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魯迅作品之我見的散文
如果有人問我,在中國,最難的是什么?我會答,是:“教育”。中國人太多,為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中國歷史太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僅存的之一;中國的教規(guī)太繁、太重、太舊。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各項事業(yè)都突飛猛進、成就輝煌,唯獨中國的教育,就像小腳老太太,步履蹣跚,沒什么成色。我覺得可以理解。
其實,教育自身一直在努力。據(jù)說時下中學校園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幾乎成了中學校園里師生的“共識”。而前不久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魯迅論壇上,北京師大附中的一位老師坦言,“魯迅作品幾乎快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
——這些說法,實在是一種正常(對于如此的中國教育,還能期望什么呢!)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對語文教材進行了調(diào)整,撤掉魯迅的《藥》、《為了忘卻的紀念》。——也實在不過是一種正常。對此,我亦覺得可以理解。
時代在發(fā)展,迂腐的中國教育總也得要“與時俱進”。包括教材有所舍、有所增;它的經(jīng)常性變化,就像百姓家庭日常生活中一把陳舊、老式的土豆撓子,今天這兒掰一下,明天那擰一點,扔不掉,就得用。比如說,當年選取《為了忘卻的紀念》、《友邦驚詫論》、《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魯迅作品,多從當時政治斗爭需要考慮的;現(xiàn)今撤掉魯迅《藥》、《為了忘卻的紀念》,則是為了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
然而,這些調(diào)整,當即就引來一片震蕩和呼聲(滿報刊、滿網(wǎng)絡的顯著位置都是,那些慷慨激昂的語言和文字在此我一點也不想引用)。——由此可見,除開篇我歸納的三條理由外,還有難辦教育的理由在——卻有點讓我不解了。對于本來一直就沉悶的中國教育,人們本來就該講,不停地要講,自始至終地一直地講,可是,該說的時候不說,現(xiàn)在人家要改了,卻來“打”和“壓”了。至少,“改”是比“不改”、“動”是比“不動”要強的呀!在人家“改”和“動”的時候,四周卻來堵截,滿天空都是“震蕩和呼聲”了。之前你們都在哪兒呢,之前你們都在干啥呢!
現(xiàn)在我不想妄論其它,現(xiàn)在我只想說的是:難道不改、不動,保持原樣,就相安無事、就可以視為正常嗎?教育與實際在中國,從來就是兩張皮。課本是學生步入社會的“緊箍咒”、“敲門磚”而已,實在算不上“教育”的課本。魯迅存在于社會,存在于民眾心中,而不是在早已遠離了社會的、迂腐陳舊的、單純可笑的、幼稚可憐的、可悲可嘆的學校啊!
根子有病,卻去剪枝;槍打出頭鳥,在“籠子里”呆著就沒事兒……這也是經(jīng)過中國式教育后,人們“覺醒”的意識。這于我來看,倒是不可理喻,無法理解了。
與其堵水,不如放流;從源頭治起,才是根本。如果要對中國教育進行批判,那就要對中國教育的“根子”進行徹底的批判,而不是這些“皮毛”的、這些“表面”的批判。
關于中國的'教育,最需要從娃娃抓起。魯迅先生在一百年前就像狂人似的呼吁“救救孩子”,那凄慘的聲音劃破了中國的歷史,震驚了沉寂幾千年來的中國,可是,魯迅先生是孤獨的——這么多年來,在中國這塊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土地上,怎么就沒有什么呼應,怎么就看不到“震蕩和呼聲”呢?始終就是漫漫黑夜,“遙遙無期”的呀……
這才是不可理喻的事情。這才是需要關注、需要解決的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
先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再去過問那些枝節(jié)的雞毛蒜皮的事情吧。這才是中國教育目前唯一的出路和希望。
【撤魯迅作品之我見的散文】相關文章:
重讀魯迅作品有感09-21
初中魯迅作品的教學論文08-22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12-02
林清玄散文的作品12-02
魯迅死了的散文10-11
讀魯迅的散文10-01
讀魯迅作品有感范文09-14
林清玄散文作品06-20
有關魯迅散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