道朱瞻基重視的是能做事的人,自己文采雖然還好,但是性子不是當官的料,對未來也沒有太多追求。 他現(xiàn)在把希望放在了侄兒解禎期和兒子解楨亮的身上,特別是侄兒解禎期,不僅文采非凡,還善于處理人際關(guān)系,今后能當大用。 朱瞻基翻看了一下經(jīng)過內(nèi)閣潤色的《大明朝廷議事法則》,這里面增添了一些各項規(guī)定的說明,但是框架依舊是朱瞻基寫的那一套,可能是朱棣的指示,也沒有進行古語轉(zhuǎn)化。 這樣更好,因為這些以后是要展到鄉(xiāng)村的,那些鄉(xiāng)老們雖然大多在當?shù)赜行┟軈⑴c議政,但是大多不識字。 想讓他們看懂,聽懂,寫的越簡單越好。 大殿內(nèi),不時出一陣陣的吸氣聲,這是觀看這份法則的大臣們出來的,他們望向朱瞻基的眼神也越來越多。 如果不是在朝堂上,朱高熾都恨不得將這份法則丟到朱瞻基的臉上。自古以來,都是天子與士大夫治天下,可不是要把士大夫當犯人一樣管理。 在朝堂議事,竟然還要申請言,言還有限制。還不能直接跟意見相左的對手直接對話,這不是公堂上審問犯人一樣了嗎! 隔著幾步遠的距離,朱高熾看著兒子那張年輕堅毅的臉,心中忍不住長嘆:為什么你就如此不省心呢?剛回來就鬧出這么多的事,這是要跟整個士大夫階層對立嗎?沒 有了士大夫,該如何治天下? 但是相比朱高熾的替他人擔(dān)憂,反倒是在文臣之中,有許多有識之士在短暫的憤怒之后,領(lǐng)悟到了這種秩序化規(guī)則背后的好處。 哪個大臣在朝堂上沒有被人罵過?因為一件公務(wù)的紛爭,鬧到最后恨不得對方全家死光的大仇,也不是一起兩起。 所以,規(guī)范朝堂秩序,就事論事這些,他們其實都能接受。 但是,他們唯一不能接受的是,所有大臣不能對自己職責(zé)以外的事務(wù)表意見,更不能插手!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胬碓睫q越明。管理天下是天下人的事,如何只能靠一家之言,一人之計? 而且那些武將沒有了他們的制約,豈不是要起來造反? 反倒是武將勛貴們對這個規(guī)則很支持,因為他們插手不了政事,而自己領(lǐng)軍打仗,還要經(jīng)常被文臣們說三道四。 朱瞻基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份簡單規(guī)章制度,會被朱高熾認為剝奪文臣尊嚴,也會被文臣們認為被限制權(quán)力。 身為吏部尚書,蹇義當先抱著朝笏躬身說道:陛下,臣有議奏。 朱棣并沒有閑下,一直在觀察所有人的神態(tài)。聞言簡單地回答道:講。 臣粗略此法則,以為此法則整體而言可取,但有枝節(jié)疏漏,需要眾議匡正。 朱棣又是一個簡單的回答:愛卿請言。 蹇義會議了一下法則的內(nèi)容,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說道:臣以為此法則規(guī)范朝議秩序可取,分工明確不可取;就事論事,禁止辱罵譏諷可取,蓋棺定論不可取;平衡法則可取,一味平衡不可取。 這么短的時間,就搞出了三大可取,三大不可取,并且都說到了點子上。 朱瞻基也忍不住盯著蹇義看了一眼,此人大才啊! 他又把視線望向了在歷史書上看到的三楊,他們現(xiàn)在也都進入了朝堂,不過都還沒有登上最高等級。 相比他們?nèi)艘驗閺幕实凼掷飳?quán)力搶了過去,受到歷史吹捧,他感覺蹇義的能力恐怕更勝一籌。 臺上的朱棣也來了興趣,點了點頭說道:細細講來。 請:m.22wen穴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
瀏覽記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