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家族崛起:從當爺爺開始 第三百七十六章千重山,迎河
楊正山若有所思的說道:“陛下真的病重嗎?”
呂華愕然的抬起頭來看著他,“楊將軍何出此言?”
楊正山望著他,見他的錯愕不是作假,微微搖頭,“沒有,我只是瞎猜的而已!”
他總覺得皇帝老兒病的有些蹊蹺!
如果皇帝老兒真的病重,那就不應該讓誠王和恭王臨朝觀政才對。
就是這個理由,他一直都在懷疑皇帝老兒是不是在裝病。
可是看朝堂上的爭斗,皇帝老兒似乎不像是裝病。
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距離皇帝老兒都比楊正山近,如果皇帝老兒裝病,不可能瞞過所有人。
而且現(xiàn)在兀良大軍就要打到薊州了,皇帝老兒難道真不怕兀良大軍打到京都去?
呂華的反應似乎也證明了皇帝老兒不是裝病。
也有一絲可能皇帝老兒連秘武衛(wèi)都瞞著。
“那接下來需要老夫做什么?”楊正山轉(zhuǎn)移話題說道。
呂華淡淡的說道:“這是楊將軍該考慮的問題,我只負責為楊將軍提供情報信息!”
呂華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擅長軍事,所以不會瞎指揮,愿意將一切就給楊正山做主。
楊正山點點頭,并沒有感到意外,因為之前衛(wèi)岑也是這樣的態(tài)度。
“老夫會盡快出征!”
其他的他沒有細說,只說盡快出征,因為現(xiàn)在他也沒有想過該如何面對兀良大軍。
與兀良大軍作戰(zhàn)和與慶王和計非語作戰(zhàn)完全不同。
慶王和計非語麾下的將士都是大榮的將士,楊正山可以用勸降或攻心的辦法讓這些將士倒戈。
可是兀良大軍就不一樣了,楊正山用在慶王和計非語身上的計謀在兀良大軍身上根本就不管用。
如何面對兀良大軍,他還要好好考慮一下才行!
七月十八。
楊正山進入重山關的第五天收到了來自兵部的調(diào)令。
兵部要求他盡快率領重山鎮(zhèn)大軍進入遼西阻擊兀良大軍。
這份調(diào)令肯定不是出自兵部,估計是出自朝堂。
楊正山不清楚朝堂為何會給他這樣一份調(diào)令,不過可以看出來朝堂是真的急了。
七月十九。
定遼衛(wèi)四千騎兵,八千步卒來到了重山關。
紀賀雖然已經(jīng)廢了,但他還是定遼衛(wèi)的參將,還能調(diào)動定遼衛(wèi)的將士。
再加上楊正山已經(jīng)拿下重山鎮(zhèn),所以紀賀回去征調(diào)定遼衛(wèi)的將士很順利。
而此次率領定遼衛(wèi)援兵營的人是定遼衛(wèi)指揮僉事,南路援兵中營的坐營官秦鶴
秦鶴三十多歲的年紀,人長得高高瘦瘦的,面相周正,有著后天六層的修為。
紀賀既然讓秦鶴率領定遼衛(wèi)援兵營來重山鎮(zhèn),即說明秦鶴是個有能力的人,也說明秦鶴是紀賀的親信。
紀賀已經(jīng)廢了,等此戰(zhàn)結(jié)束,他的官途也就該結(jié)束了。
讓誰統(tǒng)領援兵營來重山關是他在官場上的最后一點余暉。
他把這份余暉給了秦鶴,估計也是想賣秦鶴一份人情。
對此,楊正山倒是沒有在意,其實他對紀賀并沒有惡感。
雖然紀賀中了計非語的計,但這么長時間紀賀都沒有投靠計非語,說明紀賀是一個有底線的人。
所以他樂于給紀賀這個機會。
定遼衛(wèi)援兵營抵達重山關后,楊正山給了他們一天的時間休整。
第三天,也就是七月二十一日,楊正山率領大軍前往重山鎮(zhèn)西路。
此時楊正山麾下有騎兵一萬七千余,步卒一萬八千余,總兵力三萬五千。
而在遼西的兀良大軍足足有八萬!
八萬胡騎精銳!
敵我雙方差距不可謂不大!
除此之外,重山鎮(zhèn)西路大寧衛(wèi)參將崔良還是計非語的人,計非語已經(jīng)敗逃了,也不知道崔良會如何選擇?
崔良肯定不會投降,他是計非語親信,否則計非語也不會將重山鎮(zhèn)西路交給他。
而且他是親手將兀良大軍放進遼西的,就算是他想要投降,朝廷也不會饒過他。
擺在崔良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條是逃離大寧衛(wèi)去去找計非語,另一條則是投靠兀良胡族。
如果是崔良選擇逃離大寧衛(wèi),無疑是對楊正山最有利的結(jié)果,如此可以讓楊正山省去很多麻煩。
可如果崔良選擇投靠兀良胡族,那對楊正山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計非語在重山鎮(zhèn)西路經(jīng)營十余年,而崔良在接收了計非語留下的根基后又經(jīng)營了五年多。
可以說重山鎮(zhèn)西路完完全全掌握在崔良手中。
以重山鎮(zhèn)西路為基礎,崔良可以輕易的召集數(shù)萬大軍。
若是崔良帶著這數(shù)萬大軍投靠兀良胡族,肯定會成為兀良胡族的一大助力。
事實也與楊正山猜測的一樣,崔良最終選擇了投靠兀良胡族。
因為此時崔良找不到計非語,也找不到慶王,而且他也不愿意放棄手中的權力。
自計非語升任總兵之后,崔良就成了重山鎮(zhèn)西路的土皇帝,在計非語的支持下,重山鎮(zhèn)西路幾乎成了他的一言堂。
現(xiàn)在讓他放棄重山鎮(zhèn)西路的權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計非語親自去勸他,估計他也不會聽。
大寧衛(wèi),參將幕府。
崔良正坐在書房中看著烏托小王子送來的信件。
其實在得知慶王和計非語敗逃的第一時間,他就選擇了投靠烏托小王子,而現(xiàn)在他收到了烏托小王子的回復。
烏托小王子乃是兀良王最小的兒子,今年剛滿二十歲,但卻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不俗的能力。
而兀良王將入侵大榮遼西的事情交給烏托小王子負責,也代表著兀良王對他的看重。
烏托小王子自然不會拒絕崔良的投靠,他甚至許諾給以崔良藩王的稱號。
兀良胡族也就是兀良王朝,它與大榮皇朝的制度不同。
由于兀良王朝是由眾多游牧族落組成的王朝,所以兀良王朝實行的是藩王制度,每個族落都有一個王,而兀良王則是統(tǒng)治諸王的大王。
所謂藩王制度其實跟分封制差不多,藩王執(zhí)掌各自族落的軍民政事,擁有自己的小朝廷和軍隊。
這一點其實跟以前的東海胡族差不多,不過東海胡族的孟特穆稱王時日尚短,無法掌控所有的族落,所以大凌王朝有點草臺班子的意思。
而兀良王朝已經(jīng)傳承十余代,兀良大王的統(tǒng)治早已深入人心,并且兀良王朝一直都在向著中央集權。
兀良王庭對各族落的掌控力很強,所以兀良王朝才是一個完整的王朝。
如果崔良成為了兀良王朝的藩王,這對崔良不但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不過崔良也明白他自己能不能成為兀良王朝的藩王還要看他接下來的表現(xiàn)。
若是表現(xiàn)好,那烏托小王子的許諾就是有效的。
若是表現(xiàn)不好,烏托小王子就算給他一個藩王之位,他也無福享受。
因為他想要成為兀良王朝的藩王,就必須擋住楊正山的進攻。
擋不住一切都是虛妄,擋住了他才能有未來。
看完烏托小王子的信件,崔良面色凝重的在書房中來回踱步起來。
擋住楊正山?
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連慶王和計非語都敗在楊正山面前,他又憑什么能打敗楊正山?
好在烏托小王子也不是要他打敗楊正山,只是讓他擋住楊正山,讓楊正山無法進入重山鎮(zhèn)西路即可。
“防守?重山鎮(zhèn)西路可沒有重山關!而且楊正山連重山關都攻破了,重山鎮(zhèn)西路的幾座城池根本擋不住他!”
“以攻代守?此時楊正山麾下的兵力比我多,我根本沒有獲勝的機會!”
“難難難啊!”
崔良的眉宇擰成了一團。
他沒有見過楊正山,但他也聽說過很多關于楊正山的傳聞,而且這段時間楊正山先破慶華府城,后破松州城,最后又攻破了重山關,這足以證明楊正山的強大。
面對這樣一個敵人,崔良根本就看不到獲勝的希望。
“而且就算是我能打敗楊正山,自身也是損失慘重,得不償失!”
崔良細細的思量著。
想要在兀良王朝擁有權勢和地位,那他必須要有屬于自己的力量才行。
兵權是重中之重。
如果他麾下沒有一兵一卒,那他只能在烏托小王子麾下做個將領,什么藩王之位根本就是空談。
所以他不但要阻擋楊正山,還要保存自己的力量。
這簡直就是難如登天。
崔良來到地圖前,仔細的看著地圖,希望能從中找到抵擋楊正山的辦法。
就在他苦思冥想的時候,他的目光突然落在了迎河上。
迎河是一條橫穿重山鎮(zhèn)的大河,源于重山鎮(zhèn)最西端的山巒之間,中間匯入多條小河,流經(jīng)迎河堡,重山關北方,安源城北方,最終從重山鎮(zhèn)東路入海。
重山鎮(zhèn)因千重山脈而得名,千重山脈呈東西走向,地勢西高東低,越往西山巒越多,山勢越高。
迎河與千重山多次交錯,就好像將迎河鑲嵌在千重山脈之中一樣。
這樣的地形存在著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機會。
崔良似乎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精妙的機會。
歸寧城,西面是峰巒重疊,南面就是迎河。
崔良記得歸寧城西面有一個大峽谷,迎河就從這個峽谷中流過。
而進入重山鎮(zhèn)西路,途徑歸寧城無疑是最佳的路線。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