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絞明 第265章 社學
經(jīng)過三年時間的學習,杜晨生終于畢業(yè)了,在與老師溝通后,得到父母的認可,杜晨生最終選擇到位于廣州城的大學進學。
原本進入大學就讀需要考試,在畢業(yè)前老師告訴杜晨生一個好消息,因為報名參加大學考試的學生人數(shù)沒有超出限定名額多少,大都督批準這一屆考生不需要進行考試直接進入大學就讀。
這對杜晨生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消息,他自己平日里學習成績好,但也擔心在考試中考出一個低分來落選,那杜晨生只能選擇成為一名老師,以后再嘗試參加考試。
現(xiàn)在杜晨生已經(jīng)畢業(yè),也確定要到大學就讀,但杜晨生還要在家里待三個月時間,大學開學時間是在明年二月初一。
不單單是大學開始時間在二月初一,下一批小學生開學時間也在二月初一,二月初一開始是第一學期,第二學期從八月初一開始,每個學期結束會有或長或短的假期。
距離大學開學還有三個月時間,杜晨生在家中不可能什么都不做,老師推薦杜晨生在這三個月里自學大學課本。
杜晨生想要打造出更加厲害的火器給人民軍戰(zhàn)士裝備,所以杜晨生選擇進入大學的槍炮設計與制造專業(yè),專門研究火槍和火炮。
火槍和火炮都屬于機械,火槍和火炮在發(fā)射彈丸時需要燃燒火藥,因此槍炮設計與制造專業(yè)必須學習物理和化學,化學方面學習的相對少一些,更多的還是學習物理,同時還要學習數(shù)學進階知識。
《中級數(shù)學》、《初級物理》、《初級化學》三本書就是杜晨生進入大學第一年第一學期的主要課本,文華書店沒有銷售,不過大學這邊已經(jīng)想到學生們空閑三個月時間,相關書籍已經(jīng)準備好,學生們畢業(yè)后就可以前往文華書店領取。
從縣城的文華書店領取到《中級數(shù)學》、《初級物理》、《初級化學》三本書回家,杜晨生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學習書中的知識。
不過沒有老師在,書中的一些知識會難以理解,所以杜晨生更多的是在背書,等到入學后就能夠有老師給講解書中知識。
和杜晨生一個班級的學生也都畢業(yè)了,僅僅三天時間過去,依舊在村子里的同學只剩下八人,一個同學是和杜晨生一起前往大學進學,其他七個同學則是留下來跟隨老師學習一些當老師的經(jīng)驗,或許以后這七個同學也有可能進入大學就讀。
杜晨生的老師需要繼續(xù)留在這里大約半個月時間,將自己當老師的經(jīng)驗教授給七位學生,七位學生中有以為要留在木下村,在木下村的學堂當老師,其他六人要離開木下村前往各地新建立的學堂當老師。
半個月時間很快過去,隨著新老師前往各地的學堂,各地學堂的招生工作也將開始。
招生工作很簡單,老師來到自己教學的學堂后經(jīng)過簡單準備便可以聯(lián)系村長,通過村長確定村子里各個年齡的男生有多少人,招收學生最高年齡是十四歲,年齡再大就不收了。
一般情況下一位老師一次能夠教授四十個學生左右,最好不要低于三十五人,也不要超過五十人,根據(jù)各個年齡男生人數(shù),老師會從上到下確定學生數(shù)量。
由于老師人數(shù)問題,一次只能招收一個班級,等再三年過去,到時候一個學堂就可以有多個班級,可以每年都讓適齡學生入學,而不需要三年一等。
學堂在惠州市一些地區(qū)招收學生沒有引起多大影響,畢竟早前三年已經(jīng)有過一次,但是在之外的地區(qū)學堂開始招生,直接在各地產(chǎn)生巨大影響。
讀書識字,就算老百姓再“愚昧”,也懂得讀書識字的重要性,家里若是出了一個讀書人,就可以擺脫社會底層的身份,在老百姓們看來,只要是讀書人身份都比他們高。
也是,即便在如今人民軍統(tǒng)治區(qū),只要是一個能夠識字的人,能夠輕松找到工作,賺到比老百姓辛苦種田還多的金錢。
現(xiàn)在機會來了,人民軍在各地建立學堂,老百姓的孩子可以免費進入學堂讀書,條件卻非常的少,僅僅是年齡限制以及畢業(yè)后遵從人民軍調(diào)配。
從老師口中,老百姓們知道這位老師的同學不是進入軍隊成為軍官就是到政府成為官吏,也可以成為教書育人的老師,這種調(diào)配讓想要送孩子到學堂讀書識字的家長們非常滿意。
基本上老百姓剛剛知道自家孩子可以報名進入學堂讀書,就急急忙忙帶著孩子到學堂報名。
人民軍在治下各地建立八百多座學堂免費教授學生讀書的事情在廣州城造成更大影響,豪紳商賈們被人民軍的大手筆震驚。
免費教授適齡人讀書識字的事情不單單是人民軍在辦,元朝和明朝都有做過相同的事情。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頒令:凡各縣所屬村莊以五十家為一社,設社長一人,“教勸農(nóng)桑為務”,并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jīng)書者為教師,農(nóng)閑時令子弟入學,讀《孝經(jīng)》、《小學》、《大學》、《論語》、《孟子》,并以教勸農(nóng)桑為主要任務,此為社學。
元朝滅亡,社學也一時停辦;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下令各地立社學,延請師儒以教民間子弟;正統(tǒng)元年(1476年)朝廷令提學官及府縣官對社學進行扶持和監(jiān)督,社學中品學兼優(yōu)者,可免試補為秀才;弘治十七年(1504)再次明令各府州縣建立社學,并規(guī)定民間幼童年齡在15歲以下者,應送社學讀書。
明廷似乎對社學很重視,但實際實施情況卻不怎樣,單單是廣東這邊就幾乎沒有社學的身影,只有宗族和有些學文的人才會開辦學堂,底層老百姓的孩子想要進入學堂讀書,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明廷治下大概只有江西的社學發(fā)展比較好,主要是李夢陽、王陽明兩人在江西大力推廣社學,而明廷治下其他大多數(shù)地區(qū),社學發(fā)展都非常的差,要是底層老百姓都會讀書識字了,怎么也不會被地主和官府壓迫剝削成這樣。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