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戰(zhàn)國萬人敵 638 十八路煙塵
楚國郢都,隔著陽水,令尹斗皇神色肅然地看著河對岸的漢軍如期操練。
和楚國的陵師不同,漢軍三天一出操,這種高強度的訓(xùn)練,讓斗皇每一刻都覺得漢軍很快就要造李解的反。
不過他現(xiàn)在每每思考,都是反著來。
漢軍現(xiàn)在能三天一出操,那說明漢軍能天天出操!
甭管什么可能不可能,反正斗皇現(xiàn)在就是把李解往“神人”方向去思考,說不定李解就是天神下凡呢?
就當(dāng)他真的是“受命于天”!
“上尹,上庸、九夷、荊山……”
“荊山也要起兵反楚?”
“時下局面,還請上尹早做打算。”
“太后如何吩咐?”
斗皇并不慌,哪怕把上庸、九夷、荊山這新反的三路反賊算上,已經(jīng)有十八路實力不小的反賊,但這并不能讓斗皇覺得有什么大問題。
這些反賊,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廢物,不值一哂。
相較于十八路反賊,還是怎么穩(wěn)住漢西局面更重要一些。
郢都還有人口,加上李解援助的勞動工具,恢復(fù)生產(chǎn)是不成問題的。至于那十八路反賊,這個冬天怎么扛過去都得讓他們絞盡腦汁。
不出意外,都是要劫掠過冬。
但只要劫掠,楚軍反攻之時,收復(fù)“失地”只會更容易。
什么得位正不正的,實力到了,再怎么不正,那也是正的。
“太后想要御敵于漳水和廬江。”
“廬江?”
漢東的反叛勢力,輪不到斗皇去琢磨,那是李解的事情,大軍掃蕩只要狠打個兩三回,那就是橫推數(shù)百里,根本沒有對手。
但漢西的“叛軍”,還是得依仗郢都的山頭。
山頭連這點實力都沒有,根本不值得李解扶持。
楚國的廬江,并非李解認知上的廬江,這個廬江在鄧國故地,廬江以北,原本就是鄧國的國土。
后來隨著楚國的擴張,也就變成了歷史的自然進程。
廬江在漢水的交匯處,過河一路向東,就是隨國地盤,楚隨交界同樣是山,往北就是唐國,而楚國北地和唐國的分界線,就是桐柏山。
而桐柏山的淮水源,就是楚國方城防御體系的南方起始點。
從防御上來看,楚國這樣層層疊疊的防守,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守住廬江,那么原本的漢水鄧國段,也能輕松拿回來。
只要能控制到這里,那也是千幾百里的縱深,如此就算北地有什么叛軍,只要發(fā)現(xiàn)中央軍還有能力控制到這個地步,就絕對不會公開叫板,更不要說什么造反、勤王。
趙太后雖然被李解白嫖個把月,但也真不是什么傻白甜,蠢女人沒可能把自己兒子帶到王位上,還能坐得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
更何況,她還是個外國娘們兒,在楚國內(nèi)部,原本半點根基都沒有。
“若說兵力,郢都、當(dāng)陽、內(nèi)方山、藍田、上鄀,能籌措六七萬正軍。重組陵師,并無甚么難處。只是,領(lǐng)軍大將,當(dāng)用何人?”
斗皇眉頭微皺,楚國陵師三軍崩壞,亂七八糟的武裝力量,都是菜雞。
李解不親自介入,那就是純粹的菜雞互啄。
可就算是菜雞互啄,那也是有大小強弱之分的。
“太后有意用漢人為將。”
“漢將楚用,并無不可。只是,如今漢強楚弱,若漢人有意用庸才搪塞,徒增楚國衰敗。”
“上尹,來郢都時,有傳言是‘十步殺一人’之沙仲哈。”
“沙仲哈乃是漢軍猛將,滅舒龍、征夷虎,更是掃平諸舒,使巢氏歸附,如此良才,漢人必不能使其聲名有損。如此……甚好。”
要是隨便扔個人過來,斗皇還真的要做兩手準(zhǔn)備,但趙太后用漢人為將,還是沙哈這種猛將,反而要放心的多。
菜雞互啄拼的就是勇氣、戰(zhàn)意,沙仲哈一介野人,在斗皇眼中,能夠喊出“士可殺,不可辱”的野人,那絕對是非同凡響。
“漢軍諸將,勇者甚多,唯沙仲哈威名不凡,倘若能籠絡(luò)一番,于楚國,亦有好處。”
“汝言之有理,不過,如此也說明一事。”斗皇目光冷冽,看著南邊的渚宮方向,“漢子解必不逗留楚國,想必是有更強之?dāng)常蛊洳坏貌挥H自前往主持。”
“上尹是說……姑蘇?”
“未必只有姑蘇,少不得齊魯吳越,都要共討淮中城。”
要說這種情況,斗皇肯定是要心動的,新宣告成立的漢子國,隨時可能遭受圍攻。
因為淮水兩岸的沃土,這年頭是真的多,只是以往列國混亂,加上晉楚爭霸、吳楚爭霸,這才導(dǎo)致了淮水兩岸的廢弛。
然而淮水伯府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大自然改造能力,徹底地震驚了中原諸國,大貴族們不是傻瓜,自然明白這種改造能力有多么恐怖。
以李解團隊的回血能力,別人十幾二十年的工程量,可能就是淮中城一年的量。
再加上淮中城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大量脫產(chǎn)武裝人員,戰(zhàn)爭的突然性、靈活性,肯定是大幅度地甩開中原列國。
斗皇能夠看明白的,中原列國中的精英,自然也能看明白。
只是有的人選擇合作,有的人選擇對抗,純粹看取舍。
比如原滑國大夫稽,是一半公心一半私心,投奔李解,既是要給家族謀一條出路,也是順便報一下國仇家恨。
再有像原逼陽國之君逼陽子妘豹,更是索性除國內(nèi)附,然后舉族南遷。
這種勇氣、決心,是旁人難以想象的,唯有當(dāng)事人,才能最深刻地體會,將權(quán)力、地位放下,需要多大的勇氣,多大的決心。
“上尹,若是吳國號召諸侯,共討漢子國,我楚國……”
“說實話。”斗皇嘆了口氣,“倘若漢子國真有此時郢都之危局,十八路煙塵滾滾,欲除腹心之人而后快,老夫亦是心動不已,正好借機,復(fù)我河?xùn)|江山。”
言罷,斗皇嘆了口氣,“只是,老夫心知肚明,任何時候,不可輕視陰鄉(xiāng)李氏。我輩之算,不過是人算,何如天算?”
“這……”
幕僚見自己的主上這副模樣,也是一時無語,不知道該怎么接這個話茬。
可也不得不承認,斗皇是真的經(jīng)歷太多了,尤其是這幾年李解的崛起,除了當(dāng)年晉國發(fā)家有點類似,再也找不到像樣的案例。
再把李解的出身抬出來,那就是真的前無古人,至于有沒有來者,楚國令尹也是不好說。
“倘若太后用漢將沙仲哈,我等全力支持便是。”
“上尹以為,諸侯共討漢子國,必不能成功?”
“老夫不能再行險,楚國、斗氏……生死存亡之際啊。”
提到斗氏的時候,斗皇神色略微凝重了一些,在三關(guān)的細作,已經(jīng)將消息傳了回來,斗尊這個老東西,居然跟商無忌求和了。
求和的條件是什么,斗皇根本懶得去想,以漢子國上下的胃口,尋常緩兵之計根本無用,什么談判不談判的,談得時候打,不談得時候大打特打。
原本斗皇是想逼迫斗尊,不得向其權(quán)邑斗氏服軟,然后重新合并斗氏兩支。
如此一來,恢復(fù)期的楚國內(nèi)部,斗氏總體而言,可能大不如前,但是同樣的,楚國更是大不如前。
所以兩相一比,反而是這樣的情況下,斗氏將會真正成為楚國上下通吃的超級世家。
現(xiàn)在這種狀況,只能讓斗皇更加小心行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