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風雨大宋 第212章 縮一縮吧
廂軍衙門里,杜中宵、劉幾和楊畋坐在主位,看著新到的竇舜卿、向傳范和楊遂,以及在三人身邊的李復圭,道:“竇都監(jiān)以管軍王太尉和趙滋之薦,愿來營田廂軍,實是難得。楊遂在貝州時就相識,當時先登,向監(jiān)押則經(jīng)兄前知隨州向綜之薦,愿意前來,我們歡迎。李知州去任,愿來營田務廂軍,做個軍需官。都是我們急需的人才。今日備了酒,一會為你們接風洗塵。”
四人一起謝過,在客座落坐。
杜中宵道:“軍中原編為三師,現(xiàn)在兩師已有師主,竇都監(jiān)便為第三師師主。楊、向二人隨在竇都監(jiān)軍中,如何安排與兩位軍主商量。李知州與他人不同,為軍中軍需官,隨在我的左右。”
劉幾道:“現(xiàn)如今諸軍基本齊整,惟騎軍缺人與馬,炮兵缺人,一時難以招人入軍中。李知州,此事你多用些心思。如果在秋后之前,能把人馬配齊,本軍就整編完成了。”
李復圭拱手:“回提舉、軍主,下官御任之后,此次在京中陛辭時,聽城中大臣議論,營田廂軍報上去的編制委實過多。全軍將近五萬人,依數(shù)目論,相當于沿邊一路兵馬了。雖然軍中花費多是來自于營田務,士卒多是廂軍,人數(shù)還是太多。現(xiàn)在軍中人馬不齊,不如就依朝中的意見,縮編一下為好。”
杜中宵看了看劉幾和楊畋,笑著道:“縮編也未嘗不可,不過編制還是留在那里。一軍以五萬人之數(shù),是為了應對戰(zhàn)事,一路之兵當有此數(shù),不然不可以攻守自如。廂軍到底是營田,人馬不足,自然可以把人數(shù)省下去,編制留在紙面上吧。”
禁軍之中,帶兵兩三千人已是當然的中級軍官,再向上,除非入三衙禁軍做定主、廂主,不然在地方是沒有機會鍛煉帶更多兵的。廂軍到底是廂軍,在朝廷中眼中非正規(guī)軍,杜中宵怎么折騰,朝廷都當作是試驗而已,將來做不得數(shù)的。軍中的軍官,多是隸營田務之下,非朝廷的正規(guī)軍官。正式軍官來,都是超擢數(shù)級,都監(jiān)可以做師主,帶一萬余人。其實在禁軍體制下,都監(jiān)最多帶兵不過一千,廂軍放大了十倍。
帶的兵多了,發(fā)的錢當然也多,都是營田務和常平司補貼的。三位軍官前來,本來待遇不變,官與權僅是在營田廂軍之中。
王凱已升任馬帥,在麟府路時竇舜卿是其手下,曾有爭執(zhí),后來非常賞識。前幾年,竇舜卿在京東路打海盜,與趙滋是同僚,這次就是他們兩人價紹前來。楊遂是平貝州王則之亂時的先登之將,后世說此事的小說《三遂平妖傳》的三遂之一,既得王凱賞識,與杜中宵也有一面之緣。向傳范則是前宰相向敏中次子,趙德昭之子趙惟吉的女婿,此時官位不高,因兄長向綜推薦,來到營田務任職。作為外戚,本來就沒什么打仗的機會,營田廂軍帶的人多,錢糧又多,可以惟持自家的排場。、
李復圭是個善于發(fā)現(xiàn)機會的人,任唐州知州的時候就與杜中宵有接觸,此次主動來做軍需官,依然是文資。軍需官相當于出戰(zhàn)時的隨軍轉運使,依照此時慣例,都是由文臣擔任。他說現(xiàn)在營田廂軍的編制過多,不是代表自己的意見,而是朝中皇帝和大臣的意見,杜中宵當然不能違背。
這就是禁軍和廂軍的不同,雖然在西北,帥臣的意見都是鄉(xiāng)兵、蕃兵比禁軍好用,但武將的職官卻是跟屬下禁軍人數(shù)掛鉤的。地位決定帶多少禁軍,其他兵馬不做數(shù)。
一軍五萬人,完全就是一路之兵,杜中宵也覺得這個數(shù)目太龐大了些。但算來算去,如果把軍定義在一路,也就是武將能夠帶兵的極限,差不多就是這個數(shù)目,不管怎樣先把編制立起來。數(shù)量再多,就不是常任武將能夠決定的,必然是有朝廷派出的帥臣進行統(tǒng)一指揮。這樣算來,一軍軍主,其實相當于現(xiàn)在的沿邊一路都部署。再向上,就是經(jīng)略使級別的帥臣了。
上了茶,幾人一邊喝著茶,一邊議論著朝中對于營田務整頓廂軍的看法。普遍意見是,杜中宵定的一軍人數(shù)實在太多了,這樣整編下來,天下還剩幾個軍還有一點,就是炮兵和騎兵過多,炮兵能夠自己制造還好說,宋朝境內(nèi)不產(chǎn)馬,那么多騎兵怎么去編
杜中宵靜靜著,最后問道:“你們既到營田廂軍來,以后就是一家人了,覺得朝中說法如何”
竇舜卿叉手:“回提舉,末將官不過都監(jiān),帶兵不過千余人,萬人以上兵馬如何,實在不知。”
杜中宵點了點頭,對三個武將道:“無妨,這一兩個月,你們到編好的軍中去,從最基層起,一點一點熟悉。都監(jiān)帶兵千人,其實與現(xiàn)在的一營之兵相差不多。不只是數(shù)目,而且是打仗的做法,都是手下兵馬列陣而戰(zhàn)。至于情報、行軍、補給、退卻、追敵,都不在考慮之內(nèi)。以后不同了,這些東西都必須要學起來,不然不能獨當一面。軍中與以前的編制最大的不同,是營一級列陣而戰(zhàn),之上的層級,都要能夠獨當一面,直接面敵。此事可不簡單,要學的多了。”
竇舜卿道:“末將在邊陲多年,與敵相交,數(shù)次與敵爭戰(zhàn),對這些倒是不陌生。”
“那就好,那就好。”杜中宵一邊說著,一邊站起身來。“后面擺了酒筵,我們?nèi)胂伞!?p/>
眾人到了后衙,各自分賓主落座,杜中宵引著喝了幾杯酒,道:“諸位初來,一會讓你們的隨從與營田務的官吏一起,安排住處。旁邊就是鎮(zhèn)子,采買什么都方便。抽出空來,到樊城一趟,從這里有火車去,容易得很。那里有常平司開的商場,各種貨物應有盡有,先安心住下來吧。”
向傳范笑道:“末將在京城的時候,與周邊人氏說起,無不羨慕京西路的繁華。只是末將因為身份關系,不好隨便出京。這次來隨州,親戚吩咐,要買許多貨物呢。”
外戚的行蹤是受到限制的,住在京城,未得旨意不能隨便出城。營田務的鐵監(jiān),常平司的商場,給京西路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鐵路通了之后,北路的洛陽,南路的襄州,加上中間的鐵監(jiān),成了天下數(shù)得著的繁華之地。反倒是開封府,因為獨立于經(jīng)濟體系之外,商業(yè)遠遠落后了。
現(xiàn)在京城的富貴人家,經(jīng)常坐兩京鐵路,從開封到洛陽去玩耍,更加帶動了洛陽繁榮。那條鐵路是天下最繁忙的,去年剛剛改成了又軌,一邊連著政治中心,一邊連著商業(yè)中心。
很多官員愿意到營田務和提舉司來,與此不無關系。杜中宵的地位,此時堪堪到路長官,對于很多前途遠大的官員,到他手下為官,心中難免有顧慮。這么多年了,營田務只有兩個罪官,常平司報上去數(shù)月了,還沒有定下屬官了。
這幾個常平司賺錢太多,朝廷安排屬官,希望是有地位有能力的。有能力有地位的,又不想到杜中宵手下,僵持很久。直到不久之前,才終于決定先設一個常平判官。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