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回到過去做財閥 第1130章 先苦一苦他們
“叔叔!”
說話不是別人,正是賽義德,十天前,他在“九頭蛇”特工的幫助下,逃入了南洋大使館。
在過去的幾天中,叛軍一直在巴格達搜捕他,懸賞金額也從10000第納爾提高到了100000第納爾。不過那時他一直好好的呆在南洋大使館里,直到昨天——為了確保僑民的安全,南洋宣布從伊拉克撤僑,并撤離全部外交人員。
隨后賽義德這位被懸賞100000第納爾的首相,就躲在一個裝滿文件的箱子里,隨后他們經由英軍控制的哈布巴尼亞空軍基地,乘C130運輸機撤離巴格達,實際上,當時英軍也在撤離——根據英伊條約,英軍應該在58年年底完全撤離,那是最后一批留守的英軍。
經歷了一番波折后,賽義德終于來了南洋,不過剛到這,就聽到了閣下和公主的對話,對于親眼目睹了巴格達暴行的他來說,當然知道應該站在誰的一邊。
“閣下,請您原諒,殿下是因為失去了太多的親人,太過悲傷了,才會如此的失控。”
賽義德向李毅安行禮道。
死里逃生的他,隨后,又扭頭對公主說道:
“殿下,您恐怕無法相信巴格達所發生的一切——在叛亂發生之后,不僅有叛軍加入其中,還有數以十萬計的暴民,幾乎所有的男人都拿起了武器,站在叛軍的一邊,他們瘋狂殺戮支持王室的人……”
聽著叔叔描述當時的慘狀,阿迪斯整個人都驚呆了,她瞠目結舌的聽著這一切,嘴里喃喃道。
“這,這怎么可能,他們不應該熱愛我們嗎?”
面對公主的反問,賽義德沉默了下來,他原本也是這么以為的,但是面對現實,他整個人都被嚇到了。
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那些人的怒火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死亡!
面對滔天的怒火,他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前所未有的恐懼。
“人是需要對比的。”
李毅安在一旁說道。
“現在,在很多人的眼中,王室就是西方帝國主義的代言人,是阻隔國家的絆腳石,所以王室就成了他們的敵人,但是他們壓根就不知道自己選擇了什么,等到將來,他們一定會后悔的,他們中的很多人會懷念君主的時代。”
“是真的嗎?”
無論是賽義德,還是阿迪斯公主都滿懷希望的看著李毅安。
“相信我吧,這是必然的!而且就是未來三四年!”
李毅安自信的預言道。
這不是預言,而是歷史!
推翻哈希姆君主制的軍事政變,使伊拉克的新領導人不僅有一種“排外主義”,還有一種“部落主義”的心態,進而產生了部落沖突和對抗,這反過來又引發了內部壓迫——當權者對本部落的傾向,和對其它部落的打擊。
而卡塞姆通過軍事政變所建立的是一個沒有政治妥協的國家。為了確保權力在自己的手里,他們清理了持反對意見的人,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沒收了財產,捏造了對敵人的指控,并與所謂的國內敵人進行了戰斗。
這種事態強化了一個與君主制時期完全不同的軍事化社會,在這個社會之中,彼此之間的刺殺、暗殺,以及對部落的屠殺成為了常態。
在軍事叛亂發生后的四年內,有十幾萬伊拉克人被殺,數十萬伊拉克人逃離了這個國家。
比較伊拉克君主制時代、卡塞姆政府時代以及后來的復興黨統治時代,但凡是稍有一些常識的都能得出的結論是:“每場戲的質量都明顯下降。”
甚至就連薩達姆之所以發動“兩伊戰爭”,本質上也是為了轉移國內的注意力,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
感謝薩達姆,要不是因為這位“中東狂人”的名氣太旺,以至于書店上、網絡里到處都是他的書籍和資料,李毅安還真不了解這一切,甚至還順便了解了一下伊朗。
“等到所有人都厭倦了這一切的時候,就是我們幫助你們返回巴格達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有時候,事情就是如此,南洋現在出兵干涉,只會讓700萬伊拉克人同仇敵愾,那會讓南洋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就像美軍于越南,蘇軍于阿富汗。
而這也正是李毅安竭盡全力所要避免的!
所以,南洋需要的是在適當的時候,以摧枯拉朽的方式,迅速結束戰斗,幫助哈希姆王國實現復辟,利用有限的投入,實現長遠的戰略目的,而不是深陷戰爭泥潭之中。
但是這需要當地人的支持。但是現在顯然不可能獲得他們的支持,現在插手的話只會讓那些人同仇敵愾。
所以現在需要的是忍耐,需要的是等待,等待時機的成熟,等到所有人都開始懷念國王的時候。
隨后,李毅安又和賽義德聊了一會,重申了對他們的支持之后,又要求他們把仍然效忠于王室的軍隊撤出來。
“把他們撤到科威特,然后從那里撤到極樂島,在那里重整旗鼓,三年,最晚四年,我們一定會重返巴格達的。”
這也是他和美國人達成的協議,也是他向美國提出來的條件準確的來說是一個后備方案。
這個后備方案就是將來伊拉克國內發生問題的時候,他們手里有其他的備選。對于這種后備方案美國人當然是不會拒絕的,畢竟不需要他們花錢。
面對李毅安給予的承諾,賽義德自然是感激涕零的,畢竟,現在南洋是唯一一個愿意支持他們。
哪怕是英國,也沒有支持他們的想法。
傍晚時分,車隊離開了莊園,在返回“大明宮”的路上,李毅安坐在車上,身子向后仰著,閉目思索著。
思索著什么?
并不僅僅只是伊拉克問題,干涉伊拉克……是一個選項。
但是除了伊拉克之外,還有一個必然的選項,就是西貢,無論是從南洋的安全亦或是其它方面,西貢的存在,對南洋都是有利的。
但是干涉西貢所需要面對的是什么呢?
就是北越會不惜一切代價不停地打,而且背靠大樹不停提供援助的現實,這也是越南戰爭美國贏不了的根本原因。
為此,他們可以承受的代價是難以想象的——武元甲將軍也多次提到他的戰士損失了50萬,這就意味著北越損失了2.53的戰前人口。而這只是一個數字,還有一個數字——有超過50萬北方青年死在胡志明小道上,也就是在支援南方的道路上。
這還僅僅只是軍人的損失!
而北方的人口不過只有2000萬!
在《戰爭的代價》一書中,小戴維辛格和梅爾文斯摩爾研究了一百場國際戰爭,其中人口損失超過2的不到十場。二戰中只有德國和蘇聯損失了4.4的人口,日本損失了1.4的人口,美國只損失了0.3。
然而這些數據只能說明,北越承受戰爭代價的能力是史無前例的,他們愿意承受巨大的犧牲,無論戰場上美國人取得多么驚人的戰果,都難以摧毀他們的戰斗意志!
河內的那位伯伯就堅定地表示:如果美國人想打20年,那我們就打20年。
這才是美國無法贏得戰爭的根本……
而且與此同時,相比于南方,北方的統戰政策是非常成功的,他們不僅成功的把中間派拉到北方,而且無論南方怎么宣傳,北方只需要用一句“南方是美國所扶植的傀儡,要斗爭、打倒。要打倒美國入侵。”,只需要這一句話,就足夠了,這種說詞,老百姓很容易懂,尤其是對于經歷過近百年殖民統治的人們來說,他們更懂得。
再加上美軍的狂轟爛炸以及其它暴行,所以,很多中間派人士和普通民眾最終選擇站到了解放陣線一邊。
南方就是這樣失去了民心。
當然,這一切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場持續了十幾年戰爭,說到底贏家都不是由其本身決定的!
說起來南北雙方在這場戰爭中,無論表現得英雄也好狗熊也罷,都跟外部支援分不開。
哪一方都沒有可以支持現代戰爭的工業體系,所以沒有外部支援,戰爭無論如何都進行不下去。哪一方失去外援,哪一方就是戰場上的失敗者。
這也是為什么西貢會失敗的根本原因。
“他們可以打二十年的關鍵在于……外部支援!”
閉著眼睛思索著越戰后期的局勢變化,李毅安的手指輕叩著坐椅。一邊思索著統一之后,那些曾經支持統一的南方人,所遭受的一切。
現實有時候充滿了無情的嘲弄。在統一之前,西貢不少中間力量是支持統一的,但是統一后,北方一改先前承諾,開始大搞激進的社會改造,來自北方的大批干部很多人又貪污腐化、橫征暴斂,同時推行廣泛的壓制,將超過兩百萬人關進改造營,造成南方經濟凋敝、人人自危。
面對這一切,到最后超過兩百萬南方人寧肯冒著葬身大海的危險,也要“逃奔怒海”駕船逃亡,最后有50多萬人葬身大海,逃亡者中不乏解放陣線的老成員。甚至就連同在“南方臨時政府”中擔任過司法部長的張如璨,出身西貢富商家庭,早年就背叛家庭走上歌名道路,坐牢、冒著B52的轟炸堅持艱苦的游擊生活,勝利后卻感到徹底幻滅,最后連這樣的高級干部也選擇了當船民逃亡。
從中可以想象得到,當時南方人的情緒達到了什么地步,甚至直到二十一世紀,南北分歧仍然一直存在著,從高層到民間,都是如此。
“等等吧,先讓美國人在那里消耗一下他們的力量,等到他們投奔怒海的時候,時機差不多就成熟了……”
有時候,事情就是如此,欲速而不達,在國與國之間的競賽之中,比拼的是耐心,而清楚未來走向的李毅安,最不缺少的就是耐心。
想到這,李毅安將視線投向車窗外,路上汽車川流不息,路邊的行人如織,有的人拖著腳向地鐵站走去,有的人向公共汽車走去,人們的腳步或輕松,或沉重。
人們又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他們在的家里去了,他們將會和家人們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注視著外面的人們,李毅安自言自語道:
“我一定會給你們帶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屬于我們的世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