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是哪個朝代詩人
岑參創作了70多首邊塞詩,是盛唐詩人中寫邊塞詩最多者,也是成就最突出者。那么,岑參是哪個朝代詩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岑參是哪個朝代詩人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岑參(cénshēn)是中國唐代的杰出邊塞詩人代表。岑參原籍南陽(今在河南新野)。約生于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卒于成都。岑參出身于官僚之家,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官至宰相。其父親也兩次擔任州刺史。但是由于父親早亡,家道漸漸衰落。岑參幼年孤貧,岑參五歲跟隨他的兄長讀書,博覽群書。九歲就能賦文寫詩。
岑參
岑參二十歲的時候,前往長安(今在陜西西安),獻書求仕途未果,又奔走于京洛之間。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岑參考取進士,官拜內率府兵曹參軍。其及第前夕曾寫下《感陽賦》,在詩中敘述了自己的坎坷經歷。
天寶八年,滿懷報國之志前往塞外開拓前程,然而并沒有得意。天寶十三年,岑參再度前往塞外,報國之情更加濃烈,其邊塞作品大多在此期間完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經杜甫等人推薦,岑參官拜右補闕。后被貶虢州長史。后來曾經出任過嘉州刺史,所以被人稱作“岑嘉州”。罷官后,寫下《招北客文》自悼。想返回故里,但是由于蜀中戰亂,最終也沒有返回到他的家鄉,客死于成都。
岑參的作品及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氣勢恢宏,想象及其豐富,雄奇瑰麗,奔放熱情,滿懷報國之情。他的作品領域很廣,涉及山水,行旅,邊塞,贈答等各個方面。岑參尤其擅長邊塞詩,七言歌行。現存今岑參作品約403首,其中有七十多首是邊塞詩。
岑參的逢入京使講了什么
岑參《逢入京使》的全文是: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首詩詩什么意思呢,岑參想表達些什么情緒呢?
逢入京使
邊塞的天空廣闊高遠,天地蒼茫,在這廣袤的大地上信馬由韁來消磨孤寂的夜晚時光。目光不自覺被夜空中的朗月吸引過去,讓岑參不由想起自己已經離開家很久了。天高地遠,了無音信,很是想念自己的親人。不知道他們過得怎么樣,岑參順著一條羊腸小道眺望,直至小路消失在東方盡頭。岑參不由想起自己常常夢中夢到自己的故鄉,夢到回鄉之路,夢醒時分自己早已滿面龍鐘,雙袖沾滿淚水。
淚眼婆娑中,看到有一個人打馬兒從遠處過來。走到眼前的時候,他勒住馬繩,岑參定目一看發現是和自己有過一面之緣的朋友。那位朋友說他公事在身要回京去,會路過岑參的家鄉。岑參驚喜萬分,心想終于可以給家人報個信了。但是又發現自己倉促出門身上并沒有帶紙和筆,而這位朋友又著急趕路。岑參只能雙手抱拳,深深地鞠了一躬,拜托那位朋友口頭代替自己向自己的家人報聲平安。那位朋友,揮手揚鞭,消失在滾滾塵土中。
這首詩語言很簡單樸實,就像隨口說出的一般,全詩充滿著邊塞生活的氣息,濃濃的思鄉之情呼之欲出。簡單的言語背后卻能讓讀者深深感受到詩中描述的那種馬上相逢的場景。但是全詩又不失豪邁的軍旅氣息。思想的.柔情與邊塞軍旅元素的結合,使得這首詩意蘊綿長。
岑參冬天的詩有哪些
岑參是中國唐代杰出而又不可或缺的邊塞詩人,與高適并稱為“高岑”。《走馬行川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的作品中寫塞外冬天的詩歌。
邊塞冬天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三年,當時岑參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在那段時間里,封常清幾次帶兵出征,這是又一次出征前岑參作的送別詩。從詩句的第一句“君不見走馬星川雪海邊”就可以看出當時時值隆冬,詩人通過對冬季塞外軍帳中將軍的金甲,夜行中戰士的兵戈的描寫,反襯塞外冬季環境的惡劣,從而突出將士們昂揚的斗志和英勇的品質。
為了突出全詩的恢弘氣勢渲染惡劣的嚴寒環境,詩人用詞鏗鏘有力,如“輪臺九月風夜吼”“隨風滿地石亂走”中的動詞“亂走”和“夜吼”,像是一頭猛獸在寒冬的夜晚怒吼,顯示了塞外冬季的寒風又疾又猛。而被吹走的亂石更是表現出風的力量。“馬毛帶血汗氣蒸”馬毛身上掛著雪花,表示將士們是在大雪的天氣里行軍,行軍特別艱苦。正是風頭如刀面如割。馬身上卻還冒著熱氣,熱氣立馬被凍結,可見當時環境溫度已經低到極致,將士們行軍時間又長,可見將士們是何等的英勇啊。作者如此生動,大力地對惡劣環境的描寫,其實是為了襯托戰士們的颯爽英姿,環境的惡劣程度就是戰士們戰斗豪情的寫照。
詩的最后,作者真誠地為將軍打氣,敵軍定會聞風喪膽,望風而逃。而作者自己要在車師西門遙等將士們的捷報。
岑參詩歌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上,岑參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形象和場景方面雄偉壯美的形象和奇麗闊大的場景是岑參邊塞詩的突出成就,也是岑參邊塞詩不同于高適等人邊塞詩的突出的藝術特色。簡要而言,岑參創作的邊塞詩能通過雄偉的景象將讀者帶入一個遼闊廣大的、神話一般的世界,給讀者以奮發向上的力量,具有一種雄渾奔放的特色。具體來看,岑參因曾先后擔任右威衛錄事參軍、伊西北庭支度副使等軍職,隨高仙芝、封常清等兩次駐守西北邊疆,到過安西、北庭等地,有長期的邊塞生活體驗,又同都護、判官們有較多的交往。因此,一方面,岑參在創作的邊塞詩中描繪西北地區的沙漠、雪山、火山等光怪陸離、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奇跡般地再現了西北地區的奇寒奇熱、變幻莫測和俏麗多姿。描寫沙漠的有《過酒泉憶杜陵別業》、《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和《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描寫雪山有《北庭貽宗學士道別》、《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描寫火山的則有《火山云歌送別》、《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等。另一方面,岑參在創作的邊塞詩中還記敘了戍邊將士從軍、出征、殺敵、受降等場景,刻畫出一批堅韌不拔、威武雄壯戍邊將士的雄偉而壯美的形象,如《送人赴安西》一詩刻畫出一個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地奔赴安西的長安征人,《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詩則刻畫出不畏風霜嚴寒地揚鞭催馬飛奔前方的宇文判官,《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趙將軍歌》和《玉門關蓋將軍歌》等則刻畫出一群能征善戰、威風凜凜的大將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岑參在邊塞詩中還寫到了小吏和士兵,如《題鐵門關樓》刻畫出一個堅強無比的守關小吏形象,《玉門關蓋將軍歌》、《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和《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則刻畫出出征戰士所向披靡的英雄群像。
二、寫景和抒情方面
在寫景中抒情,把抒情和寫景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是岑參邊塞詩的又一藝術特色。在詩歌中表現情和景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方式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景抒情,岑參邊塞詩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這種方式,岑參邊塞詩中的《銀山磧西館》、《北庭作》、《臨洮客舍留別祁四》、《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等便采用這種方式;除了先景后情的寫法外,在詩歌中表現情和景還有一種比較常用的方式,即邊寫景邊抒情,岑參邊塞詩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便采用這種方式;此外,在詩歌中表現情和景還可以采用通篇描寫景物而將思想感情暗含其中的方式,岑參邊塞詩中的《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等便采用這種方式。
三、語言和韻律方面
語言清新俊秀,韻律靈活多變,不斷地創新求奇,這是岑參邊塞詩的第三個藝術特色。
在語言方面,岑參邊塞詩語言的最突出的特色是“奇”,但既非“奇險”,亦非縟麗,而是奇逸、奇麗、俊奇。他的這種語言風格是以通俗淺近的口語、俊秀挺拔的筆調為基礎的,通過奇特的想象表現富有傳奇色彩或童話般的生活而錘煉出來的,類似李清照詞那樣“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具體表現為“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題鐵門關樓》)等生動形象的比喻語句和“花撲征衣看似繡,云隨去馬色疑驄”(《青門歌送東臺張判官》)等清秀奇妙的擬人語句,以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出神入化的夸張語句。總而言之,岑參邊塞詩的語言恰如洪亮吉所說的“奇而入理”——多為前人所未發,但并非憑空捏造,而是從生活體驗中得來的。
在韻律方面,岑參邊塞詩是很有創造性的——岑參邊塞詩的用韻不拘一格,遠紹樂府(樂府古詩一般采用通篇一韻或一篇中數次換韻兩種方式),近師初唐的押韻方式,綜合而采用隨物賦形的押韻方法,頗具靈活性和創造性,既增強了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又使得詩歌的層次更加分明——詩歌在用韻往往采用一韻一個層次的方式,還有利于在換韻中表現詩人的復雜多變的思想感情,以及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岑參是哪個朝代詩人】相關文章:
岑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12-26
岑參是哪個朝代10-26
李白是哪個朝代詩人08-02
詩人王安石是哪個朝代10-22
王安石是哪個朝代詩人10-22
秦觀是哪個朝代的詩人11-01
詩人晏殊是哪個朝代07-28
詩人劉長卿是哪個朝代的10-24
劉長卿是哪個朝代的詩人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