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振南明 第一百九十六章 獻俘闋下
至于堵錫和袁繼咸怎么安排,朱慈烺頗是費了一番心思。
堵錫善于處理內(nèi)政,袁繼咸善于練兵,尤其是水師。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根據(jù)他們的特點因才施用。
何騰蛟、左良玉伏誅后湖廣缺少一個主事的人。
黃德功、金聲桓、馬進忠都是武將,顯然不能承擔這個角色。加之三人誰都不服誰,朱慈烺要是任命其中一人統(tǒng)領(lǐng)其余兩人,非得炸開鍋。
是以朱慈烺決定任命堵錫為湖廣巡撫,等于是讓他接替了何騰蛟的位置。
而袁繼咸除了繼續(xù)擔任“四省總督”外,還兼任了提督操江一職,負責從荊州到長江口的全部江防事宜。
這等于朱慈烺變相授予了袁繼咸全面編練水師的權(quán)力。
至于原先的提督操江侯恂則調(diào)回都察院聽堪。
對朱慈烺來說,眼下的形勢已經(jīng)十分危急。
湖廣和山東都必須守,只要一處沒守住,都難免重蹈歷史上南明的覆轍。
當然,比原本歷史好的地方是,他已經(jīng)基本掃除了左良玉、劉良佐、劉澤清等勢力,大明內(nèi)部相對來說比較團結(jié)穩(wěn)定。
現(xiàn)在大明最需要的就是接連獲得勝利,通過勝利給將士、百姓信心。
唯有如此,才能在與滿清的漫長對決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十日一早,南京紫禁城午門外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
朱慈烺身著大紅色十二章袞服,乘輿一路從內(nèi)宮來到午門。
在內(nèi)侍、大漢將軍的簇擁下朱慈烺登上午門城樓,俯瞰著午門下的蕓蕓眾生。
文武百官分列兩側(cè),如上朝一般莊肅。
只是與以往不同,有數(shù)百名叛軍俘虜被大漢將軍押解到午門外跪倒。
兵部尚書路振飛朗聲道:“獻俘!”
之后協(xié)律郎執(zhí)麾引樂工就位,司樂跪請奏凱樂。協(xié)律郎舉麾,鼓吹振作,編奏樂曲。
一時金鼓齊鳴,樂聲震天。
樂止,兵部尚書路振飛接道:“奉旨平定何騰蛟、左良玉叛亂,所獲俘囚,謹獻闕下,合赴市曹行刑,請旨?!?p/>
路振飛這句話說完,接下來就該朱慈烺發(fā)聲了。
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將戰(zhàn)俘恩赦釋放以彰顯皇恩浩蕩,二是下旨命把戰(zhàn)俘拿去交由刑部依照律法處斬。
朱慈烺知道這些俘虜都是左良玉軍中的大將,有些頗有一些實力。但謀反就是謀反,叛亂就是叛亂,若是不對這些人明正典刑,那以后誰還會敬畏大明律法?
便是為了殺雞儆猴,這些人也必須死。
“拿去!”
朱慈烺一聲令下,即宣判了數(shù)百名左軍判將的下場。
朱慈烺朗聲之后,他身邊的兩名大漢將軍便高喊:“拿去!”
再之后,二變?yōu)樗模淖優(yōu)榘耍俗兪敝寥倭鬂h將軍齊聲高喊。
有明一代錦衣衛(wèi)除了充當特務(wù)外,最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作為皇帝的儀仗隊。
故而他們除了身材魁梧,聲音也很洪亮,以備隨時唱誦。
三百六十人齊聲喊道“拿去”,直是聲如震雷。
“臣遵旨!”
這時候該刑部尚書馬士英站出來了。
他領(lǐng)旨之后沖左右吩咐道:“全部押走,驗明正身,赴市曹行刑!”
獻俘闕下只是個儀式,真正處刑卻不是在此。
明代處決人犯是在西市,這些叛軍將領(lǐng)都被天子欽判了斬立決,只待驗明正身就會押赴刑場明正典刑。
南京西市已經(jīng)很久沒有這么熱鬧過了。
聽說幾百名叛軍將領(lǐng)要被處斬,南京城中的百姓紛紛趕來看熱鬧,把西市擠了個水泄不通。
由于要被處決的人犯人數(shù)太多,故而只能分批行刑。
不過這讓南京百姓們更為興奮,這意味著他們可以看更長時間了。
第一批人犯被押上法場,引至砧臺前跪好。
監(jiān)斬官看了看天色,見時辰已到便將紅色的簽子擲了出去。
劊子手紛紛拔掉人犯脖子后插著的木牌,揮刀斬下。
二十顆人頭紛紛滾落,無頭尸體隨之軟倒在地。
照理說處斬完一批人犯后劊子手都會在刑臺上潑水清洗鮮血,可因為今天要處斬的人犯太多,就沒有這個必要了。不然潑水清洗完后又得處斬一批,等于白費工夫。
人頭斬落時圍觀的百姓發(fā)出一聲聲驚呼,隨之是一陣狂喜。
“殺的好!”
“殺光這些叛將!”
“朝廷威武,圣上威武!”
殺戮帶來的沖擊讓這些平頭百姓們常年積壓的情緒得到了釋放,他們紛紛高舉著拳頭,十分興奮。
又一批叛將被帶了上來,劊子手高效的收割著人命。
百姓們興奮的吶喊著,不知不覺間大多數(shù)人的嗓子已經(jīng)喊啞了。
李國英屬于最后一批被處斬的叛將。
當他被押上斷頭臺時百姓們紛紛朝他丟擲爛菜葉。
李國英被捆綁著雙手無法去把菜葉撥掉,便索性閉上眼睛任由百姓朝他投擲。
他在腦海中飛速回憶著自己這一生。
從一個小兵做起,被左良玉看重,升為親兵,之后一路立功成為左良玉的心腹大將。
左良玉起兵‘清君側(cè)’時他毫不猶豫的響應(yīng)支持。
他當然明白所謂的‘清君側(cè)’不過就是一個幌子。左良玉起兵的那一刻就意味著造反了。
但他還是會選擇跟從左良玉造反。
因為他的效忠對象只有左良玉,沒有朝廷。
他的榮華富貴都是左良玉給的,而不是朝廷,所以他和左良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別說左良玉要做的是‘清君側(cè)’,便是左良玉想要改朝換代自己做皇帝,李國英也不會有絲毫的猶豫,一定會第一時間勸進。
可惜左良玉敗了,所以他們這些支持左良玉的將領(lǐng)都該死。
若是左良玉勝了,他們不就都是開國功臣了嗎?
至于內(nèi)亂可能讓清軍趁虛而入,在李國英看來根本就不算什么。
真要是左良玉奪了江山,大不了割讓幾省之地給滿清,弄一個劃江而治。
可惜現(xiàn)在一切都結(jié)束了。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敗者沒有資格活在這個世上。
刀起人頭落,李國英的生命終止在了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十日。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