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歸義非唐 第213章 生機蓬勃
“吁……”
三月末,在大唐著手河西的時候,勒馬聲在狄道城內響起。
楊知溫、封邦彥二人先后下馬,其身后的百余名山南精騎也紛紛下馬。
高進達、崔恕、曹茂三人急匆匆從都護府內走出,隔著老遠便作揖。
“楊參軍、封縣令!”
“哈哈,見過諸位……”
面對如此熱鬧的歡迎,楊知溫與封邦彥連忙作揖回禮,隨后好奇詢問:
“不知節帥與張刺史去往何處了?”
聞言,高進達解釋道:“節帥近日都在城東的大學理政,便是我們,也幾日未曾見到他了?!?p/>
“張刺史與李別駕前往了長樂縣,故此沒有碰到?”
“李別駕?”楊知溫好奇道:“不是斛斯別駕嗎?”
“斛斯別駕已經調往松州擔任刺史了,如今的別駕,兩位興許認識,便是滎陽李義山。”
高進達解釋著,二人這才恍然大悟,隨后道:“他的詩集,某也曾看過,聽聞他在梓州擔任參軍,不曾想竟然來了隴右?!?p/>
“進府談吧?!备哌M達側身請二人入府,同時看向曹茂:
“曹郎君,你去請節帥過來吧。”
“好!”曹茂應下,隨后便往大學走去。
與此同時,高進達等人也走入了都護府中。
半刻鐘后,曹茂來到大學門外,對戍守的兵卒作揖道:“勞煩請節帥出府,山南西道的楊參軍與封縣令來了。”
“勞曹錄事稍等……”
沒有劉繼隆的軍令,外人是不得進入大學的。
劉繼隆在里面做什么,也只有少數人知道。
曹茂在門口等了許久,一刻鐘后才見到了身穿絹袍的劉繼隆。
“節帥!”
望著劉繼隆走出大門,曹茂好奇向里看去,劉繼隆卻笑道:
“等你忙完了手頭的事情,我就讓你也進這里面學習。”
“是!”曹茂臉上露出笑容,而劉繼隆也帶著他返回都護府。
他們返回都護府時,楊知溫與高進達他們已經聊了許久。
見到劉繼隆出現,眾人紛紛起身作揖,而劉繼隆也作揖道:“某耽擱了些事情,讓阿兄和楊參軍久等了?!?p/>
“沒有沒有……”
楊知溫連忙搖頭,封邦彥則是笑著作揖道:“某承阿翁的令,前來看看七娘子?!?p/>
“好!”劉繼隆應下,轉頭看向曹茂:“你帶阿兄去二堂,請七娘子去二堂見見阿兄。”
“是!”曹茂應下,接著便帶封邦彥前往了二堂,同時派人去請內堂的封徽。
待他們走后,劉繼隆也入座主位,楊知溫及高進達等人先后坐回位置上。
“楊參軍這次來,想來是給我帶來了好消息吧?”
劉繼隆開門見山,楊知溫也早就熟悉他了,因此輕笑道:“果然瞞不過節帥。”
“眼下利州有七千余口馬等待進入隴右,興州也有三千余口馬同理。”
“節帥上次所付黃金,大多都打點光了。”
楊知溫又給劉繼隆帶來了上萬人口,不過壞消息是之前所付的黃金已經花光。
對此,劉繼隆倒是并不擔憂,而是詢問道:“不知道內饑民,還有幾何?”
“這個嘛……”楊知溫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沉吟片刻后才作答:
“道內饑民數量難以統計,光三川之地便有數萬口,如今招撫大半?!?p/>
“此外各州亦有饑荒落草者,各州衙門都在招撫,希望他們前來隴右謀生。”
楊知溫沒有回復具體數量,但給劉繼隆營造了一種還有許多的感覺。
劉繼隆很清楚,如果山南西道有足夠的饑民,封敖與楊知溫及山南西道的官員,都會為了自己所出的錢帛而想辦法遷徙饑民。
即便沒有饑民,他們也會創造饑民。
因此只要他能出得起錢,饑民就是可再生資源。
“高長史,把州庫中的黃金調來吧?!?p/>
劉繼隆吩咐高進達,高進達聞言頷首,隨后派人去調黃金去了。
這些黃金,本來是劉繼隆為了日后賄賂朝中官員或宦官而留下的。
現在看來,只能先用作口馬貿易,等日后隴右強大了,再想辦法弄些黃金來也不遲。
眼見劉繼隆還有足夠的錢財,楊知溫臉上的笑容也更為豐富了。
不多時,十余名甲兵挑著箱子前來,數量比上次還多,足有九口箱子。
跟隨而來的直白遞出一張條子,高進達看后對楊知溫說道:
“楊參軍,此處有黃金一萬八千兩?!?p/>
“好說好說……”楊知溫笑著點頭,隨后對劉繼隆作揖道:
“請節帥命人將黃金押往寅賓館,某明日出發時帶回興元府便可。”
“好!”劉繼隆應下,高進達當即命人把這九口箱子搬往寅賓館。
以他們此前的協議,這批價值近十五萬貫的黃金,足夠買回兩萬多人。
隴右的百姓數量,也將在這次交易過后突破二十萬,這還是不包括軍隊官吏的情況下。
幾人寒暄幾句,楊知溫也趁機說了淮南的事情。
“聽聞淮南道大饑,遭災百姓數十萬計,而各道拒絕招撫,饑民無奈,只能落草為寇?!?p/>
“依某之見,這數十萬落草的饑民,遲早有一天會成為朝廷的大患……”
楊知溫實事求是的說著,高進達與崔恕二人咋舌道:
“數十萬口饑民?”
“不知山南西道可否將其招撫?”
數十萬饑民若是進入隴右,以隴右的資源,頂多過幾年苦日子,就能憑借這數十萬饑民發展起來。
“這自然是不能的。”楊知溫搖頭道:
“且西道沒有這么多錢糧招撫,單說東道也不會同意借道招撫。”
楊知溫沒有說透,但眾人都明白。
萬一西道把人接到一半,然后說錢糧不足,那這群進入東道的饑民便需要東道解決。
此事做好了,東道沒有功勞,但如果做不好,東道則是需要為西道的行為買單,東道官員自然不會同意借道。
眾人除了惋惜外,也沒有什么好的辦法。
劉繼隆倒是想要派人去招撫,然后當做口馬買回隴西,但這路途太遠,他連西道手中的劍南道和山南西道的饑民都沒吃干凈,手伸太長只會讓朝廷警惕。
更何況這數十萬淮南饑民,也將在日后成為壓倒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劉繼隆沒有記錯的話,不論是龐勛起義,還是后來的王仙芝、黃巢起義,基本都有淮南饑民的身影。
可以說,大唐往后幾十年的農民起義基礎,都是在大中年間埋下的。
若是李忱能好好招撫這些饑民,王黃起義也不至于影響那么大。
可惜,李忱沒能解決好這群人,而他的子孫也將為他擦幾十年的屁股。
這般想著,劉繼隆與楊知溫寒暄許久,最后才派人送他去了寅賓館休息。
在他走后不久,高進達便作揖道:
“節帥,庫中僅存七百多兩黃金,三萬多兩白銀和六萬余貫錢了?!?p/>
“按照此前的情況來看,這十五萬貫的黃金,頂多半年就會被消耗干凈,到時候……”
高進達表露遲疑,崔恕則是安撫道:“牙商們每年能為都護府帶來至少六萬貫的收益?!?p/>
“更何況陳瑛北上三個多月,最遲夏收前就能回來?!?p/>
“這次雖然沒有那么多絹帛,但其中的織錦和麻布卻不少,也能賣出十幾萬貫?!?p/>
“等拿下了鄯廓二州,朝廷那邊必然要有所表示,應付明年不成問題?!?p/>
崔恕說的清楚,可高進達皺眉道:
“我之所以這么說,正是因為我們要出兵鄯廓,府庫中必須有點錢糧,才能夠及時撫恤?!?p/>
“節帥,不知我們何時出兵?”
面對他的詢問,劉繼隆卻詢問道:“廓州那邊有沒有消息傳來?”
“有!”崔恕點頭道:“論恐熱與尚婢婢在黃沙川交戰,尚婢婢甲兵眾多,論恐熱沒能討到便宜,便在臘月中旬率兵退回磨禪川了?!?p/>
“以雙方交戰的時間和論恐熱退兵的速度來看,應該主要以對峙僵持為主,雙方死傷應該不大?!?p/>
得知論恐熱退回磨禪川,劉繼隆也緩緩點了點頭,沉思片刻后才道:
“命岷、蘭、武、臨四鎮各出六個團,其余諸鎮各出三個團,大軍在鳳林關集結?!?p/>
“各州兵馬,務必在七月初一前抵達鳳林關!”
隨著劉繼隆下達軍令,隴右九鎮共出三十九個團,共出兵七千八百名。
按照騎四步六的比例,也就是三千名左右精騎,四千八左右步卒。
若是以河州來供應糧草,最少需要七千八百名民夫,外加五千輛挽馬車才足夠支持糧草運轉。
“河州的民夫足夠嗎?”
劉繼隆詢問高進達,高進達作揖道:“不如將此次所獲人口,盡數遷往河州,將壯丁充作民夫?!?p/>
“若是收復鄯州,便將他們安置在鄯州即可。”
高進達自然是知道鄯州沒什么漢人的事情,所以他決定把這一萬多新獲人口都安置在鄯州。
對此,劉繼隆自然也是同意的:“便依高長史所言?!?p/>
話音落下,劉繼隆便起身道:“大學那邊還有不少事情,勞二位忙碌,我先離去了?!?p/>
“節帥慢走……”
二人作揖行禮,起身時便見劉繼隆已經走出正堂了。
瞧著劉繼隆的背影高進達皺眉道:“這大學沒有其它先生,僅節帥與那五十二名學子,便連書冊都是秘密印刷的,真不知教的什么東西?!?p/>
“節帥自有主意,我們還是管好夏收的事情吧。”崔恕說罷便往外走去,高進達也是如此。
在他們離去的同時,近百名輕騎也奔赴各州,準備提前告知兵馬調動的事情。
是日午后,在臨州長樂縣與李商隱考察開荒事宜的張昶便接到了調令。
他簡單看了看,隨后便收了起來,目光看向前來傳信的十余名輕騎:
“半個月后我再回去,你們把這件事情稟告節帥吧?!?p/>
“是!”十余名輕騎作揖應下,隨后翻身上馬,調轉馬頭返回狄道。
與此同時,張昶也轉身看向了不遠處。
在他面前的,是近萬正在春耕的長樂百姓,以及三千多名被安置不到三個月,正在開荒的新長樂百姓。
在世人眼中只有文才的李商隱,此刻正穿著粗麻制作的常服,在長樂縣令、縣丞、主薄等人的包圍中,了解隴右的幾條主要法律。
“李別駕,這隴右的律法分為主要的八條內容?!?p/>
“第一條,由縣衙組織百姓開墾的土地為公田,百姓開墾的土地為私田。”
“公田開墾后歸都護府所有,由都護府在開墾結束后分配。”
“公田開墾期間由都護府管百姓口糧,以大口每月五斗,小口每月四斗作為每月口糧?!?p/>
“私田開墾需要向縣衙報備,登籍造冊后方可開墾,開墾三年期間蠲免所有賦稅,開墾三年期滿則按照田稅進行收稅,可正常買賣?!?p/>
“第二條,公田以戶籍在冊人口進行分配,禁止買賣公田,但允許租借,田稅由公田主家進行繳納。”
“第三條,公田分配的數量以人口為標準,男女老幼平均分配?!?p/>
“第四條,土地分配的區域標準是以“縣團”為單位分配?!?p/>
“縣衙與民團組織開墾,然后開始分配,先解決民團制度下的百姓土地問題,再解決縣衙新入的官吏土地分配問題。”
“第五條,山林歸都護府所有,但都護府需要劃定部份山林為柴山,而柴山歸百姓共用,柴山每年需要更換,以免山林遭到不可再生的破壞?!?p/>
“第七條,土地稅的征收為20,也就是五稅一”
“如遇天災,或其他特殊情形時,民團及縣衙需要共同向都護府請表,由都護府遣派官員核察,屬實則蠲免同年的土地稅?!?p/>
“第八條,官兵及官吏、工匠正常分配土地,額外分配職田,職田按照《隴右·官田律》進行分配?!?p/>
長樂縣令說完,旁邊的縣丞又補充道:“這八條是主要針對土地分配、納稅、開墾的律法。”
面對二人的解釋,李商隱的眉頭緊皺,一直沒有舒展。
“這個公田租借,律法中有什么詳細的條款嗎?”
李商隱詢問三人,而長樂縣令解釋道:“租借為官契年限為期,最短三年,最長十年?!?p/>
“此外,都護府有權對公田進行二次乃至多次重新分配。”
聞言,李商隱眉頭皺得更深了。
他能理解劉繼隆制定這些是為了避免土地兼并,但在他看來,劉繼隆這套律法完全是走在了世家及豪強、庶族的對立面。
世家豪強及庶族之所以強大,除了做生意和為官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兼并田地。
公田不允許買賣,這就斷了他們的根,就憑私田那點數量,完全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
盡管公田可以租借,但都護府可以二次分配公田,這無疑讓各家豪族更受不了了。
如果只是定期續官契,那他們還能用租借的方式來兼并土地,只是需要長期支付百姓租子罷了。
這租子的多少,說到底還不是他們說了算。
可若是公田可以二次分配,那他們好不容易兼并土地,轉眼就要被都護府二次分配,等于白忙活了。
以劉繼隆的這個辦法,加上他個人在隴右地區的威信、魅力而言。
這套律法在隴右和河西都不會有問題,因為這些地方的豪強根基太薄弱。
但若是進入隴右以外的各道,那劉繼隆無疑會成為世家豪強及庶族的公敵。
至于百姓,百姓的支持算什么?
劉繼隆想要治理天下,還得依靠世家豪強及庶族。
這么想著,李商隱陷入了沉思之中,便是連張昶的到來,他都未曾察覺。
“李別駕,了解的如何了?”
直到張昶開口,李商隱才回過神來,連忙作揖道:“下官想看看《隴右律》的全套律法,不知哪里可以看?”
“這里就可以。”長樂縣令作揖道:
“節帥在各縣都設置了圖書館,圖書館內的書籍可借閱,可瀏覽,從律法到各類隴右有的書籍,圖書館里都有。”
“圖書館?”李商隱愣了愣,直到縣令向他解釋了圖書館的作用,他才反應過來,隨后點了點頭。
張昶沒有接觸過真實的大唐,他并不知道隴右的土地法對李商隱的沖擊。
加上他還需要趕回狄道,籌備兵事,因此他對李商隱說道:
“義山兄,我只有半個月的時間幫你組織長樂縣的開荒、分地和秋收工作,半個月后我要回狄道籌備兵事?!?p/>
“兵事?要打仗了?”李商隱疑惑詢問,張昶也點頭道:
“節帥準備先收復鄯州,然后再找機會收復廓州?!?p/>
“好?!崩钌屉[本想著與劉繼隆討論一下《隴右律·土地法》的問題,但聽到要打仗,他也就冷靜下來了。
畢竟這套律法在隴右執行的很好,主要原因,還需要自己好好研究。
自己現在還沒吃透就貿然去找劉繼隆,難免會在討論過程中暴露無知。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p/>
這點是他在隴右學到的幾句話之一,也是劉繼隆在各州縣衙門命人寫的幾句話。
各州縣衙都有黑板報,其中內容主要是都護府、州衙、縣衙內的財政度支情況,以及發生了什么大小事。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p/>
“民間調查就是了解問題,并獲得問題正確的解決辦法?!?p/>
這句標語,李商隱記得很清楚,甚至關于其它的標語,他也記憶深刻。
他問過衙門中的許多人,他們都說這是劉繼隆寫的。
所以他又去問劉繼隆,但劉繼隆說這是別人寫的。
他問劉繼隆這是誰寫的,劉繼隆只是笑笑,沒有告訴他是誰寫的,所以事后他也覺得這是劉繼隆寫的。
請:m.llskw.org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