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唐太子的悠閑生活 第四百一十五章 空置的宮殿
光是搬這些銀礦,用了半日時辰。
李承乾在太液池邊,請著英公與舅舅一起吃著火鍋。
當(dāng)看到最后一車銀礦也被搬走,地面也被清掃干凈,一切都恢復(fù)了如初之后,內(nèi)侍看到陛下的神色這才好了許多,他忙給銅鍋中續(xù)上湯水。
陛下與兩位輔政大臣又說起了如何處置金春秋的事上。
有內(nèi)侍前來稟報道:“陛下,衛(wèi)公與柴大將軍去龍首原了。”
李衛(wèi)公與姑丈去龍首原多半是去看望父皇,李承乾點著頭示意自己知道了,一邊撈出一些羊肉,繼續(xù)說著遼東的事宜。
“英公說要殺了金春秋,舅舅說要將金春秋召入長安。”李承乾擱下筷子,飲下一口茶水道:“這樣吧,朕以一個東海道行軍總管為條件,命他掃平倭人,至于要到什么程度,到時候留一片荒島就可以了,不論人口還是財寶,全部帶走。”
李績頷首道:“如當(dāng)初親征高句麗亦是如此,不論是人口牲畜,財寶全部帶走。”
長孫無忌遲疑道:“如此說來金春秋也算是滅國戰(zhàn)?”
李績搖頭道:“倭人不成國,不足掛齒,但末將聽聞倭人地界的路并不好走,金春秋如今還未滅了他們多半是與大軍跋涉困難有關(guān)。”
“陛下,臣以為英公說得在理,這與征討天山不同,一旦渡海就沒了糧草與馳援。”
李承乾聽著兩位輔政大臣的講述,金春秋這一仗打了兩年,打得慢和地理因素有很多的關(guān)系。
當(dāng)初拿下伊犁河谷,地勢一馬平川,唐軍能夠快馬來回縱橫。
就算是征討遼東,也有各種地形能夠利用,但涉及渡海出征,就有些困難了,并且倭人的地勢如何也不好說,更沒有中原那樣的馳道,能夠讓騎兵快速通行。
換言之,一個將領(lǐng)的能力如何與天時地利無關(guān),一個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要能夠利用這些,那也只能是金春秋的能力不行。
君臣三人謀劃著這個金春秋的后半生,李承乾當(dāng)場寫了一道旨意,待征伐了倭人之后,命他來長安接受封賞,其封賞無外乎是給他一個大將軍與唐人的身份。
而條件是,他必須將倭人的地界清理干凈,用大量的俘虜挖礦也好,還是殺了也好,大唐就不在乎了。
英公是個很豪爽的輔政大臣,命人給新羅送去了大量的糧草以及唐人的兵械。
李承乾在承天門前,送別了舅舅與英公。
剛要回去打算再休息,卻有內(nèi)侍腳步匆匆而來,稟報道:“陛下,吐蕃大臣桑布扎命人送來的書信與書卷。”
見陛下接過兩份卷宗,還未打開看,內(nèi)侍又稟報道:“桑布扎還給松贊干布與祿東贊送去了書信。”
“朕知道了。”
這位皇帝的模樣還很年輕,對年長的內(nèi)侍來說,他們在宮里侍奉年月久了,也是看著陛下長大。
陛下好似與當(dāng)年沒有變化,似乎歲月并沒有在這位陛下的身上留下痕跡,只是陛下的胡渣看起來更泛青了,也更粗了。
這恐怕與陛下這么多年的鍛煉有關(guān),或者是飲食,陛下是從不飲酒的,不飲酒也就能始終保持清醒。
一個始終保持清醒的皇帝,確實是難得的。
內(nèi)侍站在宮門前,看著穿著一身金色衣袍的陛下走在皇宮,腳步很穩(wěn),陛下的目光一直看著手中的書卷。
陛下身邊還有不少人陪同著一起走,只是在感覺上,這位陛下依舊是這般地形單影只。
李承乾看完了桑布扎送來的書信,這位吐蕃大臣回去之后,便一直在編寫吐蕃人的書籍,在信中桑布扎說唐人送去的書籍太多了,好多吐蕃人都在看唐人的書籍。
他編寫的吐蕃書卷沒人看了,他終于完善了吐蕃的文字,他覺得自己可以走入白茫茫的雪山中,從此死在一個沒人知道的地方,這是他心目中最向往的死法。
但現(xiàn)在,桑布扎還不想這么去死,他想要看唐人會如何治理吐蕃,盡可能看著吐蕃的這一代孩子長大之后,他再去雪山深處赴死。
現(xiàn)在的吐蕃有很多的孩子,這些孩子長得很健壯,多數(shù)都去了崇文館讀書。
桑布扎不像松贊干布那樣有雄才大略,也不像祿東贊那樣有著與天可汗比高的勇氣。
而他自己,也只能在吐蕃的藏布江邊,目睹著現(xiàn)在的吐蕃變化。
剛走到武德殿前,李承乾又見到明達與爺爺正在折紙玩,女兒小鵲兒也就坐在一旁,看著棋局的變化。
打開桑布扎送來的另外一卷書,這是他在吐蕃編寫的文字,這些文字大抵都是由圈或者是劃線組成。
“陛下,崇文館蘇主事來了。”
李承乾頷首道:“請來。”
“喏。”
蘇亶捧著一卷卷宗,行禮道:“陛下。”
李承乾指了指一旁的位置,道:“坐吧。”
蘇亶聞言在一旁坐下,他整了整袖子,端坐好,又道:“臣今日去了一趟涇陽,應(yīng)公武士彟有些話,讓臣陛下。”
“嗯,你說。”
“應(yīng)公已沒有心力再主持涇陽造紙作坊,望陛下將此事托付他人。”
李承乾看著碗中的茶水,道:“他老人家身體如何了?”
“已不能理事,坐在輪椅上還能出門,臣想問是否請?zhí)t(yī)署去看看。”
“朕會安排的,往后涇陽的作坊就交給崇文館的安排,所有的涇陽縣的縣民都可以進造紙作坊勞作,朝中可以給予涇陽縣民養(yǎng)老待遇,按朝中官吏告老的俸祿,給他們養(yǎng)老的月錢。”
蘇亶思量了片刻,道:“臣領(lǐng)旨。”
打開他帶來的卷宗,李承乾見到的是整個涇陽造紙作坊的樣子。
蘇亶又解釋道:“這是閻大匠所畫。”
涇陽縣還是涇陽縣,只不過涇陽縣的造紙廠與印刷廠的規(guī)模是關(guān)中最大的,占用了涇陽縣土地五成的面積,讓兩百名工匠造了一年,才有了如此規(guī)模。
這是大唐的唯一一處,由朝中完全掌控的作坊。
印刷書籍的事交給了蘇亶,什么書能印,什么書不能印,這都是蘇亶說了算。
并且將蜀中與中原各地的造紙法雜糅之后,才有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但優(yōu)厚的待遇與龐大的成本,那座占地三百畝的造紙作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依舊會保持虧損。
一邊生產(chǎn)虧損,一邊依舊緊缺書籍,有種兩頭堵的感覺。
蘇亶遞上一個小陶瓶,道:“這是讓匠人們新研制出來的墨。”
說著話,蘇亶打開瓶蓋倒出一些墨水道:“用煤灰與松煙所制,這要兌水才能用。”
李承乾打量著這個小陶瓶,再看倒出來的墨水,準(zhǔn)確地來說這應(yīng)該是一種雜質(zhì)很多的墨汁,并且是以液態(tài)保存的,要兌水才能用。
蘇亶道:“臣還想請陛下給一道旨意。”
“這還是老丈人第一次向朕要旨意,也是第一個敢向朕要旨意的,除了朕登基時,群臣讓朕大赦天下。”
愣在原地的蘇亶久久不語,他下意識看了看四周,難道一直沒有人向陛下要過旨意嗎?
李承乾喝著茶水饒有興致地看著自家的丈人,又道:“不用害怕,朕向來是從善如流,廣納言路。”
“臣不敢,臣失言,惶恐……”
李承乾給他倒茶水,茶水淅淅瀝瀝倒入碗中,示意他飲下。
“謝陛下。”蘇亶舉著茶碗,將茶水一飲而盡,以此來壓驚,深吸一口氣,作揖道:“臣想請陛下降旨,命關(guān)中各地士族將書籍捐給崇文館。”
李承乾道:“崇文館還是很缺書嗎?”
蘇亶三緘其口,又不知道該如何向陛下開口,再一次惶恐,猶豫再三言道:“臣主持崇文館辦事不利,令崇文館缺少書籍,臣愿領(lǐng)責(zé)罰。”
“這樣吧,朕可以給旨意。”
聞言,蘇亶當(dāng)即要大拜行禮。
李承乾連忙扶住他,道:“不用行此大禮。”
蘇亶緩緩抬頭,看著陛下道:“臣慚愧。”
李承乾低聲道:“不僅僅是關(guān)中各地的士族,還有天下各地的士族,希望他們能夠?qū)璩鰜恚暾筇频牡浼⑶矣糜诔缥酿^支教。”
“這……”
李承乾轉(zhuǎn)身放下茶碗,面朝著武德殿言道:“朕覺得只是讓關(guān)中各地的士族捐書籍,對現(xiàn)在的龐大的支教事業(yè)來說,未免是杯水車薪。”
現(xiàn)在散布在關(guān)中,隴西,河西走廊,吐蕃,西州,還有中原各地的支教夫子有五千余人。
從最開始的舉步維艱,如今的人們慢慢也接受了支教,支教之風(fēng)也已盛行。
以往各地還有防備。
反觀如今,有些縣求著崇文館多給幾個支教的夫子。
再者說,科舉在即,科舉之后,支教的人手一定會更多。
蘇亶道:“陛下圣明。”
“這種事也不用朕的旨意,寫一道奏疏朕批復(fù)之后,交給中書省擬定政令,并且交給中原各道州府,下發(fā)至各縣,如此一來能夠發(fā)動更大的規(guī)模,比一道旨意來得更有效力,不是嗎?”
“先前唐突,是臣沒考慮周全。”蘇亶行著禮,低頭閉著眼,老臉甚至一紅。
當(dāng)今陛下是何等人物,十六歲開始監(jiān)國,十七歲就能在中書省處置政事,滿二十歲就總領(lǐng)整個陜東道乃至洛陽。
身為臣子,而才干還不如當(dāng)今陛下,蘇亶更覺羞愧。
陛下的老師都是天下最厲害的人物,不說當(dāng)年的李綱,還有許國公高士廉,房相,甚至聽聞還有李衛(wèi)公。
不論以前還是現(xiàn)在,李唐的皇帝,強大到令人害怕。
蘇亶道:“臣擔(dān)憂各地士族會有不情愿。”
“以前天下初定,父皇與諸多門閥士族還要講究一些人情世故,但現(xiàn)在……朕不需要與那些人講情面,政令明日朝議之后就下發(fā),丈人不用多慮。”
蘇亶正色行禮道:“喏。”
送走了丈人,明達還要繼續(xù)陪著爺爺,李承乾領(lǐng)著女兒走在皇宮。
小鵲兒的步子并不大,她望著四下道:“爹爹,聽說兄的魔方至今沒有解開。”
李承乾頷首道:“都一個月了,你爺爺還讓人送話來,說朕為難他。”
小鵲兒輕笑著,又道:“這里的宮殿怎么都是關(guān)著門的。”
“以前呀,皇宮是很熱鬧的,你爺爺?shù)腻雍芏啵瑢m里的孩子也很多,現(xiàn)在這些殿宇多是沒人居住的。”
小鵲兒道:“好可惜。”
不過這些殿宇打掃得很干凈,只是這些殿宇的門關(guān)上之后,就無人問津了。
小鵲兒吃力地推開一個大殿的殿門,忽有風(fēng)吹過,門窗依舊巍然不動。
她又不想繼續(xù)看了,缺少人氣的地方,總覺得怪怪的。
李承乾道:“你要是不喜歡,就讓人將這里都拆了。”
她從這座殿宇退出來,道:“不必,留著吧,以后若有人要回來看看呢?”
孩子的話語讓一旁的幾個宮女也忽然笑了。
公主殿下是善良的,并不知道她們離開之后,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
當(dāng)陛下與公主殿下離開這里,一眾宮女便跟在后方。
父女走在一起,一樣揣著手,連走路的樣子都是一模一樣的。
“爹爹,女兒能否與明達姑姑學(xué)本領(lǐng)?”
聽女兒忽然一問,李承乾道:“北苑的學(xué)識還不夠你學(xué)的嗎?”
她又道:“女兒閑暇之余,可以跟著明達姑姑學(xué)。”
李承乾點頭道:“多學(xué)點,總是好的。”
她高興地點頭,而后繼續(xù)揣手走著。
翌日,早朝結(jié)束之后,朝中就下達了政令,命天下各地士族將書籍交給崇文館,古來圣人皆以教化天下為己任,現(xiàn)在的朝堂亦是如此。
其實他們藏私與否,朝中也不是多么在乎,只要涇陽的作坊生產(chǎn)力足夠,可以造出更多的書籍。
科舉在即,此刻的涇陽縣,應(yīng)公武士彟坐在輪椅上,這位老人家見證了涇陽縣十余年的變化,當(dāng)年的坎兒井還在,但葡萄架已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極其龐大的作坊。
太醫(yī)署的醫(yī)官張文仲站在一旁,正解釋著病情。
應(yīng)公似聽非聽,完全不在意的模樣,卻問道:“長安城該科舉了?”
張文仲收拾著藥箱,回道:“今天午時,就開考。”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