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意象與感情和諧一致的隨筆文章
感情是詩歌的精神支柱,一首詩歌的內容是由感情統領和支撐的。在詩歌中,事、理、景如果沒有感情的注入,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寫到詩里也不叫詩,硬在詩里也是非詩的因素,就像蛇長上了腳、鳥長上了牙讓人覺得不可理解;如果事、理、景表達的感情不一致,還會使詩歌內容顯得雜亂,影響詩歌整體感情的抒發。事、理、景作為詩歌中的意象,必須服從詩歌感情抒發的需要,與詩中的感情和諧一致,這樣才能使詩歌的感情具有活力,對讀者產生感染的力量。鄭愁予的《錯誤》之所以倍受人們的喜愛,其意象和詩中感情的和諧一致是一個主要原因。
詩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是“我”,一個是“你”,敘述“我”時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你”時用的是第三人稱(第二人稱就是第三人稱,第二人稱是不存在的)。這首詩把第三人稱用第二人稱來代替是再恰當不過了,因為“我”是一位漂泊他鄉的人,而“你”是一位雖在家鄉,卻有親人漂泊在外的人。“你”“我”雖然處境不同,但都是有“思親”情結的人。這樣“你”“我”便有了廣泛的`含義,“你”“我”可以是親人關系,也可以與我非親非故但有“思親”情結的任何一個。
“思親”是這首詩抒發的主要感情,即這首詩的精神支柱。那么,詩歌中的意象是如何表達這種“思親”情感的呢?
我們先從“你”說起。詩中的“你”作者用了三個意象。第一個是如“蓮花開落”的“等在季節里的容顏”。這個意象第一說明,“你”在季節更疊、花開花落中已經等待了很久很久;第二說明“你”的感情專一純潔得像蓮花一樣。第二個是“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這是通過寫心來寫“你”的。這里的心突出了“寂寞”之情,說“心”像寂寞的城,像晚上的青石街道,像不能飛蕩的柳絮。這里的寂寞,突出了一個無字,城中無人,街上無人,城中無風,“城”“街道”“柳絮”都毫無動靜。這里的人和風都可以象征“你”等待的對象。“思親”之情也便在這寂寞的無中凸現出來。第三個是“跫音不響,三月的春闈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這個意象,有三個意思,一是上文寂寞的伸展,二是用“不揭”“緊掩”突出了“你”的主觀感情,說明“你”的“思親”有很強的選擇性,象征我感情的“春帷”是專為“跫音”珍藏的。這里表達的專一和純潔,也是對上文“蓮花”的暗里回應;三是完成了下文“你”聽到“達達”馬蹄的過渡。
下面再說“我”,寫“我”用了三句話。第一句寫“我打江南走過”,寫的是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為人物活動鋪設了一個活動背景。“江南”可以看成是“我”的家鄉,也可以看成是“我”從此路過,但有一點必須是確定的,“江南”引起了我強烈的“思親”。第二句是“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達達的馬蹄”是我過江南的形式,但這個形式是錯誤的。錯在哪里呢?錯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你”來說是錯誤的,馬蹄雖然打開了“你”的寂寞,但馬蹄帶來的“我”不是“你”“思親”的對象,就是是“你”“思親”的對象,“我”也無法在此停留,短暫的驚喜瞬間把“你”推向了失望、失落的深淵,這種失望和失落比寂寞更具有悲劇性;另一方面對“我”來說也是錯誤的,無論“江南”是不是“我”朝思暮想的地方,我都不能在這里停留,我不是以“歸客”的身份來的,我不過是一個“過客”。到這里作者把感情推向了高潮,既表達了“思親”,更表達了“思親”不得的無奈,無奈之中隱藏著對“思親”的渴念。這渴念屬于“我”,屬于“你”,也屬于所有有“思親”情結的人。讓人驚嘆的高妙在于,詩人對這些并沒有作詳盡的描述,只一個“美麗的錯誤”便都包含其中了。親人歸來,是美麗的,是渴念的,但這是一個錯誤,是假的。感情上造成的強烈的反差,更增了事件的悲劇色彩。
詩中的所有意象無不是圍繞“思親”情結展開的,無論是詩中的景物、還是過江南的事件、還是對事件的評論——“美麗的錯誤”無不如此。就連詩中的每個詞語都與表達的感情息息相關,比如詩中用“小小”來修飾“城”和“窗扉”就是一例。“小小”往往與寂寞、偏僻、無人關注聯系在一起。“小小”渲染了寂寞、孤獨的氛圍,濃化了“思親”情結的反襯背景。如果把“小小”改成“大大”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最后,為方便欣賞,把原詩附在下面: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詩歌意象與感情和諧一致的隨筆文章】相關文章:
有關感情的詩歌隨筆06-12
意象詩歌06-14
意象的詩歌12-26
鑒賞詩歌的意象06-14
談談詩歌的意象09-08
杜甫詩歌 意象08-30
杜甫詩歌意象08-30
海子詩歌的意象07-21
夏的意象詩歌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