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取名字500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易經雜說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劇拿鵝毛扇穿八卦道袍的連了起來。好像學了《易經》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達到這個程度,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易經》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東西,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很大的問題。
剛才提到唱京劇,我們對《易經》,從京劇《三國演義》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國京劇非常注重臉譜和服裝,舞臺上穿件八卦道袍,我們現在看起來像是妖道,實際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說“《易經》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這是我們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場來推崇《易經》的看法。
此外,我們看見京劇中的臉譜,有的在額上畫一個太極圖,就是表征這位劇中人的頭腦中充滿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從這種戲劇藝術表現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經》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視的程度了。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壞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經》,有人就聯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風水的、卜卦的江湖術士。不管哪一種看法,都表示我們對于自己的文化,認識是不夠的。今天我們開始研究《易經》,所要走的路線,因為大部分人,以前還沒有接觸過,所以我們在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樣去讀《易經》這部書,先從怎樣去認識它、怎樣去了解它開始。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輩子,也還沒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內,研究了大半輩子,還跟一個初學的人差不多。實際上,講這門學問,我自己都是戰戰兢兢的,覺得自己非常膚淺,沒有辦法向大家報告,不過有一點點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已。
潔靜精微
現在我們先說古人對《易經》的重視。《禮記》的《五經解》這篇文章中,提到《易經》這門學問時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據說這是孔子整理《易經》以后所作的結論,對《易經》的評語。“潔靜精微”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它的含義卻是很廣。“潔靜”包括了宗教的、哲學的含義,就是說學了《易經》這一門學問,他心理的思想、情緒的變動,是非常清潔而寧靜的。“精微”兩字則是科學的,所以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我常常將我的經驗告訴年輕的同學們:“晚上不要讀《易經》。”他們不大相信,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有的人生了重病,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把鬼趕跑,又說《易經》一讀,鬼神都不安,所以夜里不讀《易經》。而我卻最喜歡夜里讀《易經》,可是夜里一讀,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讀了,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不能睡覺,越研究越沒完,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發現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體會到古人的“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一個春天過了都不知道的情景。為什么時間過去了都不知道?因為研究《易經》需要一個非常冷靜的頭腦,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潔靜精微”,這是孔子對于《易經》的評價,有如此之嚴重。
但是在《五經解》中,對《易經》也有反面的批評,怎么說呢?它說《易經》的流弊是:“其失也,賊。”就是一個“賊”字。學了《易經》的人,如不走正路,旁門左道,就賊頭賊腦,鬼頭鬼腦,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鵝毛扇,就扇起別人來造反。這是我們自己文化中對《易經》最好的評論,一個“賊”字的斷語下得非常妙。
歷史上漢朝的王鳳、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創業時的“秘書長”,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經》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不學《易經》的人,不能作一個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個很好的大將,推崇《易經》有如此的重要。
我們知道了這些以后,至少可以鼓勵自己,對于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部書,到底畫的是些什么名堂,非要弄個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認為房子對面有一個什么煞,就到街上買一個八卦回來,在門口一掛,好像就可以保險了,這中間究竟有什么作用?有沒有這種作用?
三易
易學的重要有如此,我們該怎樣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邊的《易經集注》,只是中國《易經》學問的一部分。這本書名《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后,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于這本書,都淵源于《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我們手邊所持的《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說到這里,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現在的人講《易經》,往往被這一本《周易》范圍住了,因為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遺失了、絕傳了。事實上還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說現在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江湖”中這一套東西,如醫藥、堪輿,還有道家這一方面的東西,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合。
《易經》的三原則
《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1)變易
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里,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么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了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里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2)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在這里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后,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里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么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系,空間的關系,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么復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么,《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盡管變的法則很復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復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后,就非常簡單了。
(3)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易經雜說】相關文章:
南懷瑾:易經雜說12-01
淺介《易經雜說》10-30
易經雜說:掌握兩句話,知一人前途10-26
韓愈《雜說一》原文賞析07-16
易經講座(一)何謂易經10-15
易經講解:《易經》的數10-07
易經的奧秘:易經與家庭10-17
易經入門:學習易經的順序10-06
韓愈《雜說四》原文翻譯賞析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