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校音樂審美教育對音樂文化環境的影響論文
當文化可以作為商品并且像其它商品一樣由市場經濟調節的時候,難免會有別有用心者從中作梗,擾亂健康和諧的文化市場秩序。但文化產品不同于其它商品,我們常說“文化是立國之本”、“文化是民族的軟實力”等,因此,事關文化的事情都非小事,音樂文化也不例外。為了維護健康和諧的音樂文化環境,學校音樂審美教育是一項重要的舉措,以學校為陣營,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專業的音樂審美教育,使學生從音樂感知———提高審美技能及層次———塑造高尚品德和人格———形成音樂審美心理結構———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現象,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形成一股滿載正能量的主力軍,為維護健康的音樂文化市場秩序注入巨大的力量。
2015年8月10日,文化部公布近期排查內容違規的文化產品結果,共有120首違規網絡歌曲被取締禁播。違規原因是這些網絡歌曲的內容涉及淫穢、暴力和色情。文化部的果斷出擊是對文化市場低俗產品的肅清,也表明了其抵制低俗文化產品的強有力的態度。文化部之所以這樣做,筆者認為原因是這些違規的文化產品嚴重地擾亂了健康的文化市場秩序,對社會產生了不良的負面影響,污化了本應純潔健康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們會嚴重地腐化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正確的三觀意識,對未成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利。同時也是對藝術的褻瀆。
古有“孟母三遷”成就文化偉人———孟子的故事,孟母之所以“三遷”就是因為她認為身邊的環境不利于其子的良好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莫大的作用。如果不是當年孟母的三遷,可能中國文化歷史上就不會出現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的孟子了。同樣,文化環境也將深深地影響著當今國人的內在涵養和審美層次。文化是一種力量,是立國之本,是一個民族具有競爭力的軟實力。音樂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例外。對于音樂教育工作者而言抵制低俗音樂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僅如此,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更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趣味及道德情操,引導他們遠離低俗音樂并抵制低俗音樂產品。當然,音樂文化環境的澄清與維護僅憑教育工作者一己之力是顯然不夠的,這需要國家職能部門、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筆者在此想從以下幾點著重談談學校音樂審美教育對音樂文化環境的影響。
一、音樂審美教育的功能
正如上文所說文化環境對于社會的發展和國民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維護健康文化環境的持久戰中學校是一個強有力的陣營,它承載著傳遞真善美的使命和責任。而在維護音樂文化環境的實際過程中,音樂審美教育是一項重要的舉措。音樂審美教育是以審美教育的手段和審美情感體驗,發揮音樂審美的功能,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審美知識,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技能和欣賞能力。通過音樂審美教育來達到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審美情操及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的目的。音樂審美教育在完善人格和人性發展上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1、審美感知功能
音樂是以聲音為媒介的聽覺藝術。通過音符、節奏、節拍、旋律、音色、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結構等音樂語言以五線譜為載體,付諸于樂器的聲音表達,產生音響的效果,構成音樂形象,表達作者內心的思想情感,傳遞音樂本體內涵,依次來啟發感染受眾,引起共鳴。受眾個體對音樂的感受正是音樂感知的體現。音樂審美教育正是通過這些專業音樂知識的傳授,使受教育者獲取音樂審美的技能,提升音樂審美層次,使審美感知得以強化。
2、心理調試功能
筆者在校期間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音樂專業學習者很少有人聽或者幾乎沒有人聽那些流行于大街小巷的世俗歌曲。與普通大眾相比,他們受到良好的音樂文化教育,他們的審美層次和欣賞能力遠高于市井平民。但如果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專業教育的話,是不是他們的音樂審美趣味也和眾多的普通大眾別無二樣呢?答案一定是。其實這兩者的差異就是心理調試功能在起作用。
音樂是一個寬泛而又沒有統一解釋標準的名詞,或者說它不是一個概念。按照地理位置、表演形式、表演場所、演繹群體、受眾群體、音響風格、曲式結構、調式調性及演奏樂器等等因素可以把音樂分為很多類別,它們統稱為音樂。我們現在的音樂教育中是以西方音樂和新音樂為主體內容的教育,自然,也是音樂審美教育的載體。我們習慣于稱之為高雅音樂(關于此稱謂是否合理及界定問題不屬于本文討論的內容)。這些高雅音樂會在欣賞者和音樂審美教育受眾者的心里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來看,審美個體在聆聽欣賞這些高雅音樂的過程中會形成相應的.音樂記憶,這種記憶在長久的積累和沉淀后會形成與之對應的音樂審美心理圖示。這個音樂審美心理圖示將成為審美個體在判斷、選擇、欣賞音樂時的標準,逐步形成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當庸俗、低級趣味的旋律出現時,將不能與這個心理圖示相匹配,進而產生否定和排斥的心理,自然遭到抵制與摒棄。
二、學校音樂審美教育的作用
中國近代音樂美學家青主先生說:“音樂是上界的語言”。上界是神圣的殿堂,是真善美的使者,而音樂是她們的語言,是她們的化身。上界通過音樂的語言向人類傳遞真善美的信仰,教人成為真善美的人。由此可見,青主先生對音樂教化作用的肯定。學校音樂審美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旨在通過音樂的途徑來達到美育的作用。
1、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
《樂記·樂本篇》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與物而動,故形于聲。”認為音樂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發個體內心的觸動,通過聲的表述而成音,進而影響聽眾情感。學校音樂審美教育通過音樂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使學生從原始的情感本能欲望升華到高尚純潔的境界。
學生通過音樂作品感受其中內涵,產生審美體驗,獲得審美享受和審美感悟。如貝多芬《第九“命運”交響曲》,在享受到慷慨激昂的旋律曲調時,也會引發對貝多芬命運的感概和自我命運的思考;當《團結就是力量》的旋律響起時給人一種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豪邁;當《教我如何不想她》唱起對祖國的思戀時,仿佛我們感同身受的體會到身在異國他鄉的游子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內心情感,由猶豫到堅定、由怯懦到勇敢、由粗俗到文雅、由淺薄到深沉……音樂豐富了受眾的內心世界,升華了思想情感。
2、有助于塑造學生人格,提高道德情操
荀子在其著作《樂論》中提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故人不能無樂”,又說:“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孔子作為中國私學的創始人將“樂”列為“六藝”的重要一門,并僅次于“禮”排于第二位,又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些都強調了音樂之于人的重要性及音樂對人的“入”、“化”的作用。從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足以看出他對樂教的重視程度,認為缺少了樂教,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沒有受過樂教的人也算不上一個完整的人。一如《樂記·樂本篇》說的那樣:“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
音樂不同于其它的藝術形式,它有著區別于其它藝術形式的優越性和特殊性。不必通過言辭的說教而以聲音的方式激發人內心具有價值的美的屬性,既飽了耳福又撫慰了心靈。孔子在聽到《韶》樂時,不禁贊嘆到“盡美矣,盡善矣”,以至于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可見《韶》樂對孔子的影響程度。“美”是藝術的表現形式,“善”是藝術的表現內容,兩者都美,即是“盡善盡美”。“盡善盡美”也即成為中國評判藝術作品的最高美學標準。優秀的音樂家們會通過優美的旋律塑造真善美的藝術形象,潤物細無聲般的感染受眾,傳遞某種道德情感、意識觀念及精神品質,以達到“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崇高境界。
音樂審美教育對于學生人格的塑造不帶有任何的強制性和功利性,它是在以訴諸于情感和喚起人性潛在的情感的過程中以審美的方式來培養和塑造學生的人格。優秀的音樂作品中潛在著巨大的精神內涵和力量,散發著悠揚的魅力,讓受眾在不自覺中向其積極深邃的、崇高的精神境界靠攏,自然而然地被音樂作品中積極的精神內涵所激勵、鼓舞,進而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
綜上所述,音樂審美教育旨在培養和諧發展的人,良好的音樂審美教育能夠培養健全的人格和純潔的心靈,使人成為有良知、有道德、有修養、有品位的人。劉向《五經通義》中說:“聞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也說明音樂可以起到調節性情和行為的作用,并形成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和審美秩序。學校是一塊凈土,這里應充滿儒雅和諧的文化氛圍,應堅決杜絕一切與之不相符的低俗不文明現象。學校音樂審美教育通過音樂的感化逐步培養學生從音樂感知———提高審美技能及層次———塑造高尚品德和人格———形成審美心理結構———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現象,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為未來步入社會規避低俗侵蝕風險做好準備,也為維護健康的音樂文化市場秩序奠定了基礎。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大群體,基數之大,范圍之廣,因此,學校音樂審美教育的實施將為維護健康的音樂文化市場秩序注入巨大的力量,也為加快文化市場文明建設起到推動性作用。
【淺談學校音樂審美教育對音樂文化環境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幼兒音樂教育論文03-31
音樂教育和音樂文化的互動影響論文03-30
音樂審美心理的特性論文09-15
審美認識音樂的教學論文09-25
學校音樂教育論文03-31
音樂教育對素質培養的影響的論文06-29
審美能力的培養與音樂教學論文09-23
淺談中國流行音樂的美學特質及審美意義論文08-07
淺談低年級音樂課的審美教育教學總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