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精選62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說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情節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寓言故事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以逸待勞
明朝萬歷年間,皇宮里面不知道怎么回事,出現了一只奇怪的大老鼠。這只大老鼠,長得跟貓一樣大,而且兇悍異常,成為了宮中的一大禍害。
皇帝下旨把民間善于捕捉老鼠的貓都搜羅進皇宮,讓它們來對付那只大老鼠。但是,這些貓卻一只一只地敗下陣來,全部都被大老鼠咬得遍體鱗傷。
正在這個時候,外國進貢來了一只貓,這只貓,長得十分美麗。它的毛像血一樣白,是個獅子貓。這只獅子貓會不會捉老鼠,能不能夠斗得過大老鼠呢?人們議論紛紛。
一個太監把它抱了起來,投進了大老鼠所在的屋子里面,然后把門關了起來。不少太監們都好奇而又擔心地從門縫里向里面偷看。
獅子貓到了大老鼠的屋子里面,了解了一下環境,就一動不動地蹲在那里。過了好長時間,才看到那只大老鼠從洞里探頭探腦地走了出來。大老鼠一看到獅子貓,就“吱吱”地叫著,憤怒地撲上去。獅子貓看到這樣大的`一只老鼠,不由得吃了一驚,急忙閃了一個身,跳到了茶幾上。
大老鼠看見獅子貓跳上了茶幾,也躥了上去;獅子貓看見大老鼠躥上來,趕緊條下了茶幾。就這樣躥上躥下,跳上跳下,獅子貓總是躲著,不肯和大老鼠正面交鋒。
從門縫里偷看的太監們看到這個情景,都認為這只獅子貓十分膽怯,肯定斗不過那只大老鼠。不由得有些失望。
過了一會兒,那只大老鼠跳得漸漸慢了。大肚子一起一落地喘著粗氣。它蹲在地上,想要休息一會兒。誰知道,正在這個時候,獅子貓猛然地撲了過去,用兩只前爪緊緊抓住老鼠頭上的毛,用嘴咬住它的頭和脖子。大老鼠遭到突然襲擊,知道自己遇到了強大的對手,拼命掙扎。
貓聲嗚嗚,鼠聲吱吱,一場惡斗持續了很長的時間。最后,大老鼠終于成了獅子貓的手下敗將。
太監們見獅子貓勝利了,打開門擁進去。只見大老鼠已經被獅子貓咬下了腦袋。它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鼠肉呢。
太監們這才明白過來,獅子貓開始的躲避,其實并不是膽怯,而是在和老鼠進行著疲勞戰。敵人出擊我便退回,敵人退回我便出擊,使敵人疲于奔命,終于喪命。以逸待勞,獅子貓可真是有勇有謀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物極必反
武曌[zhào]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臨朝聽政,不久,她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皇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
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皇帝還是不肯放手。
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皇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
鸌[hù]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客觀規律
宋國有個農夫,做事情性子很急。
有一年,莊稼種到地里后,農夫每天到田里去看。他覺得禾苗長得太慢了,十天半個月過去了,才長出一點點嫩苗。
又過了半個月,禾苗仍舊只長高了一點兒。農夫嫌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里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將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高興地對家里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呢!”
他的兒子聽了,感到很納悶,就趕快跑到地里去看,發現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陽曬蔫了,全都枯死了。
【說明】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事物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違背了客觀規律,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熱情,也必然會失敗。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狙公失猴
從前,楚國有個老頭以飼養猴子為生,楚國人都把他叫作狙(ju)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后都在院子里給他的猴子們分配任務。他讓老猴子帶著猴子們跳出去,采摘山里果樹的果實。晚上,等猴子們回來了,狙公就逼著猴子們交出它們所采果實的'十分之一。光靠著這些猴子采來的果實,他就可養活自己,而且還略有盈余。有一次幾個猴子覺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場,狙公卻坐享其成,不愿交出果實,狙公就對它們棍棒相加,一陣毒打。猴子雖然覺得每天采摘果實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違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只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問這群猴子:“山里果實累累,難道是狙公親手所種嗎?”大伙都說:“不是呀,誰都知道這些果樹并沒有什么人去栽種,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問:“既然這樣,我們干嗎靠給狙公做苦力過日子呢?”小猴子話還沒說完,猴子都已經恍然大悟。
當天晚上,猴子們趁狙公睡熟之后,悄悄地打破柵欄,弄壞籠子。然后,它們拿上狙公積存的果實,手牽著手跑進了樹林深處,從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覺醒來,才發覺猴子們都跑光了,他賴以生存的手段沒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餓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圖依賴別人,或者靠剝削別人過活,最終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樣活活餓死的下場。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貪財
古代的永州在今天的湖南省零陵縣,那里的老百姓都很會游泳。一天,永州的'河水突然暴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正在橫渡湘江。行到河中央時,船漏了,所有的人都落入水中,在水里游著。
其中一個人竭盡全力地游著,但不像平常那樣游得快。
他的同伴說:“你平時是游泳最好的,為什么今天落后了?”
他回答說:“我腰里纏著一千錢,太重了,所以游不快。”
他的同伴說:“你為什么不扔掉這些錢?”這個人顧不上答話,只是搖搖頭。
過了一會兒,他游得更加吃力了。
已經游上岸的同伴們向他大聲喊道:“你真是太蠢了。性命都快保不住了,還要那些錢有什么用呢?”
這個人還是吃力地搖搖頭,不肯丟下腰間那捆錢。結果,他被淹死了。
【說明】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過分貪圖錢財,甚至為了錢財不要性命的人。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董閼于治理臣民
有一位名叫董閼(e)于的人被派往趙國的上地去任地方長官。
董閼于初來乍到,他深入民間調查,訪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這一天,他來到石邑山,只見山中有一條深澗,澗壁陡峭,像斧削,似城墻;澗深百丈,十分險要。于是董閼于找到在當地居住的人,問道:
“這里有沒有人掉進過這深澗?”
那里的'人回答說:“沒有人掉進過。”
董閼于又問:“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癡、聾啞、瘋癲及反常的人,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那里的人回答說:“也沒有。”
董閼于繼續問:“牛馬豬狗,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人們還是回答說沒有。
董閼于想了想,說:“為什么不曾有人畜掉進這深澗里去呢?”
那些人回答說:“這深澗十分陰森危險,誰要是進去了,那還能有性命嗎?因此無論誰,走到這深澗附近時,都萬分小心,要么繞道而行,誰也不敢去碰這個危險,連牲畜看到這深澗也止步不前的。”
董閼于豁然開朗,他深受啟發地拍手嘆道:
“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民了。如果我制定嚴格的法制,又嚴厲地執法毫不寬容,讓人們知道違法就如同掉進這萬丈深澗一樣有生命危險,那就誰也不會去觸犯法律了。這樣,我還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
感悟:
聰明人總能從身邊的小事中受到啟發,獲得智慧。掌權的人從危險的深澗聯想到執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后必定政績卓著。所以不要高傲,需要不斷的虛心汲取人生經驗!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駝背翁捕蟬
有一次,孔子帶領著他的學生去楚國采風。
他們一行從樹林中走出來,看見一位駝背翁正在捕蟬。他拿著竹竿粘捕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拾取東西一樣自如。
“老先生捕蟬的技術真高超。”
孔子畢恭畢敬地對老翁表示稱贊后問:
“您捕蟬的'技術這么高,肯定是對捕蟬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練捕蟬五、六個月后,在竿上壘放兩粒粘丸而不掉下,蟬便很少有逃脫的。如壘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蟬十有八九會捕住;如能將五粒粘九壘在竹竿上,捕蟬就會像在地上拾東西一樣簡單容易了。”
捕蟬翁說到此處捋捋胡須,嚴肅地對孔子的學生們傳授經驗。
他說:
“捕蟬首先要學練站功和臂力。捕蟬時身體定在那里,要像豎立的樹樁那樣紋絲不動;竹竿從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樹枝一樣不顫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天大地廣,萬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蟬的翅膀,我專心致志,神情專一。精神到了這番境界,捕起蟬來,那還能不得心應手,手到擒拿嗎?”
大家聽完駝背老人捕蟬的經驗之后,無沒有一個不感慨萬分,敬佩老人的精神的。
孔子對身邊的弟子更是深有感觸地教誨道:
“神情專注,專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應手。捕蟬老翁講的可是做人辦事的大道理啊!”
駝背翁捕蟬的故事向我們暗示了一個真理:要想學好任何本領,都需苦練扎實基本功,專心致志,日積月累,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岳飛抗金
岳飛是古代著名的反侵略民族英雄,生活在北宋南宋交替的年代。當時北方的金國出兵攻打宋朝,燒殺搶掠,遭到宋朝的反抗。從小就立志報國的岳飛從軍入伍,決心反擊侵略,收復被金國奪占的土地。他訓練出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岳家軍,在和入侵者的斗爭中,屢建戰功。
有一年,岳飛率軍與金軍在長江一帶交戰,打得敵人望風而逃,收復了江南重鎮建康(今南京)。不久,他又率軍收復了湖北河南一部分失地,大大鼓舞了宋朝軍民。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奸臣秦檜一心想求和,竟答應向金國稱兒稱臣,每年進貢,換取可憐的“和平”。岳飛堅決反對,上書皇帝說:和議不可靠,金人不可信,我請求率軍北伐,收復失地。
不久,金國果然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岳飛率領岳家軍進行反擊,直入中原。在郾城一戰中,擊垮了金國的主力軍,又窮追不舍,到達了離故都汴京(今開封)不遠的朱仙鎮。金軍統帥兀術(wūzhú)哀嘆說,這是開仗以來,最慘的敗仗啊。他只好率部下渡過黃河,往北逃走了。岳飛也準備渡河北上,徹底打敗敵人,收復北方。不料宋高宗聽了秦檜的話,連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飛撤軍,不準再打。后來秦檜又誣告岳飛謀反,害死了這位大英雄。岳飛抗金雖然沒有最后成功,可他的斗爭業績將永載史冊,受到人民的懷念。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畫蛇添足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員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余。這一壺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于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里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他洋洋得意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馬上把酒壺從他手里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么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寓意: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做任何事,都應該實事求是,不要賣弄聰明,節外生枝。否則,就會跟那個給蛇畫足的人一樣,非但不能把事情辦好,反而會把事情辦糟。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登龍門
這個典故出自《后漢書。李膺傳》。
講的是在東漢恒帝時代,有個清官姓李名膺,字元禮的。李元禮曾經當過司隸校尉,權力不小。當時有個太監叫張讓,他的弟弟張朔依靠著自己哥哥的勢力,在野王縣混了個縣令當,而且還無惡不作。
李膺早就知道張朔的罪行了,一直沒有機會查辦。有一次,李膺知道張朔到京城來住在張讓家里,機會難得,他就帶領兵將去把張朔抓來,公開審訊后將其處死了。張讓見自己的.弟弟被處死了,當然懷恨在心,就在恒帝面前告李膺一狀。
恒帝于是把李膺找來責問他:為什么你沒有經過奏準就殺了張朔。李膺說:我不愿意積壓案子,但沒想到辦案快也成了罪名,我不怕罪名,也不怕死,請皇上寬限幾天,我把當朝主要罪犯都除掉,我就來受死。恒帝聽他說得很有道理,也無可奈何,太監們從此便小心謹慎,不敢狐假虎威了。
李膺不怕強權,敢于憑法懲治官,這種精神是十分可敬的,于是,有些人稱贊他為天下模楷。他的威望很高,每天都有些人想結識,拜見他。而誰要能邁進他家大門,就是獲得最高榮譽,被稱為登龍門。
龍門本來是黃河上的一個山口,魚要想跳過龍門這一關,游到黃河上游是很困難的。據說,每年的一個固定的時節,跳過了龍門的鯉魚就可以變成真正的龍了。因此,人們把升官發財求功名之門也比喻為登龍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編柵欄建馬棚
歷史上的君王大都愛馬,無論是征戰、游獵時的胯下坐騎,還是輜重、農事上的役用,都需要慓悍精良的駿馬。
有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馬的情況。他一見養馬人就關心地詢問:“馬棚里的`大小諸事,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在養馬人心中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溜馬,調鞍理轡,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都不是輕松的事!可是在君王面前,一個養馬人又怎好隨意叫苦呢?管仲在一旁見養馬人尚在猶豫,便代為答道:“從前我也當過馬夫,依我之見,編排用于拴馬的柵欄這件事最難。為什么呢?因為在編柵欄時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混雜。你若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極其重要。如果你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隨后你就得順勢將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曲木之后再加曲木,筆直的木料就難以啟用。反之,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
管仲雖然說的是編柵欄建馬棚的事,但其用意是在提醒齊桓公,要把編柵欄選料與興社稷用人聯系起來,在選拔肩負重任的人才時,必須慎重行事,從一開始就把握正直的標準,以便永遠按這樣的標準選賢任能。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以羊替牛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每逢祭鐘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只羊,然后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里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
齊宣王聽了后,看了看那頭牛,然后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么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自食惡果
越國有一個人出外經商,在返家途中遇見一條狗。
這條狗跑到越人面前,搖首擺尾地對越人說著人話:“我很擅長捕獵野物,只要你對我好,我愿意將獵獲的東西與你平分。”
越人見有這等找上門來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于是,很高興地把狗帶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著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著用精米做的飯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禮節款待這條狗,指望狗將來會好好回報自己。
可是這狗是個忘恩負義的家伙,它受到越人這般優待不但不存感激回報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驕橫起來,每次捕獵到野獸,都是全由自己獨吞,把越人忘在一邊。
于是,有鄰人譏笑越人說:“你供給那狗好吃好喝,客氣得不得了,可它眼里根本沒有你,它獵獲的野物,從沒你的'份,你還要這狗干嘛?”
越人一聽,醒悟過來,也很生狗的氣。于是等狗捕獵到野獸,就跟狗平分獸肉,并且每次都給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終于翻了臉,它不愿越人分享它的獵物。
一天,它突然撲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腦袋,撕斷了他的脖子和雙腿,然后便離開越人的家跑走了。
越人不能識破這條兇殘貪婪的狗的真面目,開始還一味嬌寵它,終至這條惡狗翻臉不認人。
越人招進強盜,自食惡果的教訓是深刻的。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以貌取人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名叫哀駘(tai)它(tuo)的人,他的容貌雖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非常喜歡和他交往,相處親近隨和,舍不得離去。
有一些女人甚至說:“與其做別人的妻子,還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無權位二無財產,也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和顯赫的功績,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揚的這位丑人卻受到幾乎所有人的喜愛和贊美,這使得魯國的魯哀公驚異不已,于是就派人把他從衛國請回魯國加以考察。
相處不到一個月,魯哀公覺得他在平淡中確有不少過人之處,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
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魯哀公便讓他上任管理國事,可他卻淡淡然無心做官,雖在再三要求下參議了國事,但不久他還是謝辭了高位厚祿,回到他在衛國的陋室中去了。
對此,魯哀公求教于孔子:
“他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
孔子借喻道:
“我曾經在楚國看見一群小豬在剛死的母豬身上吃奶,一會兒都驚恐地逃開了,因為小豬發現母豬已不像活著時那樣親切。
可見小豬愛母豬不是愛它的形體,而是愛主宰它形體的精神,愛它內在的品性。
哀駘它這個人雖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內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許多人才喜歡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內在的美才可靠長久,值得追求和尊崇。
雖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風采和權位、財產等也很吸引人,可內在的品德、學識、才能和真誠、自信等給人的感受則更有魅力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把握時機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管莊子,另一個是管與。
管莊子是遠近聞名的勇敢的獵手,他常常一個人獵殺虎豹豺狼,無所畏懼。
一次,管莊子來到一座山前,見有兩只老虎在那里爭吃人肉,正在拼命廝打著。
它們時而舉起前腿互相猛撲,時而互相咬住脖頸不放,兩虎的咆哮聲震撼著山林。
管莊子舉起鋒利的獵叉,正要上前刺殺這兩只老虎,與他同行的管與連忙拉住他,說:
老兄且慢!
管莊子說:還等什么?現在兩只老虎正在廝打,我得乘它們不備刺殺它們。不然的話,這兩只老虎一會兒平靜下來,重新和好,我還對付得了嗎?
管與說:最好的時機還沒到。你想,老虎是兇猛的'野獸;人肉,是老虎最美的食物,老虎很喜歡吃人肉,現在兩只老虎都搶著吃人肉,它們為爭奪這塊食物正瘋狂搏斗,不最后見一個高低,它們不會罷休,一定會爭得你死我活。
兩虎真的動怒拼打,弱些的肯定會被咬死,而強些的那只虎也會被咬傷,傷痕累累。
等到它們死的死了,傷的傷了,你再行動,只需要輕而易舉地將受傷的老虎刺死,這兩只老虎就都屬于你了。這不是做了一件事就能獲得雙倍好處嗎?
管莊子恍然大悟。原來管與給管莊子出的是一個只需付出刺殺一只傷殘老虎的代價,卻能收到殺死兩只老虎的主意。這真是一個好主意!果然,兩個人很輕松地就把兩只老虎抓住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時機,以逸待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治國之道
春秋時期,在現在河南省境內有一個小國叫“宋”。宋國大夫戴不勝比較開明,很關心國事,很想讓宋國國君多理朝政,就是不知道該怎樣勸說宋王才好。戴不勝知道孟子很有見識,很佩服孟子,也很想向孟子請教。有一次孟子到宋國旅行,戴不勝大夫很恭敬地接待了孟子,向孟子請教說:“您是很有學問的人。請您告訴我,怎樣才能勸說一個國家的國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來管理自己的國家,多為國家辦些好事呢?”
孟子想了一會兒,微笑著不緊不慢地說道:“這話看怎么說,比如說,有位楚國大夫很想讓自己的兒子學說齊國話,您看是請齊國人教他好呢,還是請楚國人教他好呢?”戴不勝亦笑著回答說:“那當然是請齊國人教他好啊!”孟子笑了一下,接著說;“即使請來一個齊國人教他,并且很耐心地教他說齊國話,然而他周圍的人覺得很希奇,整天來干擾他,吵吵鬧鬧難得安靜,到了這種情形之下,哪怕用鞭子來抽打他,逼迫他學齊國話,他仍然是學不會的`。如果把他帶引到齊國去,并且住在齊國都城最有名、最繁華的街巷里,住下來學講齊國話。幾年以后,他的齊國話學會了,講得很好了,到那時再要他說楚國話,假若也用鞭子天天抽打他,要他說楚國話,那也是很困難的了。”
聽了孟子一席話以后,戴不勝終于明白過來:在宋國,國王周圍的大夫少有好人,在太多的壞大夫的讒言欺騙下,也難怪宋國國君會變得無道啊!
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不可忽視客觀環境、周圍風氣對人的影響。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玩物喪志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滅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威德廣播四海。周武王經常派使臣出使邊遠地區,許多小國懾于武王的威名,先后派人到鎬京向他稱臣納貢。
當時來自西方的一個使臣進貢了一條犬,叫做獒,獒體形龐大,威猛善斗,與周朝的犬大不相同,看到武王還會蹲下去行禮。武王很喜歡它,重賞了使者,以后天天喂養這條犬,簡直愛不釋手。
這件事被太保召公看見了,他覺得事情雖小,但是不可忽視。退朝以后,他寫了一篇《旅獒》呈給周武王,文中說:“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其力……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意思是說:德行高尚的君王是不會輕視侮慢官員的`,不然的話就沒有人替他竭心盡忠了;輕視侮慢百姓,人民就不會擁戴他……如果沉迷于女色,就敗壞了高尚的德行;迷戀于自己所喜愛的物品,就會喪失進取的方向。
武王讀了《旅獒》,想到商朝滅亡的教訓,覺得召公的勸告是對的,于是把收到的貢品分賜給諸侯和有功之臣,自己則兢兢業業地致力于國家的治理和建設。
玩物喪志,的確是這樣的情況。時間就是生命,把時間放在玩樂上,而拋棄正業,久而發展下去,結果是遺憾,一事無成,所有的抱負,理想的目標均成了泡影。這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對自己人生目標的放棄。所以為了以后不后悔,小朋友們可要多花些時間學習知識喲~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墨守成規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心里很著急。
這天,他干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里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誰如果違背規律蠻干,就必然受到懲罰。鄭人買履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現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這時,天色已晚,集市已經散了。他白白地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
別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的人,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言而有信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干凈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
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后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
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
“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后殺了豬就給你做。”
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里捉豬的聲音。
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
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
“家里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里學習知識,聽取教誨。
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騙別人。
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后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
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于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
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安身之地
春秋時代,在齊國有位名叫孟嘗君的人,他非常喜歡與文學家還有俠客風范的人交朋友,為了能與他們常討論國家大事,總喜歡邀請這些人到家中長住。
在這些人當中,有位叫馮諼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什么事都不做。
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這地方討債,但是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還把債倦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滿感激。
直到后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
一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
“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愿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
于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么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
于是,梁惠王馬上就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
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
梁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梁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里,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
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并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
祠廟建好后,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于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后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熟能生巧
宋朝有個叫陳康肅的人,十分擅長射箭。他能夠在百步開外射中楊樹的葉子,這樣的射技舉世無雙,再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比得上,陳康肅對自己的本領很是自負。
有一次,陳康肅在自家后花園的場地上練習射箭,引來很多人圍觀。有一位賣油的老頭兒挑著擔子經過,也停下來,放下擔子,斜著眼睛看陳康肅射箭,很久都沒有離開。
陳康肅的箭術果然名不虛傳,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邊圍觀的人們大聲喝彩,手心都拍紅了,只有那位賣油的老頭兒,仍用斜眼瞅著,只稍微點了下頭。
陳康肅見老頭兒似乎有點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藝,又生氣又不服氣,就放下弓箭走過去問老頭兒說:“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你認為我射箭的技術還不夠精嗎?”
老頭兒平靜地回答說:“我覺得這也沒啥了不起的,只不過你練練的多了,手熟而已。”
陳康肅終于發怒了,質問道:“你怎么敢如此貶低我的絕技!”
老頭兒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從我多年來倒油的技巧中懂得這個道理的。我就演示給你看一看吧。”
說完以后,老頭兒把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圓形方孔的銅錢蓋在葫蘆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從油桶里舀了一滿瓢的油,再將瓢里的油向蓋著銅錢的葫蘆嘴里倒。只見那油成細細的一線流向葫蘆嘴,均勻不斷。等油倒完了,把銅錢拿下來細細驗看,竟然連一點油星子都沒有沾上。在人們一片嘖嘖稱奇聲中,賣油翁笑了笑,說道:“我這點雕蟲小技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不過是手熟而已。”
陳康肅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來,客客氣氣地把賣油翁送走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再難的事,只要我們反復地不間斷地練習、實踐,日久天長,必定會熟能生巧。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自由
戴晉生是個很有才學的人,平日里與朋友們一起或作詩寫字,或品評國事,總表現出不凡的思想與見地,很受朋友們尊重。
魏王聽說了戴晉生的非凡才干,很渴望見到戴晉生,于是吩咐下屬將戴晉生請來。戴晉生來到魏王宮中,魏王一看,此人雖衣著寒酸卻相貌不凡,在魏王面前站著,神態自若,過了幾天,戴晉生去見魏王,依舊穿著那身破舊的衣服。
魏王見他那副模樣,對他說:“前幾天,我那樣誠懇地請你留下,賜你上大夫的優裕地位和俸祿你都不肯留下來,今天怎么又來訪問我呢?”
戴晉生笑了笑,不無遺憾地說:“看起來,真是不值得和您往來呀,原本我還打算把您作為朋友交往的,可是您對我太不了解。您見過那沼澤荒地中的.野雞嗎?它沒有人用現成的食物喂養,全靠自己辛勤覓食,總要走好幾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勞動才能吃飽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卻長得十分豐滿,光澤閃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輝映;它奮翅飛行,引吭長鳴,那叫聲彌漫在整個荒野和山陵。您說,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野雞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動,自由自在地來往在寬敞的天地之中。現在假如把它捉回家,喂養在糧倉里,使它不費勁氣就能吃得飽飽的。它必然會失去原來的朝氣與活力,羽毛會失去原有的光潤,精神衰退,垂頭喪氣,叫聲也不雄壯了。您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是不是喂給它的食物不好呢?當然不是。僅僅因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錮了它的志趣,它怎么會有生氣呢!”
魏王聽了,若有所思地望著戴晉生。
其實,自由是比任何物質的享受還要珍貴得多的。野雞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人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鷸蚌相爭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為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游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只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只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 干 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松開你的嘴,明天也不松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里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只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著,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于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著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啟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里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么區別呢?”
于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斗,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拔苗助長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心里很著急。
這天,他干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里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誰如果違背規律蠻干,就必然受到懲罰。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稿矣。
孟子《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約公元前390-前305),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是當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為齊宣王客卿。他死后,門徒把他的著述編輯為《孟子》。《孟子》和論語一樣,是問答語錄體,但篇幅略長。書中引用的寓言故事,精粹深刻,風趣幽默,標志著中國寓言的成熟。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鄭人買履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現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這時,天色已晚,集市已經散了。他白白地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
別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的人,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從窟窿里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發現又少了一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曹操沖象
一次,吳國的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非常高興。大象到達許昌的那天,曹操帶著百官和他的小兒子曹沖一起去看大象。
曹操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大象又高又大。它的腿和大廳里的柱子一樣粗。當人們離它更近的時候,就夠不到它的肚子了。
曹操對大家說:“這頭大象真大,可它有多重?”你們誰能叫它?好!你管這么大的家伙叫什么?大臣們都在談論這件事。
一個說:“只做一個大秤來稱它。”
另一個說,“這個規模有多大?”此外,大象還活著,不能叫它!我認為這是殺死它,把它切成塊并稱重的`唯一方法。
他剛說完話,所有的人就都笑了。有人說:“你不能這么做。不幸的是,為了稱重,你把大象活活打死了。”
部長們已經嘗試了很多方法,但沒有一個會奏效。真的很尷尬。
這時,一個小孩從人群中走出來,對曹操說:“爸爸,我有辦法叫一頭大象。”
曹操一看,原來是他最寵愛的兒子曹沖,笑著說:“你小的時候會干什么?”我們來談談。看看是否有意義。
曹崇志在曹操耳邊低語。曹操一聽到喊聲,就命令左鄰右舍馬上準備。于是對眾大臣說、你們去罷。讓我們去河邊,像它一樣!”
大臣們跟著曹操來到河邊。河里有一條大船。曹沖叫人把大象帶到船上。當船體穩定時,在船舷上刻上一條平坦的'道路。大象被帶到岸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裝到船上,船身一點一點地沉了下去。當船體下沉到與水面相同的高度時,曹沖要求人們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開眼睛,起初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他們看見了,就情不自禁地說:“好辦法!”好方法!”現在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把船上所有的石頭都稱一稱,加起來有多重。
曹操自然更高興了。他瞇起眼睛看著兒子,得意洋洋地看著大臣們,仿佛在心里說:“你們不如我最小的兒子聰明!”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昭陽為楚伐魏
戰國時期,楚將昭陽率精銳之師攻打魏國,連戰皆捷,攻克八座城池。昭陽得意之余欲率軍趁勝攻伐齊國。楚將陳軫見部隊連續激戰,雖情緒高昂,卻已是疲憊之師,急需休整,便竭力勸阻昭陽伐齊,并講了一個故事:
楚國有個廟宇主人春祭,賞賜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難以分配,此時有人提議說:"僅這一壺酒不如讓一個人喝個痛快,讓我們來個畫蛇比賽,在地上畫蛇,看誰先畫好,誰就獨喝此壺酒!"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約定時間,大家同時開始在地上畫蛇,其中有個人畫得最快,很快就把蛇畫好了,這壺酒就歸了他。
但他看其他人都還沒有畫好,得意之余,便想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本領,于是一手提著酒壺,一手提筆,別出心裁地說:"我還要替蛇畫幾只腳哪!",正當他提筆給蛇畫腳的時候,其中一人卻已將蛇畫好,伸手奪過正在加畫蛇足人手中的酒壺說:"蛇是沒有腳的,你何必替他畫腳呢?"說罷,便張口喝起酒來,畫蛇腳的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邊,懊喪地看著別人喝酒。
陳軫的意思是說,楚軍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現在正是得勝班師回朝的'時候,軍隊可以養精蓄銳,我們也可受到楚王的賞賜和人們的贊揚;如以疲憊之師,攻打有備的齊國,一旦失敗,就會前功盡棄,遭到楚王的處罰和人們的唾罵。
“畫蛇添足”就用來比喻多此一舉或弄巧成拙。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鼠屎斷案
很久以前,吳國的國君孫亮非常聰明,觀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細致,常常能使疑難事物得出正確的結論,為一般人所不及。
一次,孫亮想要吃生梅子,就吩咐黃門官去庫房把浸著蜂蜜的蜜汁梅取來。
這個黃門官心術不正又心胸狹窄,是個喜歡記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庫房的庫吏素有嫌隙,平時兩人見面經常口角。他懷恨在心,一直伺機報復,這次,可讓他逮到機會了。他從庫吏那里取了蜜汁梅后,悄悄找了幾顆老鼠屎放了進去,然后才拿去給孫亮。
不出他所料,孫亮沒吃幾口就發現蜂蜜里面有老鼠屎,果然勃然大怒:“是誰這么大膽,竟敢欺到我的頭上,簡直反了!”
心懷鬼胎的黃門官忙跪下奏道:“庫吏一向不忠于職責,常常游手好閑,四處閑逛,一定是他的`瀆職才使老鼠屎掉進了蜂蜜里,既敗壞主公的雅興又有損您的健康,實在是罪不容恕,請您治他的罪,好好兒教訓教訓他!”
孫亮馬上將庫吏召來審問鼠屎的情況,問他道:“剛才黃門官是不是從你那里取的蜜呢?”
庫吏早就嚇得臉色慘白,他磕頭如搗蒜,結結巴巴地回答說:“是……是的,但是我給他……的時候,里面……里面肯定沒有鼠屎。”
黃門官搶著說:“不對!庫吏是在撒謊,鼠屎早就在蜜中了!”兩人爭執不下,都說自己說的是真話。
侍中官刁玄和張邠(bin)出主意說:“既然黃門官和庫吏爭不出個結果,分不清到底是誰的`罪責,不如把他們倆都關押起來,一起治罪。”
孫亮略一沉思,微笑著說:“其實,要弄清楚鼠屎是誰放的這件事很簡單,只要把老鼠屎剖開就可以了。”
他叫人當著大家的面把鼠屎切開,大家仔細一看,只見鼠屎外面沾著一層蜂蜜,是濕潤的,里面卻是干燥的。
孫亮笑著解釋說:“如果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時間長了,一定早濕透了。現在它卻是內干外濕,很明顯是黃門官剛放進去的,這樣栽贓,實在是太不像話了!”
這時的黃門官早嚇昏了頭,跪在地上如實交待了陷害庫吏、欺君罔上的罪行。
可見,我們對于形式復雜難以判斷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開動腦筋想辦法,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復雜性所嚇倒,這樣就能正確認識事物的現象和本質。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后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么治療。”扁鵲走后,桓公不高興地說:“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后,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后說:“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后,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后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后,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后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后悔莫及。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而應防微杜漸,正視問題,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后,將會無藥可救。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狗猛酒酸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為了招徠生意,他總是將店堂打掃得干干凈凈,將酒壺、酒壇、酒杯之類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門外還要高高掛起一面長長的酒幌子,上書“天下第一酒”幾個大字。遠遠看去,這里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鄰居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家養的狗太兇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可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著發酸變質啊。”
您看,一匹惡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敗,百姓遭殃。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高價買鄰
南朝時候,有個叫呂僧珍的人,生性誠懇老實,又是飽學之士,待人忠實厚道,從不跟人家耍心眼。呂僧珍的家教極嚴,他對每一個晚輩都耐心教導、嚴格要求、注意監督,所以他家形成了優良的家風,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待人和氣、品行端正。呂僧珍家的好名聲遠近聞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個正直的人,他為官清正耿直,秉公執法,從來不愿屈服于達官貴人的威脅利誘,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想除去這塊心病。終于,季雅被革了職。
季雅被罷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從壯麗的大府第搬了出來。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隨隨便便地找個地方住下,他頗費了一番心思,離開住所,四處打聽,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從別人口中得知,呂僧珍家是一個君子之家,家風極好,不禁大喜。季雅來到呂家附近,發現呂家子弟個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果然名不虛傳。說來也巧,呂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別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賣掉。季雅趕快去找這家要賣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萬錢的.高價買房,那家人很是滿意,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于是季雅將家眷接來,就在這里住下了。
呂僧珍過來拜訪這家新鄰居。兩人寒暄一番,談了一會兒話,呂僧珍問季雅:“先生買這幢宅院,花了多少錢呢?”季雅據實回答,呂僧珍很吃驚:“據我所知,這處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價錢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說:“我這錢里面,100萬錢是用來買宅院的`,1000萬錢是用來買您這位道德高尚、治家嚴謹的好鄰居的啊!”
季雅寧肯出高得驚人的價錢,也要選一個好鄰居,這是因為他知道好鄰居會給他的家庭帶來良好的影響。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環境對于一個人各方面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當萬分珍惜身邊的良師益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投鼠忌器
三國初期,漢獻帝與丞相曹操、皇叔劉備一起去打獵。
曹操為了顯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漢獻帝齊頭并進。
漢獻帝見不遠處有只兔子,就叫劉備射,說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劉備連忙彎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獻帝連夸好箭法。
南帝又看見一只大鹿,連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過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將士們見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為是獻帝射的',都高呼“萬歲”,曹操得意地站到獻帝前接受歡呼。
關云長實在看不下去,要拍馬刀砍曹操,劉備忙暗示他不可輕舉妄動。事后,關云長問劉備為什么不讓殺曹操,他說:“投鼠忌器,他身邊還有獻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近器物,用東西砸老鼠又怕砸壞老鼠附近的用具。現常用來比喻做事有所顧忌,不敢放手進行。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刻舟求劍
古時候,楚國有一個人,在他坐船過江的時候,一不細心,把身上掛的一把寶劍掉進江里去了。那個人不慌不忙地從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寶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嘴里自言自語囑咐自己:“別忘記了,我的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同船人見他不著急的樣貌都很納悶,就問他:“為什么不趕快下水撈寶劍你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么用呀?”
“著什么急,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從這個刻有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寶劍找回來。”
過了一會兒,船到了目的地,停下來靠了碼頭,這個人便從船上刻的記號處,跳下水去撈寶劍,可是,摸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這樣尋找寶劍都感到很可笑,有一個人說:“寶劍掉江里以后,船還是在行走的.,而寶劍沉在水底下是不會跟著走的`。事實上,此刻船離開丟劍的地方已經很遠了,再按船舷上刻記號處去找它怎樣能找到呢?”
大家都議論說:“這個人連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后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劍”這句成語,比喻人們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注意事物的發展變化,來處理事情。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東郭先生和狼
晉國大夫趙簡子率領眾隨從到中山去打獵,途中遇見一只像人一樣直立的狼狂叫著擋住了去路。趙簡子立即拉弓搭箭,只聽得弦響狼嚎,飛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趙簡子非常惱怒。他駕起獵車窮追不舍,車馬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
這時候,東郭先生正站在馱著一大袋書簡的毛驢旁邊向四處張望。原來,他前往中山國求官,走到這里迷了路。正當他面對岔路猶豫不決的時候,突然竄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憐地對他說:“現在我遇難了,請趕快把我藏進你的那條口袋吧!如果我能夠活命,今后一定會報答您。”
東郭先生看著趙簡子的人馬卷起的塵煙越來越近,惶恐地說:“我隱藏世卿追殺的狼,豈不是要觸怒權貴?然而墨家兼愛的宗旨不容我見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說著他便拿出書簡,騰空口袋,往袋中裝狼。他既怕狼的.腳爪踩著狼頷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壓住了狼的尾巴,裝來裝去三次都沒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軀,把頭低彎到尾巴上,懇求東郭先生先綁好四只腳再裝。這一次很順利。東郭先生把裝狼的袋子扛到驢背上以后就退縮到路旁去了。不一會兒,趙簡子來到東郭先生跟前,但是沒有從他那里打聽到狼的去向,因此憤怒地斬斷了車轅,并威脅說:“誰敢知情不報,下場就跟這車轅一樣!”東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說:“雖說我是個蠢人,但還認得狼。人常說岔道多了連馴服的羊也會走失。而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況一只不馴的狼呢?”趙簡子聽了這話,調轉車頭就走了。
當人喚馬嘶的聲音遠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說:“多謝先生救了我。請放我出來,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卻改口說:“剛才虧你救我,使我大難不死。現在我餓得要死,你為什么不把身軀送給我吃,將我救到底呢?”說著它就張牙舞爪地向東郭先生撲去。東郭先生慌忙躲閃,圍著毛驢兜圈子與狼周旋起來。
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東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于是對狼說:“我們還是按民間的規矩辦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說你應該吃我,我就讓你吃。”狼高興地答應了。但前面沒有行人,于是狼逼他去問杏樹。老杏樹說:“種樹人只費一顆杏核種我,20年來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實、賣我的果實,享夠了財利。盡管我貢獻很大,到老了,卻要被他賣到本匠鋪換錢。你對狼恩德不重,它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撲向東郭先生,這時正好又看見了一頭母牛,于是又逼東郭先生去問牛。那牛說:“當初我被老農用一把刀換回。他用我拉車幫套、犁田耕地,養活了全家人。現在我老了,他卻想殺我,從我的皮肉筋骨中獲利。你對狼恩德不重,它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聽了又囂張起來。
就在這時來了一位拄著藜杖的老人。東郭先生急忙請老人主持公道。老人聽了事情的經過,嘆息地用藜杖敲著狼說:“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講父子之情嗎?為什么還背叛對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辯地說:“他用繩子捆綁我的手腳,用詩書壓住我的.身軀,分明是想把我悶死在不透氣的.口袋里,我為什么不吃掉這種人呢?”老人說:“你們各說各有理,我難以裁決。俗話說‘眼見為實’。如果你能讓東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裝一次,我就可以依據他謀害你的事實為你作證,這樣你豈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興地聽從了老人的勸說,然而卻沒有想到在束手就縛、落入袋中之后,等待它的是老人和東郭先生的利劍。
東郭先生把“兼愛”施于惡狼身上,因而險遭厄運。這一寓言告訴我們,即使在人與人的關系中,也存在“東郭先生”式的問題。一個人應該真心實意地愛人民,但絲毫不應該憐惜狼一樣的惡人。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井底之蛙
有一個井里,有兩只青蛙,他們都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一次暴雨之后,滿足了兩只青蛙的愿望,井水上漲,兩只青蛙躍出井面,一只青蛙問另一只青蛙:“你去哪?“另一只青蛙回答:“我向西。”這只青蛙說:“那我向東。”
向東的這只青蛙,把家里的什么東西都帶起,一蹦一跳的走著平坦的路,由于他有許多的吃的,所以走了一天一夜,就來到了一個城堡里,一進城堡,就傳來陣陣喧嘩聲,又過了一天一夜,他來到了一個小鎮上,遠遠看見一個發光的宮殿,這是,他吃的東西也不多了,慢慢的走向宮殿,又過了一天一夜,著只青蛙終于來到了宮殿前,聞見了香噴噴的'蛋糕,馬上蹦了進去,大口大口的吃著,皇上的御廚看見了,將他扔出了宮殿,這只青蛙傷心的哭了,慢慢的走到了一條街道上,國王駕駛著馬車飛奔過來,青蛙剛蹦到中心,馬車就駛了過來,扎傷了小青蛙的一條腿,小青蛙哭了,拖著那條腿慢慢的爬了回去,在路中還說到:“早知道帶點有用的東西,現在東西也沒了,腿也扎傷了,帶點有用的東西,就不會象現在這樣了,自己勞動,自己吃自己勞動的果實,外面的世界太恐怖了,啊!”
向西的這只青蛙,帶了幾個藕,就出發了,他翻過了許多山,走了許多彎彎曲曲的路,最后來到了一個農舍里,看見一只大公雞帶者自己的孩子來回走動,啄小蟲,還看見一條看門狗,這是,小青蛙聽見了“哞”的一聲,回頭一看,一個牧羊人守護著一群牛、羊,它還意外的看見一個池塘,他馬上蹦過去,看見許多的.小蟲,這是他已經三天三夜沒吃飯了,于是貪婪的吃著,這時,一只母青蛙蹦了出來,看見了這只青蛙,仿佛遇上了白馬王子,馬上沖了過去,和他相愛,于是他們結了婚,生了孩子,這時,小青蛙想起了自己從家帶來了藕,馬上種了起來,這樣他們有了自己的池塘,最后,他們還給青蛙取了名,如:“小玉,王子,威廉等。”
這兩只青蛙,一只繼續當井底之蛙,由于他不勞動,經不起生活的磨難,一只卻在一個池塘成了主宰,吃小蟲,天天帶著兒子和妻子捕食,過著幸福的生活,這是由于這只青蛙熱愛勞動,經受得起生活的磨難,所以兩只青蛙的后果截然不同,通過這個故事,“告戒大家一定要熱愛勞動,不然什么的得不到”。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虎懼駮馬
有一次齊桓公騎馬出游,來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見遠處有一只老虎擋道。齊桓公正打算繞道前行時,不想那只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動也不敢動。于是,齊桓公一行得以從老虎身邊飛馳而過,打獵滿載而歸。
齊桓公回宮后,便問管仲:“今天我騎馬外出,老虎見了我竟嚇得不敢往前走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騎的是一匹毛色駁雜的高頭大馬,迎著正在升起的太陽奔跑吧?”
齊桓公趕緊點頭:“正是這般情景。”
管仲于是分析說:“這種馬飛馳起來很像一種叫做‘駮’的猛獸,而駮是專以虎豹為食的。那只老虎以為您騎的..是駮,它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這則寓言說明,老虎被像駮之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于是將自己給嚇住了。聰明的人類則應學會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使自己的認識一步步地接近于客觀的實際。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守株待兔
宋國有一個農民,每天在田地里勞動。一年四季,早上天一亮就起床,扛著鋤頭往田野走;傍晚太陽快落山了,又扛著鋤頭回家。他實在是很辛苦。
有一天,這個農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野兔見到有人而受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截樹樁子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
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
第二天,農夫照舊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專心了。他干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該鋤的地也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見到有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他把農具放在一邊,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而農夫地里的野草卻越長越高,把他的.莊稼都淹沒了。農夫因此成了宋國人議論的笑柄。
把一次偶然的事件當作常有的現象、看成是一種必然規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據和十分輕率的。一個人如果那樣去看問題,就會做出像這個宋國人一樣的蠢事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曾參殺人
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有一天他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一股“曾參殺了人”的風聞便席卷了曾子的家鄉。
第一個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人,那人沒有親眼看見殺人兇手。他是在案發以后,從一個目擊者那里得知兇手名叫曾參的。當那個鄰人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子的母親時,并沒有引起預想的那種反應。曾子的母親一向引以為驕傲的正是這個兒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學生,怎么會干傷天害理的事呢?曾母聽了鄰人的話,不驚不憂。她一邊安之若素、有條不紊地織著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那個鄰人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還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著自己的布。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里,心里驟然緊張起來。她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緊院門,端起梯子,越墻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對兒子的了解、信任而論,“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子的母親面前是沒有市場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實根據的流言是可怕的。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拒不受魚
公孫儀做過魯國的相國,他很愛吃魚,因此全國上下聽說他的愛好后,紛紛買魚前來討好他。可不論什么人來送魚,也不論送的什么魚,公孫儀從來都不接受。
公孫儀的一個學生見了,就勸他道:“先生,既然您愛吃魚,可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別人送給您的.魚呢?”公孫儀答道:“恰恰就是因為我愛吃魚,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如果我現在接受別人送的魚,到時候就一定會遷就送魚的人;既然遷就了送魚的人,就會歪曲法律。我是執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違法,就會被罷免相國的職務。一旦我的相國職務被罷免了,既便我喜歡吃魚,這些送魚的`人也不會送魚給我了。而那時我已被罷了官,也沒錢自己去買魚。但是如果我現在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就不會貪贓枉法,不會循私情,那么也就不會被罷官免職了。這樣就算我不接受別人的魚,我愛吃魚的口味一輩子不變,我照樣可以用自己的俸祿買魚吃。”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孔雀惜尾
有一只雄孔雀的長尾巴真是漂亮極了,金黃和翠綠的顏色互相交錯,在陽光下閃爍著艷麗的光澤,令人驚嘆大自然的造化竟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杰作,這絕不是一般的.畫家用七彩筆所能描繪得出來的。
豈止是人類羨慕雄孔雀美麗的尾羽,就連這雄孔雀自身也因這美麗而陶醉,以至進一步養成了嫉妒的惡習。它雖然已經被人類馴養很久了,但只要是見到了有少男少女們穿著顏色鮮艷的服裝在大街上行走,仍然禁不住妒火中燒,總要攆上去啄咬幾口,才肯罷休。
早先,這只雄孔雀每逢在山里棲息的時候,總是要首先選擇好一個能掩藏尾羽的地方,然后再來安置身體的其他部位。可是有一天,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雄孔雀因躲避不及,而淋濕了漂亮的尾羽,這使它好痛心呀。恰在此時,手持羅網捕鳥的'人又來到了面前,而這只孔雀還在珍惜顧盼自己漂亮的尾羽,不肯展翅高飛逃離現場,于是只好落入了捕鳥人撒下的羅網。
雄孔雀有著美麗的長尾羽,這本來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但它卻對自己的這一優長之處珍愛得太過分了,其結果是反而招致了禍患。雄孔雀的下場警示人們:如果有誰對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將某個長處當包袱背起來,為其所累,這時好事就有可能變成壞事,引出本來不該發生的后果。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后來居上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一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很深且官職也已經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可是由于他們為人處事恰到好處,加上政績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們陸續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御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后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你說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說:“你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后,可現在他們卻一個個后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么也沒說,拂袖而去。此后,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后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汲黯認為提拔人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后來居上,是不可取的。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是最兇猛的野獸,號稱森林之王。它每天都要捕吃其它動物。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貍,狐貍剛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狡猾的狐貍看見自己無法逃脫,就耍了一個花招。它一本正經地斥責老虎說:“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來管理所有的野獸的,你要吃了我,就是違抗天帝的命。”老虎一聽愣住了。狐貍馬上接著說:“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獸見了我都趕快逃命。”
老虎聽狐貍說話的'口氣很大,態度也很強硬,有幾分相信了,決定跟著狐貍去看看。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獸們,看見狐貍大搖大擺,耀武揚威地走過來,后面跟著一只張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嚇得要命,四處奔逃。老虎看著,不知道野獸們怕得是自己,以為真是被狐貍的威風嚇跑的,徹底相信了狐貍的話。它怕狐貍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對自己不利的舉動,于是也慌忙逃走了。“狐假虎威”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現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虛言招謗
有一個大戶人家的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見了一個巖洞,就想暫且進去休息一下。可剛進洞就看見已故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輩呆在里面,嚇得不敢做聲,但這位前輩招手相邀十分殷切。想他一生慈善,不會有什么壞心,這子弟就上前拜見。
前輩的形態和語調與生前沒什么差別,略問了些家務事,互相感慨一番后,這位子弟問前輩說:“您的墓地在另一個地方,可為什么要在這里呢?”前輩慨嘆地說:“我在世時沒有什么過失,讀書時只是循序漸進,做官時本份供職,也沒有什么建樹。想不到在下葬幾年以后,墓前忽然樹起了一塊巨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職外,大都言過其實,有的甚至是憑空捏造,亂吹一氣。我一生樸實無為,自己已經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游人讀了碑文后時常發出譏笑的`聲音,周圍的群鬼也不時聚在一起觀看,更是嘲弄不已。我實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閑言碎語,于是就躲避在這里,只有等每年祭掃之日,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孫罷了。”這位子弟婉言勸慰前輩:“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沒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榮耀。即便是大學問家蔡邕也不免寫些虛美之詞,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笑談自己靠寫溢美碑文賺過一些酒錢。古來已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懷呢?”前輩嚴肅地說:“是非曲直,都在人的心中,別人即使可以虛言,自問卻很羞愧。何況虛言實在沒有什么益處,光宗耀祖主要在于子孫發跡,我等又何必再用這些虛詞來招人嘲笑呢?”說完,拂袖離去。
這個《寓言故事》之顯然是虛構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實事求是地客觀評價故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長存。要知道,心中的豐碑一定比豎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長久。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求千里馬
傳說古代有一個非常喜愛駿馬的國君,為了得到一匹胯下良騎,曾許以一千金的代價買一匹千里馬。普天之下,可以拉車套犁、載人馱物的騾、馬、驢、牛多的是,而千里馬則十分罕見。派去買馬的人走鎮串鄉,像大海里撈針一樣,三年的時間過去了,連個千里馬的影子也沒有見到。
一個宦宮看到國君因得不到朝思暮想的千里馬而怏怏不樂,便自告奮勇地對國君說:“您把買馬的任務交給我吧!只須您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屆時定會如愿以償。”國君見他態度誠懇、語氣堅定、仿佛有取勝的秘訣,因此答應了他的請求。這個宦官東奔西走,用了3個月時間,總算打聽到千里馬的蹤跡。可是當宦官見到那匹馬時,馬卻死了。
雖然這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但是宦官并不灰心。馬雖然死了,但它卻能證明千里馬是存在的;既然世上的確有千里馬,就用不著擔心找不到第二匹、第三匹,甚至更多的千里馬。想到這里,宦官更增添了找千里馬的信心。他當即用500金買下了那匹死馬的頭,興沖沖地帶著馬頭回去面見國君。宦官見了國君,開口就說:“我已經為您找到了千里馬!”國君聽了大喜。他迫不及待地問道:“馬在哪里?快牽來給我看!”宦官從容地打開包裹,把馬頭獻到國君面前。看上去雖說是一匹氣度非凡的駿馬的頭,然而畢竟是死馬!那馬慘淡無神的面容和散發的腥臭使國君禁不住一陣惡心。猛然間,國君的臉色陰沉下來。他憤怒地說道:“我要的是能載我馳騁沙場、云游四方、日行千里的活馬,而你卻花500金的大價錢買一個死馬的頭。你拿死馬的頭獻給我,到底居心何在?!”宦官不慌不忙地說:“請國君不要生氣,聽我細說分明。世上的千里馬數量稀少,不是在養馬場和馬市上輕易見得到的.。我花了3個月時間,好不容易才遇見一匹這樣的馬,用500金買下死馬的頭,僅僅是為了抓住一次難得的機會。這馬頭可以向大家證明千里馬并不是子虛烏有,只要我們有決心去找,就一定能找到;用500金買一匹死馬的頭,等于向天下發出一個信號。這可以向人們昭示國君買千里馬的誠意和決心。如果這一消息傳揚開去,即使有千里馬藏匿于深山密林、海角天涯,養馬人聽到了君王是真心買馬,必定會主動牽馬紛至沓來。”
果然不出宦官所料,此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接連有好幾個人領著千里馬來見國君。
這則寓言通過價值500金的馬頭使國君眾望所歸,招至賣馬人紛至沓來的故事,說明為了做成一件大事,首先必須要有誠意和耐心。而一個人謀事的決心,不僅僅是反映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應該用實際行動來體現。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紙上談兵
趙奢是趙國名將,為趙國屢建戰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于是,趙括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然而趙奢卻不這么認為,他不但從未贊揚過兒子的夸夸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日后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么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
過了幾年,趙奢死去了。
這一年,秦國對趙國大舉進攻,趙國派了年齡很大的將軍廉頗率軍迎敵。開始,趙軍連連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廉頗改變戰略方針,他下令讓軍隊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不要主動出擊,保存實力把住陣地從而拖垮秦軍。結果真的,秦軍由于遠道而來,經不住廉頗的拖延,糧草漸漸接不上,快要支撐不下去了,秦軍十分恐慌。于是秦軍也施展汁謀,派人悄悄潛入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擔任大將。”
趙王正在為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悶悶不樂,聽到外面流傳的.那些說法,便撤掉廉頗,要派趙括為大將來統帥軍隊。趙括的母親記住丈夫生前的`囑咐,再三向趙王說明情況,極力勸告趙王收回決定,可是趙王哪里聽得進去,他真的.任命了趙括擔任大將來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便開始胡亂指揮起來。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策略,大量撤換將官,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秦軍得知趙軍這些情況,自然正中下懷。一天深夜,秦軍派一支隊伍偷襲趙營,剛一交戰,便佯裝敗走。同時,秦軍又派兵乘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知實情,還以為秦軍真的是敗逃。他得意地想,取勝即在眼前,這正是表現自己的時候。于是他命令部隊緊緊追擊。結果,趙軍追了一段后即被秦軍伏兵將追兵攔腰截斷,使趙軍首尾不能相顧。然后,秦軍一起殺出,將趙軍各個擊破,團團圍住。
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糧食早已吃光又沒有接應,一時間軍心大亂。趙括一籌莫展,滿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倉皇突圍。可是怎敵秦軍四面掩殺,哪里突得出去。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后趙國就一蹶不振。
趙括紙上談兵并無真才實學,而趙王還對他委以重任,結果招致慘痛失敗。看來,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不可輕視的。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岳飛示弱
岳飛曾奉宋高宗之命,招撫嶺表一帶的曹成。曹成不服從,岳飛上奏給皇帝說:“群盜力最強大,就會肆意橫行。力量削弱,才有可能接受招安。如果不用暴力加以圍剿,而希圖通過談判來招降。是不容易的`。”奏后。岳飛率兵進入嶺表地區,恰巧抓到曹成派來的.間諜,于是把他捆在岳飛帳篷前。岳飛出篷去調遣大軍的糧草,一個官吏向他報告說:“糧食已經吃光,怎么辦?”岳飛故意大聲說:“那么準備返回茶陵吧!”過了一會兒岳飛回頭看了這個間諜一眼,假裝很失意的樣子,跺著腳走進帳中。同時暗暗命令手下,設法讓間諜逃走。爵飛估計間諜回去報告曹成一定要來追擊。就下令立即開飯,飽食為度,然后迅速行軍繞過山嶺。不到天亮,已逼近曹成的堡壘。曹軍出乎意料,亂作一團,驚呼:“岳家軍到了!”岳飛乘亂大破曹軍,一連奪取了很多險關隘口。曹成途窮力竭,岳飛這時說:“現在可以招降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竭澤而漁
春秋時期,晉國為了援助宋國,和楚國在城淄(今山東淄縣南)打了一仗。當時,論實力楚國占著明顯的優勢。晉文公見楚軍來勢洶洶,就問他的舅舅狐偃說:“楚兵多,我兵少,這一仗該怎樣打才能取勝呢?”狐偃回答說:“我聽說善于打仗的人,不厭欺詐。你就用欺詐的辦法對付楚軍好了。”
晉文公又去征求另一個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話也告訴了他。雍季不大贊成這樣做,就打了個比喻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蔽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意思是說: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魚,哪還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沒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林燒光了再去打獵,哪還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將會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辦法雖然可以偶爾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當時也想不出更好地制勝楚軍的`辦法的`情況下,晉文公還是采用了狐偃的計謀,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時向楚莊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之名,連續三次后撤,以避其鋒芒,為自己選擇了有利的時機和殲敵的地形;而楚軍呢,見晉軍一退再退,誤以為晉文公膽怯,不敢與之交戰,就緊逼不舍,結果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這場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終以楚國的失敗,其領兵大將成得臣被迫自殺而告結束。
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出“竭澤而漁”的成語。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對牛彈琴
從前,有個叫公孫儀的人,非常善于彈琴。從他的琴聲中能聽得出泉水涓涓,也能聽得出大海的怒濤,能聽得出秋蟲唧唧的低鳴,也能聽得出小鳥婉轉的歌唱。曲調歡樂的時候,會讓人禁不住眉開眼笑,曲調悲哀的.時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著琴聲嗚咽。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不被他的琴聲打動的。
一次,公孫儀彈琴的時候,看到有幾頭牛在不遠處吃草,不由得突發奇想:“我的琴聲,聽了的人都說好,牛會不會也覺得好呢?且讓我來試一試。”
這樣想著,公孫儀就坐到牛旁邊,使出渾身的解數,彈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這琴聲果然美妙極了,任何人聽了都會發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感慨。可是那些牛還是靜靜地低著頭吃它們的草,絲毫沒有反應,就好像它們從來不曾聽到過什么一樣。
公孫儀想了想,又重新彈起琴來。這一次曲調變了,音不成音、調不成調,聽上去實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虹扇動翅膀發出的“嗡嗡”聲,中間似乎還間雜有一頭小牛“哞哞”的叫聲。
這回牛總算有了反應了,紛紛豎起耳朵、甩著尾巴,邁著細密的小步子走來走去地傾聽著琴聲。
牛終于聽懂了公孫儀的琴聲,那是因為這聲音接近于它所熟悉的東西。所以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根據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對癥下藥地研究解決方法。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于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贏了他。”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田忌毫無信心地說:“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么,莫非你還不服氣?”田忌說:“當然不服氣,我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齊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還是同樣的馬匹,由于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于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于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巖石之下,心里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鐘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贊賞。
俞伯牙聽到贊語,趕緊起身和鐘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鐘子期在一旁聽后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鐘子期聽后,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說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結為知音,并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鐘子期時,得知鐘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于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后,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于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斗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里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里很快樂,我并不想念蜀國。”
散席后,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里。’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著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斗。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楚人渡河
楚國人準備偷襲宋國,進軍的線路是打算渡過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國人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一舉獲勝。
楚國經過周密謀劃,先派人到澭河邊測量好水的深淺,并在水淺的地方設置了標記,以便偷襲宋國的大部隊能沿著標記順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漲,而楚國人并不知道這個情況。部隊在經過澭河的時候依然照著原來作的標記渡河。加上又是夜間,結果,士兵、馬匹大批地進入深水、漩渦,使楚軍措手不及。他們被湍急的澭河水攪得人仰馬翻、驚駭不已。漆黑中,澭水里人喊馬嘶、一片混亂,簡直像數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就這樣,楚國軍隊被淹死1000多人,僥幸沒死的'也無法前進,只好無功而返。
先前,楚國人在設置標記的時候,當然是正確的。如果河水不漲,他們是可以依照標記渡河的。可是后來,情況變了,由于河水暴漲,水位升高了許多,而楚國人在不了解變化的情況下仍按原來的線路渡河,當然只能慘敗。
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人的認識也應該隨著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人們必須隨時根據新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就會吃虧、跌跤。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簞食壺漿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各國之間經常發生戰事。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國的政權交給了相國子之,然而,將軍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氣,想殺掉子之。于是,子之率軍反攻,殺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國大亂,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這個時候,齊國軍隊趁機取得了燕國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時間,就一舉擊敗了燕國軍隊,攻占了燕國的大部分領土。
齊宣王非常得意,想借這個機會完全占領燕國,便對孟子說:“有人勸我占領燕國,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領燕國。
我想,燕國并不比我們弱小,我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勝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這恐怕是天意吧!看來,天意是要我們吞并燕國,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災禍懲罰我們。我想,我們還是徹底占領燕國吧。你認為怎么樣呢?”
孟子聽完齊宣王的一番話,說:“占領不占領燕國,要看燕國老百姓是否歡迎我們。如果他們歡迎我們,那么可以占領。古人也有這么做的`。比如武王滅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國老百姓不歡迎我們,就堅決不能占領。古人也有這樣做的。比如文王不滅商就是這道理。
現在,燕國老百姓用簞盛著吃的,用壺裝著喝的,來歡迎齊國的軍隊,這還能有別的原因嗎?無非是想結束原先那種水深火熱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領了燕國,使水更深,火更熱,老百姓就會避開這更為痛苦的日子,離您遠遠的,那么即使您占領了燕國,統治時間也不會太長的。”
“簞食壺漿”即從孟子的言辭中引申而來。此外,還引申出成語“水深火熱”。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里,傳說身體透明,頭上長有兩角,即牛頭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后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谷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
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并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陜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塞翁失馬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后,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伙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并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于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并夸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于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后,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扁鵲施換心術
魯國的公扈、趙國的齊嬰兩人生病之后,一道去請神醫扁鵲為其診治。在扁鵲的精心調理之下,他倆的病沒用多少時間就痊愈了。可是,扁鵲卻對公扈和齊嬰說:“你們倆以往所求治的病,都是病邪從體外侵入到體內的.`五臟六腑所致,因此只需用藥物和針灸治療便能解決問題。這幾天我發現你們身上還潛伏著一種病,那是從娘胎里帶出來,并隨同你們身體的發育而一道生長的。這種病很危險,我愿意再給你們治一下,怎么樣?”
公扈和齊嬰回答道:“我們想聽聽這種病有些什么癥狀,然后再作決定。”
于是,扁鵲先對公扈說:“你有遠大的抱負,又善于思考問題,遇事能有很多的辦法,但遺憾的是氣質較為柔弱,在關鍵時刻往往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坐失良機。”接著,他又轉向齊嬰:“那么你呢?則正好與公扈相反。你對未來缺乏長遠的打算,思想比較簡單,然而氣質卻很剛強,為人處事少用心計,卻喜歡獨斷專行。”最后,扁鵲對他倆說:“現在如果讓我將你們的心來個互換,你們就都可以變得完美無缺了。”
公扈和齊嬰聽了扁鵲的分析之后,都愿意接受換心手術。于是,扁鵲讓他們二人分別喝下一種麻醉的藥酒,致使昏迷三天不醒。在這其間,扁鵲便將二人的胸腔打開,取出心來,交換安放。手術完畢之后,又在傷口處敷上神藥,等他們蘇醒轉來后,仍如術前一樣健康強壯。他們一同辭謝了扁鵲之后,就各自回家了。
可是,由于心已互換,結果公扈就回到了齊嬰的家,而齊嬰則回到了公扈的家。這兩家的.老婆孩子都不認識回家的人,于是都發生了爭吵。公扈、齊嬰無法可想,只好請扁鵲出面解釋。扁鵲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這兩家人,這樣才使爭吵得以平息。
這則寓言故事是借用神醫扁鵲的名義,用換心術來打比方,說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只要善于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他就會逐漸趨向完美。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澆水與添薪
戰國時代有個哲學家名叫巫馬子,他有一次對墨子說:“您提倡兼愛哲學,主張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當團結友愛、平等相待,可是卻沒能給別人帶來什么直接的好處;我主張各人顧各人,人人自行其是,獨來獨往,也沒聽說傷害了誰。我們兩人迥然不同的哲學主張,目前都還沒有顯示出其應有的社會效果來,可是為什么您總是認為只有自己的理論是對的,而要全盤否定我的理論呢?”
墨子并沒有正面回答巫馬子的提問,而是另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假如現在有人在這里放火,一個人看到后趕緊去提水,準備把火澆滅;而另一個人則打算往火里添柴,希望這火勢越燒越旺。不過,這兩個人現在僅僅只是在心里這樣想,一時還未付諸行動。那么請問,您對這兩個人作何評價呢?”
巫馬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當然認為那個準備提水滅火的是好人,而想在火上添柴的人則是居心叵測、需要提防的。”
墨子于是笑了,他說:“對呀!這就說明我們議人論事不能忽視其動機。而今,我主張兼愛天下的動機是好的.,所以我肯定它;而您主張不愛天下的動機則令人費解,所以我當然要否定它。”
墨子與巫馬子的這場論辯證明: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判斷一件事的.好壞,當然主要是看其所產生的社會效果。但有時當某人的計劃、打算尚未付諸實行時,我們也可以從他提出的.這一計劃、打算的動機出發,推斷其效果的好壞。這就是哲學上的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論。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農夫與蛇
冬天如期到來,寒氣籠罩了整個世界。每到冬天,氣溫下降到7-8℃時,就是蛇開始冬眠的時候了。冬眠時,為了更暖和一點,往往有幾十上百條同種或不同種類的蛇群集在一起。然而也有那些沒來得及和同伴聚集到一起而獨自冬眠的蛇。
這不,有一條小毒蛇還獨自在外尋找食物呢,因為它還沒有儲存到足夠的脂肪以備過冬,如果現在冬眠了,明年就醒不來了。這真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要么凍死,要么餓死。很不幸,當這條小蛇還在尋找食物時,天空飄起了小雪,天氣變得更加寒冷了。本來尋找食物就費了不少體力,再加上天氣寒冷,小蛇凍得失去了知覺,再不能爬了,它便靜靜地躺在路邊。
趕集完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看到了這條被凍僵的小蛇,由于天性善良,農夫起了憐憫之心,撿起小蛇放進了自己的衣服里,想用自己的體溫來溫暖可憐的小蛇。
在農夫衣服里的`小蛇漸漸暖和起來,恢復了知覺。當它醒來時,發現自己就在農夫的胸口,憑著本能,它咬了農夫一口,然后爬出農夫的衣服,逃走了。
由于小蛇有毒,胸口被咬之后的.農夫感到一陣劇痛,最終不幸中毒而死。小蛇逃走之后也沒有找到食物,還是被凍死了。
在去天堂和地獄的路上,小蛇的靈魂和農夫的靈魂相遇了。農夫問小蛇:“我救了你的性命,你為什么恩將仇報,反而咬了我把我毒死呢?”
小蛇說:“我是一條毒蛇,咬人是我天生的本能。你的死是由于你自己的無知,難道你不知道蛇本來就是冷血動物嗎?”
后來,農夫的靈魂去了天堂,毒蛇去了地獄。
后來又有人從這個故事里理解出了另一番寓意,善良的人往往不能被人們理解,但大愛能終將戰勝一切陰險狡詐。正如許多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再壞的惡人,最終也會被善良的人所感化。這又是從感性的角度去理解的。抱著對人性本善良的期待,去結交身邊的每一個人,去感受每一個人身上的溫度和善意。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飛蛾投火
一天夜里,林子和客人一起坐在院子里乘涼,天很黑,四周十分安靜,只有一只蠟燭在閃著亮,林子同客人一起談古論今,大家都對人生感嘆不已。
這時,一只蛾蟲撲打著粉紅的翅膀,繞著燭光飛來飛去,還發出細小的嘶嘶聲,林子用扇子驅趕飛蛾,它便飛走了。可是剛過一會兒,它又飛過來了,林子又用扇子趕走蛾蟲,它飛走不一會又飛回來,而且一個勁地朝蠟燭火不顧一切地撲過去,這樣趕走又飛來,趕走又飛來,反復七八次了。終于,蛾蟲的翅膀被燭火燎焦了,它再也飛不動了,落在地上,焦頭爛額,還在不甘心地掙扎著那已經烤得殘破的翅膀,直到沒有了一絲氣息為止。
看了飛蛾的這般情景,林子感慨地對客人說:“你看這飛蛾撲火該多愚蠢啊!火本來是燒身的,可是它偏偏要不顧死活地去撲火,落得這般下場!”
客人也有同感地嘆道:“誰說不是呢?可是,人比飛蛾更甚啊!”
林子說:“是的',世上的.聲色利欲,引得人們拼命去爭奪追逐,何止像這飛蛾撲火?那些循此道路而不懷疑、毀滅了身軀而不后悔的人,豈不是也像這蛾蟲一樣可悲可憐又落人譏笑嗎?”
人們追名逐利,正如飛蛾投火一般。飛蛾投火被人們笑其愚蠢;而那些追名逐利以至于身敗名裂的人,不是更加可笑嗎?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猴子撈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們有的在樹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鬧鬧,好不快活。它們中的一只小猴獨自跑到林子旁邊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邊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來:“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來,小猴看到井里有個月亮。
一只大猴聽到叫聲,跑到井邊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驚,跟著大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們的叫聲驚動了猴群,老猴帶著一大群猴子都朝井邊跑來。當它們看到井里的月亮時,都一起驚叫起來:“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們嘰嘰喳喳地叫著、鬧著。最后,老猴說:“大家別嚷嚷了,我們快想辦法把月亮撈起來吧!”眾猴都義不容辭地響應老猴的建議,加入撈月的隊伍中。
井旁邊有一棵老槐樹,老猴率先跳到樹上,自己頭朝下倒掛在樹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個一個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頭,掛成一長條,頭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體輕,掛在最下邊,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眾猴想,這下我們總可以把月亮撈上來了。它們很是高興。
小猴子將手伸到井水中,對著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幾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這樣不停地抓呀、撈呀,折騰了老半天,依然撈不著月亮。
倒掛了半天的猴們覺得很累,都有點支持不住了。有的開始埋怨說:“快些撈呀,怎么還沒撈起來呢?”有的叫著:“媽呀,我掛不住啦!掛不住啦!”
老猴子也漸漸腰酸腿疼,它猛一抬頭,忽然發現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聲說:“不用撈了,不用撈了,月亮還在天上呢!”
眾猴都抬頭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眾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當真,所以空忙一氣,又愚蠢又可笑。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東施效顰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簡直到了傾國傾城的程度。無論是她的舉手、投足,還是她的音容笑貌,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略用淡妝,衣著樸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沒有人不驚嘆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鄉下有一個丑女子,名叫東施,不僅相貌難看,而且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里走來走去。哪知這丑女的矯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樣子更難看了。其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丑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丑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來走去的丑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么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看來,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精選)06-16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精選06-15
中國古代經典寓言故事03-02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06-18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五則06-03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匯總09-26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短小05-11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合集04-21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匯編06-15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3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