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鱼提现秒到账,pg比特淘金大奖多少钱,pg人鱼公主实用技巧大全,充钱的捕鱼游戏

農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11-04 19:09:58 論文 我要投稿

農業發展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業發展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業發展論文

農業發展論文1

  1我國農業經濟在發展方式上面臨的主要問題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我國農業和工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使得農業生產中產生的農藥化肥和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渣、廢氣和廢水等物質直接排放到了生態環境當中,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同時,由于我國農業的發展長期存在著掠奪式開發的現象,導致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壞,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問題,生態環境日益受到破壞,使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阻礙。

  2低碳經濟時代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

  2.1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

  在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要想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首先應該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我國農業生產者的文化素質水平較低,另一方面則是受到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制約。不管是哪一類型的工作,都離不開人,需要以人為本。因此,要想進一步提高我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有效提升農業的生產力,努力組建一支具有較強專業能力、有知識、有技術的高素質農業生產隊伍。同時,對于農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應該不斷加強相關培訓工作,定期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術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將農業勞動者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開展培訓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很可能會產生新的創意,發現新的技術,因此,這一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勞動生產者的素質,提高農業生產力,同時有助于找到農業發展新的突破點。

  2.2走科技化的農業經濟發展之路

  在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要想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還應該走科技化的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換而言之,就是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充分將科技成果利用起來,將其有效地轉化為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同時,利用科學手段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改變發展模式,使農業生產的收入得到全方面的增加。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立農業信息站。在此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努力建立農業信息交流點和農業信息服務網絡。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前期考察和調研農業市場,及時將真實有效的農業信息公布于廣大農民群眾。二是應該不斷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對農業經濟結構進行合理的優化和調整,實施合同的管理機制,鼓勵并積極引導農民群眾進行標準化生產。三是應該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建立并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使農業發展實現產業化經營。

  2.3發展農業生態經濟

  在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要想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發展農業生態經濟是重要的有效途徑之一。發展生態農業不僅可以使我國的農業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還可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大大減少對農業資源的浪費,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同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使勞動生產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從而使農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另外,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我國的農產品走向國際化,有效突破國際貿易的壁壘,使農產品的出口量得到大大增加。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要求充分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并使先進的農業技術得以發展,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利用,改善農業生產的環境和方式,最終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科學合理地設計和測評低碳經濟時代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探索我國的農業資源,在此基礎上,選擇最有利于生態良性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同時,以保護生態為前提,嚴格遵循合理開發的原則,對農業資源進行有序、穩妥、積極地開發,嚴禁采取不合理的開發方式。另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必須減少對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

  3結語

  綜上所述,低碳經濟是一種嶄新的社會發展形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面臨著農業生產率較低、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落后以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等一系列問題,使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阻礙,迫切需要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谶@些問題,提出在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要想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就應該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走科技化的農業經濟發展之路以及發展農業生態經濟。

農業發展論文2

  [摘要]循環型農業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經濟建設中的體現和應用,它擯棄了傳統農業的掠奪性經營方式,把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發展循環型農業既需要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同時還需要外部條件的保障。

  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流動為特征的生態經濟。其對經濟的持續發展的意義體現在“3R”原則上,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循環型農業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經濟建設中的體現和應用,從宏觀上來說,循環型農業是我國經濟社會大循環的子系統,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從微觀上來說,進入新世紀,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對農業生態環境、“綠色”農業和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發展循環型農業就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循環型農業及其特點:

  1。1循環型農業循環型農業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經濟建設中的體現和應用,循環型農業的概念可概括為:尊重生態系統和經濟活動系統的基本規律,以經濟效益為驅動力,以綠色GDP核算體系為導向,按照3R原則,通過優化農業產品生產至消費整個產業鏈的結構,實現物質的多級循環使用和產業活動對環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的一種農業經營模式。以經濟效益為驅動力體現的是經濟規律,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有了經濟效益的活動才能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3R原則是循環型農業的精髓,零(最。┡欧艅t是循環型農業具體的可操作目標。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將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兩者對立起來,而循環型農業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二者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這是循環型農業的創新。

  1。2循環型農業的特征首先,循環型農業作為循環經濟有其一般特征: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其次,循環型農業有其特有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注重農業生產環境的改善和農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②提倡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實施農業清潔生產,改善農業生產技術,適度使用對環境友好的“綠色”農用化學品,實現環境污染最小化。③利用高新技術優化農業系統結構,按照“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反饋式流程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④延長農業生態產業鏈,通過要素耦合方式與相關產業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網絡。

  2。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經濟效益

  雖然社會十分關心農業的生態效益,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農業發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廣,關鍵在于它能否帶來經濟效益,循環型農業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獲得經濟效益:一是通過區域大循環獲得規模經濟和結構效應;二是通過企業小循環和產業鏈延長獲得經濟效率產業鏈增值。

  2。1通過區域大循環可以獲得規模經濟和結構經濟循環型農業要求根據區域農業資源優勢、產業結構特征以及廢棄物特征和分布狀況,實現區域范圍的大循環,這種大循環無疑促進了規模經濟的形成和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結構效益。首先是規模效益,由于農業生產加工過程相對較分散、廢棄物也較分散、規模較小、農業生產經營者往往無法對廢棄物進行處理或至少處理成本太高或根本沒人關心,如果在區域內有相應的處理中心,將廢棄物集中處理,這便可以實現規模經濟,產業化經營,一方面廢棄物得到清理,另一方面廢棄物也可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結構效應,循環型農業要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推及區域范圍的大循環,在實現污染最小化和集中化的同時,實現專業化和規模化,根據產業經濟學原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會產生一種“結構效應”,即不需要增加任何要素的投入而只是調整其配置的方向,就會產生比原來更多的產出。例如通過調整要素在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等產業內部的配置,不但各業的產值會發生變化,而且農業的總產值也會增加。

  2。2企業小循環和產業鏈延長獲得經濟效率產業鏈增值一個運行模式是否適合企業、能否得到推廣應用,關鍵是能否有經濟效率,因為這是經濟主體(涉農企業和農戶)更關心的問題,經濟效率主要表現在盡量降低成本的同時,盡量增大利潤空間。由于循環型農業遵循3R原則,這實際上就是遵循了經濟效率延長了產業鏈,實現了產業鏈增值。一個典例就是現在不少企業開始廢水回用,不僅減少了對水資源的浪費,減少了水污染,同時降低了成本,實現了經濟效益。

  3。循環型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

  3。1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有利于循環型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教訓,建立和完善推進循環型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使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機制。鑒于我國居民,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較為缺乏和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政府應強化責任意識,并通過立法把發展循環型農業納入地方政府的職責范圍,加強對循環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教育、宣傳和引導。同時,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措施,調節和影響農業投資主體的經營行為,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

  3。2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開發的扶持力度,推行農業清潔生產的新技術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它必須以先進技術為支撐點。政府應從總體上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扶持力度。一是對農業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技術應重點資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運作的農業科研組織與管理機構;三是在農業科研運行機制與模式上進行探索與創新;四是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加快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的擴散和傳播。

  3。3建立適合循環型農業發展的管理體系轉變政策目標導向:徹底轉變單純追求GDP增長的政策目標導向,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將農業生態環境成本和農業生態環境效益納入農業經濟增長機制之中;結合國情、資源能源特點有選擇地吸收國外成功的經驗成果,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法,從而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發展的管理模式。同時我們的農業生產還必須應對全球產品綠色化的需求,和國際標準接軌,推動我國農業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諸大建可持續發展呼喚循環經濟?萍紝1998—9

  [2]朱鐵臻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是生態經濟。中國經濟時報20xx—4—20

農業發展論文3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日前,我們組織有關人員圍繞“十一五”期間壯大發展我市農業經濟的思路、重點和對策進行了認真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匯總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放在首位,認真加強對農業經濟工作的領導。各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總體目標,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放到突出位置,作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重中之重來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目前全市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得到改良,優質高效農產品比重逐步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效益增加明顯;區域經濟特色逐步顯現,優勢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林牧漁業在農業中比重、支柱產業、主導產品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均有所增加;產業化經營勢頭良好,農產品流通市場比較活躍;農產品質量建設從無到有,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據統計:全市xxxx年作物總播種面積196。69萬畝,復種指數217。82,全年糧食總產量52。20萬噸,油料作物及蔬菜產量43。72萬噸;生豬飼養量154。5萬頭,家禽飼養量1754萬羽,山羊飼養量63萬只,奶牛飼養量1062頭;養殖水面6。53萬畝,水產品產量1。64萬噸;全市有林地面積32。3萬畝,林木覆蓋率17。2%,活立木總蓄積量60萬立方米;常年白果產量4000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3;銀杏樹占地面積26。6萬畝。各項指標與2000年相比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xxxx年農民收入4093元,比2000年增760元,增加22。8%。農業的穩定發展為農民的增收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這幾年我市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ㄒ唬┺r業內部結構漸趨合理,增效顯著。

  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是農民增收的一條主要途徑。近幾年來,全市在大農業內部著力提高多種經營及林業的比重。據統計:目前,多種經營產值占整個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6。5%,比2000年增加9。3%;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水產業收入450元左右,占來自農業收入55%左右。種植業優質高效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面積擴大較多,低效作物種植面積有較大的壓縮。糧經比例達到59:41,種植業效益年均增長8。4%。

  (二)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科技水平有較大提高。

  各級、各地積極優化種植、林、牧、漁各業的品種結構,加快了傳統產業升級步伐,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全市稻麥油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三元雜交瘦肉商品豬推廣面達65%,優質率達到50%;家禽良種覆蓋率達100%;特種水產養殖面積達1。32萬畝,占水產養殖總面積的20。2%,特種畜禽、草食畜禽、優質果品、時鮮蔬菜也得到明顯的發展和提高。

 。ㄈ﹨^域經濟特色明顯,優勢主導產業不斷壯大

  經過前幾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幾個具有較大規模和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各地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種養項目,全市優質稻米、優質油菜、優質小麥、無公害及草食畜禽、銀杏經濟林發展迅速,漸成規模。其中雙低油菜、優質小麥面積比2000年擴大了近15萬畝和10萬畝,草食畜禽增長50%左右,其中奶牛飼養量是2000年的12倍,銀杏經濟林總面積達到12萬畝,擴大近8萬畝。

 。ㄋ模┺r業產業化經營取得實質性進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農業、規模農業、效益農業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并看好,投資創辦、經營訂單農業生產、畜禽和特種水產養殖、林果園藝種植、農產品加工銷售的人越來越多,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增加,產業范圍不斷向產前、產后延伸。全市的優質糧油開發、特種水產、經濟林果、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主導產業的產業化經營有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的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的典型。如:市水產良種場的水產品加工;兆勝集團等銀杏系列產品的開發;市農科所的外向型蔬菜訂單生產;弱筋小麥訂單生產;“三零”面粉、“金太陽”、“宏達”乳業、豬副產品加工;“恒鑫”腸衣等。

  (五)農產品質量標準化建設進展順利。

  農產品質量建設關系到農業經濟的生死存亡,近兩年來逐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重視。市農業局在強化農產品基地、農業投入品和農業市場準入等方面管理的基礎上,著力構建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積極開展創建、申報、認證、檢測工作。共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38個,申報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19個;對8個農貿市場實行了市場準入。制定省級農業地方標準7項、泰州市農業地方標準10項,有機農業標準7個,企業標準40多個;正在建設和申報的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區19個。

 。┺r村勞動力培訓與轉移持續正常

  據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培訓機構35家,20xx年上半年共培訓8250人次。全市勞動力總數51。3萬人,已轉移34。8萬人(女性11。9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67。9%。僅市農干校近幾年就舉辦電子操作工、電動縫紉工、家電維修、機電、農產品加工貯藏與營銷等培訓班共三十多期1708人,均實行了轉移上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ㄆ撸┺r業行政執法打假護農初見成效。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資市場秩序的規范和整頓,嚴打農資違法行為,市農業行政執法大隊等部門依法執法,嚴格執法,嚴肅查處各類農業違法案件,有效地維護了市場的正常經營秩序,切實維護了農民的利益。目前我市農資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無證照經營農資的現象明顯減少,農資經營者守法經營意識逐步增強,假冒偽劣產品得到有效遏制,農資產品質量明顯好于以往。

  二、存在的不足和主要制約因素

  (一)地區間農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較大

  部分地區干部群眾對新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的認識上缺乏深度和廣度,還沒有從戰略的高度來看待農業發展的現狀、機遇和挑戰。思想上的差距導致行動上的滯后。一些地方的傳統農業結構并未從根本上打破,結構調整單純依靠總量擴張,面積增減,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

  (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夠強,產業化進程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不強,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大部分農產品仍以原料或初級產品進入市場,難以參與國內外大市場、大流通的競爭,難以抗御市場和自然風險,效益較低;二是農業市場體系建設相對滯后,農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還不能與農戶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和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對產業發展帶動作用較弱;三是農產品產業化項目規模小,特色項目少,由于生產規模小,銷路不暢,農業的比較效益較低,增收增效的效果不顯著,空間不大。除近兩年發展的大田銀杏外,上千畝的高效種植項目、幾百、千萬元產值以上的高效養殖項目還不多見;其它高附加值項目也比較有限。

 。ㄈ┺r民和農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一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目前,我市圍繞貿工農、產加銷諸環節創辦的各類服務組織還處于起步階段,尚不能為廣大農民提供全過程、全方位、運作靈活的社會化服務。政府部門對市場調查、市場引導、技術培訓、技術服務還不夠到位,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能力還較弱,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運行機制和操作體系尚未完善。如一些有合適項目的農民因缺乏啟動資金而不能實施,農戶貸款因無人擔保尚難操作;與農業產業化、規;噙m應的土地流轉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市政府制定的一些優惠政策有待進一步貫徹和落實;農產品收購過程中“優質優價”難以實施等等。三是農民經紀人隊伍、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的中介服務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ㄋ模┺r業科技服務與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不相適應

  一方面,目前我市農業科技隊伍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從事糧油和大宗多種經營的技術指導,對市場農業、高效農業、特色農業所需的技術和知識相對缺乏,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結構調整的需要還不相適應。一些農技事業單位、鄉鎮農業服務部門在實業化、系列化上探索不夠。另一方面,以后,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領導相對弱化,指導全市農業經濟的發展缺少最直接的抓手,多數鄉鎮農技人員工資無著落或不按時發放,有的忙于經營,致使技術指導、服務到位率也有所下降。

  (五)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剛剛起步,有待進一步強化。

  農產品質量建設的情況與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的優質化、多樣化需求還遠遠不相適應,放心菜、放心肉工程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加強,也迫切需要全市上下引起更高的重視和關注。

  此外,信息不靈、流通不暢、市場秩序不夠規范、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業投入不足等都直接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健康和快速發展。

  三、“十一五”期間推進我市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發展重點

  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時期,必須從戰略高度著眼,與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緊密聯系起來。我市農業經濟的發展應根據對各類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供需趨勢的預測,對本地優勢潛力作綜合分析,確定主體發展項目,逐步形成區域規模,發展產業化經營,實施龍頭帶動、名優品牌和科技興農戰略,不斷占領和開拓市場,取得長遠的市場優勢和較高的經濟效益。

  (一)基本思路:

  按照中央、省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在保持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我市農業經濟升級換代步伐。充分發揮我市自然資源和經濟、技術、區位優勢,積極主動與國際、國內市場接軌,把準市場需求與發揮優勢的結合點,因地制宜,加快主導產業、優勢產品、特色經濟的培育。以綠色產業起步,依托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流通和加工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規;洜I、產業化開發、社會化服務。以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發展重點

  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名、特、優、新品種。著重是集中力量圍繞本地區的主導產業、優勢產品、特色經濟制定規劃,落實扶持政策,強化協調服務。目前,我市已經初步形成了幾大優勢主導產業如優質稻米、優質小麥、優質油菜、生豬、銀杏,有的優勢和特色還相當明顯,但是發展重點不突出,未形成明顯的支柱產業,特別是名優主導產品不多,而且往往是有生產優勢,無商品優勢或經濟優勢不明顯。針對這種情況,今后的工作重點是:

  1、培大培強優勢主導產業。

  產品的市場競爭實質上是一種優勢的競爭。今后應突出重點,大力培育我市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瘦肉型豬、蔬菜、花卉、特禽、淡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的特色種養業。按照“產業特色化、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品牌化”的要求,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形成較大規模集中連片的特色農業產業區、帶。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努力提高優勢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2、提高農產品的轉化能力,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

  圍繞主導產品的培育和壯大,大力發展與主導產業相配套的農產品加工業和科技、信息、流通、服務業,延長產業鏈。著重抓好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加快形成產業優勢。

  第一,要培育造就市場主體,全面建設市場體系,搞活農產品流通。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格局不可能使農民真正成為市場主體,難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更難以實現農業經濟的最大效益。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建設專業批發市場,拓展窗口市場,加大產銷地批發市場的開拓力度,探索各種現代營銷方式,完善農產品市場的配套服務功能和輻射能力。

  第二、抓好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把市場信息、技術服務、銷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帶給農民。實踐表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搞好龍頭企業,要重點解決我市龍頭企業偏少偏小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的問題,搞好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增效。

  第三、大力發展農民自己的“產加銷”一體化組織。著力形成“一個小組一個運銷大戶、一個村一支運銷隊伍、一個鄉鎮一個運銷公司、一級政府一套市場專班、一個產業一個專業市場”的格局。

  第四、鼓勵、吸引科研院所和技術服務部門以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與專業基地合作,或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形式,提倡工農、工商聯手,處理好企業與農戶的關系,直接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體系。

  3、創新機制,努力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一是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在發展訂單農業的過程中,既要搞好規范、引導、服務、監督等工作,又要運用政策法規來規范訂單農業,使之健康發展。各職能部門應緊密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及時為群眾做好政策咨詢、處理合同糾紛等服務,為訂單農業開辟一條快捷的行政通道。

  二是建立功能齊全、覆蓋面廣的農產品供求信息網絡。建設重點是市、鎮兩級。要形成覆蓋全國、上接農業部信息中心,下聯各批發市場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外通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大網絡。通過建立起高效的農產品供求信息網絡,促進我市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三是全市上下采取市場行為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對結和市場促銷活動,把本地的農產品及加工品如銀杏、生豬、稻米、優質弱筋小麥等打出去,提高市場覆蓋率和占有率。

  四是積極推進農技服務產業化。要通過創新服務產業機制,使現有農技服務無論在服務領域、內容、方式和水平上進一步充實、完善和提高,加快實行全程服務。通過發揮農技服務部門自身專長,與農戶實行聯營制、股份制,建立和完善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水平,從而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4、實施綠色農業戰略,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目前,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品種、質量的競爭,是科技含量的競爭。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切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只有通過加大農業標準化建設和農產品檢測、動植物檢疫工作的力度,建立起嚴格的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適應市場需求多樣化、產品用途專門化的要求,同時這也是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要確立優勢專業品種,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生產加工水平。通過開發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提高品質和檔次,爭創名牌,擴大影響,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5、增強科技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和帶動作用

  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走科技興農的道路,要把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放在重要位置,這是增加產量、改善品質、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必然要求。當前,一是加快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充分發揮園區人才、技術優勢和示范、帶動、輻射作用,加快農業品種、技術、知識更新的速度。二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走可持續發展路子。三是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普及成熟適用農業技術等示范技術。四是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要進一步提高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條件,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開發和推廣優質新品種新技術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競爭能力。五是加強農業科技教育培訓。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農業技術培訓班,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民能掌握和熟練使用新技術、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學素質。

  四、主要措施和工作目標

 。ㄒ唬├^續抓好糧食生產,優化和調整種植業結構

  根據國家和省今后農業工作的總體規劃與要求,首要的是確保糧食穩定增產。江蘇省既是產糧大省,也是糧食消費大省,而且隨著人口增長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糧食用作畜牧業和副食品工業的原料,糧食轉化量大,當前糧食過剩只是階段性和結構性的,必須保持糧食穩健發展。當然,糧食增長主要不是靠擴大播種面積,而是注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近年來,我市糧食種植比例下降,經濟作物種植比例上升,農產品優質品率不斷提高。但是,種植業及其品種結構調整的潛力仍很大,目前價低滯銷主要是種次質劣和大路貨品種,而質量高、品種優的一般還供不應求,所以要盡快提高檔次和品質,增加科技含量。今后要本著穩定稻、麥、蔬菜面積,抓好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優化調整現有作物的品種結構,積極發展名、優、特、雜糧生產,盡力擴大優質油菜、優質稻麥、優質蔬菜的種植面積,做大做強優質水稻、優質小麥、優質油菜及地下農產品產業。與此同時,積極推進糧油豆肥蔬菜化生產,培植和發展本地名優經濟作物,以此提高種植業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笆晃濉逼陂g作物布局上總體建議是:三麥面積穩定在50萬畝左右;水稻面積穩定在60萬畝左右;蔬菜面積穩定在20——25萬畝,設施蔬菜面積擴大到2——3萬畝;優質小麥擴大到30——40萬畝;油菜擴大到25萬畝左右;花生面積10萬畝;鮮食玉米2——3萬畝。但是,根據我市各地的具體情況,既要認識到糧食生產的重要,又要防止片面強調抓糧食生產的傾向,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ǘ┐罅Πl展畜牧業,優化畜牧業品種結構

  畜牧業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農業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一般超過60%,有的甚至達到70~80%。雖然我市畜牧業發展有較好的基礎,但總的發展水平仍滯后于發達地區,發展層次也較低,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繼續鼓勵和支持農民積極發展畜牧業。畜牧業和畜牧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生產經營方面的靈活性,可以分散到農民各家各戶進行,也可集中形成規模經營,我市部分畜牧產品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具有比較優勢,可以增加畜牧產品出口創匯能力。

 。2)深入調整優化畜牧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牛、羊、兔等食草動物,搞好農作物秸稈過腹利用,可以充分發揮植物秸稈資源的效能。禽類生產具有飼料報酬率高的特點,應積極發展禽類養殖,為市場提供種類多樣的蛋、肉食品。

  (3)加快畜禽品種改良,調整畜禽結構,改革飼養方式,全面推進畜牧業品種更新和技術更新。

 。4)要堅持規;、專業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積極扶持和大力發展規模養殖經營。

  (5)加強畜禽防疫治病工作,開展重大畜禽傳染病的監測、預防,建立健全科學的防疫體系,有效控制畜禽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養殖戶的生產風險。

 。ㄈ┩诰蛩a養殖業潛力,搞好漁業生產經營。

  重點是立足現有基礎,不斷加大水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發展名、特、優、新品種的養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產品質量和產量;抓好水產品包裝、冷藏、運輸、保鮮和銷售工作,延長水體產業鏈;大力發展水產品精加工、深加工產業,提高水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能力,提高經濟效益。著重圍繞江水養殖、稻田養殖、魚池混養特水、水產品加工等方面開展工作,在以下四個方面尋求突破。即:以江水暫養鰱、鳙魚為突破口,探索一套成熟的暫養技術;以南美白對蝦養殖為突破口,形成南美白對蝦養殖的規;彤a業化;以池塘設置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為突破口,做大做強斑點叉尾鮰產業化經營;以池塘混養特水為突破口,提高常規養殖效益。著力建好沿江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

  通過努力,力爭十一五期間畜牧水產業年均增長6%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畜牧水產業產值達15億元,全市畜牧水產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5%,上市無公害畜牧水產品占總量50%,三元商品瘦肉豬推廣率達90%,占生豬總量的60%,規模生產比重達60%以上。全市建立10個二元母豬擴繁場,以蘇太母豬為主的二元母豬占欄存母豬60%以上;建立2個良種山羊繁殖場,全市波爾山羊種公羊100頭以上,山羊改良率達90%;建立5個地方優質家禽種禽場,優質家禽占家禽總數90%。全市建立30個畜牧園區即5個萬頭豬場、10個20萬羽禽場、5個300頭羊場、5個300頭奶牛場、5個100畝漁塘養殖場。申報25個無公害畜水生產基地及產品。

 。ㄋ模┐罅Πl展林業,搞好林業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我市的林業生產發展相對比較緩慢,不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需要。雖然近幾年發展勢頭較猛,林業占農林牧漁業的比重僅為4.2%,低于全國4.5%的平均水平,與建設林業大市的要求也不相適應,特別是作為我市優勢主導品種和特色產業銀杏的經濟優勢并不明顯,開發利用還任重道遠。部分果樹存在著品種老化、單產低、果品質量差等問題,所以要盡快實現經濟林建設上檔次、上水平的目標,提高林果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提高林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根據各地林業生產特點,在全市區分高沙土地區、沿靖地區、沿江地區和城郊四大區域,實施分區突破戰略。高沙土地區以銀杏生產為抓手,在挖掘宜林地資源,千方百計擴大林地面積的同時,不斷提高林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古銀杏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沿靖地區重點抓好銀杏幼林撫育和銀果間套種工作,加快建設名、優、特、稀果樹生產基地。沿江地區的重點是抓好生態防護林建設,并做好江堤綠化、美化工作,發展江堤旅游。城郊地區以城市林業和花卉業為突破口,鞏固提高現有林業建設成果,擴大花卉生產面積,提高生產水平,做好主城區的后花園。在搞好林業綠化的同時突破林業加工和產業化發展。通過努力,力爭“十一五”期末有林地面積:37。6萬畝;森林覆蓋率:20%;活立木總蓄積量:93萬立方米;森林采伐量:年均952立方米。主要產品產量:銀杏:年均10萬株;楊樹:年均100萬株;白果:年均4000噸;蠶繭:年均287張。加工白果2000噸,銀杏葉1000噸,產值2億元;林產品加工產值達3億元以上;林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達到8%。

農業發展論文4

  再保險是保險大在原保險合同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分保合同,將其所承保的部分風險和責任向其他保險大進行保險的行為。農業巨災再保險是將承保的農業巨災保險的部分風險和責任分保給其他保險大。而關于農業巨災的定義尚沒有統一的標準,國際上將洪水、暴風、干旱和地震等具有系統性并造成嚴重損失的風險歸于巨災風險,依此我們可以將由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農業、種植業生產巨大損失的事件定義為農業巨災風險、

  一、農業巨災再保險的現狀及必要性分析

  (一)全國及安徽省農業巨災再保險的現狀

  我國的再保險事業起步較晚,1996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家經營再保險業務的專業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并于200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再保險(集團)公司,作為“保險的保險”在中國保險市場上發揮再保險主要渠道作用。但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大,相比之下再保險市場規模較不,再保險主體缺乏,導致再保險市場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 目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沒有統一的制度,政府在保險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明確,面對農業災害時政府承擔的賠償責任沒有統一的安排,大部分省市區承擔無限責任,給當地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則政壓力、 2008年安徽省啟動農業保險,中央保費補貼擴大了中央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區域,安徽省成為試點區域。 2008年6月安徽省建立了巨災風險準備金,種植業保險品種按當年保費收入25%比例計提,保費結余亦全額轉入風險準備金;養殖業保費盈余不作為利潤進行分配,逐年滾存,以備大災2年賠付。2011年全省保險承保面積超過一億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其中國元農業保險公司每年承擔的風險責任達到300億元、)2008年《安徽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資金管理哲行辦法》規定,當年種植業保險賠款在當年種植業保費收入100%以上的,保險超賠資金(扣除種植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歷年結余)由市縣政府和保險經辦機構按協議規定承擔。不僅范因較窄,而且對于具體承擔比例及政府和保險機構的責仟額度分配不明確。

  (二)安徽省農業巨災再保險必要性分析

  農業再保險是農業現代化的保證,是保險服務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巨災風險不符合大數定律,雖然發生概率較不但造成的損失很大,商業保險公司大多不愿意承擔如此巨大的風險,再保險的發展完善了巨災保險分散機制,對固有、特定區域內的、特定公司累積的風險進行有效分散,將原保險風險在盡可能大的空間范因和時間跨度上分散,單個公司的風險承擔能力。再保險公司根據對原保險公司提供的信息分析確定合理的再保險費率價格,是保險產品科學定價的重要依據。

  二、國內外農業巨災再保險成功經驗

  (一)國外農業巨災再保險成功經驗

  農業再保險一般由政府及商業再保險公司提供,國際上有許多農業再保險成功案例,給我國及我省的巨災再保險提供寶貴的經驗、 美國聯邦政府通過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向私營保險公司提供比例再保險和超額損失再保險保障,保險公司既可以參與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農作物保險和再保險并獨立承擔風險損失責任,也可以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代理大不承擔風險。保險公司可以從政府獲得各種費用的補貼和優惠政策,同時可向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或再保險公司進行分保。日本是由農業共濟組合直接向本地區所有成員承保,然后再向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進行分保,最后農業共濟再保險特別會計處又向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提供超額賠款再保險,形成兩級再保險,降低非常損失造成的巨額賠償責任。法國成立了政府控股、社會參股的股份公司—農業互助保險集團公司,下設農業相互保險公司、非農業財產保險公司、農民壽險公司和農業再保險公司,形成一個農業保險系統。

  (二)國內其他省份農業巨災再保險發展探索

  我國要建立適合國情的農業再保險形式,可以借助現有中國再保險市場,政府撥專項基金或者成立專門的政策性農業再保險公司,也可以采用在中國再保險集團的基礎之上與各地區保險公司或者政策性保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的方式。我國各地農業巨災風險分散制度以農業巨災風險準備基金為主,農業巨災再保險方式使用較少,河北省提出政策農業保險經辦機構要積極利用再保險等市場化方式分散經營風險”;陜西省提出“保險公司承保農業保險業務后,應根據自身償付能力和賠付能力,將超自留部分向再保險分保,充分利用國內、國際保險市場分散巨災風險,保障有效賠付,確保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長期穩步推進、健康發展”;浙江省獨創由政府推動、商業保險公司按股權認購方式共同組成“政策性農業保險共保體”以分攤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損失

  三、安徽省農業巨災風險的再保險安排

  (一)安徽省農業再保險安排方式

  2008年安徽成立了專業型的農業保險公司—國元農業保險公司,保監會批準其從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業務,并且規定公司農業保險及其他涉農保險保費收入總和占全部保費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60%, 2012年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再保險為紐帶,在再保險安排、風險管理、產品創新和技術開發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以期再保險分保難、分保貴問題,健全農業巨災再保險體制。針對安徽省的市場行情,可以增加政府的支持,依托國元農業保險公司,采用商業運作模式,向國內外再保險市場進行再保險。具體再保險分保比例可以借鑒北京市,但安徽省的農業生產面積及農業產出占GDP比重明顯高于北京市,要根據安徽省的具體情況安排農業再保險。

  (二)賠付率超賠分保的費率測算

  本文采用度國柱等的方法對安徽省農業再保險中賠付率超額分保的費率進行測算。此方法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對賠款的統計分析,即對賠付率規模及等級、賠付發生年數和年平均賠付率和賠付額進行統計;其次,賠付率超賠的比率分析,主要計算賠付率在100%以上的各層損失總額賠款的比例,以及各級起點賠付率以上的超額賠款及其占總賠款額的百分比;最后,計算在不同層次接受分保的分保費率。

  四、安徽省建立農業巨災再保險模式相關措施建議

  (一)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巨災再保險發展

  農業巨災保險具有公共品或者準公共品的性質,私大保險參與容易產生市場失靈,政府作為非市場化管理部門,應積極參與巨災保險管理。第一、安徽省財政應對農業巨災再保險投入資金,建立巨災再保險預備基金,對國元保險等經營巨災再保險的單位給予減稅免稅政策,拓寬再保險參與渠道;第二、建立健全巨災再保險的法律法規,將再保險納入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上。各個省市區可根據再保險法律要求,結合地方農業及農業再保險發展狀況制定政策;第三、加強全省農民的巨災再保險意識,提高再保險覆蓋率,政府部門加強對農業巨災再保險監管。

  (二)商業保險公司積極參與,完善農業巨災再保險市場參與主體 商業保險公司是我國保險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國元農業保險公司作為專業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在安徽省的農業巨災再保險中占主導地位,其它保險公司也應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巨災風險:第一、完善保險公司的農業巨災核災和分散技術。對安徽省近年來的巨災風險進行統計核算,確定再保險費率,建立農業的各種巨災檔案和數據,培養和引進專業大才,更好服務于再保險;第二、完善省內的再保險市場主體,引進國外的戰略投資者。我國目前只有中再保險集團一家專業的再保險公司,起步較晚,可引進國外實力雄厚的再保險公司進行分保,利用國際再保險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分散農業巨災風險。第三、開發多樣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利用證券化手段分散風險,由中再保險集團設計、發行,或者由各省市區政府發行,安徽省可由安徽省財政發行,將債券發行募集基金設立再保險基金或者以國元保險根據中再保險集團設計和要求發行,并且結合安徽省的經濟水平及農業發展狀況,對保費給予補貼。

  (三)加強農業巨災再保險市場監管

  建立健全再保險相關法律使再保險發展有規范的約束,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安徽省保監局應加強對再保險的監管,雖然目前我國再保險市場主體,但仍需嚴格控制再保險市場進入與退出,完善準入與退出機制,使市場在合理、規范的競爭機制下穩定運作。證券化分散再保險風險方法將再保險與資本市場相結合,因此對保險衍生品市場進行監管變得尤為重要。

農業發展論文5

  摘 要: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保障。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長期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產出效率相對較低。在互聯網時代,進一步加快農業經濟轉型升級,互聯網+農業戰略已成為時代的需要。本文從“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如何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農業經濟;互聯網+時代;發展路徑

  一、“互聯網+農業”戰略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受科技、政策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農業發展仍處在初級時期,主要以粗放型生產方式為主,投入多而產出少。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成為時代發展的最強音。從歷史上看,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農業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的原始農業已經相當發達。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從此以后,我國農業生產要素沒有實質性的變革,一直停留在農耕時期。建國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技術上仍未突破傳統的農業范疇。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才真正走向農業現代化的軌道,農業機械開始大規模使用,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集中作業方式逐漸推廣,農業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從農業的發展歷程來看,農業的發展需要不斷與新的科技因素融合,必須借助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生產要素進行變革,才能真正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當今,人類正處于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經濟是以知識經濟為形態,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在一定意義上講,互聯網+農業戰略是實施是對農業全產業深度改造的客觀要求,體現了互聯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實施“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戰略,立足于互聯網系統的開發,充分利用農業智能設備,進一步強化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創新,是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革命性變革的重要舉措,是創造新型農業產業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互聯網+”時代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

  1。促進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盎ヂ摼W+農業”的模式的出現,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著重要的作用;ヂ摼W具有以下幾種特點:(1)開放性:也就是互聯網中的許多信息內容都是對外開放的,用戶只需要一臺聯網的電腦,就能夠對相關的數據進行查詢。那么農戶就可以根據互聯網中的信息資料,來及時了解當前農產品的價格、了解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2)綜合性:是指互聯網包羅萬象,不僅僅是能夠提供農業發展方面的信息,還可以提供與農業有關的農產品的相關信息,可以提供工業、信息技術產業等信息,可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用戶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綜合性這一特點,及時了解其他產業的發展,進而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2。實現了向技術型農業轉變。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將信息網絡融入到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促使農業的跨越式發展,能夠突破傳統的資源型農業發展模式,逐漸的轉變為技術型農業發展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在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創新能力以及核心技術成為其中的重要衡量指標。現如今,我國的農業發展主要還是以資源型為主,信息化建設程度較低,這就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實行“互聯網+農業”的這一發展模式,能夠促使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建設。

  3。有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運用“互聯網+農業”的這一發展模式,能夠促使農業的發展成本的節約,能夠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升。第一,互聯網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高效化、實時化、暢通化,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其中,能夠促使農業生產者與經營者及時的獲得最新的市場信息動態,現如今,市場環境可謂是瞬息萬變,只有及時的獲取最新的市場信息動態,才能夠去應對這些市場的變化。第二,有助于農業流通成本的節約,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通過建立網絡為主的交易平臺,能夠使交易的程序得到了較大的簡化,這對于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企業提高農業技術提供了便捷,使農產品的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的加快,這對于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策略

  1。依托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農業訂單業務,構建農產品新型營銷模式。從目前的試點情況來看,要加強農戶與企業、超市、個人等各方面的聯系,互通有無,通過簽訂農產品訂單的形式,進行農產品的交易。在這一過程中,是立足市場供求雙方的需求,依托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產,其目的在于實現產銷無縫對接,避免生產的盲目性。

  2。依托電子商務平臺開展農產品網上銷售,形成一體化的農產品營銷模式。與傳統銷售模式相比,電子商務平臺為農業發展提供三種可供參考的重要模式。模式一,充分利天貓、京東等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拓展農產品網上銷售業務。其中,農業電商能夠集中精力研判農產品市場、提供市場信息、開展一對一服務,較綜合類電商的潛力和作用更大。這種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臺和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農產品能夠迅速走進消費者的視野。模式二,是有實力的農業企業自主開發互聯網平臺,借力互聯網資源。有實力的農業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互聯網平臺開展網絡營銷,與用戶進行廣泛的溝通互動。模式三,是個體農戶利用移動互聯網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實現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這種模式的準入門檻低、使用的程序簡便,對操作者沒有過多技術上的要求,是我國目前階段發展農業的適宜道路,適合我國農業經營分散化的特點。

  3。培育新型的職業農民。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要依托于互聯網的發展平臺,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培養新型的職業農民。首先,我國地方政府要發揮自身的作用,要不斷的完善農民培訓機制,重視對農民進行教育培養,進行規范化管理,進而形成全方位的教育體系。其次,可以建立農民培養制度,使農民能夠接收先進的教育,促使農民再教育體系得到貫徹落實。最后,可以成立“互聯網+農業”的專家團隊,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如果農民遇到了難題,那么就可以邀請這些專家來進行解決。要讓廣大農民都能夠意識到互聯網技術發展對農業發展的意義,這樣才會促使他們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互聯網技術知識,以便促進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結語

  綜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國農業經濟要想取得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緊緊跟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發展資源進行高效整合;要重視發展農業電子商務,要不斷推動我國農村互聯網建設的進程;要培育新型的職業農民。如此,就能夠促使我國農業經濟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逯家英。城鎮化進程中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xx。

  [2]張峰。中國農業產業化融資體系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xx。

農業發展論文6

  【摘要】農業產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的良好發展對于國家的經濟建設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當前階段,農業產業的現代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將就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行探究。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策略

  前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目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已經滲透到我國的各個領域之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在的發展農業產業的過程中,必須在保障農業經濟發展和諧穩定的基礎上,通過經驗的總結以及生產技術的改進探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我國的農業發展仍舊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本文首先闡述了生態農業的特征,之后提出了幾點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

  1生態農業園的特點

  1.1生態農業具有一定的開發性,亦有其局限性

  想要保障生態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首先就要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改進,從而更好的為現代化的農業發展奠定基礎。但是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則較為落后,因此,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對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進行借鑒,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進行指導。同時還要對我國的資源進行最大化的開發和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資源開發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2提升經濟水平、優化產業結構模式

  在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于農業資源開發使用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人們經濟水平的提升。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就是通過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結合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從而獲得經濟收益。生態農業正是將這種模式進行發揚,加強對植物生長規律的利用,結合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提升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使農作物獲得更好的生長和發育,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生產技術的合理使用至關重要。因此,想要實現生態農業的穩定發展,必須對農業產業生產使用的設備以及工具進行適當的改造,使其能夠更好的使用于農業生產活動,并對產業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使生態農業獲得更加健康的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

  1.3生態農業經濟系統的有機性

  生態農業發展強調了多種資源以及生產技術的有機融合,通過有效的協調實現各方面因素的高效配合,實現農業經濟系統的高效運行。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農業資源與生產技術的有效結合,以此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礎上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從而推動生態農業的良好發展。此外,生態農業的發展還要求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并使農業生產的質量得到保障。

  2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的重要階段,因此,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得到貫徹落實,還能夠推動我國特色農業產業的建設,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農業是相對于我國傳統農業產業而言的一種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是在借鑒國外成功農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業的實際發展情況,構建的一套包含先進科學技術以及發展理論的農業產業體系,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極大的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能夠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還能夠極大的提升其開發使用的效率,大大減少農業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生態農業有效的杜絕了資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肆意浪費的現象,使得農業資源實現了可再生化,加強了對農業資源的保護力度,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生態農業在農業生產效率方面也實現了巨大的提升,保障了農業產業持續穩定的發展。生態農業的普及能夠提升農業生產勞動的有效性,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生態農業還極大的促進了生態資源的循環使用,實現了生態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了其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是提升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重要途徑。

  3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3.1生態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相對于傳統的農業生產,生態農業更加注重生態資源的保護,這正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與此同時,生態農業還極大的提升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階段,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使得我國傳統農業生產的弊端漸漸凸現出來,面對農業產業發展停滯的情況,生態農業的出現為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針對農業生產活動效率低下的問題,生態農業實現了先進技術的的引進和使用,通過國外發展經驗的有效參考結合我國的國情構建了一套適合我國農業發展的農業經濟體系,極大的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針對農業生產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生態農業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效的落實了可持續發展。通過對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進,生態農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此外,針對現階段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的問題,生態農業極大的提升了農業生產活動的經濟效益,可以有效的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生態農業的適應性更強,可以滿足市場對農業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同時,生態農業可以與當地的特色產業實現有效的融合,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了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推動了農業生產,銷售的一體化發展。這樣就可以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

  3.2生態農業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生態農業強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加重視對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使用,致力于構建兼顧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產業發展的經濟體系。生態農業的在生產技術的運用方面,實現了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與先進技術的有效融合,以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為依據,構建了一套生態合理以及經濟效益較高的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3.3生態農業發展的思路以及規劃

  在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生態環境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采用合理的措施實現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①在發展思路方面,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提示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對農業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改善,切實的提高農業生產活動的經濟效益。②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方面,在整體發展上要采取穩定推進的方式,針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采用相應的措施進行改善。③為了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可以根據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技術以及政策方面給予支持。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針對其中出現的生態環境以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問題,要采取有效的對策扭轉人們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的觀念,加強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更好的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霍杰.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xx,02:14.

  [2]林彬.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中外企業家,20xx,17:30.

  [3]魏元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xx,17:148.

  [4]李春華.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J].江西農業,20xx,17:109.

  [5]魏麗.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J].河北農機,20xx,03:26.

農業發展論文7

  摘 要:農業保險是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它被視作推動現代農業,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發展農業保險不僅能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業產品供給,還能減少農民收入波動,增進農民福利。

  關鍵詞:現代農業;農業保險;財政政策

  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支柱,這個支柱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就會動搖。連續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特別是20xx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20xx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認真總結各地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經驗和做法,穩步擴大試點范圍,科學確定補貼品種”。落實好這一決策,應從現實分析人手,從支持農業保險發展的財政政策上有所突破。

  一、 我國農業保險概況

  我國是農業自然災害較嚴重的地區。近幾年,農業每年因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都十分嚴重。廣大農民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脆弱,急需提供風險保障。長期以來,談到我國農業保險的問題,無一例外地歸結為農民缺乏經濟實力,農民缺乏保險意識,農民缺乏信用等。這些判斷與實際符合。

  商業性農業保險模式并不適應農業保險的特點。一是商業保險的高收費與農民的低收入存在矛盾;二是農業保險存在高風險率、高費用率、高賠付率的特征,追逐利益的商業性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的規避也就不難理解。農業保險自身的特點使其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對農業保險采取商業性經營模式會導致市場失靈。

  二、 我國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發展的政策方式

  (一) 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建立具有中國特色農業保險模式

  縱觀世界,農業保險的制度中支持農業保險的主要財政政策有低費率高補貼政策、政府分保、承擔部分費用支出、超額補償、稅收優惠等。農業保險大致可以分為五種不同的模式:一是政府壟斷經營模式,如前蘇聯模式,政府設立專門經營農業保險的機構,并提供部分基金以及大量的管理費用。二是政府主導模式,如美國、加拿大模式,是國家和私營、政府和民間相互聯系的雙軌制農業保險保障體系模式。三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會社模式,如日本模式,民間非盈利團體經營而政府補貼和再保險扶持。四是民辦互助模式,如西歐模式,是相互競爭的互助保險社和商業性保險公司承辦農業保險,政府不直接參與農業保險的經營,但給農業保險以稅收等政策優惠。五是國家重點選擇性扶持模式,如亞洲發展中國家模式。

  美國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對我國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美國的農業保險由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管理.負責對全國性農險險種的費率厘定,對經營農險的商業性保險公司進行指導和檢查,提供管理費補貼,國家對農險給予免稅和法律支持。這種模式在許多國家得到推廣和使用,但是,受益的只有少部分人。

  我國是農業大國,發展很不平衡,農業保險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國外農業保險做法,但也不宜過于多元化。設計中國農業保險模式,應堅持農民買得起、保險機構微利、政府合理補貼、適度競爭的原則。在設計支持農業保險的財政政策時要堅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自主自愿、政策扶持引導與市場化相結合的原則,認真總結各地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經驗和做法,穩步擴大試點范圍,科學確定補貼品種。在形成中國農業保險的新模式過程中要考慮到5個互相聯系的方面:一是政府主導,但不包辦;二是由若干專業性保險公司辦理,但不壟斷;三是農民自治組織中介;四是農戶和農業企業自愿投保,但不放任;五是商業性保險公司和外資保險公司積極參與并給予優惠。

  (二) 對投保農民提供保費補貼,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購買力,鼓勵其參加農業保險

  美國對不同險種給予不同比例的保費補貼政策。日本保費補貼比例則依費率不同而高低有別。我國政府應根據不同地區和政府的財政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險費補貼。保費補貼比例太低則調動不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更體現不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太高則會加大政府的同定補貼支出,其他利益集團有意見。目前。可將補貼的范圍限定在關系國計民生的農產品如水稻、小麥、大豆、油菜、棉花、生豬、奶牛等的保費補貼上,平均補貼額為保費的50%為宜。

  我國可在農村金融組織不斷健全和發展的基礎上,將農業保險納入農村金融體系,即將農業貸款與農業保險相結合。初期,對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在貸款額度和利率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待條件成熟時,可將是否參加保險作為貸款發放的條件之一,這既有利于分散銀行的信貸風險,提高銀行信貸資金質量,保險公司又可以借此擴大承保范圍,實現農業保險的良性發展。

  (三) 對保險公司提供保險費用補貼,減輕專業保險公司和商業保險公司的費用壓力,鼓勵其經營農業保險

  美國政府承擔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各項費用以及農作物保險推廣和教育費用,向承辦政府農作物保險的私營保險公司提供20%~25%的業務費用補貼。我國政府也應給專業保險公司和商業性保險公司以適當的管理費用補貼,以鼓勵其經營農業保險。設立更多專門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由于我國農民收入低和保險意識有待提高,因此,由政府成立專業農業政策性保險公司,引導農業保險發展是比較切合我國實際的。政府支付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一切經營管理費用,采取自愿與強制相結合的農業保險,并享有免稅待遇。

  (四) 建立農業風險準備金,用于發生巨災時的大額保險賠付

  農業巨災風險專項基金,是用于應付特大自然災害而積累的專項基金,用于巨大災害發生時的大額保險賠付。我國可根據政府的財力,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共同出資,也可以向社會募捐,設立農業巨災風險專項基金,確保巨災發生時的巨額保險賠付。上述資金來源可以從涉農的國家轉移支付中調劑,具體可以研究通過調劑部分農業直接補貼資金、農業稅減免份額、農業災害救濟金、財政專項支出等渠道籌集。補貼標準、實施辦法應由財政、稅務部門負責研究。由于自然災害伴有偶然性和周期性特征,農業保險當年核算所形成的利潤可作為風險準備金封閉式管理,以豐補欠,?顚S谩4送猓愂諆灮荨r業保險再保險提供支持也是很好的辦法。

農業發展論文8

  1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業生產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就。盡管如此,我國的農業生產仍然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家庭為單位,小面積經營。這種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方式,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均需在單位面積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且以低水平、重復為主,很難形成規;图s化,造成資源的極度浪費。既不適應不斷提高的農業生產要素水平和社會化分工的要求,也無法應對日益增加的市場風險,更不利于農業科技進步。盡管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城市,造成農戶兼業化和村莊空心化現象。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效率低下的問題,反而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影響“農業、農村、農民”3者共同協調發展。

  1 2農產品流通和市場建設有待優化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為現代化農業,尤其是農產品的流通和市場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我國市場農業還處于發展完善階段,市場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地在供需雙方交換,生產不能與市場相適應;產業布局和專業化分工錯亂,不符合現代化市場的需求;儲運加工系統不暢,導致“賣難”問題十分突出。這些問題都大大地抑制了廣大勞動者進行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結構調整的積極性。

  1。3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令人擔憂解決好我國13億人口的吃飯、穿衣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的頭等大事。作為一個全球性話題,糧食與食品安全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帶來的極端氣候,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及病蟲害問題,始終威脅著我國的農業生產。當前,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轉基因已走出實驗室,成為動植物育種的常規手段。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新品種,正逐步侵入和占領傳統的農業國家,我國同樣未能幸免。盡管該技術在提高產量、抗逆及抗病蟲害方面比傳統作物有著巨大的優勢,但是其安全性卻無法準確評估。轉基因作物的大面積推廣,不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國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食品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到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平穩。當下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這些接連不斷發生的事件,引發了黨和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關注。

  2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曾取得過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18世紀以來,西方以實驗為基礎的現代科技體系引領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生命科學的發展與創新,尤其是數量與分子遺傳學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傳統農業的發展與變革。我國用了近半個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斷努力進步與創新,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盡管我國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1億t多,增加到5。9億t,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人口增長。

  3農業科學技術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3。1穩定發展農業生產

  農業發展是“三農”建設的基礎,而科技創新更是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創新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特征,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創新,徹底改變了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到現代化農業工程——超高產作物選育、現代化的畜禽育種技術、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重大工程等,通過高科技手段不僅使得農業生產環境和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更提高了對環境的適應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胺N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古人總結出的一句老話,從中反應出了優良品種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學爆發式發展的推動下,尤其是經典數量遺傳學與分子遺傳學相結合促成了現代化的作物、畜禽選育技術。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測序技術的出現,不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產相關候選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在作物、畜禽育種領域的應用大大縮短了世代間隔、加快遺傳進展,極大地降低了育種成本。而應用現代技術進行抗病、抗逆育種,使得自然環境較惡劣的地區進行農業生產成為可能。被譽為我國農業戰線上的“兩彈一星”——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更是應用現代化農業科技手段,在黨和各級政府協同努力下重點針對鹽堿障礙耕地淡水匱乏問題,改善種植結構,改良工程和農藝措施,選育耐鹽抗旱新品種,綜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資源對這一飽受旱澇、鹽堿和風沙危害的地區開展大規模的綜合治理和開發。其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不可估量,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中起到了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3。2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是農業生產方式,如何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功能,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城鎮化進程是黨和政府始終關心的問題。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約化和規;洜I的需要,而城鎮化的進程使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離開世代耕作的土地進城務工,而留守農戶身兼數業,無心種田。這些歸根結底是傳統勞作方式生產效率低下,不能為勞動者帶來切實的利益。農業產業化,這一生產方式的轉變應時而生,體現了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僅能夠推動農村經濟和生活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是農民增收和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產業結構的優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和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都為這一進程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用現代化的工業理念來規劃農業生產,通過土地集約經營,不僅可以加速農業科技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更能加速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業科技園區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它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征,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和推廣中發揮重要作用。農產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擾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一大難題。隨著我國農產品“七區二十三帶”布局的完成,現代化的農產品收儲、加工、運輸技術為“減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4結論

  我國新農村建設正在進入新的階段,黨和政府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促進農村社會結構轉型和城鄉發展。這一過程中顯現出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效率低下、糧食和食品安全及農產品流通和市場建設問題亟待解決。借助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穩定快速地發展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緩解糧食和食品安全問題,使農業經濟發展,農民致富,“農業、農村、農民”3者共同協調發展,才能縮小城鄉差距,達到共同富裕。

農業發展論文9

  一、都市農業及其相關概念

  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臨近都市以及都市輻射區域內的傳統農業,受城市發展理念、發展形態和產業特征的影響,借助城市化發展成果,利用城市提供的生產要素和市場,依托城市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在發展方式、內涵和目標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轉變且形成了獨有的特征,在服務城市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一)概念界定

  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青鹿四郎在《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都市農業”的概念。他認為,都市農業是“與城區內的各功能區域或圍繞在城市周邊的特殊形態的農業,與城市功能相互依存和影響,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畜牧水產養殖等集約化、專業化生產復合經營,面積大多為城市面積的2-3倍”。聯合國糧農組織將“都市農業”定義為在城市及周邊,充分利用耕地、山地、水面等資源,開展種養殖業等生產經營活動,為城市提供鮮活農產品、生態、旅游等產品的現代農業。目前,多數學者都認為,都市農業是在大都市中心及邊緣區域,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和設施裝備,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核心,以滿足市民多種需求為目的,融生產、生活、生態、科學、教育和文化于一體,為城市提供良好服務及產品的新型農業發展形式。

  (二)功能特點

  都市農業不僅為城市提供糧肉蛋奶、花卉蔬果等有形產品,還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和農事體驗等服務性產品,具有生產保障、生活供給、生態建設、休閑農業、科教文化、出口創收、就業增收等多種功能,呈現城鄉區域聯動、生產經營一體、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復合的特征,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高效性[1]。

 。ㄈ┎季痔卣

  都市農業不僅分布在城市之中和城郊,也分布在城市之間和遠郊以至更廣泛的區域,其形態往往呈塊狀或片狀,表現為“城中有田”“田中有城”“城田相融”,農業地帶成為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形態來說,既有分布在城市內部的以景觀農業為主的插花狀、鑲嵌型都市農業;又有分布于若干緊密聯系的大中小城市之間,將都市和農村連為一體,以提供園藝產品為主的蛛網式都市農業;還有分布于交通干道沿線,物流條件完備、市場聯系便捷、服務設施配套,以批發市場和農業服務業為主的條帶狀都市農業。

  (四)產業體系

  各國各地區都市農業的產業結構不盡相同?傮w來看,都市農業常常表現為一、二、三產相銜接、產加銷一體化、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特征。其產業主要包括:1、都市園藝業。通過現代化的園藝生產基地和生產中心,生產應季和超時令的蔬菜瓜果與優質花卉,豐富產品供給,美化居民生活,繁榮城鄉市場。2、都市養殖業。以技術水平高、投資密度大的高效和特種養殖為主,在為居民提供肉、蛋、奶、毛皮、野味、藥材等消費品的同時,提供休閑垂釣、寵物飼養與觀賞等服務,改善居民生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3、都市農產品加工業。依托城市的人才、資金和技術,進行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滿足市場需要,提高產品附加值。4、都市休閑旅游業。把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旅游業結合起來,使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滲透,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5、都市農業服務業。圍繞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信息、技術、裝備以及人才和教育培訓等服務,通過建立物流基地、運輸中心、批發市場等,為城市間、城市內以及城鄉間提供物流服務,提升種、養、加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二、國外都市農業的發展

  都市農業始于1919年德國創造的“市民農園”。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已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一)發達國家都市農業的特點

  美國的都市農業成熟于1970年左右,形式以市民農園為主。市民農園的經營者和城市居民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形成利益共同體,通過打造穩固的銷售渠道,為周邊市民提供質優價廉的農產品,最終實現雙贏。這種類型的都市農業強調其經濟和生態功能。以現代化、集約化、低成本、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不斷減少各類農資及人工投入,采用科學的管理技術和理念,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收益。此外,美國農業的物流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發達,全國龐大的運輸網絡、完備的機械化和自動化儲運設備為都市區農產品運輸提供了基礎,市場網絡遍及全美,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支持。德國都市農業以市民農園類型為主,經歷了由單一食物供給向生產、耕作體驗等多功能的轉變。中小城鎮的市民農園生產者達83萬戶,總面積3萬hm2左右,其主要分布在中小城鎮周邊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以及居民私有土地上。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合作組織,負責糧食、蔬菜、瓜果等種養經營,使廣大市民參與農業生產,享受農耕文化的樂趣,滿足人們向往自然、回歸自然、獲得安全又富含生活情趣的勞動成果的需要。同時,德國政府于20xx年頒布了《聯邦市民農園法》,20xx年頒布了《關于市民農園解約賠償管理條例》等法規,確立了都市農業的地位,明確市民農園的發展模式,并對其予以扶持。政府規定,承包人要與政府簽訂約30年的合同,市民農園不以經營為目的,政府對其生產活動不加干涉,但規定其產品不能出售,承包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轉讓。荷蘭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土地資源非常稀缺,大都市區域土地比一般地區更加稀缺,實現都市農業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成為荷蘭都市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導向。荷蘭都市農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發展工廠化農業。園藝業和奶牛業是荷蘭都市農業的主導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走高投入、高產出的路徑,大力發展設施精細農業,通過實現都市農業的工廠化、專業化、自動化,提高土地產出率。二是注重可持續發展。不以產量最大化為目標,而是重視農業與環境、自然的協調發展,重視農業的社會功能,提出和推行農業的“綠色生產力”理念,增強“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生產力。日本都市農業形成于戰后經濟高漲期。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土地稅收制度,使市區保留了部分耕地,成為都市農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和重要載體。其主要特點:一是分布形態呈現點狀和片狀。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和中京三大都市圈內,呈5hm2以下的點狀和10hm2以上面積的片狀分布。二是食品生產、農業增收和生態保護功能兼顧。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逐漸淘汰了效益低、成本高的農業產業,大量發展綠色、保健食品,提高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也充分保障了各類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三是生產裝備現代化。通過小型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設施,蔬菜等農產品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操作,其中80%的蔬菜與園藝產品實現了現代化栽培,商品率超過90%。四是觀光休閑農業已經成為都市農業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市民農園、科學教育園地和多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展覽,挖掘農業蘊含的文化資源;建設供游客住宿、休閑體驗的“故鄉之家”“農家別墅”等,有效利用農村環境資源。五是以立法的方式,加強對都市農業的保護。日本政府于1961年、1966年分別出臺了《農業基本法》《日本蔬菜生產上市安定法》,支持果蔬、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1974年的《生產綠地法》,將城市土地區分為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并提出農業用地的保護辦法。

 。ǘ┌l達國家發展都市農業的經驗與啟示

  1、政府大力支持和規范管理。各國政府都在基礎設施建設、稅收、投融資、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對都市農業的發展予以支持;同時,在農業土地、產品質量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實施了有效的管控。

  2、先進科學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目前,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不再過度依賴化肥、農藥、機械等的高投入來提高效益,而是轉為主要依靠生物科技、信息技術、設施農業等先進措施獲得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環保的產業目標。

  3、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在強化產品、效益和促進就業的同時,逐步豐富和完善生態、觀光、休閑、娛樂、文化和農耕體驗等功能,已經成為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4、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既是都市農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2]。都市農業是一個完整的產業,包含生產要素供給、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產業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特征日益明顯。

  5、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不同區域人才、技術、資金、市場條件不同,都市農業的發展也不盡相同[3]。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都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特點,科學規劃、有序發展,從而呈現出特色各異、互競互促的發展格局和良好態勢。

  三、我國都市農業的總體狀況

 。ㄒ唬┌l展現狀

  經過近20年的'實踐,我國都市農業發展迅速,成效明顯,呈現出如下特點。

  1、農產品供給能力逐步增強。各省、區、市堅持把提升菜籃子產品保障能力作為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任務,加強生產基地建設、促進產銷銜接、完善物流體系、強化質量監管,確保城鎮居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例如武漢市通過實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提升“菜籃子”產品生產能力,淡水產品和蔬菜自給率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位。

  2、優質生產要素不斷匯聚。充分利用大中型城市資金充裕、技術先進、人力資源豐富等優勢,加大各類政策傾斜和財政投入力度,積極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都市農業聚集,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北京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技術、人力資源等優勢,重點發展種業,著力打造“種業之都”,初步確立了以全國種業科技創新中心、全國及世界種業企業聚集中心、全國種業交易交流中心為核心的“三中心一平臺”地位。

  3、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各地區把都市農業作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整體規劃統籌考量,有效夯實了農業發展的基礎,顯著提升了農業產業化和服務社會化水平,促進了城鄉融合、協調發展。為加快推進符合國際化大城市配套的現代農業,上海先后制定多項行業規劃,提出統籌城鄉、經濟、文化、區位協調發展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產業發展、勞動就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政策體系。

  4、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各地通過土地流轉、勞動培訓、資金支持、政策投入等試點探索,不斷增強都市農業發展活力。成都通過試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多種類型的規;洜I模式,讓農民過上了“拿著產權收租金、坐在門口搞經營、進入園區掙工資”的好日子;廣州通過實施“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年均培訓農業勞動者1、1萬多人次,使當地99%的農民獲得了綠色證書。

  5、理論探索不斷深化。各地在積極開展都市農業實踐探索的同時,有關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化。20xx年,農業部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都市農業北方重點實驗室和南方重點實驗室,為國內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政策支持、技術保障和人才儲備;中國農學會成立了都市農業與休閑農業分會,通過組織召開全國性都市農業學術會議,加強國內都市農業理論交流;北京、湖北等地成立了都市農業研究院和規劃設計院等機構;武漢市創辦了都市農業?途W站;西安舉辦了全國都市農業發展論壇,了有12個城市參與的《發展都市農業西安宣言》。

 。ǘ┲饕J

  各地在推進都市農業建設過程中,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出了各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

  1、北京的圈層發展模式。北京將都市農業總體空間布局確定為五個發展圈層。一是中心區域的展示型農業。發展以農產品展示交易為主要內容的景觀農業和會展農業[4]。二是郊區景觀農業,重點發展綠化農業、休閑農業、田園農業和科普農業,美化城市環境。三是優質高效型農業。配合觀光農業,重點發展設施農業、規;瘍炠|種養殖業。四是郊區、山區生態休閑型農業。主要發展環境依托型、資源節約型的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促進生態農業旅游快速發展。五是環京合作型農業。發展合作農業、訂單農業、外向農業和服務農業,通過優勢互補,輻射和帶動北京周邊區域現代農業發展。

  2、深圳的園區型發展模式。深圳把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推進都市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建設了一批具有產品生產、科普教育、觀光休閑和農事體驗功能的農業園區,打造都市農業發展的要素集聚平臺,實現由傳統都市農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現代都市農業的轉變。

  3、上海的網絡式發展模式。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上海都市農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五區十帶”網狀空間發展格局。“五區”即崇明、長興和橫沙三島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片區,杭州灣北岸糧菜及特色瓜果生產片區,黃浦江上游以水稻、水產養殖和水生經濟作物為主的“三水”農業片區,滬北遠郊菜糧設施化生產片區以及以蔬菜、瓜果、經濟果林和水稻生產有機組合的環城都市田園農業發展片區!笆畮А笔侵甘兄行耐ㄍ10個區縣快速干道兩側的都市農業展示示范帶。

 。ㄈ┩怀鰡栴}

  1、我國都市農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對都市農業的認識有待提升。總體上,大家對都市農業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對其功能作用的理解還存在片面性。比如,《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xx-20xx)》中提出在東部沿海先導農業區、大城市郊區多功能農業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但未明確我國都市農業的功能及在現代農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導致部分地區過于重視非農產業,都市農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忽視,部分城市過分依賴全國大市場、大流通來解決自身農產品供應和銷售問題,沒有充分認識本地都市農業在農產品供給、生態改良、促進就業等方面的功能。

  2、都市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日益加劇。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耕地面積減少趨勢不可避免,農業勞動力、資本加速向城市及二三產業轉移,未來“在哪種地、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將日益突出。另外,近幾年社會資本進入都市農業速度較快,但他們進入的主要是設施農業、規模養殖業和休閑農業,而畜牧養殖、觀光休閑等所需的用地指標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滿足,而且還造成了都市農業經營的籌資困難。比如在上海,目前冷庫、辦公用房、休閑農業設施的臨建時效僅有3年,固定資產形成難度大,難以獲得融資。

  3、都市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強。近年來,為加快都市農業發展,各地創新體制機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但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勞動力培訓等方面,對都市農業的傾斜力度有限。南昌設施蔬菜生產中勞動力成本占60%,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急需在先進技術研發推廣、生產補貼、農業保險等方面獲得更多支持[5];成都地區大部分農產品的供應主體還是分散化經營的農民,規模小,實力弱,推進規;洜I的相關扶植政策有待創新。

  (四)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都市農業也將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而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1、主要功能轉型提升。隨著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作為城市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都市農業,其功能定位也將有別于傳統農業而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提升經濟功能。通過合理布局,保障居民糧食、蔬菜、肉、蛋、奶等基本農產品供給,同時為其它產業提供優質充分的原材料,為工業化發展提供保障。二是強化社會功能。隨著城市擴大、人口增加,城市在穩定市場供應、優化社會管理方面的需求日增,都市農業在吸納就業、農民增收、科學普及、人才培訓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功能將更加凸顯。三是完善文化功能。除了承繼農耕文化,都市農業還有利于培育市民的孝親文化、節儉文化和勤勞文化觀念,使先進文化在城市郊區推廣,傳統文化在市民心中扎根,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與融合。四是突出生態功能。都市農業創造的生態系統,能夠為城市提供優質空氣,調節小氣候,給市民提供旅游、休閑、教育和鍛煉的場所,有利于改善市民的居住和休憩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培育市民的生態觀念。

  2、多種產業相互融合!叭诤弦划a,做強二產,拓展三產”將是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趨勢。通過創新農業生產要素構成,優化資源配置利用,推動都市農業加快在第一產業內部融合、向第二產業有效延伸、與第三產業緊密結合,朝著產業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通過合理規劃、精心設計,圍繞“從田頭到餐桌”“從產品到商品”“從生產到生活”的營銷脈絡,有效整合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使不同產業合理匹配與有機銜接,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產業內部收益率。比如推行糧食種植業、花卉園藝業和畜牧養殖業緊密結合的農牧一體化循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或者建設養殖—屠宰—副產物精深加工相配套、一二三產有機銜接的新型產業鏈模式,實現基礎設施共享化、要素資源集約化、產業效益內部化,克服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確保都市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3、經營管理不斷創新。從發展趨勢看,我國都市農業將呈現以農戶和各類企業為主體,以農村集體為補充的新格局。各類經營主體的自我發展和競爭合作,將進一步改善都市農業產業結構和發展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隨著返鄉農民組建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農業經營組織日益增多,工商資本快速進入農業領域,都市農業經營主體和資本投入多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外部觀念、信息、資金、技術和人才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日趨深入,農業生產組織的企業化、規;⒁惑w化特征日益凸顯,經營管理的設施化、信息化、標準化水準日益提高,品牌推廣的指向性和物流配送的精細化程度顯著提高[6]。一系列的變化和創新,將使都市農業與城市共同進步,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推動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發展都市農業是“四化”同步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結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認真做好以下工作,推動都市農業平穩健康發展。

 。ㄒ唬┩晟普叻ㄒ,強化都市農業支持保障

  出臺有針對性的都市農業發展政策,在《農業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規基礎上,制定和完善與都市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修改完善《預算法》,進一步明確鄉村公共產品在財政預算支出中的地位,擴大公共財政對鄉村公共服務的支持,開辟和擴大都市農業發展的財政補貼。修訂完善工商、稅收、衛生等方面的制度規章,對都市農業經營者在企業注冊登記、經營稅收減免、銀行貸款等方面予以優惠,創設更加有利于保護和支持都市農業發展的法律和制度環境。

  (二)科學編制規劃,引導都市農業有序發展

  組織編制全國性、區域性都市農業發展規劃,形成上下銜接、相互配套的規劃體系,明確不同區域都市農業發展的目標與重點,引導都市農業合理布局,優化結構,提升質量。完善現行的城市規劃法和管理辦法,在城市規劃體系中增加都市農業的內容,將都市農業土地開發納入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完善設施農業、畜牧業、漁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用地優惠政策。建立城市保護性生產綠地制度,轉變國內城市綠地單一的綠化和生態功能,通過經營各類形態的都市農業,強化綠地的農業生產和農事體驗等功能。

  (三)優化投資機制,增強都市農業發展動力

  優化都市農業投融資體制機制,激發各類投資主體的積極性。按照各地都市農業的特點和任務目標制定差異化的投資支持政策,重點加強農田基礎設施、科技研發推廣、市場流通設施及公共服務體系等領域的投入。拓寬融資渠道,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破解都市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發揮金融在都市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引導、調控、支持和保障功能,支持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人才培育,吸引和鼓勵各類資本有序進入都市農業相關領域,促進都市農業轉型升級。

  (四)明確任務目標,提升都市農業供給能力

  立足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將糧食生產、“菜籃子”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等作為都市農業建設的重點目標。在城市周邊,要從保生態、保安全的角度,穩固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供應水平;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合理劃定園藝產品和畜產品生產區域,逐步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現代化水平,提升都市農業“菜籃子”生產的綜合能力和質量水平;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和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改善宏觀調控,確保農產品產銷平穩和市場穩定。

  (五)加快主體培育,夯實都市農業發展基礎

  按照都市農業規;、標準化、集約化、優質化的要求,培育一批適應都市農業發展需要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培育有實力的農業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社、現代家庭農場,發展一批有資金、技術、管理和產業優勢的都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現代化的經營主體引領都市農業轉型升級。大力開展生產技術、質量管理、經營服務、品牌營銷、信息能力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培訓,提升都市農業經營者的素質水平。

 。└愫没A建設,健全都市農業市場體系

  建立健全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抓好產銷銜接和聯防聯控,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健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暢通連接城鄉的道路運輸體系和市場網絡,提高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的流通效率;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整合信息資源,建立起資源豐富、信息面廣、輻射力強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信息服務水平,為管理者、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及時有效的實用技術、農業投資、產品供求等信息。

  (七)加強宣傳交流,凝聚都市農業發展力量

  加強都市農業宣傳教育,使都市農業生產者樹立起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經營理念;重視都市農業的形象策劃與宣傳,打造都市農業知名品牌;舉辦各類展會活動,推介都市農業優質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分享都市農業建設經驗,開展產業與市場等多領域合作;引進現念、先進技術、品種和裝備,提升都市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支持多種類型經營主體發展,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都市農業建設,加快都市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農業發展論文10

  摘 要:眾所周知,農業生產面臨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農業一旦遭受重大風險,將嚴重影響農民的正常收入。因此有必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來規避和分散風險。但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尚處于初步階段,本文基于我國當前農業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保險;存在問題;對策

  一、農業保險的重要作用

  1.農業保險對農民個人的影響。農業保險可以使投保農戶在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災害后及時得到經濟補償,農業保險可以通過轉移和分散風險,以賠償支付的方式保障農民生活的相對穩定。

  2.農業保險對農村經濟的影響。農業保險有助于保障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它可以使大額的不可控的農業風險損失,轉化為小額的固定和可控的的農業保險費的繳納。

  3.農業保險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波動是引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因素,對于人口眾多的中國,更關乎社會的穩定。因而農業保險在直接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健康穩定發展的同時,也間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同時,農業保險的介入將使農業生產能夠正常進行,會使農產品的供求狀況平衡,進而影響社會其他階層人們的正常生活。

  二、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和供給不足。一方面,農民的收入水平低無法支付較高的保險費用,農民的保險意識薄弱,農業的分散化經營也影響了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加之農民對政府救濟的過度依賴又降低了保險需求。另一方面,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較低難以支撐起農業保險的商業運作,農業保險的收益率低甚至負收益使得眾多商業保險公司紛紛推出農業保險市場。

  2.國家扶持力度不夠, 農業保險體系不完善。一是缺乏農業保險方面的法律法規。我國長期以來沒有針對農業保險的專門立法和相關條款,也沒有明確農業保險的政策性保險的性質。二農業保險缺乏財政支持。一方面農民因收入水平的局限,無力支付昂貴的農業保險費用,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因高賠償率而喪失經營農業保險的積極性,這使得我國農業保險陷于兩難境地。

  3.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金短缺、技術薄弱、人才匱乏的矛盾。農業保險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特別是在資金方面的資助,但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農業保險將面臨資金不足的矛盾。與此同時,我國目前農業保險在理論研究上也相對滯后,在實踐中發展緩慢。更重要的是,我國保險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一直處于保險人才奇缺的現狀。

  4.我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機制尚未成熟。巨大的災害給農業帶來巨大的損失,而農業保險往往難以承擔,一般都需要再保險來分散風險。而我國的農業再保險仍處于發展探索階段,經營再保險業務的主體較少,且操作較不規范,與農業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因此存在使得風險過度集中在保險經營主體一身。

  三、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對策

  1.激勵農民保險現實需求。一是政府應給予農民保費補貼。由于農業保險帶有正的外部性,農業保險費用由農民全部承擔不盡合理,政府可以將農產品出口補貼、農業生產性補貼等的一部分,轉移到農業保險補貼,降低農民投保的成本。二是加大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保險公司尤其是各級政府部門應采取多種形式如講座、電視、廣播等, 加大宣傳力度, 讓農民了解農業保險的意義、作用, 懂得投保、索賠、防災防損等保險知識, 充分意識到保險能夠分散風險、分攤損失。

  2.增加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一方面,要開展多元化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形成以國家農業保險公司的宏觀調控引導農業保險發展方向, 以各省農業保險公司的區域性管理為業務主導, 以縣鄉兩級的農業保險合作社為經營主體的健全的組織體系。另一方面,轉變經營觀念, 加強農業保險產品創新力度。商業保險公司要轉變觀念, 在產品上創新, 在服務上創新, 在銷售渠道上創新, 不斷擴大保險產品的覆蓋面。

  3.健全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首先,要依法明確農業保險的性質和地位,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業保險制度中的職能與作用,確立國家的投入和政策保護措施,如稅收優惠、保費補貼等,避免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的隨意性,或因財政困難而忽視農業保險的支持。其次,明確規范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參與主體、受益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此外,對農民的投保方式,農業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設立程序、經營范圍、保險金額的確定、賠償辦法、等也要給予制度保證。

  4.建立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國家可以利用再保險體系支持農業保險發展,以財政補貼支持農業保險部分費用和經營虧損。再保險體系的建立,可提高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引導經營重點、費率厘定, 增強經營主體的內控制度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我國的再保險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應該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完善業務數據系統,加強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為完全的商業再保險

農業發展論文11

  農村經濟發展在國際上的任何國家和地區,均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國家所面臨的農村經濟發展上的阻礙也不盡相同,但各個國家研究農村經濟發展的道路大體可分為三點,即農村與農民以及農業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我們常常談論的“三農”問題。在國際領域中,三農問題存在的方式有著較大的區別,原因在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所產生的差別,或不同國家領土方面因素的制約造成的。在我國,由于領土面積較廣,因此“三農”問題獨具特色,只有搞好“三農”問題,才能對農村的經濟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對我國自身的“三農”問題進行研究,了解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并針對在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給予一定的可行性建議。

  在中國,從古至今,均十分注重農業經濟發展。在古代,農業所占得比重更是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對于農業問題的研究,我國有著較為深遠的歷史。直至今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革開放,農業逐漸縮水,在農村的務農人員已經逐漸減少。但農業所占國家整體產業的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仍然有著很大的比重。據相關報道顯示,我國農村人口的比例是韓國、日本等國家的6倍以上。這樣大的比例令國家xx必須把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提到一定的戰略高度。只有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才能夠帶動社會的進步,從根本上提升國民經濟。

  在過去,我國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在于土地的歸屬問題。二十世紀時的中國,地主橫行,貧農受地主壓榨,難以維持生計,導致農業問題較為嚴峻。自新中國成立,實行了土地改革,取消了地主制度,令每位農民都得到了土地,從而解決了上個世紀農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土地。時至今日,我國農業又面臨了新的問題,即農村閑置人口過多,導致有效勞動力的浪費以及就業問題等等。過多的閑置人口,導致農村人口的平均GDP難以快速提升,整體的生活水平始終處于停滯不前的較低水平。我國政府對此現象極為重視,并作出了一些列的舉措,鼓勵農村閑置人員進城務工,并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扶持力度,積極領導農民建設自己的家園,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創建特色經濟體制等。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實現我國所有農村都達到小康水平,仍然有著許多嚴峻的問題存在,任重道遠。

  我國的農村、農業以及農民這三者之間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可分為以下幾點:1、農村人口由于閑置過多,社會進步較為緩慢,創新思維較為匱乏,導致人均收入極為低下。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物質需求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逐漸提高,物質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均有著不錯的提升,但農村卻由于經濟落后的原因,無法跟上城市物質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的腳步,從而導致城鄉人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所享受的物質水平以及精神文明越拉越大。這種現象十分不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提升。從而導致了較為嚴峻的“三農”問題發生。2、自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經濟水平發展迅猛,各種非農業產業不斷崛起,迅速發展,令我國的城市整體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交通逐漸發達,服務行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增多,醫療衛生逐漸與世界接軌,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農村由于發展較為緩慢,交通與城市相比不夠發達,農村醫療環境的惡劣以及農村服務行業的缺失,導致農村的整體服務水平以及所享受的資源與城市難以比擬。從而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有進一步的拉大。

  面對我國當前如此嚴峻的“三農”問題,只有進行有效地農業經濟改革,才能夠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穩步發展,從而達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目的,全民達到小康水平。

  1、貫徹落實農村的土地改革,進行規范化管理。令我國農村的土地歸屬清晰化、明確化。在我國現有的有關農村土地的法律條款中,仍存在許多漏洞,這種不夠健全的法律體系導致在農民與農民之間進行土地轉讓交易時,產生了許多摩擦和矛盾,令土地擁有者的自身財產受到侵犯。對于擁有土地的農民,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以及規章制度,維護其土地有所權,令土地擁有者能夠有效地在一定條件下保護自身的切身利益。這種法律制度上的完善,會大大減少由于農民之間土地轉讓時產生的矛盾,從而爭取保證每位農民的利益都不受到侵犯。與此同時,加大對農村人口的扶持政策,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令每位農民能夠在解決溫飽問題的情況下得到生活上的穩定。

  2、對農村戶口進行完善和改革。我國目前所實施的戶籍制度存在著許多弊端,由于不同地區的戶籍所享受的待遇不盡相同,致使人們盲目追求對自身有利地域的戶籍,從而出現戶籍的遺漏和假戶籍的出現。我國的這種現象十分嚴峻,其他國家基本看不到這種現象。這種戶籍制度上的弊端嚴重阻礙了我國對于人口的劃分,從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許多人口流動方面的問題。導致農村人口不明的流失以及黑戶的出現。只有對這種制度進行改進,將戶籍和利益徹底斷離,才能解決農村人口流動所產生的問題。

  3、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的服務行業,提升農村的醫療上水平,從大的方面,提高農村的整體生活水平以及保障。農業人口的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有著一定的差距,衛生水平也較為底下,導致農村人口疾病的發生率較城市人口多,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農村人口得經濟負擔。只有將農村人口的衛生水平進行提高,并完善農村的整體生活水平,才能夠令農民得到更好的保障,爭取做到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保障達到一致。

  4、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農村文化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從根本入手,提高農村的整體文化水平。并在此期間,加大農村城市化,從而實現我國走城鎮化得宏觀戰略。

農業發展論文12

  摘要: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見證了很多的科學技術帶來的有益之處,不論是在計算機的發明和各種軟件的開發,都給社會經濟帶來了特別大的效益。區域的農業經濟還是要靠農業的科技進步來推動發展,在我國古代的農業因為工具的局限性,糧食的產量和付出的勞動力都較弱,直到20世紀的80年代隨著我國政策重視農業發展以來,有了播種機、雜交種子、農藥化肥、大鵬培植等科學化的專業種植技術?萍嫉倪M步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推動了區域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自進入21世紀以來,高科技的不斷進步給農業經濟帶來了更高的收入,給農民也帶來了更好的生活條件。

  關鍵詞:農業;科技進步;發展;農業經濟

  在科學進步發展的今天,農業科技已經完全的滲透到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緩解農業生產環境壓力和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科技的進步已經成為現在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和有著決定性的因素。

  1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從過去的幾十年到現在,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是很讓人震驚的,我國從最初的溫飽難以維持慢慢發展到人工雜交的技術研究成功,干旱地區的人工降雨,大區域的飛機噴灑農藥,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耕種方式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從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來勞作,發展到半機械化農業,發展到現在部分區域實現全機械化農業,這些進步全部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發展,可以說農業科技的進步可以直接影響到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和我國勞動農民的生活水平。

  2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制約因素

  其實在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的現在,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還不夠廣泛,因為我國的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農業科技的進步不夠了解,受我國農業傳統文化和傳統種植經驗的限制,在我國的部分地區農民不愿意接受新的農業技術改革。在目前我國農村存在著進城務工的潮流,這樣農民就幾乎沒有時間來研究農業科技的發展。在我國農業科技上研究的人員現在越來越少,現在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發展需要,年輕一代的人們更加關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來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標,加上農村的孩子進入大學之后家人不能正確的理解農業科技的這一專業,往往不會選擇。

  3農業科技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

  其實農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發展行業,國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水平又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視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加大宣傳力度。需要挖掘農業科學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學開設農業科技相關專業課程,提高農業科技相關職業人員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中。同時更要重視農業科技人員研發出來的成果,可以設立相關的可研證書和一些物質上的獎勵,給一些優秀的科研項目給予支持,讓其可以成功的實踐應用到我國農民的農作中。相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一定會日益精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一定會迅速的發展起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個檔次。在我們的區域農業發展中一定要深化農民的創新意識,才能推進農村體制的創新,要不斷創新才會有新的發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發現新的領域,農業科技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農業發展中不僅僅是對自然作物耕種和管理上的一個改變,也包括對農業耕種體制上的一個改革。我國自古以來都偏向于傳統的“小農模式”,這種模式隨著現在時代的進步是需要進行優化和改進的,想要改變這一狀況,可以讓專業的人士測試土質來確定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來進行大批量的種植,這樣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這樣農民的收入也會增加,區域農業水平也就會上升,新的體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臨創新改變,為農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4結語

  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已經極大的促進了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早我國歷史發展的農業潮流中,區域農業的經濟發展必須由農業科技的進步來促進。再看農業科技的發展對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時,應該看到如何利用農業科技的進步來帶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道路,這不僅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國農業產值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對農業科技的知識普及上,可以為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打下一個良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剛.中部區域農村經濟發展金融支撐機制及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xx.

農業發展論文13

  環境問題已經逐漸的演變為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涉及到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以往我國工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是將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的,為了能夠使得工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農業等相關的領域其實都是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的,但是現在,以往我國工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逐漸的演變為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主要阻礙性因素,為了能夠使得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的基礎地位得到鞏固,使得我國各個行業中的相關企業逐漸的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就需要使得農業生態環境污染這個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

  1.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呈現出來的相互關系

  1.1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農業生態環境其實是人類生態和農業經濟發展進程得以向前推進的基礎,能夠在農業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性作用。

  1.2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夠為農業生態環境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證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基本要求中的一個,指代的是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提出的要求,又不會使得后代人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提出的要求受到負面影響。

  2.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作用進行分析

  2.1使得農業占據的基礎地位得到鞏固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使用到的模式一直以來都是農業支持工業的發展,工業得到發展之后反哺農業這樣一種模式,工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是一定需要得到農業的支持的,假如說缺少了農業這一個基礎,工作發展的持久性想要得到保證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了。所以在我國各個領域中的相關人士予以三農問題充分的重視情況之下,一定要為農業生產環境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提供充分的支持。現階段我國提倡的是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但是想要解決三農問題是需要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基礎的,從而就能夠使得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的基礎性地位得到鞏固。

  2.2能夠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性作用

  三農問題長時間以來都是我國農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涉及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三農問題也是能夠從直接的層面上對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速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的,因此現階段我國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都在致力于找尋到一種能夠使得三農問題得到解決的有效的方法。三農問題涉及到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農民增收,想要使得農民獲得的經濟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是需要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基礎的。在農民的收入增長之后就能夠更為積極的參與到農業生態環境改善活動中去,從而就能夠在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性作用,這樣就逐漸的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三農問題從本質的層面上得到解決。

  3.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以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使用到的措施

  要想從根本的層面上使得農業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促使農業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就需要依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農業生產方式。比方說黃土高原以及南方丘陵等水土流失問題比較嚴重的地方,就應當科學合理的選擇農業生產方式,適合開展農業就開展農業,適合開展林業就開展林業,科學合理的對耕地資源加以利用,這樣做既能夠使得經濟層面上的需求得到滿足,也不會加劇本就十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此外在北方土地荒漠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區,不適合過度開展農業的地方是可以發展耐寒性比較強的林業的。重視出來的樹林不單單能夠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也是可以為農民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效益的,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這種措施的有效性是比較強的。

  4.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呈現出來的關系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只有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好才能夠促進我國農業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在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這個目標的基礎上能夠更好的增強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力度。所以,要想使得農業經濟得到發展就需哦啊對生態資源展開保護,也需要使得資源的利用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農業發展論文14

 。摘要]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對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對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對應的管理措施,對實際工作的創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形勢下;農業經濟;農業生產方式;創新思考

  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工作創新進行作為農村事業創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農民現代化經濟發展思想滯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等因素影響導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由于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體系構建基礎比較薄弱,農業發展結構和規模與現代化農業市場發展需求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當前農村大部分種植戶對于農業資源利用忽視了二次價值的開發,導致大量資源擱置浪費,且農戶未能夠站在長遠發展基礎上積極地運用現代化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的工作效率,仍然是停留在原先的農業生產層面上,嚴重限制了農業經濟發展。

  1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分析

  1.1農業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先天發展存在嚴重不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我國這個發展中國家來講,農業經濟發展對于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我國在大力促進農業經濟創新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則是我國農業發展向著產業化、市場化轉化過程中,以及最終實現農業經濟廣闊發展的基礎上,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呈現出較弱的發展趨勢,給后來農業經濟的創新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阻力。且本身農業經濟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再加上我國在強化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投入機制不健全,導致農業經濟生產經營和管理控制遇到了很大問題,主要表現是農業經濟發展資金投入比較低下、農業經濟風險控制和抵抗能力比較低下,造成我國農業經濟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問題,那么整體上農業經濟發展的體制將會很難抵抗風險,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很大沖擊。而我國農業經濟恢復到正常的發展程度上,則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所以我國農業經濟先天發展不足再加上后天投入機制不健全,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整體上呈現出緩慢的發展趨勢。

  1.2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相對比較落后

  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認識到與農業經濟發展聯系非常密切的是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生產方式對農業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且農業生產是否先進、現代化機械設備應用程度高低直接影響了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就這一方面而言,當前我國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農業生產方式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則是農業生產市場化方式、現代化方式比較落后,農業發展的總體生產技術含量比較低,在立足于市場化基礎上的規模化發展水平比較低下。尤其是,我國分布在西北地區或者西南山區的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生產方式基本上還是依靠勞動力,而對于現代化生產機械設備的應用率還是比較低,這樣不但造成了農業經濟勞動生產率低下,而且導致在適應農業經濟市場大批量生產發展過程中,無法取得最優化投入產出效應,給我國農業市場經濟競爭效應的良好獲得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整體創新發展。

  1.3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如果說農業生產方式是決定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原因,那么農業資源存在及利用則是決定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主要是如果沒有農業資源,農業經濟將無法實現充足的發展,農業經濟是否能夠創新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資源的利用率,以及農業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但是,就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資源利用而言,能夠發現我國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由于長期采用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對農業資源的利用率低,導致了大量的農業經濟資源浪費。而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新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新發展,就必須要從農業資源上著手,強化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在農業資源中的應用水平,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在積極結合農業生產環境的前提下,對農業資源進行創新使用,力圖能夠在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的同時,又能夠促進農業資源利用率提高,為我國農業經濟未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1.4后天農業投入不足

  新形勢下,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切實意識到,既然將農業生產發展當成了經濟發展的一種形式,那么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應該不斷強化對農業經濟的投入,力圖能夠從市場經營管理和發展的角度,通過投入層面為農業經濟發展獲得最大的發展優勢。就當前農業經濟投入,最為主要的是農業經濟穩定發展過程中,資金的充足使用對于農業生產方式創新以及農業資源利用率提高起著關鍵的決定作用,而如果現實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業資源投入存在很大不足,那么將會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惡性循環,制約農業經濟創新發展,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投入和現代化生產技術使用等方面受到了農業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的影響。

  2新形勢下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

  2.1強化農業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新形勢下,在大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強化農業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投入,為農業經濟發展發揮輔助作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向著創新化方向進行。此外,在不斷強化農業經濟基礎設施投入提高的基礎上,能夠積極地對農業科技體制進行改革,不斷創新農業科研體系,強化資金投入,不斷促進農業技術創新研發,力圖促進農業技術發展的產業化,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力度。

  2.2提高農業發展機械化水平

  新形勢下,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關鍵的,這是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的最佳做法。一方面,要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數量和規模,通過建立農業示范區等促使農業機械設備積極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另一方面,積極對農民進行生產機械培訓,不斷提高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運用水平和技術應用力度,力圖促進農民機械化應用和農業機械化應用工作的并駕齊驅。

  2.3促進農民科技水平提升

  新形勢下,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強化科學技術的投入使用,通過科學技術為提高農業經濟生產力水平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例如,不斷強化農業機械設備技術投入,運用科學技術對農業機械進行養護,積極對農民進行現代化科學技術知識培育和宣傳,積極組織農民學習在相應機械設備使用之后,如何進行維修保養,保證科學技術應用實現投入產出效應的最優化實現。

  2.4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新形勢下,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能夠突出我國農業經濟創新和個性化發展,需要大力促進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過程中,我國由于地域遼闊,農業種植的種類比較多,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在實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過程中,一方面要結合對實際情況分析,選擇發展優勢和發展市場比較廣泛的農業;另一方面要能夠積極將特色農業與市場發展相結合,保證產銷相互通合,力圖促使特色農業產品銷售出去,為農業經濟發展發揮作用。

  2.5強化農業經濟發展投入力度

  首先,不斷去強化我國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風險防范,通過政府等各級部門強化農業經濟保險工作的進行,落實農業經濟發展優惠政策;其次,強化農業經濟發展救助補助制度,積極給予農民發展支持和激勵力度,保證農業經濟發展有著充足的群眾動力基礎;最后,農業經濟發展要不斷強化多渠道、多元化農業發展資金投入,最大限度地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投入力度,促進農業經濟的創新發展。

  3結論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作為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促進農業經濟創新發展過程中,能夠在針對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分析前提下,從強化資金投入、強化科學技術水平投入、發展特色農業以及不斷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促進農業經濟向著創新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鳳成.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思路的探討[J].中外企業家,20xx(10Z).

  [2]何永家,徐丹.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探究[J].中國市場,20xx(2):48-49.

 。3]何永家,徐丹.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探究[J].中國市場,20xx(2).

  [4]劉振軍.新形勢下農業科技資源投入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措施探討[J].中國市場,20xx(13).

農業發展論文15

  摘要:本文通過對農業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總結農業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并構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核心目的是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進出口貿易,提高我國經濟運行價值,為現代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狀況;進出口貿易;影響分析

  伴隨農業經濟的發展,其作為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基礎,在我國經濟體系建設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通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可以將全社會的發展作為重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并滿足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需求。但是,結合我國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進出口貿易中存在著一定的限制性問題,影響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在社會運行的背景下,為了實現未來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應該轉變以往的經濟形式,形成集約化的經營管理理念,并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消耗,同時,也應該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農業經濟發展的創新,為現代農業經濟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1.科學研究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在現階段農業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其作為一種創新性、本職性的發展內容,可以將農業經濟發展作為重點,結合農業的創新內容,進行發展道路的規劃。在農業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可以推動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并使經濟形式全球意識形態得到國際認可。因此,在現階段農業經濟運行中,如何盡快實現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同樣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因此,在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中,科學研究成為提高我國進出口貿易質量的基礎,同時也可以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2.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性。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狀況的分析發現,我國農業在近些年發展中,呈現出迅速性的發展特點,但是,在該種背景下,農業經濟在進出口貿易中國所占比例相對薄弱,影響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為改變這種狀況,應該將農業經濟的發展作為重點,結合進出口貿易現狀,進行農業經濟發展狀況的改革,以便有效提高農業經濟的穩定運行。

  3.農業可持續發展現實作用明顯。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經濟運行狀況,在制度構建中,應該構建針對性的發展策略,以便有效改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并逐漸提高我國經濟的貿易水平。雖然我國農業經濟在近幾年取得長足性的發展,但是,整體水平依然相對較低。為了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限制性問題,應該結合進出口貿易的特點,進行優化策略的構建,以保證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1.信息收集不靈活。通過對當前農業經濟運行狀況的分析發現,通過信息化資源的支持,可以實現對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的引導。通過對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狀況的分析,存在著信息指導工作不到位的現象,特別是市場信息統計、數據分析研究中,存在著信息資料較少的現象,最為明顯的信息不明顯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市鄉兩級以及村民之間沒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溝通機制,一些城鄉較容易受到相關農產品的信息影響,但是,對于農民而言,難以獲得農產品市場供應信息,導致信息在農民群體中存在著不流暢的問題。第二,農民與企業之間信息存在斷層問題,在一些農產品龍頭企業發展中,與農民之間很難建立起合作關系,導致農業經濟難以得到有效發展。第三,在信息傳播空間以及實踐確定的過程中,存在著斷層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與市場信息存在著關聯性,嚴重的出現農產品供求失衡的問題。

  2.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例如,在小麥進出口貿易發展狀況分析的過程中,存在好則進出口交易逆差逐漸增加的問題,我國小麥貿易之中,長期以進出口為重點,在20xx年-20xx年小麥出口量大于進口數量,處于順差狀態,在20xx小麥的貿易順差狀態達到最大狀態,之后的每年都處于出口低于進口的貿易狀態,具體結果如表一所示。在20xx年到20xx年進出口量之間的差距逐漸增大,貿易逆差呈現出逐年擴大的現象。但是,在20xx年-20xx年貿易逆差逐漸突出,在20xx-2015年間,逆差逐漸減小。

  3.資金相對短缺在農業經濟運行及發展的背景下,為了提高農業經濟的運行狀況,增強農民收入,應該將資金的獲取作為重點。農業經濟發展中,若缺少經濟投入,會出現經濟結構調整困難的問題,因此,應該逐漸增加農業信貸機制,讓更多農民參與到金融服務管理之中,明確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運行中,大部分銀行信貸政策以及產業結構缺少統一規劃,導致很多鄉鎮、企業以及農戶都線進行發展結構的調整,但是,由于資金相對缺乏,嚴重影響工業經濟的穩定運行。

  三、農業經濟在進出口貿易發展中的優化策略

  1.積極調整我國農業產品進出口結構。在經濟常態運行及發展的背景下,為了逐漸提高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整體水平,應關節和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行產業的調整以及產品策略的優化,并做到以下內容:第一,農業經濟運行中,為了提高農業經濟運行的整體水平,應該逐漸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充分滿足多國家以及多地區的消費需求;第二,在我國農產品加工及時創新中,應該將硬件條件的運用作為重點,對多數農產品進行二次加工以及深加工,滿足農產品進出口的附加值;第三,在地域性農產品發展中,應該積極打造特色化的農產品種植方法,提高生產加工的整體價值,推動產業經濟的發展。

  2.積極開拓我國農產品進出口市場。在社會經濟運行的常態背景下,為了提高我國農業產品進出口的貿易水平,不僅應該調整產品的優化結構,而且也需要進一步開拓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實現農產品多流通、多覆蓋的現象。通常狀況下,在我國農業進出口發展中,應該做到:第一,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促進區域農業產品市場運行的穩定性,消除其他國家的市場份額;第二,深入歐洲農產品市場,通過農業技術的運用,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滿足歐洲農產品市場的運行需求。

  3.提高農業技術創新及資金投入。伴隨農業經濟的運行及發展,為了逐漸提高農業技術的創新價值,應該進一步拓寬農業產業的運行途徑,實現資金的有效運用。首先,在農產品現代化生產法中,應該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整體質量;其次,逐漸擴大農產品的加工技術,采用全新性的生產工藝,提高農業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并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科技化發展;最后,在各地政府運行中,應該增加農用資金的扶持力度,提升農業產品運用以及產品加工的合理性,使農民經濟得到充分性的保障。

  4.提高農產品進出口的風險防范意識。結合農業經濟運行以及發展狀況,在農業經濟運行及發展中,為了提高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應該做到:第一,農產品進出口中,企業需要增強對國際農產品出口風險的認識,并時刻保持警惕狀態;第二,在農產品進出口發展中,應該建立專門性的風險防范機制,并通過對數據收集以及調研工作的確定,規范法律規范,及時獲得從農產品進出口信息,逐漸形成農產品的信息提示;第三,在我國農產品進出口企業發展中,為了提高企業運行及發展質量,應該將風險控制作為重點,提高市場運行的整體價值。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農業經濟運行及發展的過程中,為逐漸提高農業經濟產業的運行狀況,應該將經濟發展作為重點,結合農業經濟運行狀況,進行產業運行模式的規劃,以保障農業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問題運行,提升農業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通常狀況下,在農業經濟體系改革中,應該結合農業發展狀況,進行進出口貿易狀況的調整,轉變以往的農業經濟運行理念,提高我國進出口農業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促進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農業發展論文】相關文章:

農業產業農業發展論文02-12

生物農業發展的論文06-13

地方農業期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論文02-04

農業發展思路分析論文02-04

電力對農業發展的幫助論文02-12

縣域發展休閑農業論文02-13

綠色農業發展的思考論文02-04

機械發展設施農業論文02-08

休閑農業發展途徑論文0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多县| 乐业县| 扶风县| 天水市| 宁远县| 林西县| 平武县| 阜新| 沂水县| 肃北| 淮北市| 旬邑县| 河东区| 永春县| 开远市| 凌海市| 登封市| 云和县| 禹州市| 通江县| 嘉义市| 嵊泗县| 寿宁县| 青岛市| 炎陵县| 云安县| 祁阳县| 沈阳市| 集贤县| 宝清县| 彭水| 盘山县| 木兰县| 马边| 东莞市| 阿拉善右旗| 英山县| 迁西县| 九寨沟县| 治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