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第四百一十一章 民心似火,朝堂深遠
蘇允手中的青銅劍“當啷”墜地,斷口處迸濺的火星映得他瞳孔猩紅。
平子澄從未見過先生這般模樣.
——素來從容的眉骨突突跳動,指節(jié)捏著斷劍殘片,血珠順著劍柄凹槽蜿蜒而下,在青磚上積成小小的血洼。
“傳令灞橋。”
他的聲音像是從凍土深處擠出來的,“全軍后撤二十里,埋鍋造飯。”
帳外親兵面面相覷,平子澄卻立刻明白了深意。
所謂“埋鍋造飯”實為暗語——這是讓輕騎卸下重甲,用烈酒浸透箭鏃,準備一場不計代價的奔襲。
“先生,鄭家莊的尸骸……”
平子澄話音未落,蘇允突然抓起案頭酒壇,琥珀色的酒液澆在斷劍上,騰起刺鼻的白霧。
“文彥博老狗把屠刀揮向婦孺。”
酒壇碎裂的脆響中,蘇允單膝跪在滿地瓷片中,“當年他處處壓制我為難我,甚至發(fā)出要壓我十年的誑語,我都不跟他計較;
如今用鄭家稚子性命立威,當真是……喪心病狂!咳咳咳!”
喉間涌上的腥甜讓他嗆住,指腹狠狠擦過嘴角血跡。
沙盤上代表文彥博援軍的黑旗突然被掀翻。
蘇允用斷劍挑起半張輿圖,火漆印“文”字在殘頁上扭曲如鬼臉。
“明日卯時,涇原軍必然傾巢而出。
他們以為鄭朝宗元氣大傷,卻不知……”
帳外馬蹄聲驟響,斥候滾鞍下馬,懷里半卷染血的帛書跌落。
蘇允拾起時,鄭朝宗獨有的狂草刺得眼眶生疼。
鄭朝宗的書法歷來大氣而充滿鋒芒,但這份帛書上的字卻是凌亂不堪,文字竟是讓蘇允看出悲痛欲絕。
“請先生助我屠盡文賊”六個字力透紙背,末筆拖出長長的血痕,在燭火下泛著詭異的光澤。
“此帖堪比顏真卿之祭侄帖,其悲痛還要遠勝之十倍矣!”
蘇允將帛書貼在心口,老繭摩挲著血跡斑斑的字跡。
“清瀾,將這字帖收起來,好好保存,等我們取得天下,以后要讓天下人知道海夫乃至于萬千蘇學會人、靜塞軍為了中國之崛起付出了什么,這倒行逆施的宋朝腐敗政權又是做下了多少慘絕人寰的惡事!”
平子澄雙眼蘊淚,恭謹?shù)碾p手接過帛書,看到上面凌亂的字體,眼淚終于奪眶而出,道:“先生,海夫他好苦啊!”
蘇允聞言嘴角抽搐,沉吟了一會道:“傳令全軍:凡遇文氏親眷,無論老幼,格殺勿論。”
蘇允的聲音像淬了毒的箭,“若有文官以‘仁德’勸誡,便把鄭家莊的慘狀說與他們聽——若仁德?lián)Q不來活人,要這仁德何用!”
此言一出,鄭年安眾將頓時大吃了一驚。
帳內死寂如墳,唯有更漏聲滴答作響。
鄭年安聞言大吃了一驚道:“經(jīng)略三思!“
他踉蹌著扶住沙盤,代表文氏的黑旗殘片正卡在他顫抖的指縫間,“文彥博雖罪當萬死,然文家累世簪纓,其兄文彥章官拜翰林學士,族弟文彥和主理漕運.屠戮其族,恐觸怒滿朝士大夫!“
年輕的參軍陸明淵亦是急得面紅耳赤,道:“宋太祖皇帝立'不殺士大夫'之誓已百年,若是咱們開此先例,天下書生必視我軍為虎狼!
昔年黃巢屠長安,李闖焚書院,皆因失文人之心而敗啊!“
蘇允的斷劍突然抵住案幾,木屑紛飛中挑開陸明淵的錦袍下擺,露出內襯上的《太平御覽》書頁殘片:“你可知文彥博私藏的《慶歷法典》里,'謀反者夷三族'的條文下,被他用朱砂批注了什么?
'唯士大夫可免'!“
劍刃掃過帳中懸掛的《勸學文》,墨跡未干的“書中自有黃金屋“被劃得支離破碎。
“可文氏門生遍布兩浙路,若.“
“夠了!“
平子澄突然抓起案頭鄭朝宗的血書狠狠甩在沙盤上,“三百十七口婦孺,其中十七個是剛啟蒙的學童!
文彥博把他們的毛筆串成念珠掛在城樓上,這就是士大夫的仁德?“
蘇允緩緩起身,染血的衣襟掃落案頭《資治通鑒》,泛黃的書頁間滑落半片干枯的楓葉——那是鄭朝宗三年前從岳麓書院帶回的書簽。
“士大夫?“蘇允冷笑,斷劍挑起燭火。
“當文彥博用稚子骸骨填護城河時,那些滿口仁義的翰林們,正忙著給'戡亂有功'的文家寫墓志銘!“
帳外突然傳來凄厲的馬嘶,驚起漫天寒鴉。
蘇允望著東方漸白的天際,雪粒子落在他染血的睫毛上:“傳令下去,凡遇文氏宅邸,連墻皮都要刮下三寸。若有文官阻攔.“
他握緊斷劍,“便讓他們看看鄭家莊的焦骨,再問問自己——這天下,究竟是筆墨重要,還是活人重要!“
更漏聲里,灞橋方向傳來隱約的磨刀聲。
蘇允握著斷劍走向帳外,雪粒子落在他染血的衣襟上,很快化作暗紅色的水痕。
遠處長安城墻的輪廓在夜色中猙獰如巨獸,而他腰間的斬馬刀,正發(fā)出渴望飲血的嗡鳴。
鄭朝宗面對已經(jīng)如同人間地獄一般的甕城,終于是退了下去。
鄭朝宗跌坐在雪地里,鐵靴下的凍土沁出暗紅血漬。
春明門的火光映得他甲胄發(fā)燙,耳畔卻回蕩著八百靜塞軍臨終的慘叫——那聲音混著白磷燃燒的爆裂,在耳膜上烙下永久的焦痕。
“將軍!“親衛(wèi)統(tǒng)領王猛單膝跪地,半截殘臂纏著浸透血的布條,“末將護營不利,請將軍.“
“滾!“
鄭朝宗揮拳砸向城墻,指節(jié)瞬間裂開,“八百兄弟的命,是我親手送進地獄!“
他的嘶吼驚飛最后幾只寒鴉,黑壓壓的羽翼掠過城頭,將文彥博冷笑的面容割裂成碎片。
懷中突然觸到硬物。
他顫抖著摸出那半塊碎玉,母親臨終前塞給他的溫度早已冰涼。
指腹撫過裂痕處的朱砂血,突然想起族叔白發(fā)染血的頭顱滾下臺階時,脖頸上的玉墜也如這般碎裂。
“我對不起鄭家列祖.“
鄭朝宗喉間發(fā)出困獸般的嗚咽,手掌狠狠按進凍土里。
“三百十七口連襁褓里的.“
他突然劇烈干嘔,胃里翻涌的不是酒肉,而是鄭家莊孩童們被火油點燃時,那股焦糊的奶香。
王猛突然抱住將軍搖晃:“將軍,您答應過蘇先生要留得青山在的!“
這句話如冷水澆頭。鄭朝宗突然狂笑起來,笑聲里帶著鐵銹味的血腥:“留得青山?我早該跟那八百兄弟一起死在火里!“
“可鄭家莊的仇呢?“
王猛突然拔刀抵在自己咽喉,“您若自戕,末將就把這顆人頭送去文彥博帳中!“
鄭朝宗的瞳孔驟然收縮。
“傳令全軍.“
他的聲音像是從胸腔最深處擠出來的,“取三壇烈酒,灑在甕城廢墟。“
指尖撫過腰間斷刃刻下的“仇“字,血珠滲進溝壑,“剩下的酒.給每個兄弟灌一口。“
當?shù)谝豢|晨光刺破雪幕時,鄭朝宗望著春明門騰起的黑煙。
他突然摘下鐵盔,任由雪粒子砸在頭皮上的舊傷處——那里有道月牙形的疤,是十二歲那年替族弟擋箭留下的。
“文彥博,你一步一步的在找死,一步一步的在葬送你的家族!
你先是打壓我先生,現(xiàn)在又屠我鄭家滿門!
呵呵,你等著,以后你文氏滿門,我都會一一屠盡!
無論是天涯海角,隱姓埋名,我都會將其一一找出,屠戮殆盡!。“
他將碎玉塞進護心鏡最深處。
“鄭朝宗今日不死,是要讓你文家知道,什么叫'睚眥必報'。“
有馬蹄聲漸近,信使翻身下馬,將一封信件送到鄭朝宗手上。
鄭朝宗打開一看,頓時淚流滿面,無聲哽咽。
王猛趕緊低聲問道:“將軍?”
鄭朝宗將信遞給了王猛。
王猛展開信箋時,雪粒子正簌簌落在絹帛的朱砂批注上。
平子澄的小楷遒勁如刀刻:“先生當眾折劍立誓,凡文氏親眷,無論老幼,格殺勿論。
若有文官以仁德勸誡,便將鄭家莊焦骨抬于其前。“
鄭朝宗突然踉蹌著扶住馬鞍,指節(jié)在牛皮護手上硌出青白。
王猛趕緊扶住鄭朝宗,然后看見最后幾行被淚痕暈開的字跡:“海夫且忍,先生已布下天羅地網(wǎng)。
涇原軍若出,便是文家滅門之時。“
“將軍.“王猛的聲音發(fā)顫,斷刃刻的“仇“字在他染血的甲胄上投下陰影,“蘇先生竟愿為鄭家.“
“當年我不過是個無名小卒……“
鄭朝宗彎腰從王猛手中拿過信箋,雪水順著睫毛滴在“格殺勿論“四字上。
“……是先生在蕓蕓眾生之中把我挑出來,教我兵法,賜我字號“
他突然劇烈咳嗽,指縫間滲出的血珠落在平子澄的落款處。
“……先生不僅造就了今日的我,還要替我為我鄭氏討回公道,我鄭朝宗只能將這條命還給先生了!“
鄭朝宗緩緩跪坐在雪地,將信箋貼在心口——那里還貼著蘇允三年前贈他的護身符,泛黃的符箓上“海納百川“四字被血漬浸得發(fā)亮。
“傳令全軍,“他的聲音突然平靜得可怕,伸手接過親兵遞來的烈酒,壇口的封泥在掌心捏得粉碎。
“把這封信謄抄百份,每個什長發(fā)一份。讓弟兄們知道.“
酒液潑在胸前的鄭字紋章上,蒸騰的酒氣混著血腥,“這世上有人愿為我們的冤魂,掀翻這吃人的世道!“
王猛亦是淚流滿面,淚水流過他被削去半邊的臉上,刺痛竟是比不上他內心的悲痛!
當?shù)谝环葜`抄的信箋遞到火頭軍老周手中時,他正用布滿燎泡的手翻動鐵鏊上的麥餅。
粗糙的指腹摩挲著絹帛上“格殺勿論“四字,忽然將餅鏟往地上一磕,震落的炭灰簌簌落在“鄭家莊焦骨“幾字間。
“老周,這信.“
伙夫頭老趙攥著酒葫蘆湊近,喉結滾動著咽下唾沫。
“蘇先生真要為咱們這些泥腿子,得罪全天下的官老爺?“
老周的眼睛微微發(fā)亮:“數(shù)年前我隨同蘇先生破西夏,先生把自己的戰(zhàn)馬讓給傷兵,自己徒步百里。“
說到這里,老周的話戛然而止,但老趙卻是聽懂了。
——蘇先生是當真將他們這些丘八當人看的。
老趙感覺心中一股熱辣滾燙的血液升騰而起,將整個胸膛燒得火辣辣的。
“為了我們這些泥腿子出身的丘八,經(jīng)略他竟然要與這文氏簪纓世家不死不休,甚至可能得罪天下文人……經(jīng)略……我服了。”
消息隨著炊煙在營地上蔓延。
王猛在給新兵包扎時,特意將信箋念得字字清晰。
文書們借著月光謄抄,筆尖蘸墨的力道重得能劃破絹帛。
當晨光再次染紅灞橋蘆葦時,每個靜塞軍的護心鏡里,都貼著半張染著麥香的信箋。
“將軍!“
一名臉上還沾著奶漬的少年兵突然闖入中軍帳,懷里死死抱著塊凍硬的炊餅。
“這是我娘臨走前塞給我的現(xiàn)在我想把它供在鄭家莊的牌位前!“
少年的布靴滲出雪水,在青磚上匯成小小的溪流,倒映著帳外獵獵作響的“鄭“字大旗。
鄭朝宗望著營地里此起彼伏的火光——那不是篝火,而是將士們自發(fā)點燃的火把,成百上千的火苗在雪夜里連成星河。
他忽然想起蘇允常說的“民心似火“,此刻這簇火苗,正從八百亡魂的焦土中,燒向文氏盤踞百年的深宅大院。
“傳我的令。“
他的聲音在空曠的營帳里回響,伸手取下腰間玉佩殘片,“從今日起,每個戰(zhàn)死的弟兄,都要在靈位前供一塊炊餅。“
玉佩墜在案幾上,裂痕里滲出的血珠,恰好滴在“格殺勿論“的“殺“字起筆處。
垂拱殿檐角的銅鈴被夜風撞出清響,高太后扶著鎏金蟠龍椅背的手微微發(fā)顫。
當梁惟簡展開文彥博的捷報,朱紅綾緞裹著的戰(zhàn)報上,“八百靜塞軍焚于甕城“八字在燭火下泛著刺目的光。
“好!好!好!“老婦人連道三個“好“字,鳳冠上的東珠簌簌搖晃,“潞公當真不負'社稷之臣'的贊譽!“
她猛然轉身,紫袍掃過案頭堆積的新政奏疏,“呂愛卿,你且說說,鄭朝宗這逆賊如今可還有膽子犯境?“
呂大防捋著花白胡須趨前,象牙笏板叩地有聲:“老夫人明鑒!文潞公以火攻破敵,既揚我大宋軍威,又震懾了蘇允那伙亂黨。“
他眼角余光瞥見御案上未焚盡的青苗法殘卷,刻意提高聲調,“可見祖宗舊制才是治國根本!“
范純仁捧著賀表的手指微微發(fā)僵。
這位素來溫潤的學士望著殿外飄雪,耳畔卻似回響著密報里“鄭家莊三百婦孺橫尸遍野“的慘狀。
當高太后將文家請封的折子擲到他面前時,他嗅到了宣紙上殘留的血腥味。
“范卿文采斐然,“高太后布滿褐斑的手指敲了敲御案,“替哀家擬道嘉獎詔書,就說就說'潞公虎威,大宋無憂'。“
她突然劇烈咳嗽,梁惟簡慌忙捧上蜜漬金橘,卻見老婦人笑出了淚花,“當年太祖杯酒釋兵權,今日潞公一杯火油定長安,這等功績.咳咳當刻石銘記!“
晨鐘撞破汴京薄霧時,垂拱殿丹墀下已擠滿緋袍紫綬。
趙煦望著高太后扶著梁惟簡緩步上階。
在百官請安之后,高太后先行發(fā)聲道:“官家可看過潞公捷報?“
她未等回答,便將染著松煙墨的奏疏擲在玉階,“八百叛賊葬身火海,倒教哀家想起太祖平定淮南時,也曾這般雷厲風行。“
呂大防立即出列,道:“太后圣明!程頤妖言惑眾,唯有恪守祖宗成法,方能保社稷安寧。“
“大行皇帝推行新法以來,天下百姓怨聲載道,而太后垂簾之后,司馬公盡廢新法,因此天下百姓才得一時安歇。
如今這程頤竟要效仿那變法小人,欺瞞陛下年輕,竟要讓那害人的新法卷土重來,臣請斬程頤!“
趙煦攥緊龍椅扶手,指節(jié)泛白如霜。
程頤正要開口,高太后已揮袖召來鴻臚寺官員。
黃絹包裹的長安捷報展開時,殿內突然響起孩童啼哭——竟是文家幼孫被抱上金殿,胸前還掛著用靜塞軍箭鏃熔鑄的長命鎖。
“潞公為保百姓安寧,連稚子都送上陣前祈福。“
老婦人顫巍巍抱起孩子,珍珠瓔珞掃過趙煦煞白的臉。
“如今潞公在西北大敗逆賊,這也就意味著,眾多大臣之前的舉措并非沒有效果,相反乃是有大大地效果,而只是當時用人有些瑕疵罷了。
既然如此,那還是按照祖宗法來吧,什么新政不新政的,就此罷休吧。“
范純仁捧著擬好的嘉獎詔書,墨香里混著血腥味。
他看見趙煦喉結滾動,卻在觸及高太后腕間太祖親賜的玉鐲時驟然噤聲。
那玉鐲上“止戈為武“的刻痕,此刻正映著窗外殘雪,恍若一柄懸在天子頭頂?shù)牡丁?p/>
“傳旨。“
高太后將孩子塞給乳母,染甲的手指點向天際翻滾的烏云,“文彥博晉封太師,賜丹書鐵券。
凡參與平叛將士,蔭及三代。至于.“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程頤發(fā)顫的廣袖,“程卿家學問高深,不如去白鹿洞書院講學,莫要再耽誤官家理政了。“
早朝散去時,趙煦望著高太后遠去的鸞輿,聽見自己牙齒咬得咯咯作響。
階下御史們的竊竊私語混著雪粒飄落,“亂臣賊子““違背祖訓“的聲浪中,唯有程頤的嘆息穿透喧囂:“唐朝武則天之事恐怕要重演矣,唉,牝雞司晨,這個國家哪里還能好的。“
御史們頓時一個個臉色如土,有年輕御史跳出來欲要呵斥程頤,卻被年長者拉住,低聲道:“莫要多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