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說好的民企,空天母艦什么鬼 第157章 海鷹
“蘇33好嗎?它不好。”
京城,第三代艦載機競標會議上,來自蓉城、洪都的兩家設計師都在痛批蘇33。
自從海軍提出艦載機競標,以及011航空母艦曝光,三家設計所就趕緊行動了起來。
蓉城所沒的說,就是J10艦載改進版本,宋總師保證只會增重900公斤,其余參數與路基版基本相同,在由BS4彈射時可以攜帶80燃油和足夠的作戰配置,基本夠用;
洪都所的陸總師一把年紀親自上場,拿出了75年強6的96深度換代升級方案,適應時代應用新材料減重不少,而且能適配R35、AL31F或者WS10發動機。
二十年前的強6受限于當時的技術,可變后掠翼機構超重,發動機也不合格,現在這些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陸總認為J10無法攜帶重型反艦導彈,會削弱航母作戰效能,而強6有可變后掠翼,低速性能更好,攜帶的彈藥尺寸更大,簡直就是青春版F14,具備多用途能力,天生的艦載機;
J10偏空優,強6偏多用途和操控性,然后沈飛出手了:
航空業的老大哥拿出了兩個方案,一個是81年早夭的殲13高清重置版,基本相當于國產F16,然后做了艦載化改進,比起J10低空性能更好,技術也不難;
第二個就基于J11發展艦載型號J15,像蘇33一樣采用相同方案,預計5到6年后首飛。
看似殲15最重,也無法在011航母上運作,可其實沈飛看到的是未來:
011航母已經抵達滬東,國內造船廠專家正拿著蓋金的資料開始消化,計劃根據大黃蜂改重新上馬891工程,在2001到2002年建成5萬噸的國產彈射航母,2004年左右服役。
新的891工程至少能搭載36架J15,戰斗力上升不止一個檔次。
而且殲15有蘇33能抄,成功的希望最大,性能也最有保障。
所以宋總和陸總第一時間開始摁國產蘇33,拿出來了后世的經典理由:
重型艦載機體積大、載機量少,滿載起飛困難,運作麻煩,維護高昂。
然而在場的海軍卻是被戳中了G點,畢竟引進蘇27后,他們可是真實見識過重型機的優勢,退回到輕中型機時代有些猶豫。
眼看海軍被蘇33迷住,宋總只能臨場拎出來一個預備方案:
基于J10放大機體,采用雙發布局,和J10部分零件通用,發動機通用,以后在國產大型航母上也好用。
殲10雙發放大版是個早就有的設想,只是沒進行過深入研究。
至于洪都所的強6就沒辦法了,它的機體很難放大改成雙發,只能著重宣傳自己的可變后掠翼優勢。
海軍的參會人員看著花一樣飛出來的設計方案,愉快的比較優劣。
大灣。
林奇抱著96X方案的三張計劃書,看的如癡如醉。
“好啊,真的好。”
旁邊的唐文附和著說道:
“當然好,這應該是我們國內第一種大型防空領艦,962方案就能算國產宙斯盾了。”
其實以阿爾及利亞號為基礎發展的96X方案,是在往055、阿利伯克這樣的區域防空艦靠近。
而國內以前的艦艇,實質上以反艦居多,防空其次。
因為國內以前沒有航母,海軍只能是一支存在于領海周邊的防御型海軍,沒有遠洋進攻能力,所以驅逐艦得強調反艦,打擊范圍取決于導彈射程和引導距離,最多兩三百公里。
但有了航母以后,以艦載機為跳板可以輕易將打擊范圍擴展到1000公里以外,并且能夠多個編隊多方向出擊,比起艦載反艦優勢大得多。
也因為如此,航母是重點被打擊目標,需要強大的防空護航艦艇跟隨。
96X方案就是為此而生,天生的主要使命就是保護航母,撐起一把防空傘,反艦只是電子和艦體增強帶來的額外增益。
而96X方案的優勢在于,它足夠大。
海紅旗9和346相控陣雷達組合成一條“盾艦”體積很重,已有的051和052艦體根本扛不住。
引進現代級以后,國內順便進口了兩套“里夫M”防空系統,這套150千米防空系統原本安裝在1.2萬噸的光榮級巡洋艦上,國內沒有大平臺,只能塞在了僅有7000噸的051C上。
代價就是極為惡劣的居住環境,哪怕在國內艦艇整體生活空間不佳的情況下都算得上很差。
052C、052D能成為合格盾艦是因為國產后的防空系統減重不少,但艦上空間依然很擁擠。
965X不一樣,它的空間非常充裕,幾乎國內能想到的一切都擺得下。
三大艦隊看到96方案立刻愛不釋手,尤其是蓋金一次能建兩條,工期一個月,約等于半個月一條。
要是產能拉滿,豈不是一年就服役24條?
當然,將這么多艦體武裝起來總裝肯定要破產,只能望洋興嘆。
林奇:“蓋金準備一下,后面派些人和譚總師一起去京城吧。”
唐文:“這么快就要競標?”
“怎么可能!”
林奇翻個白眼后才繼續:
“競標得海軍內部討論后確認,哪有那么容易,但最好帶上人去仔細講解一下,我感覺961方案最好最現實,價格也不貴,很有可能通過。
不過說到競標,你們這價格真能賺到錢?國內其他造船廠都說這只夠買鋼錢。”
唐文:“所以你看我們沒有買鋼,用的都是其他渠道的回收鋼鐵,但質量絕對有保障,假一賠十。”
兩人說著話,就看到譚青帶著幾個興奮的助手模樣的人登上大和號,在大和號艦尾的3號炮塔比比劃劃。
唐文湊過去偷聽,就看到譚青說道:
“……用雙聯裝發射架,備彈16枚到24枚,裝填一次15秒,齊刷刷一輪……”
唐文聽了個大概,這是要把3號炮塔拆了裝導彈發射架?
不是,這都96年了,怎么著也該搞垂發了吧?
他看向林奇,卻聽后者小聲說道:
“他們打算弄個海鷹3增程加強版,垂直發射和傾斜發射筒都裝不下,只能用導彈發射架發射。
譚總說鷹擊83亞音速的沒勁,一定要裝上超音速才有威懾力,不然白瞎這么大艦體。”
海鷹3就是C301,80年代末搞定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最大速度2馬赫,射程130公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