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第10章 捕蝗者說,治災畢
——軒然大波!
顧易這一次所帶來的改革,對于當前的大漢而言,掀起了滔天巨浪。
當聽聞顧易那一個個用于激勵的舉措。
包括對蝗蟲的安排;
給朝堂眾臣所帶來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
其實若是這一切都是由諸葛亮所提出來的,眾人還不會如此驚訝。
但問題也就是出在這里。
顧燁太年輕了,如此年紀便表現出了如此的才智。
不由自主的便讓眾人想到了一個人。
——顧熙!
那個曾經帶領著大漢走過了天災時期,敢于說出勝天半子的人。
此事的結果早已注定。
顧易所提出的策略,就是在如今的賑災制度之下進行簡單的升級,以大漢當前朝堂的配置,想要想清楚這其中的關系根本不算難。
真正讓他們有所猶豫的其實就是蝗蟲的處理方式。
其實如今天下是有百姓吃蝗蟲的。
因為已經被逼到了絕境。
但對于他們而言,此事卻還是有些陌生。
而且最關鍵的是在當前這種讖緯迷信動縱橫的時代,總有人會覺著蝗蟲乃是不祥的象征。
包括這其中很多人都有著這種感覺。
顧易的做法會讓很多人感到不適。
對此,顧易早就已經想好了解決方式。
就在他們還沒有議論出最后的結果之前,顧易便已經操控著顧燁趕去了太廟,找到了曹植。
如今的曹植可謂是風生水起。
也許對于他這種人而言,沒有原本歷史之中的爭權奪利,沉醉在詩詞歌賦的海洋之中才是最好的歸屬。
顧燁讓他著作一篇關于《捕蝗》的文賦。
想要通過如今太學所造成的影響,將這種行為轉變為合理。、
對于顧氏。
曹植一直都是十分尊崇。
雖然顧燁年齡還小,但他也不會忽略這件事,不到一日的時間,便著作了一篇《捕蝗者說》。
風格依舊是曹植那種辭藻華麗,浪漫的文風。
顧易并未將此賦直接拋出。
而是默默等待著。
就在幾日之后,諸葛亮便再次找到了顧燁。
將此次議事的很多細節都說了出來。
果然,有人提出了想要看一看顧氏藏書閣中關于蝗蟲的記載。
其實顧氏先人每一代都會留下東西,這在整個大漢都不是什么秘密。
其中的東西更是已經成為了很多文人的崇高夢想之一,甚至比皇室的藏書閣更有吸引力。
只不過——
因為顧氏的威望,這種事一直都沒有人敢于說出來。
這一次對于他們而言就是好機會。
月色如洗,星光璀璨。
借著幽幽的燭火,顧易操控著顧燁,看著諸葛亮問道:“丞相,您相信我嗎?”
他直接將曹植所著的文賦取了出來,目光灼灼的盯著諸葛亮道:“丞相可令人取蝗,并于洛水行祭。”
“屆時于萬民面前。”
“小子愿意當眾食蝗,破蝗蟲災厄之名。”
顧燁的神色十分平靜。
聞言,諸葛諸葛亮的眼神之中也是不由得閃過了驚訝之色,沒料到顧燁竟會如此大膽。
他沉默不語。
洛水行祭,是大漢當前最為有效的一張牌。‘
他一直未曾動用,便是因為此事實在是過于重要了一些。
以諸葛亮的性格而言。
只要大漢還未曾到達絕境,他是絕對不會用到如此冒險的計策的。
諸葛亮并未開口,而是接過了文賦仔細看去。
而顧易也是趁著這次機會,繼續說道:“只要可破蝗蟲災厄之名,屆時便可讓太學學子造勢。”
“而以當前的局勢——”
“食用蝗蟲不僅僅可以減少朝廷賑災上的壓力,包括以蝗飼牲畜,丞相有所不知蝗粉能讓牲畜更加強壯。”
顧易操控著顧燁,十分平靜的說著。
別說顧氏之中并沒有這些東西。
就算是有,他也不可能讓人隨便探究顧氏的底蘊。
吃蝗蟲這種東西。
只是需要一個過程罷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真正有記載的食蝗時期,是唐太宗時期。
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陌生的東西總是會讓人生出畏懼之情,而如今就是這般。
諸葛亮的表情十分嚴肅。
他現在越來越像當初的顧熙顧琛了,整個人始終都是那般的不茍言笑。
“丞相。”
“昔年高祖父面對天災時,便曾說過,萬民齊心,終可逆蒼穹。”
“如今丞相肩負一國重擔。”
“豈能如此籌措不前?”
就在顧易話音落下的剎那,諸葛亮也是剛好看完了手中的文賦。
他緊緊盯著顧燁,神色復雜不知在想些什么。、
直至過了良久之后——
他這才微微點了點頭:“公子所言不錯,是亮過于謹慎了。”
“時局至今,天下當有破局之策。”
“既如此;”
“那便聽公子所言,屆時行祭之日,亮會于萬民眼前,食蝗破讖。”
顧易沒有半分猶豫,立刻朝著諸葛亮躬身一拜:“丞相圣明!”
諸葛亮這種人其實就是如此。
肩上的重擔讓他不得不謹慎起來,但只要確定了一件事之后,他便不會再有半分的猶豫。
就在次日——
朝廷即將于洛水行祭的事便迅速從洛陽蔓延而出。
消息一出,四方皆動!
天下百姓期待此事,早已期待了太久太久。
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將此舉當做了平掉天災的唯一舉措。
當聽聞朝廷終于有所動作了之后。
百姓們又怎么可能不激動?
此事所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四方逐漸浮動的民心以一種極為夸張的速度平穩了下來。
甚至就連諸葛亮都沒料到會這樣。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肩膀上的壓力也是越來越重。
諸葛亮不得不先讓人秘密送回蝗蟲,按照顧易所提出的方式進行試毒。
此時于他而言不能出現任何的馬虎。
直至當確定了食蝗不會讓人身死之后,他這才加上那個曹植的文賦傳出,并令太學學子相繼著文。
消息瞬間散開。
曹植的文賦本就在如今的大漢有著不小的名聲。
更何況如今諸葛亮刻意令人助其流傳,此事更是在短時間內便傳了開來。
四方鼎沸!
食蝗?
這種事放到現在而言,自是不會造成什么太大的影響。
但對于當前的這種時代。
此事所能夠帶來的是難以想象的!
蝗蟲對于百姓們而言,一直以來都是將其當做不祥之物,但現在竟然有人提出了食蝗!
這給百姓們帶來的沖擊就宛若毀掉了世界觀!
不過——
隨之而來的便是四方顧氏子弟的支持。
顧易豈能不知道此事的影響?
他早已利用通靈玉對當前處于各地災區的顧氏第七代子弟們造成了影響。
此事實在是太小了。
甚至都沒用多少成就點,便已經讓他們心中生出了對應的想法。
雖然顧琛早已逝世。
但顧氏能夠造成的影響仍是難以想象的,尤其是顧氏第七代子弟本就在四方災地。
有他們做表率,此事實行下去將會更加順暢!
顧易不愿浪費一點時間!
四方云動!
雖然光憑著這一切還不足以徹底掃除掉大漢上空的陰霾。
但所有人都能感覺的出來;
——那種壓抑的氛圍漸漸散去了些許,無論是大漢廟堂之上,疑惑是四方百姓們心中。
終于,就在延康二年六月;
萬事俱備。
諸葛亮率領文武百官,于洛水之畔大行祭祀。
不僅僅是大漢先帝。
同樣包括顧氏的先人,甚至就連顧嘯都在其中。
萬民齊聚!
雖然這一次的祭祀并不是由顧氏子弟率領,但所造成的影響仍舊不是下于當年顧熙祭祀時的場面!
無數的百姓早已由各地蜂擁而至!
信仰的力量能夠讓人忘記饑餓,甚至是死亡;
而就在這一次的祭祀之上。
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率領愿意追隨的大臣們當眾食蝗。
甚至都未曾將其磨成粉末。
就當著所有人的面,將完成只是烤干的蝗蟲吃了下去。
當然,顧燁自然也在其中。
甚至還包括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
上至皇族;
再到朝堂公卿;
再到顧氏這個最為特別的存在;
每一方都有著對應的人物,當著百姓的面,將那烤干的蝗蟲吃了下去,徹底為此事塵埃落定!
在當前的大漢,食用蝗蟲到底會不會引來災厄這一點本就充滿了爭議。
讖緯迷信的影響實在是太大。
但現在則完全不同。
又有什么樣的災厄能敵的過“文襄、“昭烈”兩位顧公的庇佑呢?
一切徹底塵埃落定。
借著此次行祭的東風,諸葛亮迅速將賑災的全新方略完全執行了下去。
雖然這種種的舉措在短時間內還看不出成效。
但光憑著此次洛水行祭的東風,便已經讓那始終懸于大漢上空的陰霾便已經散去了許多許多。
顧易并未急著操控顧燁去做什么。
顧燁現在的年齡還太小。
他于各方面的水準,還沒有達到自己的巔峰。
但光憑著此次的舉動卻還是改變了顧燁于整個天下的身份。
所有人都知道——
顧氏之中出現了一個天才少年,就如同昔年的顧熙一般,制定了此次賑災的大致方略。
這種名聲,對于顧燁將來的發展而言。
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影響也不僅僅只有這些。
如今顧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而顧燁如今自然而然便成為了顧氏于洛陽城內的頂梁柱。
畢竟有著昔年顧熙起勢的例子在,如今也沒有人會將顧燁當做小孩子來看。
不過顧燁也未曾擅自點評什么。
只是會在每每議事之后,跟諸葛亮說出自己的看法。
顧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
他能感覺得出來,諸葛亮這是在刻意的培養顧燁。
日子匆匆而過;
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響來的極快,四方豪強對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聲望、考核;
這兩點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強們的要害。
他們終究不是顧氏,要想讓家族持續的繁榮下去,只能擴大家族于這方面的影響。
要么聲望高;
要么朝廷之中有著高官。
這就是一場全面競爭。
賑災、捐糧;
他們于各個方面開啟了競爭,都想博得這其中的榮譽。
而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為細節的制度,將豪強們所帶來的糧食進行更為細節的劃分,將其的利用開發到極致。
至于以工代賑的政策效果則更加明顯。
當已經對未來失去了希望的難民們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們所能爆發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蟲上。
曾經那代表了災厄的蝗蟲,終于在這次祭祀的東風之下,徹底被撕開了讖緯迷信的外衣。
開始的時候百姓們其實還有一些忌憚。
但隨著捕捉蝗蟲的人越來越多。
這種忌憚終是煙消云散。
這一年,雖然四方災害仍未停止。
但整個大漢卻是完全煥然一新,對于這持續不斷地天災,百姓們心中的畏懼卻是已經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災終止。
華夏確實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當發覺食用蝗蟲沒有帶來任何的壞處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據各自的習慣將蝗蟲的吃法開發到了極致。
顧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經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們也驚奇的發現,食用了蝗蟲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強壯了許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發現了其中的商機。
諸葛亮本就對糧價的控制十分嚴格,而當商人們察覺到蝗蟲能夠帶來更多的利益后。
蝗蟲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時的智慧是旁人難以想象的。
他們并未冒著觸怒朝廷的風險在大漢境內銷售蝗蟲,而是將蝗蟲送往以游牧為主的蠻夷部落之中,換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當這件事漸漸形成了產業鏈之后,便會以此激發出專門收購蝗蟲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糧食來換。
這種絕對的生態,大大緩解了四方難民生存上的壓力。
捕蝗蟲對于他們而言可不是什么難事,甚至就連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蟲。
當這種事越來越多之時。
蝗蟲便會以一種驚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連顧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會變成這般,但仔細想想之后也就釋然了。
這或許就是華夏百姓們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連鎖反應極大。
其實以大漢的底蘊而言,真正面對的主要難題便是因為災情的涉及范圍過于廣泛。
而隨著一方災情的壓力驟減。
大漢的朝堂便能夠騰出更多的力量來對付其他災患。
唯一的難題便是這一年的災害仍是未止。
江東仍是多雨;
各地時長仍有地動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帶來的影響,這一年的災害卻不足以致命,對于人心上沒有造成半分的影響。
甚至就連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許。
延康四年,大災仍舊。
但這一年的災害所造成的影響已經可以算作忽略不計。
江東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賑的制度在資本激勵的情況之下獲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減小洪水所帶來的影響。
當然,這其中免不了傷亡。
但在當前的這種封建王朝時代,面對天災又有什么制度能徹底免于傷亡呢?
相比于原本歷史之中的情況現在都已經不知道好了多少!
雖然賑災之舉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漢的社稷已經沒有了動蕩的風險。
不過這一年,朝廷所面臨的問題卻不僅僅只是賑災。
而是這一年的官員考核。
朝堂群臣對此事的爭議不斷。
有人認為大漢連年天災,此時舉行官員考核乃是無用之舉,就算能參考也都是豪強子弟。
因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這種連年天災的情況之下,讓家中子弟學習經典。
而亦有人認為無論如何都必須要舉行。
讓官員考核之舉徹徹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來。
這一次,面對諸葛亮的詢問,顧易難得開口。
“丞相.”
“無論如何,考核之舉應當繼續。”
“此舉不僅僅能讓考核之舉于百姓心中生根發芽,更是能穩定百姓之心。”
“同樣于四方的豪強們而言。”
“此舉定會更加刺激他們的逐利之心。”
聽到這話,諸葛亮也是不由得點了點頭,看著顧燁的眼神愈發的滿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豈會沒有答案?
無論是對于百姓,亦或是對于四方豪強。
這一次的官員考核都必須要持續下去。
顧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辦法。
雖然這對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難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舉制來讓大漢的相應制度更加完善。
但對于現在的大漢而言這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畢竟百姓們才剛剛適應考核這種制度。
突然的變動只會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眾臣們的預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員考核,此次入選之人幾乎皆是豪強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還不過百人。
遠遠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這又能如何?
對于天下各地的百姓們而言,朝廷能夠在這種情況之下,仍舊舉行官員考核。
這不便已經說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對于此事沒有任何的不滿,甚至愈發對朝廷感恩戴德。
大災的影響越來越小。
當日子有了盼頭之后一切的艱難便不再是那般難以戰勝了。
不過也并不是沒有壞事。
這一年,朝中又有數人逝世了。
顧琛昔年所為大漢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連顧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兩人。
歲月這把無情的刀終是開始對這些人下手。
諸葛亮的身體也是越來越差。
劉禪不止一次的勸過諸葛亮想讓他放下些許重擔,多多休息。
但以諸葛亮的性格又豈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為了第二個顧琛。
顧琛當初是想要解決四方的威脅。
而他在未曾徹底解決大漢當前的天災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進的腳步。
延康五年,江東水災畢。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僅僅解決了長江水患,更是為大漢帶來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邊賑災的同時,諸葛亮立刻便開始實行起了恢復制度。
以朝廷的名義,借給百姓糧種耕牛。
不放過任何時機讓大漢恢復元氣。
雖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這點收成無疑是杯水車薪,但對于大漢的意義卻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變化感覺到黎明將至。
這場天災——
似乎真的要過去了。
不過諸葛亮卻仍是沒有掉以輕心,仍是在緊緊盯著四方的一切,同時再次提出了治理兗州的計劃。
兗州的大旱始終未止。
這也是當前大漢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
若不是大漢有著遠超原本歷史的底蘊在,兗州的災害絕對會發展成毀天滅地的存在。
別的不說,“人相食”的場面絕對會出現。
大漢如今的水利水平絕對要遠遠超過原本的歷史。
畢竟有著顧康當初留下的經驗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議之下,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斷,決議以引黃河、濟水之水來解決兗州之地的旱災。
江東以工代賑的效果給了眾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徹底引水過兗,最起碼也要于旱災重地鑄造蓄水池。
其實兗州旱災最為主要的關系便是因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費人力極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漸漸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詣同樣極高。
為此,他甚至要主動挑起重擔,親自前往兗州之地來盯著這一次的工事。
洛陽。
劉禪緊緊的盯著滿頭白發的諸葛亮,眼神之中滿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這般離朕而去。”
“丞相,難不成您今日也要離朕而去嗎?”
時隔多年,劉禪身上也終是有了那種屬于皇帝的威儀。
但他對于諸葛亮卻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諸葛亮緩緩起身,朝著劉禪拱手,臉上露出了一絲追憶之情:“臣還記著顧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沒出息。”
“臣不是顧公。”
“更無法像顧公那般臨近晚年,卻仍舊能馳騁于殺場之上。”
“但臣以為.顧公說的不錯。”
說著,諸葛亮的語氣不由得微微一頓,深深朝著劉禪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簾,才讓臣能走到今日。”
“若當真有幸”
“臣定會為陛下,為我大漢解決掉這最后的隱患。”
他的語氣十分平靜,但卻無比的堅定。
見狀,劉禪的臉上頓時便閃過了動容之色,滿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