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與人生智慧
《易經(jīng)》不僅僅是一本占噬用書,而且還是一本哲學名著。是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諧和辯證思想的哲學是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握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易經(jīng)與人生智慧的聯(lián)系吧,歡迎閱讀。
易經(jīng)與人生智慧
《周易》作為一部古代占筮之書,古人創(chuàng)造它是為預知社會人事的吉兇禍福變化,但它通過兩個最基本的符號“一一”(陰)“一”(陽)以及看似離奇的卦辭、爻辭,從哲學層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釋世界,揭示世界的創(chuàng)造與宇宙的組構(gòu)變化規(guī)律。《周易》經(jīng)文記有許多殷周歷史故事,傳文多反映儒家政治、哲學、倫理思想。它以八卦形式推測自然界和社會變化現(xiàn)象,富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體現(xiàn)了東方智慧與哲學思想的光輝。它對象、辭、言、意、神、妙、文、變的闡述,對動靜、開合、聚散、盈虛、剛?cè)岬葘α⒁蛩氐陌盐眨瑢笫赖恼軐W、美學及藝術(shù)創(chuàng)造都有很大影響。《周易》不僅被用于占筮以預測未來,而且被廣泛地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指南。
《易經(jīng)》還同時包含著許多的做人智慧以及處世的智慧。我們通過研讀易經(jīng),學習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可以讓我們在這個世界生活的更好。
《易經(jīng)》不但是我國最古老的經(jīng)典,而且是自古以來,就被推崇備至,尊為“群經(jīng)之首”。 《周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就天人之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原理;通古今之變,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以人為類行為的規(guī)范。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稱作“天人之學”,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一切學術(shù)思想的根源。
《易經(jīng)》的做人智慧。《易經(jīng)》強調(diào)變化,給人指方向,指道路,但道路、方向本身不是成功,一切都在時空中,路還是得靠自己走,走快走慢,和誰一起走,怎么走,況且路也有岔道,取舍即有吉兇成敗,易不能告訴人所有,全在自己把握。
所以,應當這樣說,陰陽交錯變化,數(shù)字錯綜復雜,正如世事如棋,人心似海,這就是變化。知道變化,便可讀易經(jīng),便可用易經(jīng),也便知人事,亦可于此世界,安身立命。
天地鬼神都說謙遜好
原文:有大著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謙》。
譯文:《序掛》的說法更加單刀直截:“有大著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謙》。”—“天”有大而虧其盈,益其謙;“地”有大而變其盈,流其謙;“鬼神”有大而害其盈,福其謙;人類有大而惡其盈,好其謙。君子有大,天下安危系于一身,所以他理應把天、地、鬼神浩然之謙統(tǒng)統(tǒng)都包括在自身里,以期吉祥利達。
活學活用:作為一種政治投資,既然“謙”道能夠給人們贏得這么大的回報,那就不妨“牽著胡子過河”—先謙虛(牽須)一把再說!
人的第一大美德,就是第一大本事。翻遍《易經(jīng)》六十四卦,如果說一點瑕疵也沒有的,只有謙掛。即使是乾、坤兩大卦,都是有他不好的地方,唯有謙虛和謙遜連鬼都喜歡。《易經(jīng)》說,謙遜,通行無阻。因為天的法則,是陽氣下降,救濟萬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則,是陰氣上升,使陰陽溝通,所以亨通。
天的法則,使?jié)M盈虧損,使謙虛增益;地的法則,改變滿盈,使其流入謙卑;鬼神的法則,加害滿盈,降幅謙卑;人的法則,厭惡滿盈,喜好謙卑。這些,并非杜撰。它的原文是“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不畏懼,不怕一切。好!風來吹你,雨來淋你,終有一天,要把你損為平地。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把山隱藏起來,說你是平地,甚至是洼地,這樣,風會刮來許多 塵土,雨會流來許多泥沙,終有一天,你要出人頭地。
謙遜,是最大的本事。
有偉大成就的人,不可自滿,必須謙虛;想成就偉業(yè)的.人,必須謙虛,不可自滿。
古人有一句名言:“卑讓,德之甚。”所謂卑讓是壓低自己的地位去屈就對方,這就是“處世”的根本。劉備本身所具備的德就是這種卑讓的態(tài)度,其中又可分為兩個方面,即謙虛和信賴。
《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什么將能力遠不如自己的劉備視為最強的對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劉備擁有一種足以彌補跟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這種武器不是別的,是用人,如果把“善于”作為一種“德”,那么,劉備便是靠這僅有的一德而顯其賢能。
事業(yè)成功需要好人緣。人緣哪里來?安定的環(huán)境,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哪里來?應該說,全都從謙虛中來。《易經(jīng)》的謙卦里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對于謙虛,連鬼神都喜歡,何況人呢?”謙虛是成功的聚寶盆。
謙虛,或者說謙讓,還是認識最銳利的武器。
善惡到頭終有報
原文: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譯文:“余慶”、“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來的,余是有變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報,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的定理,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上。
活學活用:佛教的精神是無我利他,利于眾生的一種精神。佛教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前世有善因,今生有善果;前世有惡因,今生有惡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古老的箴言,仔細品味,的確能咀嚼出于今人生活實踐有益的營養(yǎng)。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表達了善良人們的強烈心理期待。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一書中向人們描述了原始人對善惡有報的深切渴望。其實,文明人有何嘗不是如此?正義的理念無論怎樣千變?nèi)f化,報復的公正,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始終是正義一成不變的內(nèi)涵之一,文明人類早已把善惡有報嵌入正義的深層結(jié)構(gòu)之中。也許正是對善惡有報的渴望,才有對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一些現(xiàn)象的控訴,及古代社會對清官的期盼與向往和宗教對來世報應的虛設。因此,順乎民心,自然包括盡可能地滿足老百姓善惡有報的愿望。
善惡有報是健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他意味著社會的正義,一個好人沒有好報,壞人受不到社會懲罰的社會,無論如何與公平正義相去甚遠。它意味著社會的效率,社會發(fā)展各項事業(yè)的繁榮,從根本上仰賴人的積極性的充分調(diào)動,而要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就必須對有益于社會的行為給予獎賞,對危害社會的行為給予懲罰;他意味著社會秩序,因為社會秩序的諸多要素,諸如人心的順暢,社會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害群之馬的鏟除均與善惡有報有著因果關(guān)聯(lián)。
善惡有報也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途徑之一。經(jīng)驗表明,社會賞罰與人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guān)系,以善惡有報為基準的社會賞罰機制無疑是美德賴以生長的肥壤沃土。
徜使人們的善行得不到應有的獎賞,甚至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見義勇為不但流血還要流淚,誠實經(jīng)商并未因其誠實而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反倒被人譏為傻子,那么,還能有多少人經(jīng)受得起如此嚴峻的考驗而義無反顧?同理,如果惡行受不到應有的懲罰,甚至還會得到獎賞,其后果必然是造成擋不住的誘惑,使作惡者更加有恃無恐,使原本善良的人受到侵蝕。
易經(jīng)經(jīng)典名言
1、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2、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埋,其道光明。
3、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4、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
5、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6、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7、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8、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9、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10、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11、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坤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1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1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14、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15、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16、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17、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18、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
19、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20、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21、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22、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23、當位以節(jié),中正以通。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24、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25、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26、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8、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9、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
30、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31、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2、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33、君子以懲忿窒欲。可損之善,莫善忿欲也。
34、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35、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36、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37、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38、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39、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40、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事而不伐,德博而化。
41、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42、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4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44、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45、閑有家,悔亡。
46、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47、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48、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49、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50、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51、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52、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53、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54、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
55、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56、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57、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5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59、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60、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6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62、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
63、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64、飲酒濡首,亦不知節(jié)矣。
65、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66、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67、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68、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69、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
70、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
71、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72、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73、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
74、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75、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76、君子以制數(shù)度,議德行。
77、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78、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79、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80、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8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82、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83、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84、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干事。
85、庸言之行,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86、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
87、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88、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89、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90、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91、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92、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93、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94、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
95、勞謙,君子有終。
96、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97、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98、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99、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
100、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周易是哪個朝代的易經(jīng)
《周易》即《易經(jīng)》,《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jīng)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1] 。《經(jīng)》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tǒng)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2]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yōu)槊耖g私學。易學前后相因,遞變發(fā)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fā)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后,《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圣典,六經(jīng)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并列發(fā)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shù)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3]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shù)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jié)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nèi)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2]
《易經(jīng)》為群經(jīng)之首,設教之書。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科學不發(fā)達,先民們對于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xiàn)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chǎn)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后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fā)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xiàn)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chǎn)生的。[5]
成書時間
成于西周
顧頡剛關(guān)于《周易》卦爻辭制作年代的考證結(jié)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jīng)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范圍,是極有貢獻的”。[6]
成于戰(zhàn)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于戰(zhàn)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后,數(shù)百年來已經(jīng)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nèi)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根據(jù)《易傳》的內(nèi)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xiàn)以后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7]
成于西漢
顧頡剛根據(jù)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tǒng)說法不可信[8] 。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后作《論易系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說《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系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后期人的說法。[9]
關(guān)于《系辭傳》與《世本》的關(guān)系,胡適指出,“《世本》所據(jù)傳說,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書,《系辭》不會在其后”[10] ,“《世本》不采《系辭》,也許是因為《系辭》所說制作器物太略了,不夠過癮。《系辭》那一章所說,只重在制器尚象,并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時已有蒼頡沮誦作書契之傳說,又何必不引用而僅泛稱‘后世圣人’呢?[11] ”郭店戰(zhàn)國簡本《老子》的面世,證明胡適對顧頡剛的批評是正確的。
周易作者
《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否定孔子作《易經(jīng)》的大學問家很多,如歐陽修、龔自珍。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jù)后認為“孔丘無刪或制作‘六經(jīng)’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圣亦憑臆之說”。清儒家學者幾乎一邊倒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jīng)”,康有為則認為:“凡‘六經(jīng)’皆孔子所作”。
根據(jù)現(xiàn)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周易》(64卦及卦爻辭)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12]
名稱由來
《周易》又稱《易經(jīng)》,分為經(jīng)部和傳部,經(jīng)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兇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jīng)文的注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5]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zhàn)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并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制,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jīng)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jīng)”。《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jīng)》,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經(jīng)》、《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jīng)》,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區(qū)分。有的學者為了區(qū)分《周易》經(jīng)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jīng)》,稱注釋《周易古經(jīng)》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5]
“周”之涵義
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13]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也有人認為《易經(jīng)》流行于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jù)《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jīng)》因周文王得名。[13]
“易”之涵義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14]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
③日月為易,象征陰陽。從文字學看,“易”字的構(gòu)成是“日”、“月”。“易”上為“日”。
④日出為易。“干”的本義。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⑦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太極圖所示。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征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⑧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系辭傳》:“生生之謂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15]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恒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1.順乎自然的,表現(xiàn)出易和簡兩種性質(zhì);
2.時時在變易之中;
3.又保持一種恒常。
日月的運行表現(xiàn)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易經(jīng)與人生智慧】相關(guān)文章:
易經(jīng)的智慧之《易經(jīng)》與命運10-11
易經(jīng)思想與人生智慧11-15
《易經(jīng)》的智慧11-03
曾仕強 易經(jīng)的智慧09-03
易經(jīng)的智慧 曾仕強09-02
曾仕強《易經(jīng)的智慧》10-10
易經(jīng)給我們的64個人生智慧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