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黃金屋中文 >> 1980我的文藝時代 >> 目錄 >> 第247章 軟飯王 |
第247章 軟飯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1980我的文藝時代 第247章 軟飯王 這天一早,林為民騎著摩托車上班,一進國文社便感受到身邊人的異樣的眼神和竊竊私語。 進了后樓,來到編輯部,進門就看到幾個同事圍在一起。 “真捐了?” “好家伙,十萬塊錢呢!這得上幾輩子的班啊?” 林為民走到近前,“干嘛呢?” 眾人轉(zhuǎn)頭齊齊看過來,臉上寫滿了震驚以及……八卦。 柳蔭手里舉著一張報紙,“為民,你真捐了?” 其他人在柳蔭問完這句話之后也是一臉期待的看著林為民。 她手上舉著的,正是今天的《人民日報》,在這張報紙的二版,刊登了關(guān)于林為民向全國文協(xié)捐贈十萬塊錢用于籌建中華文學(xué)基金會這件事的報道。 林為民點了點頭,“捐了!” 眾人嚯的一聲,眼神中充滿了難以置信。 “那可是十萬啊,說捐就捐啊?”姚淑芝問道。 林為民玩笑道:“淑芝同志,你這就膚淺了。我捐贈這些錢,也是為了廣大條件困難的同行。” 姚淑芝給了他一個白眼,她才不會信林為民的鬼話。 “你怕不是想在文協(xié)混個一官半職的吧?” “伱這就屬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林為民道。 祝昌盛站在林為民一邊,“為民要是想在文協(xié)立足,不需要捐款,多參加參加活動就好了,幾年以后文協(xié)少不了他的位置。” “還是老祝懂我。” 姚淑芝打量著林為民,怎么也想不通,林為民居然能舍得一下子捐那么多錢。 “反正擱我我是肯定舍不得的。” 柳蔭調(diào)侃道:“所以啊,你就不是當(dāng)領(lǐng)導(dǎo)的料!” 大家笑了起來。 六月下旬的這一天,林為民捐贈巨款幫助全國文協(xié)籌建中華文學(xué)基金會的消息見諸報端,引發(fā)了無數(shù)的關(guān)注。 經(jīng)過數(shù)天時間的發(fā)酵,成為了全國范圍內(nèi)的熱議話題,老百姓街頭巷尾的聊天、茶余飯后的說笑都離不開這個話題。 1984年的十萬塊錢人民幣,哪怕是工資很高的高級干部,或者是高級技工,也夠他們干上好幾輩子的了。 這個年代人們普遍還沒有仇富的心態(tài),再說林為民賺的都是稿費,干干凈凈。 人們最多的感嘆是兩個。 一是,當(dāng)作家的,真他么的賺錢! 二是,林為民真敢捐啊! 這可不是十塊二十塊,十萬塊錢說捐就捐,沒點魄力你對自己都下不去這個手。 不過全國人民也知道,林為民在作家中也屬于有錢的,都說他的小說在米國、泥轟都出版了,稿費都是幾十萬、上百萬米刀的賺,捐這點錢對人家來說可能也不算什么。 捐款這件事產(chǎn)生的效應(yīng)不斷的向外擴散,林為民當(dāng)然是最受關(guān)注的一個。 除此之外,事件的另一個當(dāng)事人也受到了關(guān)注,那就是全國文協(xié)。 報道還提到了“中華文學(xué)基金會”這個詞,伴隨著報道的影響力擴散,本來還在籌備起步階段的中華文學(xué)基金會便受到了極大的關(guān)注。 外界的輿論對于林為民的影響不大,唯一切身的影響大概就是最近在社里多了個外號——林十萬,被社里同志調(diào)侃了幾天之后,這股熱潮也慢慢的淡了下去。 這天林為民正看稿子呢,辦公室來了個熟人。 “呦,這不碩爺么?可是好久沒見著您露面了!”林為民一見對方就陰陽怪氣。 汪碩嘿嘿一笑,伸手遞了根煙。 見他態(tài)度還算誠懇,林為民接過了煙,點上,吸一口,吐出煙圈,不在乎隔壁柳蔭那嫌棄的眼神,說道:“怎么著?錢花完了?” 汪碩從包里掏出一份帖子,林為民一瞧正色起來,“要結(jié)婚了?” “廢話,帖子不在這兒呢么?” 林為民將帖子放到一邊,你結(jié)不結(jié)婚我不關(guān)心,稿子呢? 這話得委婉點說,要不然容易被人打死。 “最近忙著結(jié)婚的事,沒空寫稿子了吧?” “可不是嘛?見了一堆親戚。沈絮嘉她們家還不同意我們倆結(jié)婚。”汪碩訴苦道。 “那怎么辦?” 汪碩光棍兒道:“能怎么辦?反正我們倆證兒都扯了。” 說完他又嘿嘿笑了兩聲,臉上帶著抱得美人歸的得意。 “手頭寬裕不?”林為民主動問道。 “知道你有錢,我可看報紙了。真他娘的狗大戶,一捐就是十萬塊!”汪碩滿嘴的羨慕嫉妒恨,然后又說道:“錢就不用了,上回借的還沒還呢,我怕再借還不上。” 還不上怕什么? 樓上小黑屋還多著呢! 看在這廝要結(jié)婚的份上,林為民沒有再催稿,但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你這剛結(jié)婚,以后要花錢的地方多著呢,得多寫點稿子賺點錢。” “知道了,回頭有空就寫。”汪碩非常沒有誠意的敷衍了林為民一句。 “你看看你這個吊兒郎當(dāng)?shù)臉幼樱┳舆€指望你養(yǎng)呢。”林為民看他這個德性就沒忍住來了一句。 汪碩沒心沒肺道:“沒事,她養(yǎng)我也一樣!” 在汪碩這句話說出口后,辦公室內(nèi)的空氣為之一靜。 同事們的眼神齊齊看向他,大家表示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吃軟飯吃的如此理直氣壯。 林為民對此倒是很淡定,比這更離譜的吃軟飯他又不是沒見過。 送走了汪碩,文研所的許剛來找林為民,武漢大學(xué)那邊漢語言文學(xué)班已經(jīng)聯(lián)系好了。 林為民趕緊聯(lián)系程時旭,電話里程時旭自然少不了對林為民一番感謝。 到了七月初,《當(dāng)代》今年的第四期上市,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說贏得了無數(shù)的讀者好評。 這就是阿誠的那篇《棋王》。 雪花一般的讀者來信寄到編輯部,林為民特地將阿誠約到編輯部,指著落在辦公室一角的信。 “那些都是你的信,拿走吧!” 阿誠看著這么多的信,一時有些撓頭,“這也太多了。” “多才證明你寫的好。”林為民說道。 阿誠將花了好一會兒功夫才將所有信都整理好,扎了起來,然后掏出了一篇稿子。 “這篇稿子你看看能用嗎?”阿誠對林為民說道。 林為民頓時高興起來。 瞧瞧,這才叫有主觀能動性的作者,不用編輯催,主動交稿。 再想想汪碩那個坑貨,白瞎了自己那塊梅花表。 “樹王?” 林為民有印象,后世阿誠在文壇打響名聲靠的就是“三王”,《棋王》、《樹王》、《孩子王》。 阿誠告訴林為民,《樹王》其實寫在《棋王》之前,但一直都是零零散散的狀態(tài),直到《棋王》發(fā)表了之后,阿誠才有信心將這部小說整理好,拿了出來。 林為民看過了稿子,質(zhì)量一如既往的穩(wěn)定,阿誠真的就是那種出道即巔峰的作家。 他欣然將稿子收下,對阿誠說道:“稿子質(zhì)量沒什么問題,等大家看過之后,沒問題了通知你來取稿費。” 林為民打算這次還是讓阿誠插隊,最好《樹王》能上九月的第四期。 對于一個刊物來說,能用一兩期捧紅一位作家,是極有影響力的事,這個機會不好錯過。 等阿誠走后,林為民特意去找蒙偉宰和覃朝陽溝通了一下,老讓阿誠這么享受特殊待遇,萬一走漏風(fēng)聲,別的作者肯定有意見,編輯部得統(tǒng)一口徑才行。 蒙偉宰和覃朝陽看完了《樹王》的稿子,同意了這件事,幾人又聊起了“山西作家專號”的事。 鄭毅的那篇《老井》在林為民的修改潤色后,征得了鄭毅這個原作者的同意,又經(jīng)過編輯部的其他同事審閱,可以登上這次的“山西作家專號”,其他山西作家的作品也基本已經(jīng)定稿。 幾人商量過后,最終將這次的“山西作家專號”定在了今年的最后一期第六期上。 等林為民從蒙偉宰的辦公室回來,發(fā)現(xiàn)桌上放了個包裹。 “為民,剛才你有個國際包裹到了,我們替你收了。” 國際包裹? 這年頭是個稀罕玩意,林為民的第一反應(yīng)是蘭登書屋,拆開之后卻發(fā)現(xiàn)并不是,而是阿瑟·米勒給他寄來的包裹。 包裹里面是英文版的《觸不可及》的劇本,上面還有一些簽字,看起來應(yīng)該是演職人員們的。 除此之外,還有演出的劇照,另外最多的就是《觸不可及》公演后的媒體報道,都是阿瑟·米勒特意搜集的報紙和雜志。 最后就是一封阿瑟·米勒寫給他的信。 林為民打開信,大致內(nèi)容是跟林為民匯報了一下《觸不可及》公演后的情況。 阿瑟·米勒把《觸不可及》帶到米國后的籌備過程并不順利,原著是中國話劇,沒什么名氣,所以這部話劇的籌備是在外百老匯。 在百老匯大街兩旁,分布著幾十家劇院,當(dāng)?shù)厝税?4街至53街的劇院稱為內(nèi)百老匯,而百老匯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劇院則稱為外百老匯。內(nèi)百老匯上演的是經(jīng)典的、熱門的、商業(yè)化的劇目,外百老匯演出的是一些實驗性的、還沒有名氣的、低成本的劇目。 阿瑟·米勒雖然是米國很有名氣的劇作家,但要籌備一部沒有名氣的中國作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話劇畢竟是要投資的,人藝有國家和燕京市的撥款,百老匯可沒有。每一部話劇,同時也是一門生意。 在百老匯,一部話劇通常只有一次首演的機會,仿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旦失敗,劇組可能在一夜之間就會解散。 通過阿瑟·米勒在信中的描述,《觸不可及》在外百老匯上演后效果還不錯。 受惠于阿瑟·米勒在米國的名聲,盡管是在外百老匯公演,但前幾場的演出上座率保持的不錯,幾場演出之后,演出的口碑效應(yīng)逐漸釋放。 《觸不可及》逐漸在外百老匯打開了名聲,不少話劇愛好者慕名前來。 口碑就這樣在一次次的演出過程中慢慢積攢下來。 而阿瑟·米勒這次給林為民寫信寄包裹,除了告知公演情況之外,還有一個好消息要跟他分享。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
瀏覽記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