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冉魏霸業(yè) 第0138章 邯鄲
“殺啊!”
邯鄲城下,士氣高昂的官軍將士正在架著云梯,悍不畏死地登上城頭,與叛軍展開生死搏殺。
邯鄲,這一座千古名城又迎來了殘酷的戰(zhàn)火!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xiàn)于古本竹書紀年。
據(jù)石閔所知,邯鄲的地名源于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
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華夏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傳說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邯鄲古中皇山摶土造人、煉石補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yǎng)生息,開啟了農(nóng)業(yè)文明的新紀元。
邯鄲的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今邢臺),后遷都于殷(今安陽)的數(shù)百年間,邯鄲均為畿輔之地。
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
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于衛(wèi)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著名城邑。
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lǐng)地。戰(zhàn)國時,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將趙都自中牟(今河南鶴壁西)遷徙到邯鄲,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歷經(jīng)八代王侯,延續(xù)了158年的繁華。
特別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雄踞戰(zhàn)國七強之列,使趙國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破邯鄲,趙王遷降秦,邯鄲屬秦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趙國。次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張耳為趙王,都城仍設(shè)邯鄲。
九年,劉邦封其愛子如意為趙王,并重建邯鄲宮城,富麗堂皇的溫明殿即建于此時。一直到西漢后期,邯鄲城有“富冠海內(nèi),天下名都”之稱,是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南陽)齊享全國五大都會盛名,從戰(zhàn)國到東漢,邯鄲興盛長達500年之久。
東漢末葉,豪強并起,割據(jù)混戰(zhàn),邯鄲罹難兵燹災(zāi)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于鄴城建都。在經(jīng)濟上實施屯田安民,大興水利,營建魏都,開修道路。
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于世,并修建了銅雀、金鳳、冰井三臺。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
鄴城的興起導(dǎo)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于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后又改屬魏郡。
代之而勃興的魏都鄴城繼而先后為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后歷時364年,對于后世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沖啊!”
邯鄲城下,喊殺聲震天動地,震耳欲聾。
石閔親自督戰(zhàn),指揮趙軍將士們奮不顧身地沖擊著邯鄲城。
“嗖嗖嗖!……”經(jīng)過了這么一番混戰(zhàn),無論是官軍還是叛軍的弓箭手,都在各自放箭,射殺敵人。
“啊!”且看一個倒霉的官軍士兵被射瞎了眼,捂著流血汨汨的眼睛在那里哀嚎著,如無頭蒼蠅一般,到處亂竄。
還有幾個趙卒撲了上去,最后被一陣亂箭射穿了衣甲,紛紛濺出了一朵又一朵妖嬈的血花,倒在了血泊里,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了。
官軍作為進攻城池的一方,比較負隅頑抗的叛軍,傷亡自然是要大的多的。
叛軍據(jù)城而守之,使用擂石、滾木、油鍋水、箭矢等殺傷力極強的武器,居高臨下地打退了官軍一次又一次猛烈的進攻。
“嗷嗚!”正在攀爬云梯的官軍士卒被油鍋水潑到,頓時慘嚎了一聲,渾身濕淋淋的一片且不說,整個人都滾到了地上,還連累了后面的幾個戰(zhàn)友摔了下去。
“砰!”
至于被滾木或者是擂石砸到的官軍士卒,下場亦是慘不忍睹。被重物砸到,頓時頭破血流,身子都如同斷線的風(fēng)箏一般倒飛了出去。
還沒等官軍士卒爬上去呢,就有一些叛軍將士揮著長矛長槍刺傷了他們,這又殺傷了許多的官軍士卒。
好不容易爬上了城頭,又被城頭上的叛軍將士一窩蜂地圍了過來,武力不濟,或者是倒霉透了的官軍士卒就被刺了透心涼,然后被刺成了刺猬一般,亂刃分尸。
城門口那里,官軍士卒們推著沖車,在那里猛烈地沖撞著偌大而結(jié)實的城門,城門幾乎是搖搖欲墜的,但是城門里面,還有不少的叛軍將士用自己的身軀擋著,硬是頂住了沖車的撞擊。
打這種攻堅戰(zhàn),消耗太大,石閔是最不想打攻堅戰(zhàn)的,奈何叛軍已經(jīng)不敢出城野戰(zhàn)了。
又打了一日,隨著官軍鳴金收兵,邯鄲攻防戰(zhàn)便宣告了一段落。
夜幕降臨。
石閔將自己的幾個心腹大將,王平、文泰、李信、陳長生、惡來、花木蘭六人都聚集到中軍大帳,商議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董匡和衛(wèi)崢被留在了襄國,整頓襄國的軍務(wù)。畢竟石虎是不怎么放心石閔一個人帶幾十萬大軍的,將妻兒留在襄國的同時,他的一些親信也必須駐防襄國,以備不時之需!
王平首先說道:“大都督,這邯鄲城可真是有夠堅固的!我軍幾十萬人馬圍城打了兩日,愣是不能撼動這座邯鄲城一下,早知如此,當初大軍過邯鄲的時候,就應(yīng)該先攻下這座城池啊!”
當時石閔又何嘗不想拿下邯鄲?
可是那時的趙軍仍在護駕,出逃襄國,后面還有追兵,邯鄲乃是河北的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zhèn),居于襄國與鄴城之中,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拿下邯鄲,就是逼著石宣狗急跳墻,集合優(yōu)勢兵力來攻,若是早日決戰(zhàn)的話,石閔豈有機會擴軍?豈有機會培植自己的勢力?
故而,石閔擺了擺手道:“邯鄲城易守難攻,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眼下,據(jù)我所知,邯鄲的守將是梁犢、麻秋,是咱們的老相識了。邯鄲守軍應(yīng)有十萬左右,糧秣不少,可能石宣自己都沒有把握打贏延津之戰(zhàn),所以早就在邯鄲鞏固了城防工事,囤積了糧秣。”
“現(xiàn)在石宣已經(jīng)回到了鄴城,繼續(xù)調(diào)兵遣將。若是我們不能早日攻下邯鄲,繼續(xù)南下的話,三個月之內(nèi),只怕是無法平定叛亂的。”
聞言,眾將都默然無語。
石閔又道:“現(xiàn)在我軍兵多將廣,沒必要對著一座邯鄲城死纏爛打的。所以我決定分兵南下,攻下武安,以切斷鄴城與邯鄲的聯(lián)系,同時能將武安作為進攻鄴城的前哨站,早日平定石宣之亂。”
“大都督,末將愿意領(lǐng)兵攻下武安!”眾將紛紛請命。
攻下武安,將成為這場平叛之戰(zhàn)的關(guān)鍵的一步,石閔不敢馬虎,所以沒將這個艱巨的任務(wù)交給李菟、李農(nóng)、姚弋仲等這些不是一條心的將領(lǐng)。
石閔掃視了六位將軍一眼,最終將目光定格在了李信的身上。
“李信!”
“末將在!”
“你明日一早,便率我漢軍之步騎三萬人,長途奔襲,務(wù)必盡快拿下武安!”
“諾!”李信欣然受命。
“花榮(花木蘭)、文泰!”
“末將在!”
“你二人隨同李信出戰(zhàn)!”
“遵命!”
文泰很樂意接受這個艱巨的任務(wù),但是花木蘭的黛眉一蹙,明顯是有些不樂意的。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