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1
各位專家、領導:
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測量物質的密度》,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六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本節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六章第三節內容。
2、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測量型實驗課,是對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識的綜合運用,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確使用,并能夠通過對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完成實驗。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測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設計出實驗步驟;
過程目標:通過實驗探究,經歷探究過程,并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量物理量的科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教學重點: 測量不規則的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5、教學難點:由實驗原理設計出實驗步驟、實驗記錄表格再到記錄數據得出結果是本節的難點。我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突破此難點。
二、說教法
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地測出物質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沒有明確的實驗步驟及實驗記錄表格,這就需要學生先討論如何設計實驗步驟及實驗記錄表格,然后自己動手操作測出實驗結果。因此本節課我采用了討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對于剛剛接觸密度這個概念的初中生來說,對密度這個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徹,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再給學生補充必要的學習方法。從而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并達到提高學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說過程
教學環節一、 創設情景
1、復習密度公式引出新課《測量物質的密度》并板書課題
2、教師出示一個正方體銅塊,要測量這個銅塊的密度,需要測量哪些量?怎樣測量?
3、出示任意形狀的小石塊和裝在燒杯中的鹽水,還能否用刻度尺來測小石塊和鹽水的體積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學環節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師展示:量筒,學生觀察:量筒
1.師生共同討論量筒的單位、量程、分度值、讀數時注意問題及用途。特別強調1ml=1cm3
然后讓學生動手往量筒內倒水,練習讀數
2.學生討論并口頭回答:用量筒測石塊的體積的方法。
教師稍后板書:不規則固體的體積(排水法) V=V2-V1
教學環節三、 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1、 設計實驗方案
首先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各組間交流所設計的實驗方案。根據交流結果歸納實驗步驟:
(1)調節天平測出小石塊質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面到達的刻度V1
(3)用細線拴住小石塊,慢慢浸沒到水中,讀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計算石塊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師提問:為什么先測質量,后測體積?讓同學們從減小誤差方面進行思考。
2、設計記錄表格
操作過程中的數據,需要專門的表格來記錄,下面根據我們的需要設計一個記錄數據的表格。教師巡視并提示實驗時應記錄:實驗中直接測量的物理量,中間計算量,最終計算量三方面的數據。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實驗記錄表格,并糾正設計中的不足。
3、分組實驗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老師強調小組分工,有操作的,有記錄的,并巡視指導。
4、教師請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
教學環節四 、測量鹽水的密度
設計實驗方案
考慮到設計該實驗方案比較難,學生不易想到,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最佳實驗方案。
設計問題:(播放課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測鹽水密度”的實驗中,甲乙兩同學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然后在燒杯中裝入一些鹽水,測出它們的總質量,再將鹽水倒入量筒中測出鹽水的體積.
乙方案:先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然后將鹽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測出鹽水體積,再測出余下的'鹽水和燒杯的質量.
1、學生交流,回答你覺得誰的方案更好?請說明原因。小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如何使實驗誤差更小討論確定最佳方案。
2、設計實驗記錄表格。教師巡視指導,之后讓學生匯報。
3、分組實驗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實驗結果。給予適當評價。根據實驗結果,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
教學環節五、課堂小結,暢談收獲
五、板書設計:
測量物質的密度
1、實驗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規則固體的體積(排水法): V=V2-V1
3、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m, v1, V2
4、測量鹽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業。
為了使學生對測量固體密度更全面更系統的掌握,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蠟塊不能沉入水中,還能用天平和量筒測出蠟塊的密度嗎?想想有什么好辦法?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測量物質的密度》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2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量筒,會用量筒測量液體(如水)體積和測小塊不規則固體(如塑料塊)的體積,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
進一步熟悉天平的調節和使用,能較熟練地用天平、量筒測算出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定物理量的科學方法,體會占據空間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練地使用天平、量筒測算物質密度,認真按規則做好實驗,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學情分析
學生對質量和體積有一定的認識,而且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3、重點難點
重點:用量筒測量物質的體積。
難點: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4、教學過程
(一)量筒的使用
1、學生觀察量筒并結合教材思考想想做做的問題:
⑴這個量筒是以什么單位標度的?是ml還是cm3?
⑵量筒的最大測量值(量程)是多少?
⑶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⑷圖11.4-2中畫出了使用量筒時的兩種錯誤,它們分別錯在哪里?
學生觀察后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練習使用量筒測量一下燒杯里水的體積。
2、如何用量筒測量形狀不規則固體的體積呢?
教師啟發學生
⑴把不溶于水的,并能夠沉入水底的物體(密度大于水),用“排水法”測量其體積,即利用量筒中前后兩次液體的體積差測出物體體積。
⑵對于不沉入水底的物體,可以用“針壓法”測量其體積,即用針把物體壓到水中,求出兩次液體的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
⑶不沉入水底的物體也可用“懸垂法”(或叫墜物法):將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用細線將石塊和物體一起拴好(石塊在下,物體在上),先將石塊浸沒量筒水中,讀出體積V1,再將石塊和物體一起浸沒,讀出體積V2,則物體體積V= V2-V1
⑷當物體體積較大量筒裝不下又是不規則物體時,用“溢杯法”:用細線拴住物體,將物體浸沒在裝滿水的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則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
⑸溶于水或吸水的物體用“埋沙法”,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細紗,搖勻搖平,讀出細紗體積V1,將物體放入量筒細紗中浸沒,再次搖勻搖平,讀出體積V2,則物體體積V= V2-V1
(二)實驗測鹽水的密度
事先配制好一些鹽水,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步驟和記錄數據的表格,小組間進行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法,達成共識,確定正確的實驗方法。教師指導。
步驟:
1、用天平測量出燒杯和鹽水總質量m1
2、把燒杯中的一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讀出這部分鹽水體積V
3、再用天平測量出剩余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2
4、利用公式計算ρ=m1-m2/V
記錄數據的表格燒杯和鹽水總質量m1(g)剩余鹽水和燒杯總質量m2(g)倒出鹽水的質量m(g)倒出鹽水的體積V(cm3)倒出鹽水的密度ρ(g/cm3)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相關數據,算出鹽水密度。最后討論實驗結果,總結經驗。
(三)測量形狀不規則石塊的密度
從測鹽水密度得到啟發,學生設計此實驗。
步驟:
1、用天平測量出小石塊的質量m
2、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讀出水的體積V1
3、把用細線吊著的小石塊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讀出水的體積V2
4、利用公式計算ρ= m/ V2-V1
記錄數據的表格石塊質量m(g)量筒中水的體積V1(cm3)放入石塊后量筒中水體積V2(cm3)石塊體積V(cm3)石塊密度ρ(g/cm3)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相關數據,算出石塊密度。最后討論實驗結果,總結經驗。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進一步鞏固物質密度的概念.
2.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3.學會量簡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簡測量液體體積的辦法,以及用量筒測不規則形狀的物體體積的辦法.
4.通過使用天平,加深對某些題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正確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盡量周全.
2.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并且對實驗現象的觀察盡量做到仔細、客觀、認真,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是大有好處的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用量筒測固體、液體的體積.
2.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液體的密度.
教學難點:
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
教學方法:
1.實驗法:會通過實驗,間接地利用公式測量物體.
2.觀察法:用正確的方法給天平和量筒讀數.
教具準備
天平、砝碼、量筒、水、鐵塊、銅塊、鋁塊、細線、花崗巖、刻度尺、三角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密度的計算公式,如何用實驗的方法測量?用什么儀器可以測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測出物體的質量,然后用量簡測出液體的體積,根據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體的密度.
[師]回答得非常好.這節課我們具體學習一下測量物體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課教學
[師]今天,我們來動手做一個實驗,測物體的密度.同學們先分組(三人一組).
[師]大家看自己的實驗臺上,有這樣一些實驗器材:天平一架,砝碼一盒,量筒一只,燒杯中裝有水、鐵塊、銅塊、鋁塊各一個,另外還有一根細線,一塊花崗巖,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師]今天我們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投影]
一、測鋁塊、鐵塊、銅塊的密度.
二、測水的密度.
三、測不規則物體――花崗巖礦石的密度.
[師]根據我們上節課學習的知識,同學們會測嗎?
[生]測三種金屬圓柱體的密度分為幾步:
(1)先用天平測出銅、鐵、鋁各自的質量。
(2)接下來測三個物體的體積.即上節課講過的,采用體積差的方法測它的體積:即先用量簡量取一定量的水,記下示數V1,將物塊全部浸入水中,再記下這時的示數V2。所以囪塊的體積即為V2-V1。
[師]講得非常好.下面提一個問題:能不能先測體積后測質量?
[生]這要看怎樣測體積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種方法測體積,則先測體積還是先測質量都無所謂,如果是采用第二種方法測體積,則必須先測質量,后測體積.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如果采用后一種方法測體積,則物塊要沾上水,我們知道,天平在使用時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時物塊沾上水后質量有可能會變大,因此應測質量后測體積,
[師]總結得非常精彩.通過大家群策群力,我們已經找到了測鐵塊、銅塊、鋁塊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測量中.由于儀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響,必定會產生一些誤差.如何來減小這些誤差呢?
[生]減小誤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進測量工具、完善測量手段等,但我認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辦到的還是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最有效.
[師]說得很好,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們的實驗過程中是一種有效地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測幾次好呢?
[生]三次為宜.
[師]對,咱們做本實驗時三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減小誤差.
[生]今后的實驗過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呢?
[師]對于一些產生數據的實驗,最好是這樣做,一些偉大的科學家正是從誤差微小的變化中找到很多科學知識.
[師]接下來大家思考一下如何來測不規則物體(如花崗巖)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與測銅、鐵、鋁的方法一樣,只不過在測巖石的體積時應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種方法.因為巖石是不規則物體,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測量時,由于形狀不規則,所以很難測出它的體積,因此用第一種方法不合適.
[師]如何來測水的密度?
[生]測水的密度以及測液體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師]具體如何來測呢?
[生]先測出一定量的水的體積,將水倒進量簡中,觀察示數.
[師]觀察示數時應注意什么問題呢?
[生]應使視線與液面的凹面相平,這樣可以減小誤差,如右圖.
測出體積后,接下來測水的質量.由于測質量時水不能與天平相接觸,因此應間接測水的質量.
[師]怎樣測呢?
[生]可以先測一個空燒杯的質量M1,然后將量筒中的水倒入燒杯,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M2,那么水的質量M=M2-M1.這樣水的質量和體積已全部測出來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師]大家想想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生]有.
[師]怎么測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燒杯換成量筒.
[師]換成量簡?能不能具體說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測出它的質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裝水,測出量筒和水的總質量M2.那么水的質量M=M2-M1同時,由量簡中液面的示數直接把水的體積讀出來,兩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師]大家總結得很好.接下來請同學們自己動手,測一下以下幾種物質的密度.
(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不時指點學生遇到的問題)
參考實驗數據:
ρ鐵:7.9×103kg/m3ρ鋁:2.7×103kg/m3ρ銅:8.9×103kg/m3
ρ花崗巖:2.6~2.8×103kg/m3ρ水:1.0×103kg/m3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4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初三物理復習專題《物質密度的測量》,這節內容我是按以下幾個環節來講述的。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本節課的內容是初三物理復習專題《物質密度的測量》。
2、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專題復習課,是對天平和量筒知識的綜合運用,通過對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完成實驗。
3、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測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設計出測量的步驟;
(3)通過實驗探究、學習探究方法、經歷探究過程,并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量兩物理量的科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靈活運用量筒或者結合其他物理知識來測量物體的密度;
難點:利用公式ρ=m/V進行有關實驗去解決密度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為了讓學生能掌握并應用密度公式來解決物質密度測量的問題,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設計合理的實驗步驟,并簡要評價此實驗步驟。
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
三、說學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質量的測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質密度與物質質量和體積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對于初三學生來說,密度的知識是在初二上冊學習的,時隔一年,有所遺忘是難免的,作為復習專題,密度概念的再回顧必要的,然后才能從常規到特殊方法的測量逐步過渡,
四、說過程
1、引入新課
從學生剛發的`2018年中考說明中的一道密度測量的預測題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規法測量物體密度的問題。
2、進行新課
常規法測物體密度
即先用天平測出物體質量,然后用量筒測出物體體積,最后根據公式ρ=m/V,測出物質的的密度。
對于溶于水的固體密度的測量方法,小組討論,得出自己的實驗步驟,其余小組討論該實驗步驟的優缺性,并分析其對實驗結果會產生怎樣的誤差。(z制成飽和溶液后放入物體,或者用粉末法進行測量)。2015年中考真題講解,引出吸水性物質密度測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體密度的測量。優化指導相關習題講解,引出對于這種物質的兩種測量方法——針壓法和助沉法。
3、每一種物質測量方法的講解后都有對應得習題練習鞏固。
4、課堂小結:常規法和對于特殊物體的密度測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來測量物體的密度。
5、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在設計時預想的學生反映應該不錯,因這是一堂復習課,即便是對學過知識有所遺忘,但是基礎在,稍加提醒應該就會喚醒,可是第一道題學生困難的反應,就在開始埋下了選題較難的印象,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
學生在討論方案時,各抒己見十分活躍,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討論之中,對學生這種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動,同時也給了他們展示的機會。但是因為題目的難度系數較大,密度測量方法之多,導致本節課沒有按計劃完成,學生的反應也差強人意。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構建知識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要真正的鐵盒學生的學情和知識掌握程度,不能想當然的自我設計。只有適應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設計才能真正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們的創造力。
五、板書設計
1、常規法側物體密度
2、特殊物體的密度測量
3、物體密度的特殊測量方法(結合浮力、壓強等相關知識進行設計和測量)
六、布置作業
優化指導上目睹測量的相關習題。以上就是我對這節內容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希望各位批評指正。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5
一、教材分析
密度這一節不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礎知識。它是在已有知識質量和體積的基礎上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概念。也為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礎。密度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探究認識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引入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體會利用比值不變反映的數量關系來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與價值目標:
在生活中有應用密度知識的意識,感受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
1、探究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是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本身一種性質”。
四、教學準備:
天平和砝碼三套、邊長為1CM的正方體木塊、鐵塊、鋁塊各一個,10m、20m、30m的正方體木塊。
(一)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現階段能力發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水平不高,學生已有“物體體積越大,質量越大”生活經驗,已初步掌握了測量固體、液體質量的方法,同時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較強,樂于參與實驗,但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欠缺,在本課密度概念教學時,將通過實驗、討論、辨析和訓練,強化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
(二)教法、學法
教法:實驗法、講解法等
學法:合作探究法、歸納法等
(三)教學過程程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新課引入。第二環節:實驗探究,解決問題。第三環節:新知學習。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新課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質量的概念,下面我們看一個問題。
【圖片1】如何鑒別兩個貌似相同而實質不同的物質呢?是銀制品還是不銹鋼?
【圖片2】是金條還是鍍金銅條?
【故事1】2005年,家住紅旗村的何家貴老人和老伴被兩個上門的騙子騙走2000元血汗錢,換到手的只有一塊一文不值的破鐵塊!據何老漢介紹,幾天前來了兩個中年人,自稱是上海來的地質隊員,判斷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寶物。兩個人隨即掏出了工作證、身份證等證件給何老漢“檢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個據說是探測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漢的陪同下上了老漢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塊亮閃閃的“金塊”,說這是清朝的文物,價值15萬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萬元算了。最后兩人哄得老兩口拿出了2000元錢。臨走時,兩人留下一張欠條,一再表示他們會盡快趕回來拿錢贖寶,并叮囑老兩口“千萬不要走漏風聲,以防壞人來偷”。到了晚上,何老漢兩口子越想越不對勁,拿著金塊到鄉里的派出所報案,據民警介紹,這寶貝應該是鐵一類的金屬,僅僅鍍了一層銅粉而已。
【問題】為什么這些人會被騙呢?單靠測物體的質量能不能將其辨別出來?如何揭穿這些騙人的把戲?
(物理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從學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推測、猜想和假設。)
【圖片3】同體積的圓柱體,質量不同。
【圖片4】比較相同體積物體的質量。
【問題提出】
1、不同種物質,它的質量和體積有什么關系?
2、對于同一種物質,它的質量和體積有什么關系?
【播放視頻】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實驗】:
1、出示天平、砝碼三套和正方體木塊、鐵塊、鋁塊各一個,請學生利用天平稱出三種物質的質量。并請學生測出這三個物體的體積。
(設計意圖:1、鞏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知道這三個物體的體積相同)
2、引導學生根據測量結果分析得出:體積相同的不同物體,它們的質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體積為10m、20m、30m的正方體木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啟發:同種物質構成的物體分成兩半,體積分成兩半,物質的量也分成兩半;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2倍,質量也會增加到原來的2倍嗎?)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嗎?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由此激發學生的疑問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新課標》指出: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要把科學探究的學習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學生為主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并說出探究的下一步。
2、設計實驗:教師提供實驗器材,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設計實驗步驟。
3、實驗驗證:請三名學生合作實驗進行探究,其余同學觀察思考,及時提出實驗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項,教師加以指導。同時請其余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在教材坐標圖上描點。
(設計意圖: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并知道根據實驗數據畫出的圖像時正比例函數圖像即可。并培養學生良好的團結合作關系)
4、歸納分析、得出結論:根據實驗數據,學生自行討論交流,匯報,教師指導下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設計意圖:歸納分析得出結論是中考能力題中最難的部分,平時多加強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第三環節:新知學習
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1、在兩次實驗結論的基礎上,教師就能很自然的引導學生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不同的物質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這個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用一個新的.名詞來表示:那就是密度。此處由教師講解引出。(板書課題——物質的密度)
2、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性質上運用比值定義法推導出密度的定義,然后教師舉例子幫助學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樣變化?
3、教師再根據密度的定義引導得出密度公式:ρ=m/v及引導學生寫出變形公式:m=ρv和v=m/ρ
4、引導學生學習符號的意義及單位。單位換算:1g/m=1×103Kg/m
5、讓學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見物質的密度。比如:冰、蠟、銅、鐵、煤油、酒精、水等物質的密度。并根據密度的定義引導學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的意義是:1m的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在說意義時著重強調:“某種物質”和“質量的單位”,學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質量單位說成密度單位。并要求學生牢記水的密度,在做題時作為已知條件應用。
6、【一些物質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質?最小密度的物質?同種物質,狀態變了,其密度變了嗎?
7、密度的應用
(1)、密度公式的變形:求質量m=ρV;求體積v =m/ρ。
(2)、看課本例題,然后呼應前面的引題。
(3)、視頻播放:不同密度物質的應用。
8、【想想議議】一卷細銅絲,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長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測量?如何計算?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清晰、穩定和完善。)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總結:在實驗探究時大家應該注意什么?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積極思考,回顧總結)
自我評價: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驗探究引導他們學習新知,盡量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索發現,親身經歷從感知到抽象,由抽象到生活的具體過程,讓他們充分體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板書設計:
密度
1、密度定義:
2、密度的公式:
單位:
換算關系:
3、密度的物理意義:
4、密度的應用: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6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密度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讓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現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紹密度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進行計算。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學習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通過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3、 教學重點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4、 教學難點
本節的難點是學生對“密度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認識,以及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的前期知識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密度本身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一下子“蒙”的感覺,教師引導從學生對生活常識的感性認識,用實驗、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認識用比值定義密度的方法。
2、 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二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的有些狹隘—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們只滿足于新奇的實驗現象,希望看到鮮明、生動、不平常的.實驗現象,并未產生探索這些實驗原因的需要,有的學生只對實驗的操作感興趣,卻忽略了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法和學法確定
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形成科學的概念,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強調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活動性。這樣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熱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四、教學程序設計
1、 新課引入
創設學習情境:怎樣區分表面相同顏色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或把鐵塊和鋁塊用紙包住。
學生交流討論,老師總結,
2、新課教學
學生多數認為可以通過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稱質量,也就是說學生沒有考慮體積對質量的影響,那么我們這樣反問,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鐵的質量小嗎?這樣就會引起學生注意到質量與體積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體會到只有相同體積的兩個物體才可以比較質量的大小。引導學生去考慮物體的質量和體積存在著一定關系,進而想探究一下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有什么關系?不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有什么關系?要探究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都知道做實驗,怎樣去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去討論,得出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我們可以分別選取三個大小不同的鐵塊和銅塊,分別稱出他們的質量,測出各自的體積,記下數據,算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方法確定之后再做實驗。實驗過程要把數據計下來,然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叫做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特性。我們把物質的這種特性叫做物質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公式:密度=質量/體積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單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進行單位換算。接著解釋水的密度含義:一立方米水的質量是1×103 千克。重點是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樣的,一根蠟燭和半根蠟燭的密度是一樣的。讓學生體會同種物質密度相同,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3、 鞏固練習:練習的設計一要鞏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強化水的密度及含義,三,通過選擇題的設計,讓學生能選擇出哪種物質的密度沒有發生變化。
4. 布置作業:作業的設計除了基本概念換算題目以外,可以通過表格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實驗數據寫結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密度: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一立方米水的質量是1×103 千克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是滬粵版教材八年級物理上冊的第四章第3節,是力學的基礎部分,與前幾章的“簡單現象”相比,知識的講述深入了一步,本節既是質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探索,同時也為九年級的液體壓強、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條件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由三個段標組成,即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單位、密度知識的應用。教材首先由“鐵塊的質量比木塊大”的問題的爭論開始,用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來認識物質密度這一特性,內容豐富;對于密度公式和單位的認識,教材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以及查看常見的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表等活動方 式,來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單位;對于密度知識的應用,教材通過三條途徑來展開的:一是根據密度的大小比較,來鑒別物質、發現物質;二是通過密度公式變 形測算出物體的質量;三是通過密度公式變形測算出物體的體積。
2.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一種特性。知道密度單位、含義及寫法讀法,會進行不同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了解常見物體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運用密度公式進行物質密度的簡單計算。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實驗和比較方法,認識到某中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進一步體會比值定義法在密度概念建立過程的應用。
⑶情感態度目標:用實驗探究引起學生對密度知識的直覺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密度是物質本身特性的討論,對生活中有關密度的知識或現象產生關注。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重 點: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難 點:密度概念的建立。
o 關鍵點:通過組織好實驗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關鍵點。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現階段能力發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水平不高,學生已有“物體體積越大,質量越大”生活經驗,已初步掌握了測量固體、 液體質量的方法,同時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比較強,樂于參與實驗,但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欠缺,在本課密度概念教學時,將通過實驗、討論、辨析和訓 練,強化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由于本節是概念教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輸和強加給學生,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心理學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形象化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密度概念,教師僅僅是學生 概念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為此,本節課采用“科學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
由于本節屬于概念教學,學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經驗積累了一些與質量、體積有關的感性認識,但由于初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經驗的形成 是片面或錯誤的,這會干擾正確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學中要注意設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維慣性)的干擾,本課主要采用“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會利用比較、類比以及“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正確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㈠引入新課
列舉同種物質的物體之間質量大小的比較,如一根鐵釘和一個鐵塊,比較其質量大小,依據是什么?列舉不同種物質的物體之間的.質量比較,取一個大木塊和一個小 鐵塊,比較其質量大小,如何比?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一般是不相等的。從而導入新課課題“探究物質的密度”。
㈡新課教學
1、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⑴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同種物質,它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不同種物質,它的質量與體積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⑵猜想與假設
鼓勵學生對上面的討論進行大膽的猜想與假設,學生的猜想是多種多樣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離譜的,教師要充分給予肯定,并進行適當引導,得出有用的結論。
⑶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為了研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實驗設計的思路如下:
⑴選擇研究對象:取木塊、鐵塊作為研究對象;
⑵選擇器材:實驗中應該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⑶實驗過程安排:實驗的步驟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證據?怎樣收集?
⑷實驗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物質的種類、質量多少、體積大小三個因素。
⑸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用不同大小的木塊、鐵塊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通過處理,填寫在課本的表中。
(6)分析與論證
組織學生圍繞實驗測得的數據進行分組討論,看看能得出什么規律?
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得出:木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塊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就增大幾倍,即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鐵塊也存在同樣的結果。
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發現:木塊和鐵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學生不容易想到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教師可以適時補充: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物體單位體積的質量。從而讓學生真正體驗和發現:不 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確實不同,這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從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學中,將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 度。
(7)評估:
“鐵塊質量比木塊質量大”這句話應該怎樣說才科學?
2、密度公式與密度單位
⑴對于密度公式和單位的認識,教師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以及查看常見的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表等活動方式,來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單位。
⑵要注意引導學生弄清公式的來源,會用數學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過質量單位,體積單位的回憶,讓學生正確認識到密度國際單位是 kg/cm3,并讓學生知道密度其他單位g/cm3與其換算關系。
⑷由于密度單位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復合單位,因此對單位的換算、讀法、寫法以及含義,可以通過水的密度來學習讓學生體會清楚,從而將密度的定義具體化。
⑸教師可以多舉幾個常見物質的密度,讓學生練習和體會。(如銅、鐵、鋁等)
⑹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密度是物質本身的特性,強化對密度概念理解,進一步組織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個密度大?
②將鐵塊壓成鐵餅,鐵的密度變大還是變小?
通過討論,學生要認識到密度是物質本身的特性,與質量、體積和形狀無關。
3、密度知識的應用。
密度的公式屬于本節的重點,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物理公式,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公式變形。根據公式變形,結合課本例題,引導學生利用密度公式進行密度的計算。要讓學生認識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計算物質密度的大小。可以讓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對黑板上板演的例題,進行評價,從而歸納密度計算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正確選擇公式,書寫格式規范;二是單位換算正確,計算結果準確。
㈢自主歸納,評價小結
引導學生進行本課知識的歸納,反思和回顧本課學到了什么。在知識歸納基礎上,進行學法小結,總結出本課利用了比較、“比值”定義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針對本課內容進行分層次的反饋練習。教師進行巡視,收集問題,及時點評。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認識,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8
一、教材內容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習液體壓強、浮力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基礎,它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修訂后的大綱將其要求由掌握調至理解,但這并沒有削弱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此外,密度是初中生首次學習表示物質特征的物理概念,研究這一概念的過程和方法,對今后學習其他物理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啟迪作用。因此,本節的關鍵是要在讓學生明確密度這個物理量表征的是物質的什么特性,以及為什么要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二、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以上分析知道必須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才能用質量來區別不同物質以及密度概念的獲得是教學的難點,而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物理意義的理解、創新意識的培養則是本節的重點。
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物理意義,會用密度表。
能力目標: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問題的能力。
思想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學生特征分析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我們一般校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因此本節課我采用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方法,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中,充分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并且學生在學密度前已具有速度概念和在生活中已具備應用物質的質地、顏色等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的知識和技能基礎。這些又是當前學習中較有利的因素。
四、教學方法分析
人教版教材《密度》一節是這樣安排的:先用天平稱出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形鐵塊的質量,接著測出它們的體積,然后求出它們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進而分析得出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后面改用松木塊重復驗證,也得到同樣結論。
我對本節教材的處理如下:首先從物質的氣味和顏色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的原有經驗出發,分析是否還有其它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同時設置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1)僅用質量(或體積)可以區分不同物質嗎?
(2)怎樣用質量和體積一起來區分不同物質呢?然后通過猜想假設、制訂計劃、實驗驗證等科學探究的方式獲得密度概念。
采用這種模式的依據: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他們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知識和技能效果更好。
(2)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3)在學習的全過程滲透"S—T—S"教育,使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物理知識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
五、學法分析
觀察實驗的方法是探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比值定義法在物理學中有重要意義。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學習方法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領會與掌握。
六、教學程序分析
一、引入課題:講述阿基米德幫助國王鑒定皇冠是否純金的物理故事,引入本節課題。
二、進行新課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塊銅、一塊鋁,讓學生鑒別并獲得成功體驗后,引導學生小結:利用物質的特性可以鑒別物質。
(2)播放新聞故事片斷:騙子利用假金元寶進行詐騙。引出本節課題即顏色和氣味類似的物體如何進行鑒別呢?
2、嘗試猜想與假設
猜想一:可以用質量或體積來鑒別。
試一試:請學生鑒別兩包用相同的紙包住的物質,問:哪一塊是銅塊、哪一塊是鋁塊?
想一想:質量大的一定是銅塊嗎?
結果:質量大的未必是銅塊,可見單憑質量來鑒別物質是不行的。
再想一想:該怎樣利用體積和質量來鑒別物質呢?同種物質質量和體積之間是否有一定關系呢?
3、制定探究計劃
組織學生討論得出:應取不同的物質作研究對象,并選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測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然后在比較單位體積的質量看一看是否會有什么發現?
(這個過程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一定要放慢節奏讓學生有充分的討論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教師可利用速度知識進行類比)
4、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有限,教師可事先設計表格進行引導。另外,為縮短教學時間、保證教學質量可引導學生分組同步實驗,分工協作。
5、交流與合作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相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可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一點一定要引導學生自行總結出來,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結論,要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
對于密度的概念、公式、物理意義、單位等可引導學生自學課本總結出來。
對于密度表的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仔細體會。
討論:
①、怎樣鑒別出"假金元寶"?
②、橡皮泥切去一半后,體積、質量怎樣變?它的密度如何變呢?
6、作業:請將建筑用青磚的密度測出來,并對照密度表看是否吻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作一次調查訪問,弄清它的燒制方法。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單位,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
2.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密度知識的探究與測量培養學生謹慎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2.通過密度知識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運用物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樂于探究日常現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學精神.
三、德育目標
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教學重點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學難點
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密度公式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觀察法:使學生從日常生活現象或生活經驗上注意密度.
2.實驗法:通過探究實驗,歸納出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體會描述物質性質的方法.
教具準備
天平,砝碼,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投影儀及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同學們已學會了使用天平,現在請同學們利用你面前的天平分別測幾個物體的質量.
[想想做做]
[師]同學們可先觀察面前的鐵塊、木塊和鋁塊,看看有什么發現.
[生]看上去鐵塊、鋁塊、木塊的大小一樣,它們的體積應該相等.
[師]能不能具體測量一下,看看體積到底是多少呢?
[生]這三種物體都是規則的物體,可以用刻度尺分別測出它們的長、寬和高就可以算出它們的體積了.
[師]請同學們利用刻度尺測量,并進行計算.
(學生測量,老師巡視并適當指導)
[師]通過測量和計算,同學們的猜測準確嗎?
[生]通過測量數值后的計算,結果三個物體的體積相同,因此我們的猜測是正確的.并且通過測量,我們學會了一種測量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
[師]同學們接著用天平測量這三種物質的質量,看看會有什么發現.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結束后交流結果)
[生]通過測量發現,體積相同的鐵塊、鋁塊、木塊質量不相同.
[生]體積大小一樣,但種類不同的物質,質量是不一樣的.
[師]關于這樣的稱量結果,你受到了什么啟示?有什么疑問嗎?
[生]體積相同、種類不同的物質質量是不同的,如果是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體積會怎樣呢?
[生]同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會有什么關系呢?
二、新課教學
1.密度的概念
[演示實驗]
[師]老師這兒有一部分酒精和水,還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小燒杯,我們可以用來比較相同質量的不同物體的體積.哪位同學可以給老師提一個建議?怎樣做?
[生]將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分別放在已調平衡的天平的兩端,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加入水和酒精.當天平再次平衡后,兩杯中酒精和水的質量相同.然后再比較酒精和水的體積的大小.
[生]也可以將天平調平衡后,在天平盤上先放上確定的砝碼質量,將完全相同的兩只燒杯依次放在天平的另一個盤上,分別加酒精和水,當裝酒精的燒杯和裝水的燒杯都能使天平平衡時,兩杯中酒精和水的質量也相等,這時也可以比較相同質量的酒精和水的體積.
[師]同學們的辦法很好,有人愿意上臺演示給大家看嗎?
(兩名同學上臺演示,同學們仔細觀察,并分析交流)
[師]通過觀察演示,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生]實驗結果說明,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體積是不相同的.
[生]通過這樣的實驗,我還學會了一種測量液體質量的方法.先測出燒杯的質量m0,再測出裝入液體后的總質量m,則被測液體的質量為m—m0。
[師]通過同學們的努力我們了解了體積相同的不同種類物體的質量不同;質量相同的不同種類的物體的體積也不相同,那么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又有什么關系呢?
[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
[師]請同學們自己選擇合適的器材,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
(學生選擇、設計并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活動.然后各組進行交流)
第一組:
我們組選擇了幾個大小不同的規則木塊.
(1)首先將選擇好的木塊由小到大編上序號.
(2)用刻度尺分別測出每個木塊的長、寬和高,并計算木塊的體積.將體積值填入教材表格中對應的位置.
(3)用天平分別測出幾個木塊的質量,填入表格中對應的位置.
(4)以體積V為橫坐標,質量則為縱坐標在方格紙上描點,然后把這些點連接起來,作出來的圖象是一條直線.
(5)分析表格中的數據,能發現木塊體積增大時,質量也增大.從圖象上分析比較,同一種木塊的質量和體積是一種正比例的關系,不同體積的木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個不變的值.
[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具有線性關系,體積越大,質量越大,質量和體積成正比.這個結論和我們的猜想基本一致.
第二組:
我們組分別選擇了兩種材料做實驗,用大小不同的規則的木塊和大小不同的不規則的鋁塊分別實驗.
(一)測木塊的體積和質量的方法與第一組完全相同.
(二)測不規則鋁塊的體積時我們用了量筒和水.
(1)將水放入量簡中,記下量筒中水的體積V0.
(2)將被測鋁塊浸沒在水中,記下此時量簡中水面指示的體積V′,則被測鋁塊的體積就是V=V′—V0.
(3)依次測出鋁塊的體積填入數據表格(如圖).
(4)用天平測出鋁塊的質量,填入表格中對應的位置上.
(5)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在書上的方格紙上指出木塊和鋁塊對應的點,并將這些點連起來,得到的圖象是兩條直線(如圖).
分析:從圖象上可以看出,向一種物質質量和體積的關系是成正比例的,即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具有正比例的關系.
[師]其他組有沒有不同的做法,可以繼續交流.
第三組:
我們組選擇了一組蠟和一組規則的木塊,將蠟削成和木塊體積相同的幾塊.測它們的質
量,得到的結論和前面兩組同學的相同.
第四組:
我們組選擇了木塊和水實驗,測木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方法與第一組相同.利用量筒和天平分別測出了水的體積和質量,得到的結論和前面幾組都相同.
[師]請同學們注意教材P13,方框中的內容.體積為零時,質量如何?
[生]體積為零時,這個物體就不存在,所以其質量也為零,所以在方格紙上作出的圖象都會過原點.
[想想做做]
[師]同學們根據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數據分析,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相同嗎?
[生]同一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質不同時,其比值不同.
[生]質量跟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等,不同種類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
[師]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特性.物理學中就用密度(density)表示這種特性.
(板書)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單位
[師]根據密度的定義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應該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質量除以體積.密度=
[投影]密度的公式:ρ=m/V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質量——千克(kg)
V——體積——立方米(m3)
說明:密度ρ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決定的.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體積的單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單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質量單位用克(g),體積單位是立方厘米(cm3),則密度的單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g/cm3=1×103kg/m3.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
(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義,記住公式.
(2)明確ρ、m、V的關系,同一類物質m和V的比值不變即ρ值相同,不同類物質的ρ值一般不同.
(3)ρ=m/V是密度的定義式、計算式而不是決定式,某一種物質的ρ(密度)值與m及V無關.物質的密度由物質的種類(本身特性)決定.
[投影]
練習1:根據公式ρ=m/V,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質的密度和它的質量成正比
B.物質的質量和它的體積成正比
C.物質的質量和它的體積成反比
D.物質的密度和它的體積成反比練習2:一塊鐵的質量是1.97t,體積是0.25m3,這塊鐵的密度是多少?
學生討論練習后教師評析:
練習1:物質的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某種物質的密度的大小等于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對某種物質來說,這一比值是一定的,與質量和體積無關,所以A、D是錯誤的.而同種物體在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的條件下,體積越大,質量也越大,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所以B正確,C錯誤.
練習2:(在學生板演的基礎上講評)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ρ=m/V=1.97×103kg/0.25m3
=7.9×103kg/m3=7.9g/cm3
答:這塊鐵的密度是7.9×103kg/m3.
[師]大家說這塊鐵是不是純凈的鐵,含不含其他的雜質?
[生]這可以去查密度表,看看鐵的密度足多少。如果我們的計算結果和密度表中鐵的密度相同,則這塊鐵不含雜質。
[師]現在請同學們查密度表,看看結果如何。
[生]從表中杏出鐵的密度是7.9×103kg/m3,說明這塊鐵不含雜質。
[師]請同學們從表中查山水和空氣的密度值。
[生]水的密度是1.0×103kg/m3,空氣的密度是1.29kg/m3。
[師]老師這兒有一桶純凈水,它的密度應該是多少?
[生]應是1×103kg/m3.
[師]現在我倒出一小杯,小杯中的水的密度是多少?
[生]還是1×103kg/m3,因為物質的密度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無關.
[師]很好.誰還能說說密度的物理意義是什么呢?
[生]密度就是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如鋁的密度為2.7×103kg/m3,它的意義就是1m3的鋁的質量足2.7×103kg(或說1cm3鋁的質量是2.7g).
[師]同學們在查密度表的時候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我發現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生]密度相同的不一定足同種物質,如煤油和酒精、冰和蠟.
[生]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的狀態的時候,密度也可能不一樣,如水和冰.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總結得也很好.下面同學們一起來做一個練習,作為我們這節課的結束.
[投影]教材P14例題.
提醒同學們練習完后對照教材P15的解法,并注意教材中提示注意的問題.
三、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研究了密度的問題,首先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并且了解了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對于同一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密度是個常數.密度表示單位體積下某種物質的質量,而密度公式中密度是由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的質量多少或它的體積大小決定的,因此不能說物質的密度與它的質量成正比,跟它的體積成反比.
四、動手動腦學物理
1.解:a=1.7mb=0.5mc=0.3m
查表得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V=abc=1.2m×0.5m×0.3m=0.18m3
由ρ=m/V得m=ρ水V=1.0×103kg/m3×0。18m3=180kg
2.略
3.解:V=2.5L=2.5×10—3m3
查表得ρ水=1×103kg/m3ρ汽油=0.71×103kg/m3
由ρ=m/V得:
裝水時:m水=ρ水=1.0×103kg/m3×2.5×10—3=m3=2.5kg
裝汽油時:m汽油=ρ汽油=0.71×103kg/m3×2.5×10—3m3=0.71kg
五、板書設計
略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 10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物理教材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中的第三節《密度》的第一課時。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內容: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密度定義建構的過程
2、 本節內容在初中物理體系中的作用、地位:
密度這一節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它反映了物質屬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識質量和體積的基礎上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概念。它既是后面學習和理解比熱容、電阻等物質的屬性的基礎,又為今后學習壓強、功率等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礎。密度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探究認識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能聯系實際運用密度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引入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體會利用比值不變反映的數量關系來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生活中有應用密度知識的意識,感受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三、 教學重點:探究密度概念建構的過程
教學難點:對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 法:實驗法、講解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等
學 法:探究式、討論式、合作式等
五、教學準備:土豆塊1cm3 8cm3 27cm3、木塊 1cm3 8cm3 27cm3 大約各5套
圓柱體組大約10套
六、教學流程
1、引入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用天平測量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銅塊的質量。然后指兩名學生代表說出結果。此時教師總結說出:體積相同的不同物體,它們的質量是不同的。再引導學生觀察有這個情景你還能想到那些問題?指多名學生說出。此處有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這節課探究的問題:體積不同的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怎樣?指學生說出。接著教師引導:體積不同的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與體積是什么關系呢?從而確定這節課探究的課題。這樣引出本節課的探究課題,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為這節課順利的探究問題打下了基礎。
2、 新授
有了確定出的課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說出探究的一般思維程序,這個一般思維程序學生在初二的時候就已經能掌握了,故此處學生就能很容易的說出下一步是什么了?
猜想:這里有學生說出猜想的內容是什么。接著引導學生說出探究的下一步。
設計實驗:這一步時有教師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前后位成為一個小組展開合作交流,討論出實驗中運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及實驗的步驟、設計的表格。隨后指兩名學生代表說出他們的實驗步驟及設計的表格。有不當的地方,可以讓其他的小組幫助解決。也可以由教師適當的進行補充。這樣做不但可以充分的發揮每個學生的思維,而且還可以使小組中學習比較差的同學在學習比較好的同學的帶動下,來彌補差生的不足,使差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其次還提高了學生合作的意識,有利于學生之間良好關系的發展。下一步
實驗驗證:讓學生合作進行探究,有五個小組探究土豆塊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另五個小組探究小木塊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探究時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指導。下一步
歸納分析:讓學生在小組內對實驗數據展開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然后再找兩名學生代表說出他們得出的結論: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不對的、不全的地方,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助補充。最后教師再進行適當的補充。此處的歸納分析得出結論并加以應用,這是中考中能力題中最難的部分,故在這一步驟上要平時加強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下一步
得出結論:得出結論后,再讓學生分別對這兩大組土豆塊和小木塊進行比較,仔細觀察土豆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及小木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進行比較,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然后再說出結論:體積相同的這兩種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相同的`。若學生交流不出來,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數據中的哪次和哪次試驗,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得出結論。在讓學生進行數據比較的時候,對一部分中等的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大,因為通過數據比較進行歸納分析,學生在初二的時候并沒有形成能力。此時再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如果再換用其他別的物質也會發現:體積相同但是它們的質量是不同的。
因此,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就能很自然的引導學生得出: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不同的物質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這個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用一個新的名詞來表示:那就是密度。此處有教師講解引出。引出密度這個詞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點出密度就是每一種物質所具有的性質。密度這個概念很抽象,是一個難點,只有教師講解才能引導學生得出。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性質上運用比值定義法推導出密度的定義,然后教師舉例子幫助學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樣變化?
3、 鞏固練習:目標反饋練習一中的選擇題1、2小題。有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4、有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密度的定義推導出密度的公式,這是利用了等價信息交換處理法。接著有教師講解密度公式的內涵。此處學生對內涵的理解首次接觸這種模式,還需要在以后的練習中加強練習,這為以后學習其他的公式做準備。內涵的運用一般出現在選擇題中,經常做為考點。接著有教師引導出密度的單位,先從國際單位,再從生活中的單位,最后引導出生活中的單位和國際單位的換算關系,教師演示推導過程。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鞏固公式、單位。
5、讓學生觀察小資料,你能發現那些信息?讓學生說出,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接著讓學生找出水的密度,并要求掌握住。接著引導學生說出水的物理意義。
6、鞏固練習:見目標中的達標練習1、2小題。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7、課堂小結:可以有學生交流得出,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
8、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1、密度定義的建構
密度
2、密度的公式
單位
換算關系
3、鞏固練習
我的說課內容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相關文章: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范文07-19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必備01-12
測量物質密度教學設計03-13
《物質的密度》教案09-12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0篇)01-29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08-24
6.2密度教學反思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10-08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11篇03-06
《密度》說課稿(精選10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