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散文集的讀后感
【篇一:遲子建散文讀后感】
很多年來,遲子建作為一名小說家頗受文壇重視和關注。但當我讀完湖南文藝出版社總編室主任,責任編輯薛健先生寄來的《假如魚也生有翅膀》的校樣書稿后,我認為遲子建也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散文家。
《假如魚也生有翅膀》全書分六輯,共73篇散文。自序是一首《致愛人》的詩。“你離去了/從此環繞我的河流/就是兩條了……”這凄傷優美的歌,仿佛以里爾克式痛苦召喚人性復歸神性的語言,青銅般地唱起了序曲。我把她寫在第一輯《春天最深切的懷念》里的篇章,視為通過語言而進行的一種很內在的心靈歷險和疼痛。的確如此,遲子建在愛人出車禍去世后,經歷了“最殘酷、黑暗、絕情”的日子。那日子盡管悲痛,但遲子建是堅強的。為此,她有了對生命無常的更深切的感悟和對親人刻骨銘心的懷念。當然除寫愛人的篇章之外,遲子建在此書所涉及的題材頗廣。其中有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對出訪國外的隨想,對小動物的遐思,以及閱讀札記和寫給同行的印象記。通讀全書,你會呼吸到一種大自然與作者和諧之美的氣息。比如:《中國北極的天象》、《女人與花朵》、《魯鎮的黑夜與白天》等,既以女性獨特的視角,闡述了自然萬物的生長與變化,又道出了人在大自然中滄海一粟的哲理。
遲子建是才華橫溢的女作家。她在寫小說之余所寫的散文,是真情的流露。讀者很容易用心靈去感覺、觸摸、溝通和接近一個真實的她。她是孤獨的,又是安靜的。她唯一的嗜好是創建精神之塔。她說:“創作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消蝕的過程。我們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消蝕。”
遲子建寫作就是渴望一種生命的超越,一種整個人生境界的升華,一種寒冷中的燃燒。她的長篇小說《滿洲國》是這樣,這部《假如魚也生有翅膀》也是這樣。該書第二輯《時間怎樣地行走》等22個短文,便是她寫得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所謂:“辭達而已矣”也。
《會唱歌的火爐》是一篇描述作者少年時代,在大興安嶺度過的時光。它讓讀者跟隨著他們姐弟三人,推著空車上山拉柴火。“那里生長著的鮮樹,比如落葉松、白樺、樟子松是絕對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樹,只有枝椏縱橫的柞樹和青色的水冬瓜樹。冬天的時候,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氣溫,是司空見慣的。”這篇散文以大興安嶺寒冷的冬天為背景,寫出了在艱難生活中親情的溫暖。
文中說:“在山里呆得時間久了,我和弟弟都覺得手腳發涼。父親就會劃拉一堆枝椏,為我們籠一堆火。潔白的雪地上,跳躍著一簇橘黃的火焰,那畫面格外地美。我和弟弟就湊上去烤火。因為有了這團火,我和弟弟開始用棉花包裹著幾個土豆藏到懷里,帶到山里來,待父親點起火后,我們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當火熄滅后,土豆也熟了,我們就站在寒風中吃熱騰騰、香噴噴的土豆。”也許正是因為小時候有這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時光,遲子建的筆底便有了東北風景的蒼茫與壯美。
《木匠與畫匠》是作者愛人去世后,裝修新居時的隨感。遲子建的散文大多與童年生活有關,這篇也不例外。她說:“童年的時候,我覺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們那時用的家具,哪一個不是木匠親手打出來的呢!想著木匠能讓椅子長腿,能讓桌子鑲上抽屜,就覺得他們是有道理牛氣的。”
遲子建裝修的新居我去過,很有藝術品位。那些從她家鄉運來的樟子松軟木,做著地板和家具。本色的噴漆,看上去干凈清爽。遲子建是懂得生活藝術的女人。她不僅文章寫得好,畫兒也畫得好。在她家墻上的那幾幅水粉畫和油畫,便是她的繪畫作品。
倘若你縱觀遲子建的這本散文集,你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風光的融融暖意,可以體會到一個藝術家、文學家或思想家的成就最終都是孤獨所取得的成就。孤獨的堅守,才能創造精神之塔。拿《莊子》的話形容,則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遲子建正是這樣一個孤獨的堅守者。因此在熱鬧的群體中,她特別醒目地擁有了她自己。
【篇二:遲子建散文讀后感】
《遲子建散文》是前不久舍友推薦給我的。
以前高中時曾經聽說過她,就連扉頁的照片也似曾相識一般,感覺無比親切。遲的蛻變幾乎有點傳奇,十分像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具備了白天鵝所有素質的丑小鴨。當有一天,她借著東風飛起來的時候,沒有人懷疑她的能力。
她是在比我生活的北方小城還要北、還要小的地方走出來的一位優秀作家,她生活的地方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北極村。對于北極村的了解,大多原于最初的想像,就像沒見過海的人對大海的想像,沒見過玉龍雪山而對雪山的想像那樣,我沒有去過北極村,但那里的一切,似乎還好好的保存在最初的記憶中。
那里應該一年中有大半時間處在冰雪期的,那里的冬天應該有一望無際的皚皚白雪,那里的夏天應該有連綿不斷的蒼翠的原始森林,那里就是中國北陲的一個小村莊,寂寞而遙遠。小村莊只有百十戶人家,靠種地、獵魚和伐木生活,家家有院,戶戶相連。清晨,開始勞作,飯口時,又見炊煙。小村的人民就過著這種平靜而滿足的生活。遲就是在這個村子里度完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時光。
八十年代初期,遲考取了大興安嶺師范學校,從北極村中走了出來。在大興安嶺地區,師范院校位于首府。所以,她的家庭應該是北極村里極讓人羨慕的。她師范畢業后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與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后一直在黑龍江作協工作,至今以為黑龍江作協的副會長。
所以,前文中之所以稱她為傳奇,就是因為她后來的成就。她不但讀了研究生,進入黑龍江作協,而且長居哈爾濱,因工作無數次出訪他國,成為推動黑土地文化交流的工作者。遲先后出版了幾百萬字的作品,并多次獲獎。作品無法一一細數,但她的傾心之作《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了茅盾(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茅盾)文學獎,這是她奉獻給生活在北方的那群游獵民族最好的禮物。也是第一部反應額爾古納河原住民生活習性和民族文化的小說。
我始終認為,一個心懷故鄉,腳踏黑土,望眼親情的人,無論有怎么樣的文學造詣,她所寫出來的文字都是飽滿的,她所歌唱的都是動聽的,她所抒發的都是最自然、最親切、最樸實無華的。讀遲的散文,從她的文字中,體會更多的是一種北方人那種質樸的感情,對于黑土的熱愛,對于蒼茫雪原的落日,對于遠山近水的呼喚,對于風土人情的理解,對于生活之中的平淡與真善,都是那么的接近于真實。我喜歡這種文字,沒有矯情,沒有曖昧,一切都娓娓動聽。
散文中,無論是對異國風情的描寫,還是對故鄉山水的懷念,對奇異風情、異國文化,對遠山,對河流,對日落,和故鄉窗前的河岸,對逝去的舊時光,都是飽蘸著那一點無華的女人的風情去感懷一切。書中,無論是對自己內心的刨析還是對身邊事物的看法,遲都能以安祥的態度處之,我想,這和她從小生活的北極村有極大的關系,那里的山水養育了這樣的一個平靜而安祥的人。
之所以這樣喜愛她,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私心。我是那么渴求她把我帶回到那一片北國的風情之中。或獨行在昏黃的街燈下,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抬起雙手,留一片晶瑩在心間,回到少女時的心境,雖然漫冬寒冷,但內心充滿了希望與熱情。或某個夏天,沒有知了的北方盛夏,與好友歡并肩而行,說著天馬行空的話,戀戀不舍的分手各自回家。這些小細節就像此時無處不在的雨水一樣,浸濕了我,浸濕了我的世界。
寫完上面的話,我依然是一個好學生。我按照導員的要求,對讀完《遲子建散文》而留下了一篇讀后感。這樣的閱讀才是圓滿的。以后,依然尋著此時的心境,對那些給予我方向、照亮我心田的文章及一切,留下,我的讀后感。
【篇三:遲子建散文讀后感】
最喜愛遲子建散文中借事抒情的文字了,因為可以從中感受到遲子建最真實質樸的情感世界,借著生動的往事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可以避免做作不自然,使情感的表達質樸動人、溫婉自然。
遲子建童年時是家里最勤快的撕日歷的人,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撕日歷。早晨一睜開眼爬出被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著腳踩著枕頭去撕釘在炕頭被架子一側的月份牌,凡是黑體字的日子就隨手丟在地上,因為這樣的日子要去上學,而到了紅色字體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著它回到被窩,親切第看著它,覺得上面的每一個字母都漂亮可愛,甚至覺得紙頁泛出一股不同尋常的香氣。于是就可以賴著被窩不起來”,這時她的父親就會“惡作劇般地把院中的狗放進睡房,狗沖著我的'被窩就搖頭擺尾地撲來,兩只前爪搭著炕沿,溫情十足地嗚嗚叫著,你只好起來了”。這段文字所表達的場景是那么的溫馨,充滿父、女、家狗之間構成的濃濃的天倫之樂。多年后,父親故去,面對這臺歷和逝去的日子作者深情地感慨:“如果能把幼時已撕去的日歷一一拾回,也許已故的父親就會復活,他又會放一條狗進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許我家在大固其固的那個已經荒蕪了的院落又會變得綠意盈門。但日子永遠都是:過去了的就成為回憶。”“可它畢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這些文字表達了作者對父親和逝去的童年歡樂時光的留戀。
【篇四:遲子建散文讀后感】
喜歡遲子建,是多年前高考試題還有散文閱讀時,喜歡她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喜歡她的《時間是怎樣的行走》,喜歡她的《寒冷的高緯度》,也喜歡她的《泥濘》。這幾篇文章我也在課堂上和我的學生們分享。分享她的詩意而又溫情的文字,分享她的完美而又不事雕琢的文章結構。臨放假前,又專門買來了她的散文集準備再次閱讀,書到的那天,學校恰巧停了電。平日里總是坐在空調屋里的學生和老師們都感受到了什么叫揮汗如雨。上完了課,在如大蒸籠一般的辦公室里打開了這本《遲子建散文集》,象在大口大口的吃下冰激凌一樣,心慢慢隨著那熟悉的文字風格而沉靜下來。
最先使自己感受到美麗的是那篇《傷懷之美》,她在日記中這樣寫到:
我走出室內溫泉,走向那扇朝向東方的門。站在門邊就感覺到了寒氣,另外兩位女子驚奇地望著我。試想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溫泉,實在需要點勇氣啊。我猶豫片刻,還是將門推開。這一推我幾乎讓雪花給嚇住了,寒氣和雪花匯合在一起朝我襲來,我身上卻一絲不掛。而我不想再回頭,尤其有人望著我的時候,我是絕不肯退卻的。我朝前走去,將門關上。
我全身的肌膚都在呼吸真正的風、自由的風。池子周圍落滿了雪。我朝溫泉走去,我下去了,慢慢地讓自己成為溫泉的一部分,將手撐開,舒展開四肢。坐在溫泉中,猶如坐在海底的苔蘚上,又滑又溫存,只有頭露出水面。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靜啊。天似亮非亮,那天就有些幽藍,雪花朝我襲來,而溫泉里卻暖意融融。池子周圍有幾棵樹,樹上有燈,因而落在樹周圍的雪花是燦爛而華美的。
我想我的筆在這時刻是蒼白的。直到如今,我也無法準確表達當時的心情,只記得不遠處就是一座山,山坡上錯落有致地生長著松樹和柏樹,三股泉水朝下傾瀉,琤琤有聲。中央的泉水較直,而兩側的面積較大,極像個打漁人戴著斗笠站在那。一邊是雪,一邊是泉水,另一邊卻結有冰柱(在水旁的巖石上),這是我所經歷的三個季節的景色,在那里一并看到了。我呼吸著新鮮潮濕而浸滿寒意的空氣,感覺到了空前的空靈。也只有人,才會為一種景色,一種特別的生活經歷而動情。
特別喜歡她寫的這種獨自享受一種特別生活經歷的動情!一種別人分享不了也無需找人分享的情感!就如自己前幾個月到多年前就夢想去的麗江一樣,我無需讓同伴們知道我內心無法用語言描繪出的感慨。當然,同伴也報無法理解為何我會在離開麗江后一次次的夢見它的原因。這是一種只有獨享的傷懷之美!
【篇五:《泥濘》讀后感】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骯臟當然緣自于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在北方漫長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于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在街頭,看著枝條濡著雪絨的樹,看著教堂屋頂的白雪,看著銀色的無限延伸著的道路,你的內心便會洋溢著一股激情:為著那無與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
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它們在消融的過程中容顏蒼老、憔悴,仿佛一個即將撒手人寰的老婦人。雪在這時候將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美麗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為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丑陋才無奈地呈現。
純美之極的事物是沒有的,因而我還是熱愛雪。愛它的美麗、單純,也愛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當然,更熱愛它們消融時給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濘。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溝因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嘩嘩地響;燕子在潮濕的空氣里銜著濕泥在檐下筑巢;雞、鴨、鵝、狗將它們游蕩小巷的爪印帶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滿無數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樹龐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時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時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里含著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著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
這是我童年時常常經歷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個小山村,時間當然是泥濘不堪的早春時光了。
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
泥濘常常使我聯想到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羅蒙諾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蒲寧、普希金就是踏著泥濘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的。俄羅斯的藝術洋溢著一股高貴、博大、陰郁、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種春日的泥濘有關。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于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濘已經不像童年時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時節,我走在農貿市場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種久違的泥濘。泥濘中的廢紙、草屑、爛菜葉、魚的內臟等等雜物若隱若現著,一股腐爛的氣味撲入鼻息。這感覺當然比不得在永遠有綠地環繞的西子湖畔撐一把傘在煙雨淳淳中耽于幻想來得愜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種懷想,想起木輪車沉重地輾過它時所濺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艱難的背影,想起我們曾有過的苦難和屈辱,我為雙腳仍然能觸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們不會永遠回頭重溫歷史,我們也不會刻意制造一種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但是,當我們在被細雨洗刷過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當我們面對著無邊的落葉茫然不知所措時,當我們的筆面對白紙不再有激情而蒼白無力時,我們是否渴望著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為此,我們真應該感謝雪,它誕生了寂靜、單純、一覽無余的美,也誕生了骯臟、使人警醒給人力量的泥濘。因此它是舉世無雙的。
【遲子建散文集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遲子建散文集》讀后感11-29
遲子建散文集簡介01-11
遲子建散文集精選12-25
遲子建哪部散文集好看01-06
《遲子建散文集》讀后感7篇10-10
《遲子建散文集》的讀后感10篇10-10
泥濘遲子建讀后感01-25
遲子建泥濘讀后感悟01-24
遲子建散文的讀后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