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三國之大漢崛起 第719章敘舊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寧死不降,果真是忠義之士啊,不過文欽將軍你率領(lǐng)的壽春援兵被我大敗,我即日回軍西陽,半月之內(nèi)便可拿下江夏,進(jìn)而進(jìn)軍豫,兗,青,徐四州。
到那時(shí),你覺得魏國還能堅(jiān)持多久呢?是三年?還是五年?如今我大漢正是用人之際,只要你愿意投降,將來封候拜將,成為一方封疆大吏也不在話下,魏國已是日薄西山,你又何必冥頑不靈呢?”
文欽聞言一陣沉默,諸葛亮這話說的倒是不假。
江夏一丟,豫州,兗州便無險(xiǎn)可守,而且豫州兵馬稀少,兗州徐州這些年也被抽調(diào)了大量青壯,根本無力阻攔漢軍的腳步,等漢軍殺到中原腹地,魏國滅亡就真的只是時(shí)間問題,在沒有半分翻身的可能。
想到這里,文欽便說道:“我文家世代受魏國大恩,怎能輕易叛之,做背主求榮之事?況我家小都在魏國,若是投降,他們必定會受到牽連,縱使在你們大漢封候拜將,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那又有什么意思呢?還請大司馬殺了我,全我忠義吧!”
文欽這話,表面看上去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但聰明人都聽出了他話里的意思。
想要我投降,不是不行,只是有兩點(diǎn)難處。
第一個(gè)難處乃是名聲,戰(zhàn)敗便投降敵人,對于名聲肯定有損,要是我直接投降了,以后肯定會被人瞧不起,背上罵名。
你想要我投降,首先得解決這個(gè)難處。
關(guān)于名聲的難處其實(shí)很好解決,只需諸葛亮這邊以禮相待,表現(xiàn)出足夠的重視便行了。
比如歷史上的潘濬,在荊州被江東奪取之后,就是孫權(quán)親自去請才投降的。
你想要我文欽投降,也得以禮相待,表現(xiàn)出足夠的重視,這樣順?biāo)浦弁读私担憧梢苑Q為士為知己者死,你魏國不重視我,而大漢對我那么好,投降怎么了?
如此一來,這對于名聲便沒有多大的損害,最起碼不會背上罵名,被人瞧不起。
第二個(gè)難處,自然就是家人了。
這個(gè)如何解決?自然是想辦法把家人從魏國帶出來了。
文欽這話的意思便是只要你能解決這兩個(gè)難點(diǎn),我便投降,如果不行,那你還不如殺了我成全我的忠義之名。
“哼,貪生怕死的小人!”諸葛誕亦聽出了文欽話中的委曲求全之意,不由得冷聲譏諷道。
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堂弟,如今諸葛亮在此,文欽也不敢開口罵他,怕惹怒了諸葛亮,只是沉默不言。
諸葛亮仿佛沒有聽到諸葛誕的話,拍著手掌笑道:“將軍高義,真是令人敬佩,來人啊,給文將軍準(zhǔn)備一個(gè)營帳,讓他好生歇息,好吃好喝的招待他。”
文欽聞言松了口氣,心道看來諸葛亮是明白自己的心意了,會幫自己處理投降之事的顧慮了。
文欽被帶了下去,諸葛誕見此便說道:“孔明,我奉勸你一句,此人好立功,喜歡虛報(bào)功績,不足大用。若不是他故意針對我,我又怎么會中伏兵敗?此等人不如直接殺之!”
諸葛誕這倒不是在為大漢考慮,而是見諸葛亮有收服文欽的念頭心中不爽,你文欽害得我兵敗,我要死你憑什么繼續(xù)享受榮華富貴?要死咱們一起死!
“不說他了,不說他了!”諸葛亮擺了擺手,又要去為諸葛誕松綁。
諸葛誕又往前走了一步:“要?dú)⒕蜌ⅲ艺f了,寧死不降!”
諸葛亮勸道:“公休,你我兄弟何必如此?我也不要你投降,可否與愚兄?jǐn)⑴f?”
諸葛亮說罷,又去為諸葛誕松綁,這一次諸葛誕倒是沒有拒絕。
“來,請!”諸葛亮為諸葛誕松綁,請諸葛誕坐了下來。
諸葛誕也不客氣,大大方方的坐了下來。
諸葛亮也坐了下來,看著諸葛誕笑道:“公休,自興平二年叔父帶我離開瑯琊前往荊州,咱們有多少年未免了?”
諸葛誕聞言沉吟道:“有三十六年了吧?那時(shí)劉備坐領(lǐng)徐州,劉備,武帝,呂布,袁術(shù)四方混戰(zhàn),徐州常年戰(zhàn)亂,叔父便帶著你們前往荊州。
分別之時(shí),你我尚未成年,不想如今,你我已過天命之年,哎。”
諸葛亮也露出唏噓之色,旋即又詢問道:“是啊,當(dāng)時(shí)咱們分別之時(shí)尚還是孩童,如今我的兩個(gè)兒子都已經(jīng)二十了。”
諸葛誕聞言說道:“是諸葛瞻和諸葛尚吧?他們二人如今可是聞名天下了。”
諸葛誕這話說的倒是不錯(cuò),諸葛兄弟少年前往草原,將鮮卑弄得大亂,雖然做的官沒他大,但在天下的名氣,卻還要大過他這個(gè)叔叔。
“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諸葛亮擺了擺手,又對著諸葛誕詢問道:“那不知公休家中有些什么人?”
諸葛誕說道:“僅有一子兩女,如今不過幼童,沒什么好說的。”
“哦!”諸葛亮點(diǎn)了點(diǎn)頭:“雖然還是幼童,但也應(yīng)該帶在身邊時(shí)刻教導(dǎo)才行。你常年在外,若不帶在身邊,無人教導(dǎo)便難以成才啊。”
諸葛誕嘆了口氣道:“現(xiàn)在還是太小了,原本想過兩年接到身邊教導(dǎo),如今……”
諸葛亮聞言便詢問道:“那不知侄兒侄女身在何方?賢弟既不肯投降,走了之后,待覆滅魏國,我便將他們找到撫養(yǎng)。”
諸葛誕沒有起疑,回答道:“他們皆在洛陽,我家中尚有余財(cái),足夠他們過活了,我也不指望他們成才,只恐他們無人教導(dǎo)誤入歧途。將來我大魏若真的不存,還請孔明代為照拂一二吧。”
諸葛亮點(diǎn)頭答應(yīng),又與諸葛誕敘起舊來。
二人的交情其實(shí)并不深,談了大半個(gè)時(shí)辰,諸葛誕也便沒什么好說的了,便起身說道:“好了,舊也敘了,閑話也沒什么好多說的了,便送我上路吧,你孔明若是當(dāng)我是兄弟,便讓那文欽陪我一同上路。”
諸葛亮沒有理會諸葛誕,對著士兵吩咐道:“來人啊,將他帶下去休息,好生看管,他說是出了什么差錯(cuò),我唯你是問。”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