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三十三章:頭鐵翰林院
朱祁鈺循著聲音望過去,是刑部侍郎江淵。
如今的六部當(dāng)中,唯有吏部和禮部還有尚書坐鎮(zhèn)。
剩下的四部中,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俱死于土木之役,工部尚書石璞和刑部尚書金濂,在年前便已隨軍前往浙江等地平叛。
因此,這兵部,戶部,刑部現(xiàn)在都是侍郎做主。
江淵的這句話,在現(xiàn)在的情況下,基本上可以代表刑部的表態(tài)。
六部當(dāng)中,王直和胡濙兩位老大人,資歷深,份量重,輕易不會表態(tài)。
都察院這邊,陳鎰和于謙是一隊的,但是作為七卿之一,他需得防備王直和胡濙的態(tài)度,也不能太早亮明態(tài)度。
因此,如今能夠算得上明確態(tài)度的,只有于謙代表的兵部,俞士悅代表的大理寺和江淵代表的刑部。
還剩下的,就是戶部,工部和翰林院。
工部的情況比較特殊,尚書石璞年前便離京了,工部事務(wù)侍郎劉中敷在掌事。
但是今年七月,劉中敷的老母親因病去世,他不得不按制丁憂,又因為天子親征在即,工部暫時掌事的是一個郎中。
雖然因為掌事的緣故,得以列席,但是在一群正三品以上的緋袍大佬中間,著實沒有什么說話的余地。
翰林院這邊,做主的是陳循和高谷。
陳循剛剛表過態(tài)了,高谷沒說話,但是他一向和陳循步調(diào)一致。
那么現(xiàn)在還未表明態(tài)度的,便是戶部。
戶部如今的掌事的,是侍郎沈翼。
此人在朝中,一向中規(guī)中矩,謹(jǐn)慎小心。
見殿中諸大臣都贊成拒絕也先,王直和胡濙,陳鎰三位大佬,雖然沒說話,但是也沒有反對。
于是,沈翼斟酌了片刻道。
“臣以為,此時當(dāng)上下一心,我等雖欲救天子于險境,然也當(dāng)遣使審慎商議如何迎回圣駕,不可一味聽從賊虜之言,亂我朝野之心。”
這番話說的很符合沈翼的風(fēng)格,兩不得罪。
但是態(tài)度基本上也算是鮮明。
可以遣使去談,如果真能救回天子,也可以商量條件,但是不能一味的退讓,更不能被人家一言一語的不斷敲詐。
朱祁鈺點了點頭。
于謙,江淵,沈翼三個人加起來,六部中有三部都已經(jīng)擺明了態(tài)度。
去掉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工部,再加上寺監(jiān)中唯一有實權(quán)的大理寺。
六部和各寺監(jiān)這邊,基本上算是暫時統(tǒng)一了意見。
當(dāng)然,這是在王直和胡濙這邊不出岔子的情況下。
不過前頭已經(jīng)說了,兩位老大人資歷深厚,份量很重,不到最后是不會輕易表態(tài)的。
那么剩下的,就是都察院,翰林院和六科。
都察院這邊,左都御史陳鎰肯定是和于謙是一致的。
但是都察院的體制特殊,各個御史的獨立性很強,陳鎰頂多了能夠影響三分之一左右。
不過這次議事,來的都是各部院的掌事官,陳鎰只帶了幾個掌道御史過來,想必也是心腹,所以都察院這邊,也不必?fù)?dān)心。
六科這邊,幾個都給事中,也都在土木之役中死難。
剩下的給事中們,一來份量不夠,二來,先前議事之時,也是贊成于謙不可放棄邊鎮(zhèn)的想法的。
雖然朱祁鈺知道,他們的主張和于謙有很大不同,但是這個場合,只要其他各部同意,他們也不會硬要反對。
所以,最后剩下的,就是最開始就主張盡力營救天子的翰林院……
“高學(xué)士,如今情況已明,賊虜一再索要財帛,又脅迫皇上,欲奪我邊鎮(zhèn),此事該如何辦,高學(xué)士有何看法?”
陳循和高谷,兩個人向來步調(diào)一致。
朝堂之上,很多時候,二人都是互相說話。
方才陳循委婉的表示,要盡力營救天子,但是高谷卻沒說話,便是留了幾分余地。
所以這個時候,朱祁鈺直接便點了他的名。
高谷行事穩(wěn)重,更重要的是,他曾經(jīng)充作經(jīng)筵講官,算是當(dāng)今皇上的半個老師。
他如果也能站到朱祁鈺這邊,那么文臣這邊,基本上便能夠徹底統(tǒng)一態(tài)度了。
不過高谷顯然沒那么容易被說服,沉吟片刻,道。
“王爺容稟,賊虜性格狡詐,貪欲熏心,又無圣人禮教,出爾反爾乃是常事,不足為道。”
高谷和李永昌不同,于謙的話堵得住李永昌,但堵不住高谷。
他老人家一開口,就堂堂正正的認(rèn)了下來。
瓦剌就是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shù)。
這一點沒什么好遮掩的,也遮掩不住,若要強行遮掩,便會像李永昌一樣鬧笑話。
“邊鎮(zhèn)土地乃大明邊境防線,固不可失。”
緊接著,高谷看了一眼于謙,對于他的主張,也肯定了部分。
但是朱祁鈺知道,這些都是鋪墊,接下來才是正題……
果不其然,高谷繼續(xù)道。
“然而賊虜如今所求者,不過金珠財帛,爾等固然已經(jīng)失信,但是無論如何,天子仍在賊虜手中,一旦將其要求全然拒絕,我等何以救天子?”
“故而臣以為,似金珠財帛,玉器珠寶,賊虜若要,我等便給。”
“賊虜既知我皇身份,若說區(qū)區(qū)財帛便能讓其送回圣駕,未免天真。”
“金銀財帛之物,一則可穩(wěn)住賊虜,保證天子安危,二則,也向賊虜宣明我大明迎回天子的決心。”
“如此再遣使和談,方有可能救回天子。”
高谷很顯然是仔細(xì)的考慮過這件事情,說出的話也十分有條理。
而且一句話就戳破了殿中多數(shù)大臣都心知肚明,但是卻不敢說出來的真相。
那就是,賊虜既然挾持了大明皇帝,那么肯定是要撈夠好處的。
想要不付出一番代價,便救回皇帝,是不可能的!
當(dāng)然,高谷敢這么直接的說話。
是因為他和陳循二人,不僅僅是翰林學(xué)士,他們身上分別都掛著吏部侍郎和戶部侍郎的虛銜,以入直文淵閣。
換句話說,他們兩個不僅是翰林院的掌事官,也是內(nèi)閣大臣。
憑借這一層身份,他們在朝中的地位,雖然尚不及六部七卿,但是也高過普通的侍郎。
所以說話之間,并沒有太多的講究。
似這般鞭辟入里的剖析形勢之語,別人并不是看不懂,而是不能說。
只有像高谷,于謙這種至少是六部侍郎級別以上的大員,才能這般尖銳的直指問題核心,而不必害怕他人非議。
高谷的一番話說下來,讓殿內(nèi)的氣氛有些凝滯。
許多官位不高的大臣,比如工部那位特殊原因,只郎官之身便列席此處的大臣,都有些懵神。
在他們的眼中,六部,大理寺都表明了態(tài)度,都察院雖然沒說話,但是大概率也是支持于謙的。
座上那位郕王爺,雖然沒怎么說話,但是明顯也是傾向于于謙的。
這等大勢之下,高學(xué)士果真如此頭鐵,定要和這么多大臣作對?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