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讀《王陽明全集》體悟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
——讀《王陽明全集》體悟
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
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混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宿塵?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人人有個圓圈在,莫向蒲團坐死灰。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去人欲,存天理,常懷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
以上為本人在閱讀《王陽明全集》的一些讀書札記,自從開始接觸陽明心學,近來越發感覺心學之路在于修心,修心就是向內求,剔除內心不潔凈之物,升華自我精神,凈化自我靈魂。凡事向內求,就不會被外物所迷惑。明心見性,覺悟人生,要先從自我修心開始。好好吃飯、走路、睡覺,就是修行。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時就好好吃飯,走路時就好好走路,睡覺時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修行煉心的第一步。一切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都要從心上找原因。收心是降服心魔的開始。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之學,也不僅僅是心理之學,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既強調道法自然,又主張天人合一,更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一系列哲學思想之集大成,通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和內圣與外王的統一。他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緊張,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這都是因為存有得失之心,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人生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順乎人心的態度。艱難困苦的經歷,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博大境界。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動靜不失其心。
陽明心學的世界觀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帶有一種使命,就是讓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潛能充分發揮,進而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同時讓自己獲得一個快樂、幸福、成功的高品質人生。而我們該如何做呢?答案就是修心,時刻保持良知在場,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做任何思想斗爭,不用刻意用腦用心就能做出決斷。做事要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專一對待。越不想看書,越要硬著頭皮看。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煩躁不安,那么就靜坐。就算不想看書,也必須去看。這是對癥下藥,是矯正心態的一種方法。浮躁的心,總是會本能地往舒服上跑,往享樂上靠。這樣的心靈越是貪戀舒服享樂,就越不會成長、成熟,甚至還會變得更加浮躁、膚淺。要扭轉這種狀況,就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是對自己心性的`磨礪,也是對自己人生的考驗。人世復雜,誘惑眾多,我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學會在心性上打磨。不逾矩,不隨心。
每個人心中都是有良知的,每個人只要遵循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摒棄了利益、物欲后的最純粹的良知,就可以看清問題的本質和真相,也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當一個人凡事只是為良心而干,他就已經是“致良知”了,要學會接受不滿意的結果。
通過閱讀《王陽明全集》這本書,讓我看到一個內心高貴的人,是如何與這個不平靜的世界相處的。我懂得了“溫凊定省”、“存天理、去人欲”的真正含義,使我在王陽明的傳奇故事里,讀懂人生,收獲力量!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讀《王陽明全集》體悟】相關文章:
讀《徐志摩詩歌全集》的感悟09-26
讀《魯迅全集》著作有感1000字12-27
《周易》的體悟認識11-21
王陽明經典名言01-22
空洞無物的近義詞11-26
良知_900字01-24
讀《冰心兒童文學全集》有感12-17
《周易》的體悟與認識08-26
王陽明經典名言摘抄11-16
參透易經哲理體悟人生奧秘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