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諸天星圖 第四十六章 閱卷進(jìn)行時
無論是詩詞也好,又或者是歌賦也罷。
這下半場的殿試根本就沒有任何強(qiáng)制性的規(guī)定,擅長哪一種寫哪一種就是了。
其暗中的意思不言而喻,反正這下半場殿試的成績并不重要,你們隨便寫,考官也懶得看,寫成什么樣子都無所謂。
就連出題的弘治皇帝都如此敷衍不在意,周辰自然也是更加懶得去思考了。
他隨隨便便在試卷上面寫了一篇明朝正德年以后的詩句上去以后,直接就交卷結(jié)束了這科舉的最后一場考試。
至于說是抄襲?讀書人的事情又怎么能夠教抄襲呢?
這下半場的殿試可謂是整個科舉制度所有考試當(dāng)中,結(jié)束時間最為迅速的考試了。
僅僅只不過是半個時辰過去,大殿當(dāng)中的所有考生便全部作答完畢了。
禮部和吏部的監(jiān)考官將試卷封名收走以后,侍奉在殿門外的太監(jiān)便走進(jìn)了大殿當(dāng)中,引領(lǐng)著殿中的所有考生往皇宮之外走了出去。
接下來,這些貢士們所需要做的便是靜心等待殿試成績出爐了。
反正這殿試并沒有落第不中一說,所有貢士們再不濟(jì)也能夠得到一個同進(jìn)士的出身。
因此這一次考試結(jié)束以后,他們卻是并沒有以往那般地緊張忐忑不安了,所有人的心里面都十分地輕松。
該吃吃,該喝喝,毫不悠閑愜意。
但凡是參加過殿試的貢士們,便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天子門生了。
按理來說,既然是自己學(xué)生的試卷,那么久應(yīng)該由當(dāng)今天子這個做老師的來批閱才對。
然而此次參加殿試的貢士們可足足有一百多人呢,弘治帝往常又日理萬機(jī),他哪里有那個時間去親自批閱這一百多張的試卷。
所以批閱殿試試卷的任務(wù),便落到了內(nèi)閣的頭上。
只不過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和次輔劉健年事已高,無法在這種事情上面耗費太多的心神。
因此相對于要年輕很多的閣老謝遷,就成為了這次閱卷的主要負(fù)責(zé)人。
其余閱卷官則是由翰林學(xué)士,國子監(jiān)祭酒等朝中學(xué)識淵博之人組成。
人多起來以后,辦事的效率自然是高了很多。
僅僅只不過是一天的時間過去,這殿試的成績便已經(jīng)被批閱出來了。
所有閱卷官在自己批閱過的試卷上面留下評語和名字以后,最終匯總到了閣老謝遷的手里面。
謝遷則是在這一百多張試卷當(dāng)中,挑選出其中名列前二十的試卷,然而他在將這二十張試卷呈到御前,由弘治帝親自決定出這場殿試的狀元、榜眼、以及探花。
養(yǎng)心殿中,弘治皇帝身著一襲淡黃色的便服端坐在書案后面,書案上擺放著謝遷呈上來的二十張試卷。
在弘治皇帝的身邊,太子朱厚照則是老老實實地站在一旁。
朱厚照的性子雖然有些跳脫,但是現(xiàn)如今閣老謝遷就在下方坐著呢,他自然是不會再這個時候丟失了自己的儀態(tài)。
弘治帝仔細(xì)地翻閱這身前的前二十名試卷,他面容之上的神色到是并沒有多大的變化。
能夠通過會試春闈成為貢士,而且最終還被謝遷定奪成為殿試的前二十名。
這些考生的文筆自然是不弱,弘治帝僅僅只是一眼掃過,便完全能夠?qū)⑵渲械拇蟾庞^點看個清楚明白了。
一邊翻閱著這些試卷,弘治帝一邊出聲考校身旁的朱厚照說道:“太子,如果是你來參加這場殿試,你會如何作答這平定邊患的策論?”
耳中聞得此言,朱厚照的眼眸深處立刻就升起了一抹濃郁地向往和興奮,他神色激動地說道:“自然是以王師討伐這些賊寇了。
爹,你只要給兒子十萬大軍,兒子原因親自領(lǐng)兵作戰(zhàn),必定一戰(zhàn)橫壓草原上面那些戎狄部落。”
朱厚照的性子可是稱不上什么老實沉穩(wěn),但凡只要是涉及到軍事方面的事情,他都是十分地感興趣。
在他本人看來,做高高在上的皇帝,還不如去做一個血戰(zhàn)沙場的將軍更加有意思呢。
因此別管弘治帝是否真正地允許,朱厚照還是第一時間說出了他心里面想要統(tǒng)兵領(lǐng)將的想法。
眼見得如此情景,弘治帝也不由得在心里面長長地嘆息了一口氣,他自然是十分地清楚自己兒子的性子了。
“倘若是自己大行以后,太子恐怕是無法壓制住朝中的群臣啊!
看來在太子登基以前,朕需要給他好好物色幾個重臣臂膀了!”
有些心不在焉地翻閱著手里面的試卷,弘治帝暗自在心里面思考起了朝堂當(dāng)中,究竟有哪些人能夠成為朱厚照未來的肱骨重臣。
“李東陽,劉健,謝遷他們這三個閣老到是頗為正值,有能力,也有忠心,輔佐太子把控朝堂到是足夠了。
可惜李東陽和劉健他們兩人的年紀(jì)太大了,等到太子真正的登基以后,他們兩個估計也就應(yīng)該致仕了。
獨自留下謝遷一人的話,他怕是也無力壓制整個朝堂啊。”
“嗯?!”
就在弘治帝沉思的時候,他突然間輕咦了一聲,他的注意力盡數(shù)都被手里面這排行第三的試卷給吸引了過去。
“平戎策?!開放互市?!這個見地到是十分地有意思啊!”
開放互市的提議,其實在朝堂當(dāng)中早就已經(jīng)有人奏稟過了。
但是其他人提議開放互市,為得不過是打算購買草原之上那些健壯的馬匹牛羊罷了。
牛羊到也無所謂了,然而草原上各個部落的首領(lǐng)們,又怎么可能讓駿馬流入大明朝境內(nèi),成為大明朝邊軍所騎乘的精良戰(zhàn)馬呢?
這就如同大明朝不會允許鐵器鋼材流入草原那般!
雙方皆盡無法從互市上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因此這開放互市一事,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
然而眼下這張試卷上面所提出的觀點,卻是瞬間讓弘治帝的眼前一亮。
以互市將大明朝中的生活用品販賣到草原上去,從而使得草原牧民漸漸地享受到安穩(wěn)舒適的生活,一點點地磨滅掉他們身上好戰(zhàn)的因素。
這方法雖然無法立刻解決掉邊患問題,不過卻是一種長遠(yuǎn)之計,這著實是讓弘治帝深深地感到了驚艷。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