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鱼提现秒到账,pg比特淘金大奖多少钱,pg人鱼公主实用技巧大全,充钱的捕鱼游戏

讀弟子規有感

時間:2021-10-22 10:33:21 弟子規 我要投稿

【精】讀弟子規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精】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的規范,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程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行為中要做到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讓我頗有感悟的是孝。《弟子規》中談及,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待。心,即是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待即是要照顧父母。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到孝。我們要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教我們如何做人,父母更是我們前進路上的指路人。

  古有李密孝祖母,李密,我國古代一位著名人物。他不僅政治才能卓越,而且是個有孝心的人。李密年幼喪父,母親也被迫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李密,無依無靠。他的祖母見他實在可憐,于是就撫養了他,祖孫倆相依為命。李密長大后學有所成,在朝廷中做了官,還得到了逵和榮的舉薦。但是祖母已年老,而且體弱多病。除了李密,再無人能夠照顧他的祖母。于是,李密推辭了逵和榮的舉薦。一心一意照顧祖母。李密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今有孟佩杰孝母親。孟佩杰是20xx年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孟佩杰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五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由養母劉芳英照顧。三年后養母因病癱瘓,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從此,孟佩杰擔起了家中的重任。20xx年孟佩杰被距離家鄉數百公里外的山西師范大學錄取,不放心養母的她,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照料母親。命運對孟佩杰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孟佩杰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孝還體現在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回答,不能遲緩。現在有些孩子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就好像沒有聽到一樣,這種行為就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親讓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我們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因為父母親在外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休息,若是叫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沒有體恤父母,立即去完成父母布置的事情的話,這種行為也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難免會老去,會離開我們。在父母去世后三年中,我們要做到守喪三年。有孝心的人在提及父母親會難過哭泣,會哀思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對待去世的父母親,就好像他們還在世一般,時時刻刻感受到他們還在身邊,并沒有離我們而且。

  我們要學會孝,要學會感恩父母。《弟子規》中也談及了很多關于孝順父母的詩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承地接受。作為子女,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涼爽;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入眠。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依靠;長大了,父母也老了,我們就成了父母的依靠。古代帝王中,漢文帝劉恒就有替父母嘗藥的孝心。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父母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親口嘗過后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孟子曾說過“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由此可見,孝順父母多么的重要。愛自己的父母,別讓他們對我們的付出付諸東流,別辜負了他們的期望。

  我們要時刻記住,“百善孝為先”。

讀弟子規有感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從小就喜歡讀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經典美文《弟子規》中的名句“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這句話告訴我們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為所欲為,如果任性而為,這就是不對的行為了。

  在生活中,這種事比比皆是。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那是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因為橡皮丟了,爸爸讓我自己再買一塊,我便從存錢罐里拿了一元錢買橡皮。也許是有初次買東西的愉悅,于是,第二天我未經爸媽的允許,私自又拿了兩元,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我拿著錢買“熱狗”、買玩具、買筆……漸漸地存錢罐里的錢越來越少,存錢罐也越來越輕了。

  那段時間,這件事雖然沒有被爸媽發現,可我心里一直有個聲音:“你做的不對,現在改還來的及……直到我讀到《弟子規》中的“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這句話時,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過錯。于是,我鼓起勇氣,主動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媽媽摸著我的頭說:“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這時,我才感覺心里踏實多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而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它時刻提醒著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那一個個故事,一篇篇文章,讓我從無知漸漸的走向有知。

  是呀,生活中這樣的小事隨處可見。隨便丟一片垃圾,隨口說一句臟話,隨意踩一下花草……認為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正是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影響了個人品行修養。作為小學生,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與人互助互愛,學會感恩。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

  一件普通的小事,體現的是一個人高尚的品質,反映的一種文明的風尚,正所謂小事不小。

讀弟子規有感3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

  品讀《弟子規》,走進了一片靈氣盈天的園地;攜手《弟子規》來到一潭至純至凈的湖泊;感悟《弟子規》,學會了一種至真至誠的感情。鑒古今,百行孝為先,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可現在我們這個社會道德品質缺失了太多。這段時間看到很多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沒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沒人敢停車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兒家門口樓道里,其子女眾多卻無人問津……這些事件經過電視,網絡等媒體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沸沸揚揚的討論。我看了以后,結合這段時間學習的《弟子規》,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臥冰求鯉”“孔融讓梨”,,崇尚尊老愛幼,關愛他人,誠信待人。而在當下,經濟高度發達,物質生活豐厚,比起古人來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越來越冷漠了。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沒有了誠信,沒有了相互關愛才發生了這么多本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刻學習和理解國學經典,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于是我又坐在書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規》大聲的誦讀起來:“弟子規,圣人訓”嫩稚的聲音回蕩在空中,蕩進了我的心里,蕩進了人們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短短的三字一句,其中卻蘊含著無窮的道理。這就是中國經典儒家文學著作《弟子規》的開篇語。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一個人如果從小懂得規矩,明辨是非,那么他將會成為一個有原則、有主見的人;反之,如果從小過于放縱,任由自己的脾性張揚,那么他很可能會偏離正確的人生軌跡,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弟子規》就是這樣一部約束、管理我們言行的規矩書,請大家謹記這是約束而不是束縛,是管理而不是管制!

  全書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余力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闡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習慣與規范。開頭提到的那幾句便是《弟子規》的總敘,貫穿了全書的內容,告誡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其次要為人謹慎,講誠信。愛所有的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在把這些都做好的前提下,大德已成,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從這幾句我們也不難看出,學習文化知識是放在大德之后的,人生之大德應是“孝、悌、信、愛、仁”,有大德才能有大成!

  讓我們再深入的體會一下大德之道!

  入則孝——試想一個不愛父母的人,何以愛別人,何以信于人?他是孤立的,自私的,狹隘的,難以成事。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即使他有再大的成就,這種人也是遭人鄙視的。對于我們來說,父母就是天,為我們支撐一片生存的世界,我們怎能不感激父母?母愛如輕柔溫暖的雨,父愛如堅不可摧的山,他們永遠永遠的付出,我們何以報答?只有“孝”這一個字。

  出則悌——我明白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長輩。無論對方與你有沒有血緣關系,只要是長輩,他們身上就有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重的東西,我們都應以誠懇、尊敬的態度去面對。對待長輩要用尊稱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等等,都讓我深深的反思自己,也在時時提醒自己,對待長輩時千萬不可傲氣凌云。

  謹而信——我明白了無論在那個環境中,人都應該保持謹慎而誠信的對人做事。譬如在家如何對待親人,在外怎么與人溝通,做事如何獲得別人的信任等等。這里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我們只有對別人誠信,別人才會回饋給我們誠信。如果不能遵守約定,無論是因為什么主觀的原因,都不足以挽回別人的信任。可見誠信的重要性。

  泛愛眾,而親仁——這是與人相處的精囊妙計。正確的交往觀念是人人平等,有博愛之心,愛所有的人,愛整個世界。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當別人給自己恩惠時,也要心存感激。多于那些道德高尚、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從而見賢思齊,提升自己的素質。

  余力學文——我懂得了要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自己創造優異的學習環境,努力達到目標,勝不驕,敗不餒,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習等等,這使我受益匪淺。

  讀了《弟子規》這部書,我原本模糊的處事觀念變得清澈了,原本不以為然的不良習慣變成我必須摒棄的惡習。我終于懂得了優秀弟子是怎樣煉成的。我們的人生需要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弟子規》是我們少年時期的必修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不斷完善自我,走出精彩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5

  在放假期間,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任務,就是熟讀《弟子規》。其實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挺乏味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我真的看不懂。第二,是書中沒有相應的注解,很難讀懂其中的內容,于是我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我姐姐,姐姐讓我先靜下心來,幫我一句句的解讀,通過姐姐的幫忙,我漸漸的對這本書有了興趣,我大概的了解了其中包含的`內容,這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范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說。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全書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孝悌".這簡單的三個字,蘊含了豐富的道理和內容。不管是父母,還是師長還是兄長,我們都應該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孝敬。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這些大自然的現象,不就是在給我們做最好的示范嗎。假設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對自己的家人都不愛,我們又能指望他做成什么大事呢?何談愛國呢?何談愛社會呢?從小愛到大愛,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行為軌跡。“首孝悌”可以說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回想自己的過去,對父母總是態度不好,也許那句話說得很對,對越親近的人我們越會忽視對方的感受,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夠慢慢的改正,成為父母的依靠。

  其中書中"衣貴潔,不貴華"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我本身就不是追求華貴的人,不愛攀比,希望自己的內心過得舒服就可以,人與人之間比得越多了就越不幸福了,穿的衣服干凈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本來就是父母的負擔,如果還要要求穿著華麗的衣服,實在是沒有必要,學生還是學習、學業為重。

  "過能改,歸于無",對于我們自己所犯的錯誤,要勇敢的承擔,這樣才能更好的改正,如果對自己的錯誤不放在認知的態度上,我相信是很難改的,知錯能改的才是好孩子啊。

  還有書中的"不如人,當自勵"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加油,不要盲目的自卑,而是要自我激勵,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就像是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了,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分析自己所存在的問題,然后解決問題,認真的讀書,給自己以鼓勵,相信未來一定是會更好的。

  《弟子規》這本書,我還會細細的品讀,不急不躁。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思維更加的寬廣了,思考問題的方向也可以從多方面思考了。

讀弟子規有感6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如果認真閱讀《弟子規》,了解《弟子規》的真正含義,那么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對《弟子規》的幾點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之后,它又告訴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多實踐,這樣才能學習好,成為有用之才。讀完《弟子規》之后,我衡量了一下自己的品行,自己與《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想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是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想方設法地滿足我,而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多說了幾句,我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妹妹,或許是因為年齡太小,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與父母爭執,父母該多么難過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中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起辛辛苦苦拉扯自己長大的父母。

  另外,書中提到的“寬為限,謹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心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令我深有感觸。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方面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比如老師布置的任務,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就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總是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在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后可以按照《弟子規》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成績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些品位,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最基本的倫理常識,仔細品讀《弟子規》從中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以打造健康、和諧的社會,又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讀弟子規有感7

  接觸弟子規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不過一直都不落實,只是教小孩讀,也不去理解里面的內容。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語文水平不高,也沒辦法給小孩解釋太多,只要教會孩子讀,等她長大,她自然會明白里面的道理。其中因為要生第二個小孩,所以沒堅持讀下去,浪費了很多時間。自年10月份左右吧(時間不是很記得)。

  我進了明德國學中心這個群,在群里我雖然不常聊天,但我常常會關注群里的信息,有些熱心的朋友會發一些有益的網址出來,我都會點來看看。就這么不經意,我進了傳統文化(圣賢教育改變命運)的網站。在里面我看了幾個老師分享的故事,給我人生很大感染和推動。

  以前自己是比較任性的。小時候只要媽媽罵一下,我就會躲起來,讓媽媽找不到,讓她著急。結婚后,老公對我很好。每天三餐都是他在煮,買菜的活也是他包。

  但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還會經常吵架。感覺老公不能干,老拿他跟別人比。搞得自己也無心教育孩子。現在大女兒也學到我的大噪門,只要妹妹拿她的東西,就會大叫起來,從來不會讓著妹妹。自從看了傳統文化視頻后,我才感覺到自己錯得太離普啦。自己再來對照弟子規里的話“父母責,須順承”而我自己不但不順從地接

  受,還偷偷的躲起來。老公對自己這么好,不但不會感恩他,還埋怨他,你說這樣的家,有幸福嗎?很榮幸的是我現在學習了傳統文化,讓我現在改變了很多,從以前每天和老公吵,減少到我現在兩個月都不會吵一次。以前一年就只打三四個電話給爸爸媽媽,到現在每個月都會打兩個或三個電話回家,讓父母安心,現在跟爸媽的感

  情也加深了很多。有時忙,我沒來得及打電話回家,媽媽就會來電話,問怎么這么久沒電話,沒事吧!可想而知,父母以前對我們是多么擔心呀。

  今年回家過年,都給爸媽和公婆帶了禮物。之前問他們想要我們帶些什么,他們都說不用啦。你現在是有家的人啦,要養小孩,小孩讀書都要錢。只要你們都健康平安回來就好。但是,她們收到我們的禮物時,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開心。舉例說:“自從我買了這件衣服給公公,他穿上衣服,感覺很合身。所以他就每天都穿著這件衣服,不舍得脫下。雖然以前也有買給他,但因為不夠用心,買回去的都不是很合身,所以他都沒穿。”

  我要感謝中國傳統文化,是他讓我認識到什么是對錯,讓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加倍孝敬父母,讓他們放心。

讀弟子規有感8

  從小到大,念了十幾年的書,直到最近這兩年學習傳統文化,才知道有《弟子規》這樣一本專門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的書。如果我們這些已經知道,并認真學習《弟子規》教誨的人,能夠將這本經廣為流布,使其深入人心,相信,未來的世界是美好的,未來的孩子們是幸福的,未來的父母、老師是省心的,整個社會是和諧的、融洽的,快樂的。為了這個目標,我也一定要從我做起,謹記諸位大德老師的教誨,努力改過,早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依《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7個部分列舉出為人弟子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現代家庭不可或缺的良好教材,這樣一本亙古彌新的經典,勝過成百上千的現代繪本,真的是物美價廉,是普通百姓家庭最好的選擇,但是,雖然大多數人已經知道了有《弟子規》這樣一本書,他們并沒有認識到這本書的真正地位和力量,其實包括現在的我,也沒有真正將《弟子規》中每一條都落到實處,我相信,直到有一天,我們真正能扎扎實實的做好《弟子規》,真正幸福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只有真正受益,真正做到的人,為大眾講演,才能真正改變人們“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提升人們的素質,凈化社會人心,災難才能越來越少,環境也將更加美好。

  《弟子規》開篇“總敘”,就將圣人對于弟子的要求,簡要述說,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學習了弟子規,經過一年左右的實踐,我體會到“孝”是做人的根基。讀著“入則孝”中的經文,心中不免慚愧有加,我家是姐妹兩個,因為自己從小學習尚可,身體又弱,所以,媽媽總是讓我放學就讀書、寫作業,家務活很少干,漸漸長大,自己寧肯看閑書,也不去幫忙做事,慢慢養成了懶惰的習性,更由于從小只知啃書本,所以在工作崗位上,總有能力不足之感,領導交給的任務總是完成的不那么令人滿意;更由于自恃學習成績好,漸漸有了驕傲的心態,對父母的教誨總覺不入耳,媽媽耳朵不好,更是沒有我懂得多,逐漸養成了嬌小姐的脾氣,聽不進一點意見,只有自己給別人意見,從不檢討自己,甚至有時脾氣來了,還要將父母長輩嚷嚷一頓,真正是大不孝,自己早已是地獄眾生而不自知,還自以為聰明過人,善良可愛。真乃“鼠目寸光、井底之蛙”,“只見他人短處,不見自己短處”,有時明知自己脾氣不好,不夠孝順,就是不肯改過,總要尋找父母長輩的不是來為自己開脫。

  經過讀誦、聆聽蔡老師講解各種經典,以及弟子規,才逐漸將自己的傲氣收斂,嗔晦心轉變,時時念母親、叔叔(生父已過世)的好處,婆婆、公公的辛苦;自己也已生養了小孩,為人父母的艱辛才體會了一點點,相比較父輩們吃的苦,我們所經歷的還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我們若再不孝順,怎么對得起生我、養我20幾年的父母,培養我成才的國家。一個人,只有心中常存感恩,她的人生才會有踏實的幸福感,才會保持、甚至增長自己的幸福指數。

  一個人能發自內心的孝順父母,無欲無求的去盡自己的本分,這樣就是與人的性德相應,自然而然就會長養慈悲心,恭敬心,對身邊的一草一木,對自己接觸的外界環境,心生恭敬、從容淡定,后面的“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親仁,進而余力學文”,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不過,我們現代人由于缺少從小熏陶儒家文化的根基,所以,用兩三年的時間,堅持每天讀誦《弟子規》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根基才能扎得牢,將來長成的大樹才能枝繁葉茂,堪為棟梁之才。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很多人說現在的大學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學是墮落的天堂”。大學生從高中煉獄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監督、管束、約束,獲得了空前的幾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權,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規劃管理的國度,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驚慌失措,無法順應承擔。相應的表現就是:早晨七點起床算早,六點起床幾乎不可能,八點是正常,更有甚者,周末昏睡到十一二點,或是整天不下床。熬夜成了大學生活的標志,享受風習彌漫整個校園。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羸弱,喪失了夢想、拼搏激情的同時,也失去了基礎性的身心健康。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園心情主調,人生無趣人生沒有意義的論調也甚囂塵上,大肆彌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問題愈演愈烈。迎對問題的同時,一種呼喚,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聲音和努力也日益顯現出來。

  我在這種背景下重讀了(弟子規),當然也是伴隨著“國學熱“,返回傳統的潮流,重讀文化經典作品,社會反思和尋求的浪潮是呼應的。也許大學生浮躁頹廢現象本身就是與社會整體性浮躁一脈相連的,就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學)等等傳統教育書目在教育界學術界輿論界紛紛拉開了熱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么程度,以怎樣的視角重新解讀,怎樣把握好度以適可而止,這仍是值得考慮商榷的問題,也是需要留待時間來解決的問題。

  我讀(弟子規)有種重受教育的感覺。都說人是善忘的生靈,又是無知愚妄的動物,我們小時候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一言一行,舉止言談都是有師長諄諄教誨,加以引導著的。規范不需要我們去尋找自來會向我們昭示。然而社會自以為這種教育可以一勞永逸,刻印在我們意識里,在今后將永恒的發揮作用。然而事實是我們越來越迷惘。道德規范意識越來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結果是使我們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標準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小學生的道德修養要比初高中生的整體水平高,而學生的整體道德水平又比大學生高,大學生的比社會人員高,人的群體道德修養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我們的倫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還是讓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聽聽(弟子規)的聲音吧!

讀弟子規有感10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弟子規》是根據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生活規范。我卻自己以為這些規范我早以是做到的,誰都沒想到,我的做的卻和文中相差大遠了。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讀書學習的房間要清潔安靜,墻壁要干凈,書桌要清潔。所用文具要擺放端正。可是再看看我的房間呢?墻上有不少黑點墨跡,東邊墻上畫一只小白兔,西邊墻上畫一只大老虎,沒有哪塊墻上沒有我“優美”的筆墨。再說話我的書桌吧,不是給我當了美術上的調色板,就是當成了數學驗算用的草搞紙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上帶著一點一星的顏料,實在是不忍直視啊!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書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后立刻看回原處。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節收好,發現書本有缺損,要立刻把它修補好。而我就是和書做對!我的書桌可幾乎成了一個“舊書店”,就連才發的新書,幾天后就被“老鼠”啃了個邊,再過幾天,就全成了一堆又破又爛的“棉花”,現在的書如果不是包了書皮,一學期后早己不成樣了。書架上還算完整的書也是雜亂無章,如果讓我從這個大書架上找哪一本書,可以說是比登天還難。例如說我剛拿到的新書,才過幾天,數學書粉身碎骨”,語文書成了“書麻餅”…….

  現在再回想起從前那些不良的讀書習慣,才能發現自己的習慣有多大的漏洞,看來學《弟子規》還是十分重要的。

  親愛的朋友,你是不是也發現自己生活中的漏洞了?快來一起學習《弟子規》,一起改正吧!

讀弟子規有感11

  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讀《弟子規》了,直到現在,爸爸媽媽都以《弟子規》嚴格要求我,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作為一名剛剛上小學的我,就更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讓它成為我們生活學習的好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是每個人遵守的生活規范,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感恩父母,懂得尊重父母。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忙碌著,而我們只有努力學習,并時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報答他們。

  又一句“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指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學問。

  《弟子規》讓我真正的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讓我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它也一定會使我努力成為一個對班級、對學校、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12

  當我輕輕翻開《弟子規》時,就如同步入一個神圣的知識殿堂。

  《弟子規》告訴我們,先端正品德。那句使我“臉紅”的“冬則溫、夏則清”,讓我好好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覺得自己確實有很大的差距。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父母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他們都覺得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我,多啰嗦了幾句,我卻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現在想來,那多不應該啊!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卻成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比起同齡的“黃香”——一個在冬天幫父親暖被窩、夏天拿扇子把床扇冷的孝順孩子來,我真是感到莫大的恥辱啊!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是他提醒了我,讓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是他,喚醒了我,告訴我做人的道理;是他,告訴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13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從小就喜歡背的一本書,名叫《弟子規》。以前我很小,不知道書里的話究竟是什么意思,現在,我已經能領會其中深意了。它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記得最深刻的兩句話是“父母命,行勿懶”和“出必告,反必面”。記得二年級時的一天,媽媽說了很多遍讓我把垃圾倒掉,可是因為家住六樓,所以我不想去。媽媽很生氣,她說:“知道‘父母命,行勿懶’是什么意思嗎?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應該幫媽媽做點什么?”就這樣,我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乖乖地倒了垃圾,倒完之后媽媽還表揚了我。漸漸地,我會主動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媽媽覺得我真的長大了。

  記得還有一次,那是去年暑假,我剛做完作業,想出去玩又擔心媽媽不同意,于是偷偷地跑了出去,中午也沒有回家吃飯,直到下午肚子餓的時候才回家,到家后被媽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媽媽說:“出門時一定要告訴父母什么時候回來,你這樣做對嗎?害得媽媽在家擔心了一天。”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明白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

  現在,我不管做什么事都會先想一想怎么做才是正確的,而這也是《弟子規》教會我的。

讀弟子規有感14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古就是先賢們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是我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瑰寶,近日有幸拜讀了《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五個方面闡述了一個人的行為準則,下面我就談一談我的讀后感。

  1、入則孝。百善孝為先,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把我們養大成人,讓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父母的恩情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光陰去報答。

  2、出則悌。對待我們的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除了我們的父輩,在我們的一生中,給予我們很多關心的或許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了,所以,對我們的兄長要恭順,對我們的晚輩要愛護。

  3、謹而信。先賢告訴我們“謹”這個字,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謹小慎微的人,養成對事嚴謹的態度,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沖動莽撞。“信”則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俗話說人無信則不立,在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4、泛愛眾而親仁。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值得尊重個體,不要因為他的貧窮而瞧不起,也不要因為他的顯貴而趨炎附勢,要盡可能的關心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因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5、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隨著我們的成長,接觸的新鮮事物就越來越多,如今的社會發展也是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

  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感觸很深,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行為準則觀念,我將把我學到的東西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嚴于利己,寬以待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好公民。

讀弟子規有感15

  誦讀中華經典,能讓我們意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能讓我們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平等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還有多余的精力,就學習有益的知識。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告訴我們不要讓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讓自己的德行受到損害,讓父母蒙受恥辱。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告訴我們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訴我們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只說該說的話,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說奸詐取巧的話。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告訴我們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反問自己喜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告訴我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奸佞小人會乘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最終導致真個人生的失敗。

  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學習有益的知識、要孝敬父母、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和不肯親近仁人君子的小人做朋友。我的收獲很大。

【【精】讀弟子規有感】相關文章:

1.讀弟子規有感【精】

2.讀《弟子規》有感【精】

3.讀《弟子規》有感

4.讀弟子規有感【推薦】

5.【熱門】讀弟子規有感

6.【薦】讀弟子規有感

7.【推薦】讀弟子規有感

8.讀弟子規有感【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南| 富川| 鄂州市| 柳州市| 新津县| 霞浦县| 三都| 旺苍县| 泗水县| 二手房| 昌都县| 奉化市| 商洛市| 浦江县| 太仓市| 黑水县| 岱山县| 晋江市| 马山县| 琼海市| 府谷县| 兰坪| 偃师市| 南乐县| 惠来县| 德阳市| 鲁甸县| 宝坻区| 普兰店市| 福州市| 孟州市| 开原市| 胶州市| 绥滨县| 宁阳县| 古交市| 名山县| 明光市| 宁波市| 苗栗县|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