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賞析,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翻譯
萬千楓林被霜打過煥發鮮亮的紅色,紅軍戰士一腔怒火直沖云天。大霧籠罩龍岡深暗的連綿群峰,我軍齊聲高呼,前線殺敵并活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敵兵又來侵犯,狼煙四起遮掩了半邊天。我將喚醒千百萬的工農大眾,同心協力齊努力,那時不周山下紅旗遍插迎風招展。
注釋
霜天: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統稱“霜天”。
爛漫:光彩分布貌。
天兵:指紅軍。
霄漢:高空。霄,云氣;漢,天漢,即天河。云氣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來表示高曠至極的天際。
龍岡:龍岡頭墟的簡稱,在江西省寧都、吉水、吉安、泰和、永豐諸縣之間,地屬永豐縣。山巒重疊,形式極險。
千嶂:許多高山。
張輝瓚:國民黨第十八師師長,兼任江西剿匪總指揮,俘虜后被憤怒的群眾斬首,其頭裝在木籠內扔入贛江。
二十萬軍重入贛:敵人發動第二次“圍剿”時,總兵力20萬,何應欽任總司令。
風煙:猶風塵。
天半:半空。
不周山:不周山為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創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七日,蔣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圍剿”,以十萬兵力,進攻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十二月三十日,紅軍在龍岡伏擊張輝瓚并全殲其十八師。第一次大“圍剿”就此結束,聞聽前方捷報,毛主席喜形于色,遂在馬背上吟成。
賞析
此詩作于1931年早春,其時正值冬春交替之節令。毛澤東所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萬千林木被霜染紅,爛漫盛開之景。雖有寒意卻處處給人有溫暖如春之感,詩人筆下根據地的冬天生機盎然,就在這勃勃向上的畫面中,冬日正義的肅殺之氣正嚴陣以待。因為就在此時,在1930年的歲尾,蔣介石調集約十萬大軍以偽江西省主席、國民黨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官,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大“圍剿”。此詩前二行正藝術地集中再現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士氣高昂之情。
紅軍戰士不僅僅是一腔怒火沖云端,而且為保衛家園在偉大舵手的親自指揮下沉著迎戰。在詩中第三、第四、第五句中生動凝煉地再現了戰斗場面,雖未正面詳細描寫激戰情況,但詩人凌云健筆先點出龍岡大霧,暗示給讀者一種毛主席一貫的“誘敵深入”伏擊之的戰略戰術,然后是戰士的歡呼聲,最后進抵戰局之結果,并干干脆脆地用一個具體細節指明活捉敵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猶如王昌齡的“已報生擒吐谷渾”。而當時的情形也的確如此,毛主席親自指揮紅一方面軍的一、三兩個軍團,共四萬人,先是后撤,于12月下旬將敵軍先頭部隊誘至根據地中部,緊接著于1930年最后一天在龍岡作伏擊殲敵之戰,結果一舉擊潰敵軍并活捉張輝瓚及敵部九千人。新年伊始,再度乘勝攻擊,至1931年1月3日,共殲敵軍一半以上。迎來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本詩上半闋是詩人喜聞龍岡之戰大捷的當晚一氣寫成的,第三句原為“喚起工農千百萬”,而后在次年春,當詩人聞敵人將結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圍剿”時,心潮起伏,英邁難平,遂一氣補寫出整首詩的下半闋。完稿后,毛澤東發現上下兩闋都有“喚起工農千百萬”之句,便將上半闋的第三句改為“霧滿龍岡千嶂暗”。
由此可見,此詩上半闋寫作戰的勝利,下半闋卻是再發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戰之決心。
序幕一揭,國民黨又以雙倍兵力卷土重來,滾滾狼煙遮沒了半個天空,真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面對重兵來犯,如何迎敵,詩人仍然滿懷信心,運籌帷幄,最后三句一口氣豪邁道出:“喚起千百萬勞苦大眾齊心協力奮勇向前,那時紅旗就會插遍整個中國”,同時也表明作者一貫的思想:放手發動群眾,人民戰爭、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等等。
最后一行,詩人活用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里,共工是勝利者,是敢于革命的英雄,共工以頭觸山就比喻為紅軍將士最終將推翻蔣家王朝,毛主席不愧為一位有預見性的詩人,他在最艱苦的歲月已看到遙遠的勝利的曙光。猶如一位美國詩人龐德所說,真正的“詩人是一個種族觸角。”唯有這樣的詩人才有最靈敏的觸須,才有預見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預感到自己民族的歡樂、勝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災難。毛主席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已感覺到了這一切,勝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此詞中出現了兩組“紅“字詞組:”紅爛漫“”紅旗亂“。取得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已是一九三一年的元月,此時已進入冬季,是萬木蕭條的日子,應該不會出現“萬木霜天紅爛漫”的情景,但在這里毛主席著意謳歌的不是山河形勝而是人和。小試牛刀即以弱勝強,以寡敵眾,使他看到了“紅色”的希望,他的喜悅之情當難以言表,沒有什么再好的詞語能夠幫助他表述這份成功的快樂,惟有“紅爛漫”才足以把他在取得勝利后的歡欣之情濃縮于霜天中的萬木。
目睹勝利了的紅軍將士在龍岡的重山疊嶺之下,揮舞紅旗,歡慶勝利。毛主席想到了三千年前那位“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的氏族首領共工氏,在他眼中,被喚起的千百萬工農群眾,每一個人都成了能使得“天柱折,地維絕”的大英雄,這些大英雄們將與他一道砸碎黑色鎖鏈,建立紅色政權。如果說這是他人民戰爭思想的萌芽,那么后來也正是他人民戰爭的光輝思想,領導中國人民戰勝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漁家傲·寄仲高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古詩簡介
《漁家傲·寄仲高》是宋代愛國詩人、詞人陸游的作品。上片著重表現蜀地與家鄉山陰的兩地阻隔,下片抒寫衰老的心理和磋蛇的悲慨,以及對往日兄弟之情的追懷。全詞情致細密,語言清麗,用委婉的筆調,深沉的感慨,借鄉愁來表達作者遭受朝廷內外投降勢力排擠打擊的滿腔悲憤情緒。
翻譯/譯文
向東望故鄉山陰在哪里呢?來回相隔有一萬三千里。一封家書寫滿紙,流著兩行思鄉懷親的眼淚。時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
遙問家鄉紅橋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駕扁舟到橋下尋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憊。愁思滿懷,長夜難寐。兩鬢已白絲間黑發,在茶煙繚繞中虛度光陰令人悲。
注釋
①仲高:陸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陸游的堂兄。
②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陸游的家鄉。
③紅橋:又名虹橋,在山陰近郊。
④扁(piān)舟:小船。
⑤愁無寐(mèi):愁中失眠
⑥鬢絲:形容鬢發斑白而稀疏。
⑦茶煙:煮茶時冒出的水氣。
創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秋,陸游在川中閬州仙魚鋪收到仲高從家鄉山陰寄來的書信,作《仙魚鋪得仲高兄書》詩,其中有“病酒今朝載臥輿,秋云漠漠雨疏疏。閬州城北仙魚鋪,忽得山陰萬里書”之句。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此詞當作于乾道八年至淳熙元年之間。
賞析/鑒賞
上片起二句:“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蜀中與故鄉山陰距離之遠,為后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發端。“寫得家書空滿紙”和“流清淚”二句,是為著寫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滿紙”,情難盡:“流清淚”,情難抑,作者的傷感,深深地感染著讀者。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書回已是明年事”句,緊接寫信的事,自嘆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復,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極為難堪,而表達卻極新穎。
前人詩詞,少見這樣寫。這一句是全詞意境最佳的創新之句。這種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強求,須從實境實感中自然得來。陸游心境如此,感觸自心中油然而發,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紅橋,在山陰縣西七里迎恩門外,當是兩人共出入之地,詞由橋寫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實上是倒過來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紅橋。詞題是寄仲高,不是懷仲高,故不專寫懷念仲高專寫懷念高,只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義滿溢了。
況寄言只憑設想,相尋了無定期,用筆不多,而酸楚之情卻更深一層了。陸游離開南鄭宣撫使司幕府后,經三泉、益昌、劍門、武連、綿州、羅江、廣漢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為中心,輾轉往來于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在奔波中年華漸逝,已年屆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這一句從歸鄉未得,轉到萬里飄泊、年華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典故用自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陸游早年即以經濟自負,又以縱飲自豪,同于杜牧;而后老大無成,幾絲白發,坐對茶煙,也同于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鳴,信手拈用其詩,如同已出,不見用典的痕跡。這三句,是向仲高告訴自己的生活現狀,看似消沉,實際則不然。因為對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種表現。
這首詞從寄語親人表達思鄉、懷人及自身作客飄零的情狀,語有新意,情亦纏綿,在陸游的詞中是筆調較為凄婉之作。它的結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實際并不消沉,化憤激不平與熱烈為閑適與凄婉,又是陸詩與陸詞的常見意境。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漁家傲·小雨纖纖風細細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比,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寄語東陽沽酒市,拼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古詩簡介
《漁家傲·小雨纖纖風細細》是宋代詞人朱服的作品。此詞即景抒懷,描繪了風雨凄迷、楊柳籠霧的暮春景色,抒寫了人生短暫,留春不住,不如及時行樂的愁郁情懷。上片寫景,景中含情;下片寫傷春惜時,滿懷愁怨。全詞用語清麗,虛實結合,寓情于景,意境悲涼,言有盡而意無窮,盡顯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力。
翻譯/譯文
綿綿的細雨微微的風,千家萬戶掩映在楊柳密蔭青煙綠霧中。淋濕的花瓣貼在樹枝上不再飛。心中愁無窮,連同春色都付與江水流向東。
九十天的光陰能夠留多久?解盡金龜換酒也無法將春光挽留。告訴那東陽城里賣酒人,而今只求拼個一醉方休,不管今日樂事成為他年熱淚流。
注釋
⑴漁家傲:詞牌名,北宋流行,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詞”者,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較常見,屬中呂宮,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與詞牌同,有只用半闋者,用作引子;另一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⑵纖纖:細小,細微,多用以形容微雨。
⑶和春:連帶著春天。
⑷九十:指春光三個月共九十天。
⑸金龜: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龜。此處“金龜解盡”意即徹底解職。
⑹東陽:今浙江省金華市,宋屬婺(wù)州東陽郡。沽酒:賣酒。
⑺拼(pīn):豁出去,甘冒。
賞析/鑒賞
此詞是作者早年出知婺州(亦稱東陽郡,治所在今浙江金華)期間的作品。《烏程舊志》云:“朱行中坐與蘇軾游,貶海州,至東郡,作《漁家傲》詞。”
這首詞原題為“春詞”,風格俊麗,是作者的得意之作。
開頭兩句“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寫暮春時節,好風吹,細雨潤,滿城楊柳,郁郁蔥蔥,萬家屋舍,掩映楊柳的青煙綠霧之中。正是“綠暗紅稀”,春天快要悄然歸去了。次三句:“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比,和春付與東流水”,借濕花戀樹寄寓人的戀春之情。“戀樹濕花飛不起”是個俊美的佳句。“濕花”應上“小雨”,啟下“飛不起”。“戀”字用擬人法,賦落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辭樹而留戀芳時,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春天將去的時候,落花有離樹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這“愁無比”三字,盡言二愁。如此深愁,既難排遣,故而詞人將它連同春天一道付與了東流的逝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感嘆春來春去,雖然是自然界的常態,然而美人有遲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這九十日的春光,也極短暫,說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盡金龜換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詞句中的金龜指所佩的玩飾,唐代詩人賀知章,曾經解過金龜換酒以酬李白,成為往昔文壇上的佳話。作者借用這個典故,表明極意把酒留春。“寄語東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雖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澆愁,拚上一醉,以換取暫時的歡樂。“寄語”一句,謂向酒肆索酒。結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一語兩意,樂中興感。
這首詞襲用傳統作詞法:上片寫景,下片寫情。結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一意化兩,示遣愁不盡,無限感傷。作者亦自以“而今”句為得意之筆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原文: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代]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地一片銀裝素裹,一樹報春的紅梅點綴其間,梅枝猶如天工雕出的瓊枝,別在枝頭的梅花,豐潤姣潔。梅花含苞初綻,嬌美可憐,芳氣襲人,就像庭院里剛剛出浴,換了新妝的美人。
上天可能也對梅花有所偏愛,所以讓月色皎潔清澈,玲瓏剔透。讓我們舉起金盞暢飲,一道來欣賞這月色里的梅花吧,請不要推辭酒量不勝。要知道,群花競艷,誰也遜色于梅花呀。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詞譜》卷十四云:“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雙調六十二字。
春信:春天的消息。瓊枝:此指覆雪懸冰的梅枝。梅枝著雪,白如玉枝,故稱。
點綴:稍加裝飾襯托,使事物更加美好。瓊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條。膩: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著雪后變得粗肥光潔。
香臉:指女人敷著胭脂散發香味的面頰。此處用以比擬半開著的散發芳香的梅花。旖旎(yǐ nǐ):柔美貌。
玉人:美人。此處用以比梅花。
造化:天地,大自然。
玲瓏:明亮貌。
金尊:珍貴的酒杯。尊:同“樽”。沈:同“沉”。綠蟻:本來指古代釀酒時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蟻,后來衍為酒的代稱。
賞析:
這是一首詠梅詞。上闋寫寒梅初放,表現梅花的光潤明艷,玉潔冰清;下闋寫月下賞梅,側面烘托梅花的美麗高潔。寫梅即寫人,賞梅亦自賞。全詞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由月光、酒樽、梅花織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空靈優美的圖畫,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刻畫梅花形象,贊頌梅花超塵絕俗的潔美素質和不畏霜雪、秀拔獨立的堅強品格。
上片寫寒梅初放。何遜《揚州早梅》:“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露發,映雪凝寒開。”梅花,她開于冬春之交,最能驚醒人們的時間意識,使人們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認為是報春之花。因為梅花斗雪迎寒而開,詩人詠梅,又總以冰雪作為空間背景。庾信《詠梅花》詩:“常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里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這里,“瓊枝”就指覆雪懸冰的梅枝。半放的寒梅點綴著它,愈顯得光明潤澤。詞人接著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將開未開之梅的輕盈嬌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潔冰清,明艷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詞的下片寫月下賞梅。“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兩句寫出了賞梅的時間,表達了對梅花和月色的喜愛之情。作者認為大自然也是偏愛梅花的,讓澄澈皎潔的月光來陪襯梅花。在溶溶月色映照下,梅花更有一番神韻。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更是美不勝收。
“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 。值此花好月圓的良宵,精心準備“金樽”和“綠蟻”,來個一醉方休。詞人李清照的詞作中,凡寫記游賞花之作的,每每都要寫酒醉、花美,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愉快的心情,倒也別致有趣。詩中“綠蟻”指的是酒面的浮沫。《歷代詩話》引《古雋考略》:“綠蟻,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綠。”讀到此句時,常常會讓人想起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知己相伴,圍爐飲酒,是人生一大樂事。
結尾一句“此花不與群花比”,詞人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自己的心靈美、感情美融為一體,贊美了梅花高潔的品格。百花凋零的冬天,梅花迎著風雪傲然怒放,“一樹獨先天下春”。它傳遞著春的消息,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人們喜愛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喜愛它不畏嚴寒,立志奮發的精神。
這首詞,銀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綠的酒,晶瑩的梅織成了一幅畫,寫得如夢如幻,空靈優美。與前人的詠梅詩詞相比,此詞藝術上有所創新。詞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擬人、想象等多種手法,從正面刻畫梅花形象。在對寒梅作了總體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筆點染其形象美和神態美。同時,此時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傳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體現了李詞的特色。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些小白須何用染。幾人得見星星點。作郡浮光雖似箭。君莫厭。也應勝我三年貶。
我欲自嗟還不敢。向來三郡寧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漸。千鈞重擔從頭減。
翻譯
細小白須用不著染黑,多少人都見是鬢發花白。作知州事時光如箭地過去了,你莫埋怨,應當說比我三年貶居生活強。
我自嘆還沒有時機回朝,想起來官于三州無非是不稱職。男婚女嫁風俗事看得少了,意識到自己年歲慢慢衰老了。我知有此時刻,極重的負擔從思想上卸掉。
注釋
些小:細小。
幾人:很多人。
星星點:言鬢發花白。
作郡:任知州事。
厭:厭煩。
勝我:比我強。
不敢:不敢行動,沒有時機。
三郡:蘇軾知密州、徐州、湖州后貶黃州。
寧:安寧。
非忝:不慚愧,意即還順心。
冉冉:慢慢的樣子。
有漸:有慢慢衰老時刻。
千鈞:古代30斤為一鈞。這里言其極重負擔。
從頭減:從根本上消失。
卸掉:實指死亡。
創作背景
《漁家傲·贈曹光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六月。王適和曹煥來訪蘇軾。蘇軾作此詞,讓曹煥轉交其父光州知州曹九章,相互慰藉。同時作《歸來引·送王子立歸綺州》詞安慰被罷官的王適。
賞析
上片,作者從時光的易逝來看官場游戲生活,與曹九章相互安慰。這是一種感覺性的審美心理。感覺是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列寧說:“不通過感覺,我們就不能知道實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運動的任何形式。”從須鬢慢慢斑白感覺時光的流逝,暗嘆自己老了;從“白須”上聯想到曹光州官涯生活如“箭”飛過。這是自然規律。曹九章須埋怨,蘇軾已過了三年貶居生活,比你差多了。“君莫厭”三字隱含著曹光州的滿腹牢騷,“勝我三年貶”五字,表白了作者的坦然胸襟。彼此彼此,如此而已。
下片,從蘇軾自身的官場沉浮、世事變遷的體驗來談看穿人生。“我欲自磋還不敢,向來三郡寧非忝,蘇軾自嘆回朝無望,回首三州知官事又不順心如意,難免內心郁郁不平。最后三句,再看婚嫁世事與年歲漸衰,得知人生“千鈞重擔”也無意義地“從頭減”了。從“自磋”、“非忝”、“冉冉”、“從頭減”,這一認識過程的矛盾、變化,去領略人生的真諦,蘇軾還以全身心去體驗痛苦,感悟生命,抗爭苦難,昂揚悲劇精神。
全詞名為贈詞實是慰語。從中可以看出兩人遭際相似,個性相近,相互慰藉,忘卻前非。詞從“白須”、“浮光”、“婚嫁”等的具體人事側面,反映了官場生活原本是一場游戲,從而隱示蘇軾淡然恬靜的人生觀。不過,現實中存在的悲劇,經常迫使蘇軾采取嚴肅的倫理態度和實踐行動。這就是蘇軾被貶黃州后不去為僧、不去投江的原因。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原文
近日門前溪水漲。
郎船幾度偷相訪。
船小難開紅斗帳。
無計向。
合歡影里空惆悵。
愿妾身為紅菡萏。
年年生在秋江上。
重愿郎為花底浪。
無隔障。
隨風逐雨長來往。
——宋代·歐陽修《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這些天門前溪水漲,情郎幾度偷偷來相訪,船惆無法掛上紅斗帳,不能親熱無計想,并蒂蓮下空惆悵。
祈愿妾身成為紅芙蓉,年年長在秋江上,再希望郎是花下浪,沒有障礙與阻擋,隨風逐雨時時來尋訪。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詞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雙調六十二字,前后闋相同,仄韻。
斗(dǒu)帳:一種形如覆斗的惆帳子。《釋名·釋床帳》:“惆帳曰斗帳,形如覆斗也。”
無計向:猶言無可奈何。向,語助詞。
合歡:合歡蓮,即雙頭蓮,詞名同心蓮,指并蒂而開的蓮花。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
菡(hàn)萏(dàn):即荷花,蓮花。
更(gèng):一作“重(chóng)”。
隔障:隔閡和障礙。
鑒賞
此詞在片敘事。起二句寫這些天溪少漲滿,情郎趁少漲駕船相訪。男女主人公隔溪而居,平常大約很少有見面的機會,所以要趁少漲相訪。說“幾度”,正見雙方相愛之深;說“偷相訪”,則其為秘密相愛可知。這漲滿的溪少,既合雙方會面的便利條件,也似乎象征著雙方漲滿的情愫。
“船小難開紅斗帳,無計向,合歡影里空惆悵。”紅斗帳,在古詩詞中經常聯系著男女的好合。采蓮船很小,一般僅容一人,說“難開紅斗帳”自合實情。這三句寫不得好合的惆悵,說“難”,說“無計”,說“空”,重疊反復,見惆悵之深重。特別合最后一句,物我對照,將男女主人公對影傷神的情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下片抒情,緊扣秋江紅蓮的現境設喻寫情。“愿妾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在”二句承在,面對秋江中因浪隨風搖曳生姿的紅蓮花(菡萏),女主人公不禁產生這樣的癡想:希望自己化身為眼前那艷麗的芙蓉,年年歲歲托身于秋江之在;更希望情郎化身為花底的輕浪,與紅蓮緊密相依,沒有障隔,在雨絲風浪中長相廝伴。用“紅菡萏”和“花底浪”來比喻情人間親密相依的關系,比得奇巧妙合,堪稱作者一大創造。其妙處在于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寫景、抒情、比興、想象為一體,顯得新穎活潑,深帶民歌風味。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原文:
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
王安石〔宋代〕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峰巒疊嶂,環抱著小橋流水;河水青碧,縈其著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幾間茅舍靜立其中。和煦的春風時時吹拂,使得房屋清潔,纖塵皆無。午睡醒來,滿耳都是婉轉的鳥鳴。斜倚枕頭,想起當年做官時,聽早朝的雞鳴,此藍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當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貪戀閑適,已忘卻了從政建功的美夢。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
《詞譜》卷十四云:“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
柔藍:柔和的藍色,多形容水。
縈:縈其。
《廣韻》:縈,其也。
窈窕:幽深的樣子。
欹眠:斜著身子睡覺。
袁文《甕牖閑評》卷五:“朝雞者,鳴得絕早,蓋以警入朝之人,故謂之朝雞。”
邯鄲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藝術的錘煉上比早年更為成熟。歷來的評論家,極推崇王安石晚年寫景抒情的小詩,而往往忽略這類風格的詞。其實,這首詞比其同類的詩還要出色。此詞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詩入詞。
起首二句寫得極為娟秀,為人所稱譽,乃融化他人詩句而來。吳聿《觀林詩話》記王安石“嘗于江上人家壁間見一絕,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為躊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詞,有‘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之句。蓋追用其詞。”此見詞人善于融煉詩句,渾然天成。他用“一水”來概括“一江春水”,添“縈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爛漫,豐富了原句的內容,提取原詩精華,調合得巧妙自然。“柔藍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輕盈貼切,形象生動,使詞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美麗、清新、寧靜的色彩美。“茅屋數間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著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寫的《竹里》詩可與此參讀:“竹里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閑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為掃門。”此即詞中“茅屋數間”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詩的全部情景,但情韻連續,融成一片,更見精嚴。“午枕覺來聞語鳥”一句,見出詞人那種與花鳥共憂喜、與山水通性情的悠閑的情致與恬淡的心境。“欹眠”句,從睡醒聞鳥聲,聯想到當年從政早朝時“騎馬聽朝雞”,恍如隔世。這并非久靜思動,卻是絢爛歸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應。
其比較的結果,馬上的雞聲還是比此時枕上的鳥聲動聽。此意由下文再補足。“忽憶故人今總老”,反襯自己之已老。而此時貪愛閑話的午夢,已丟卻盧生邯鄲道上所作的“建功樹名,出將入相”的黃粱幻夢(見唐沈既濟《枕中記》)。全詞以景起,以情結,而情與景之間,由茅屋午夢加以溝通,使上下片寫景與抒情之間不覺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這首山水詞所表現的是一種恬靜的美,詞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臺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對世途感到厭倦,而對大自然則無限向往,動輒借自然景物以抒發自己的幽懷。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原文:
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龍蟠并虎踞。從公一吊興亡處。渺渺斜風吹細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駕飛車凌彩霧。紅鸞驂乘青鸞馭。卻訝此洲名白鷺。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譯文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懷歸的思緒。難散陪同你憑吊這歷經滄桑的興亡之地。斜風渺渺,細雨濛濛,彌散著一片別情離愁。難忘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別,懇切地把你挽留。
且莫傷懷,在我的想象中,你駕著飛車關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鸞鳥為陪乘者,一路凌風馭虛而來。卻訝異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為白鷺,并不是適宜的棲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還是向別處飛去。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雙調六十二字;前后闋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韻詩兩絕合為一。其所不同者有第三句協韻,以及下添一個三字句而已。
⑵”勝之:即”益柔(1015—1086),字勝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千古“句:是說金陵古城是許多帝”的都城。相傳漢末劉備使諸葛亮至金陵,謂孫權曰:“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帝”之宅。”蟠,或作“盤”。
從:與、跟。古時有數代帝”在金陵建都,故作者有“興亡處”之喻。
“江南”句:因”益柔為官清廉,有聲望,所以說“留公住”。
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驂(cān):指在車兩側駕御。馭(yù):指在車中駕御。因”益柔為龍圖閣直學士,所以作者有此比喻。
白鷺:即白鷺洲,在金陵城(今南京市)西門外,被秦淮河與長江圍著。
賞析:
此詞題序云:“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郡。”可見,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奉詔調往汝州。八月,蘇軾自黃州赴汝州途中,經過金陵,恰逢江寧知府王勝之調任,因作此詞送別。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原文:
漁家傲·送省親秦州
宋代:蘇軾
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馬皂貂留不住。回首處,孤城不見天霖霧。
到日長安花似雨,故關楊柳初飛絮。漸見靴刀迎夾路。誰得似,風流膝上王文度。
譯文:
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馬皂貂留不住。回首處,孤城不見天霖霧。
一首《陽關》曲感情多么深厚啊,知道你又想去秦川。要離去的人挽留不住啊。回望分手的地方,因為天飄降霏霏的霧,看不見孤城。
到日長安花似雨,故關楊柳初飛絮。漸見靴刀迎夾路。誰得似,風流膝上王文度。
估計到達目的地時,正是暮春時節,長安花落如雨。古老的關隘楊柳絮剛剛飄飛。漸漸看見下屬官員左手握刀,禱腳塞在靴筒里到郊外夾道歡迎你。誰能比得上王文度被父親摟抱著坐在膝上這樣的美事呢。
注釋:
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馬皂(zào)貂(diāo)留不住。回首處,孤城不見天霖(lín)霧。
漁家傲:詞牌名。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張元康:疑為張果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鳳翔監承事,熙寧五年(1072年)臺州黃巖令。省親:探望父母。秦州:甘肅天水、隴西等地。 幾許:好多。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陜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帶。因春秋、戰國地屬秦國而得名。皂貂:指黑貂制成的袍服。回首處:回望分手的地方。孤城:指鳳翔府城。霏霧:飄拂的云霧。宋代周邦彥《應天長》詞:條風布暖,霏霧弄晴。
到日長安花似雨,故關楊柳初飛絮。漸見靴(xuē)刀迎夾路。誰得似,風流膝上王文度。
到日:到達的日子。長安:古都城名。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故關:古老的關隘。指今甘肅清水縣隴關。靴刀:一種置于靴中的短刀。下級官迎上級官時,“皆絨服,左握刀,右屬弓矢,帕首禱靴,迎于道左”,以全副武裝的隆重禮儀迎接。夾路:列在道路兩旁。東坡《同王勝之游蔣山》詩:夾路蒼冉古,迎人翠麓偏。誰得似:誰能比得上。風流:傳為美談的韻事。王文度:《世說新語·方正》說王文度的父親王蘭田(名述之),“愛念文度,雖長大,猶抱置膝上。”而文度當時已有兒女了。
賞析:
上片寫張元康孝順父母,義無反顧。開頭兩句反意點化運用唐代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句,扣題寫當前別情,非常深厚的父子別情。這不僅點明了“省親”的緣由,而且點明了“省親”的走向。君去的地方正是經過秦川再往西走的“陽關”。言辭雙關,情意綿綿。第三、四句寫張氏孝順父母,義無反顧,即是用“白馬”,“皂貂”等貴重物品厚待,留也“留不住”。“回首處”,想象中自己與對方分手后的景物,鳳翔城將看不見了,所能見到的是“天霏霧”,所能留下的是天際的空曠,對詞人的思念,頗有人去城空的孤寂感、悲傷感。
下片寫想象中張元康到達家前后的情景。第一句寫到達家時出現的第一個鏡頭:繁華的故都長安已是落英繽紛,暮春屆至。第二句寫到達家時出現的第二個鏡頭:“長安花似雨”,而故關的楊柳剛剛花絮飛舞,春光明媚。第三句寫到達家時出現的第三個鏡頭:“漸見”眾多兵士帶著“靴刀”,像迎接高官,列在道路的兩旁,以隆重的禮儀迎接。這三個鏡頭一疊印,恰好成為張元康省親美好的大背景,于是立刻推出第四個鏡頭,即張氏到家后,出現如“風流膝上王文度”似的或淚流滿面,或相對無言的鏡頭。讓人們仿佛看到了張氏父子那種天倫之樂趣感動眾鄉親的場面。這是不同尋常的父子關系,而且集典型化了的中國傳統人倫美的血統關系。與開頭對照,叫人喊出“一曲《陽關》情幾許”的動人心音。
全詞,以人物行為為結構線,把友情與親情編織成為一曲“西出陽關有故人”之頌歌。尤其下片的幾個鏡頭極為迷人:“長安花似雨”,“故關楊柳初飛絮”,“靴刀迎夾路”,“風流膝上王文度”。這里充分揭示了人世間最為珍貴的是真善美;鄉情、友情和親情比什么都重要的這一樸素的真理。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宋 :朱服——《漁家傲》 :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 戀樹濕花飛不起,秋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 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朱服(1048-?) 字行中,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熙寧六年(1073)進士。累官國子司業、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徽宗時,任集賢殿修撰,后知廣州,黜知泉州,再貶蘄州安置,改興國軍卒。《全宋詞》存其詞一首,格調凄蒼。
金黽: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黽。 東陽:今浙江金華縣。
這首小詞,借惜春傷春以抒懷。上片寫春景。細雨如絲,煙籠楊柳,水流花落,春光將盡。眼前景色,惹人愁思。下片抒情。流光似水,浮生如夢。唯有酒中尋樂,醉里忘憂。表現了詩人的感傷情緒。 《烏程舊志》云:朱行中坐與蘇軾游,貶海州,至東郡,作《漁家傲》詞。讀其詞,想見其人不愧為蘇軾黨也。 《蕙風詞話》:白石詞:“少年事情老來悲。”宋朱服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二語合參,可悟一意化兩之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亦上景下情作法。起兩句,寫雨中楊柳。“戀樹”三句,寫花落水流,皆令人生愁之景象。下片,寫浮生若夢,惟有極時行樂。“而今樂事他年淚”句,一意化兩,感傷無限。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煙霧彌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
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征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發,流下傷心眼淚。
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么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軍號和著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崇山峻嶺之間,落日將煙霧飄動孤獨的城緊閉著。
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
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將軍士卒白了頭發淚流不盡。
秋季到來,西北邊塞的風景多么奇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
號角連連,馬嘶風號,萬千層巒疊峰里,云霧彌漫,夕陽西下,天際一片橘黃,孤城緊閉。
斟上一杯濁酒,遙寄遠在萬里的思鄉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盤算回鄉的日期呢。
聽慣了幽怨的羌笛聲,見慣了秋霜滿地,遠在邊塞守邊的戰士在夜深人靜時久久不能睡,輾轉反側,將軍和戰士們又長了些許白發,熱淚滿眶,唔呼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注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②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語,指大雁離開這里飛往衡陽。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為止。
④邊聲:指各種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⑦長煙:荒漠上的煙。
⑧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賞析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凄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異”在哪里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回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里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愿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注釋。然而,范仲淹在這里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里吹的樂器。“四面邊聲連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里,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么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于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里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并不滿足于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因此,接下來的“燕[yān煙]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的情緒,并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發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漁家傲·花底忽聞敲兩槳
花底忽聞敲兩槳。逡巡女伴來尋訪。酒盞旋將荷葉當。蓮舟蕩。時時盞里生紅浪。
花氣酒香清廝釀。花腮酒面紅相向。醉倚綠陰眠一餉。驚起望。船頭閣在沙灘上。
翻譯
荷花底下,忽聽到雙槳擊水的聲響,不一會,一群女友來把我尋訪。摘下荷花當酒杯,采蓮船在荷花池中蕩漾。粉紅色的荷花映酒中,杯里時時翻紅浪。
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攪在一起;粉紅的荷花、粉紅的臉蛋,同映酒缸。綠色的荷葉叢中,醉了正好躺一躺。一覺醒來抬頭望,船頭擱淺在沙灘上。
注釋
逡巡:宋元俗語,猶頃刻,一會兒。指時間極短。
旋:隨時就地。
當:當做,代替。“時時”
句:謂蓮花映入酒杯,隨舟蕩漾,顯出紅色波紋。
紅浪:指人面蓮花映在酒杯中顯出的紅色波紋。
清廝釀:清香之氣混成一片。
廝釀:相互融合。
花腮:指荷花。形容荷花像美人面頰的花容。
酒面:飲酒后的面色。宋梅堯臣《牡丹》
詩:“時結游朋去尋玩,香吹酒面生紅波。”
一餉:即一晌,片刻。
閣:同“擱”,放置,此處指擱淺。一作“擱”。
賞析
此詞以清新可愛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描寫一群采蓮姑娘蕩舟采蓮時喝酒逗樂的情景,塑造出活潑、大膽、清純的水鄉姑娘形象,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
首句“花底忽聞敲兩槳”,“聞”字、“敲”字,不寫人而人自現,“槳”字不寫舟而舟自在,用“花底”二字映襯出了敲槳之人,是一種烘托的手法,著墨不多而蘊藉有味。第二句“逡巡女伴來尋訪”,方才點明了人和人的性別。“逡巡”,頃刻,顯示水鄉女子蕩舟技巧的熟練與急欲并船相見的心情,人物出場寫得頗有聲勢。“酒盞”句,是對姑娘們喝酒逗樂的描寫,是一個倒裝句,即“旋將荷葉當酒盞”的意思,倒文是為了協調平仄和押韻。這個“旋”二字,與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匯成一連串快速的行動節奏,表現了姑娘們青春活潑、動作麻利的情態,惹人喜愛。
“酒盞”句寫荷葉作杯。據說是把荷葉連莖摘下,在葉心凹處,用針刺破,一手捧荷葉注酒凹處以當酒杯,于莖端吸飲之。隋殷英童《采蓮曲》云“荷葉捧成杯”,唐戴叔倫《南野》云“酒吸荷杯綠”,白居易《酒熟憶皇甫十》云“寂寞荷葉杯”等,都是指此。在荷香萬柄、輕舟蕩漾中間,幾個天真爛漫的姑娘,用荷葉作杯,大家爭著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動而富有鄉士氣息的女兒行樂圖!接著輕蕩蓮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搖動起來,映入了荷花的紅臉,也映入了姑娘們腮邊的酒紅,一似紅浪時生。
下片第一、二兩句“花氣酒香清廝釀,花腮酒面紅相向”,是從花、酒與人三方面作交錯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紅暈和臉的紅暈相互輝映。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與“紅”之中了。這就把熱鬧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然而第三句“醉倚綠陰眠一餉”筆鋒一轉,熱鬧轉為靜止。又拈出一個“綠陰”的“綠”字來,使人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一種強烈的色彩和音響的對比,從而構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兩句筆鋒又作一層轉折,從“眠”到“醒”;由“靜”再到“動”,用“驚起”二字作為轉折的紐帶。特別是這個“驚”字,則又是過渡到下文的紐帶。姑娘們喝醉了酒,在荷葉的綠陰中睡著了,而船因無人打槳隨風飄流起來,結果在沙灘上擱淺了。“驚起”是言醒來看到了這個令人尷尬的場面,這樣既坐實一個“醉”字,又暗藏一個“醒”字。
這首詞妙在起、承、轉、合脈絡清晰;更妙在其風格清新、言語含蓄而又設境秾艷,詞風健康明朗、生動活潑,是少有的佳作。
創作背景
歐陽修以《漁家傲》詞調共作了六首采蓮詞,這首詞即為其中之一。其具體創作時間未詳。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原文】
漁家傲——[宋]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于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
塞下:邊界險要地方,這里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兒向衡陽飛去。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留意:留連之意。
四面邊聲:四面八方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一聲。
連角:緊隨著軍中的號角。連,緊隨。
千嶂里:在重重高山環抱中。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峰。
長煙:荒漠上的煙。
燕然未勒:指未徹底擊潰敵軍,取得全面勝利。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在石頭刻字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無計:沒有辦法。
羌管悠悠霜滿地:笛聲悠揚,寒霜滿地。羌管,笛子出自于羌(古代少數民族)地,故稱羌管。
不寐:睡不著。
【翻譯】
邊境上的秋天風景與內地完全不一樣,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緊隨著號角響起。在重重高山的環抱中,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年老酒,思念遠隔千山萬水的家鄉,可是燕然山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想回家也毫無辦法。夜里,羌人的笛聲憂怨綿長,寒霜像月光一樣的撒滿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將軍的頭發白了,戰士淚流干了。
【賞析】
范仲淹(980——1053),字希文,謚號“文正”,祖籍陜西,后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詩、詞、文皆好,詞作現存雖僅5首,但情感深沉,風格豪邁,從內容以至藝術手法上都有一種創新精神。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時期,遼國從北邊入侵中原,西夏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山西省延安市),達四年之久,這首詞就是他在軍中所作。
詞的上闕寫塞外秋天風光。作品運用詞的傳統結構方式,上闕以寫景為主,抓住特定環境中的特定事物,粗略幾筆勾勒出邊地秋天的風光,用以反襯人物的內心世界沉重、蒼勁、含蓄、蘊藉。
作品開篇首先點名了地點和時間:“塞下秋來風景異”,清秋的邊地,奇異的風光。一個“異”字,揭示出了作品中人物不平靜的心態。句中的“異”字“異”在哪里呢?“異”在邊地的秋日與內地不同,“異”在邊地的秋日與當地的往常也不同。
“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衡陽那里有座回雁峰,傳說大雁飛到那里便停住了。隨著氣候的變化,大雁北來南歸,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說不上“留意”的有無,因此這里主要是寫人的感受。目睹北雁南飛,而人卻長期困守邊疆不能回歸故里,故而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情。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三句:“邊聲”,邊地特有的聲音,再加上軍中不絕的號角聲,給人的感受是既凄涼又悲壯,特別是它打破了清秋的寂靜,更增添了某種悲涼的氣氛。最后兩句是寫在重巒疊嶂之間,長煙落日,孤城緊閉,渲染出戰局之緊張。
詞的下闕,作者宕開自認景物的描寫,筆鋒一轉,集中筆墨重點寫情。“濁酒一杯家萬里”,離家萬里,身居異地,孑然一身,只好借酒消愁。然而李白詩中所云 “一抽一刀斷水水更流,以酒消愁愁更愁。”一杯濁酒,萬端思緒更難平。深層次分析,思鄉之愁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作者要抒寫主要還是內心的痛苦。自己已經年過半百,面對強敵,卻不能殺敵建功,了卻心愿,這就是“燕然未勒歸無計”,到這里,作品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最后幾句重在寫霜滿地,軍營中飄蕩著凄涼悲苦的笛聲,將軍和戰士們徹夜難眠,憂國思鄉,悲從中來。結尾激動人心,令人難以忘懷!至此,作者的那種抗擊外敵,極想報國殺敵的愛過雄心真真切切地溢于言表。
在作品中,作者善于使用準確、生動、貼切的詞語,精心選擇歸雁、邊聲、號角、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冰霜等景物,構成蒼涼悲壯的氣氛,切合人物心境,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4
原文: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
燕子占巢花脫樹。
杯且舉,瞿堂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青雪路,君家正在吳門住。
贈我柳枝情幾許。
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譯文:
渝州城頭長滿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倆相逢。你先回到故鄉好比燕歸定巢,而我還留在異鄉如花兒脫離樹木。酒杯暫且頻繁舉起別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寬廣很難渡過。
在天外蘇州連著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蘇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滿眼綠色的柳樹隨風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
程公辟:名師孟。曾提點夔州路刑獄(主管一路司法刑獄和監察的長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為巴子國,即今之巴縣。
巴山:東漢末劉璋在四川置巴郡(巴縣)、巴東(奉節墾)、巴西(閬中縣)三郡,合稱“三巴”。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帶。
占巢:相傳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從南海飛回我國。燕子有飛回原棲息地住舊巢的習性。
花脫樹:指花開后花瓣從樹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峽。
吳門:今蘇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吳興。
春滿縷:指剛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將: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鄉。
賞析: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公辟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味的詞。
發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在渝州附近,周代為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燕子占巢”形容如今雙燕歸來,接著寫花開又復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餞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盡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為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在夔州(今奉節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又云:“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本詞亦是敘行路之難,鄉關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疊回環,頗有民歌風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所在。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與霅溪(在作者故鄉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如今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啟思鄉之情。這里字面有意重復,以使詞意進一步發展。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云‘折柳贈君君且住’。”折柳贈別,意在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為: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懼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5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賞析: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當時邊塞上流傳這樣的歌謠:“軍中有一韓(韓琦),西夏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夏聞之驚破膽。”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開頭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首先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是秋天。詞人特地用了一個“異”字,以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別描寫塞下秋景之“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而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四面邊聲連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這里當然和內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了戰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詞人是在與中原地帶自己家鄉風景的對比中觀察身邊景物的特點的,所以很自然地發現了塞下風景的“異”處,并能有重點地把它們描繪出來。
詞人在下片集中抒發了身處邊塞的征人之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核心部分。詞人在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衛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來寄托他對成就功業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滿地”,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結句“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將軍和征夫都難以入睡,因守邊辛苦,思念家鄉,將軍白了頭發,征夫流下了眼淚。“將軍白發征夫淚”是互文,白發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只是征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功業難成而哀傷流淚。這里的悲愴情調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范仲淹在這首詞中反映的是自己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們的感情,所以全詞讀來真切感人。詞的意境悲涼、壯闊,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樸、凝練。從題材、情調和藝術方面來說它都為宋詞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相關文章:
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2-04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12-20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12-20
范仲淹《漁家傲》的原文及翻譯賞析12-26
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12-04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12-20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15篇12-20
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原文翻譯及賞析01-02
漁家傲范仲淹原文及翻譯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