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文言文翻譯技巧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廣為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翻譯技巧,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言文翻譯技巧1
文言文翻譯“九字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從而便于準確地翻譯文言文。文言文翻譯“九字訣”是指“信、達、雅、留、換、調、引、增、刪”九個字。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靶拧本褪且矣谠,不歪曲原意。不隨意增多減少,添枝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隨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編造!斑_”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文字語句要生動優美、簡練流暢?傊难晕姆g要求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準確、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內容。
“留、換、調、引、增、刪”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為古今詞義和語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要根據句子和組成句子的虛詞、實詞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詞語。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號、謚號、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
例如: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一~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把它們保留下來,照搬到譯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經常使用,如“披荊斬棘”“氣象萬千”“千鈞一發”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譯,否則反而顯得不通順。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里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現在仍在用,但現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麗是用了另外的詞。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意思與之相當的詞進行替換。例如: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列論戰》)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此句中的“師”“伐”要用“軍隊…‘攻打”來替換。
另外,有的詞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內容有區別,翻譯時不能用今義去推敲古義,而要用現代漢語中與文言文詞語的意思相當的詞去替換,以免造成誤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的人來到這與世膈絕的地方。
“妻子”和“絕境”的古今意義差別很大,不能套用今義去理解。、
三、調調整語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來調整語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你太不聰明了!
何以戰?(《曹劌論戰》)(賓語前置)
~您憑借什么應戰呢7
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后置)
——從揚州回家。
四、引引申詞義。文言文里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普遍,往往一個詞可以有兩三個或更多的意思,這些意思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而是由一個本義派生、擴展、引申出來的,奇跡用切合原文語境的表示引申義的詞來翻譯。例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模。
“增”本義是增加,引申為擴大;“制”本義是制作、制造,引申為規章、制度,再引申為規模。翻譯時選取它們的'引審義。
五、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
1.文言詞語單音節詞居多,翻譯時應將文言單音節詞補充為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訶。例如: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一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我懼怕他們有埋伏。
“測”“懼”“伏”都是單音節詞,應譯為雙音節詞“推測”
(或“猜測”r懼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將數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把量詞增補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見的現象,翻譯時應忠實于原文,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和表達需要,作必要的補充,力求明白確切地表達原意。例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
~—村里的人看見漁人,很是驚奇,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處賓語,翻譯時將其補充出來,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確定它省略了什么詞語或甸子成分,只是為了上下文連貫。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要增補一些詞語,讀起來才覺得順口,表意也.通順明白。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晉朝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把捕魚當做職業。(一天),他沿著小河(劃船)行進,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六、刪刪去不譯。文言文里的一些虛詞,只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里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刪去不譯。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陳勝是陽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見的判斷句式的標志!罢摺逼鹜nD作用,“也”表示判斷語氣。翻譯時,“者”“也”都可刪去不譯。
有時為了使譯文簡潔通暢,對句中重復多次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例如: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著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橫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稱和謙稱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
“留、換、調、引、增、刪”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文言文翻譯技巧2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是傳承文化的集中薈萃,是文學寶庫中的精品典范。雖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化的源泉,仍然以各種方式影響著現代文。因此,要真正學好現代文,就必須具備比較扎實的文言文基礎。而要學好文言文,我認為必須掌握以下幾種翻譯技巧:
一、直譯為主,字字落實
解答文言文翻譯主觀題時,應采用直譯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實,即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譯文中有依據,力求真實、準確,不夸大縮小。只有難以直譯的句子才可意譯。
二、“信”“達”“雅”,規則當前
文言文翻譯,要力求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信”“達”“雅”。所謂“信”,就是譯文要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出來,不能憑主觀意識,妄加推測,隨意改變原文作者的意圖即用詞等特點;所謂“達”,就是譯文要文從字順,意脈暢通,合乎語法規范和語法習慣,沒有語病,語言要流暢,語氣不走樣;所謂“雅”,就是說譯文要用簡潔、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來,這是文言文翻譯的最高要求。對于初中生來說,中考做到前兩點就足夠了。
三、“留”“補”“刪”“調”“譯”“選”“并”“意”,樣樣精通
1.“留”
就是指文言文中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地名、職稱、器具等可以照原文抄錄而不必強加翻譯。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陳勝”是人名,翻譯時就可以照原文抄錄而不必強加翻譯。
2.“補”
在翻譯文言文時應補出省略成分,例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這是個表被動的省略句,在動詞“感”后省略了介詞“于”,相當于“被”,譯時必須將省略內容補出,只有這樣,才能使譯文順暢,意思清晰,成為有機的整體。
3.“刪”
刪去不譯的字詞和那些表語氣、停頓和促足音節的詞語。例如:夫戰,勇氣也。(《曹論戰》)“夫”發語詞,翻譯時應刪去。
4.“調”
在翻譯時,有些句子的語序需要調整。(使動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結構后置等)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調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5.“譯”
文言文翻譯時要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和通假字。例如:“火齊之所及也”中“齊”通“劑”,在翻譯時必須譯出。(《扁鵲見蔡桓公》)又如:“將軍身被堅執銳”中“被”通“披”,“堅”和“銳”屬于詞類活用中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時必須翻譯出“鎧甲”和“武器”。
6.“選”
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例如:“顧也有賣場”中“顧”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八條:①回頭看;②看;③探問;④拜訪;⑤顧惜、顧念;⑥考慮;⑦但、只是;⑧反而、卻。在這個句子中用②項恰當。
7.“并”
即重復的內容要恰當合并,使之簡潔扼要。如文中用鋪陳排比的手法表現類似的內容,需要做適當的合并,否則,按原文直譯就顯得啰嗦冗長。
8.“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
文言文翻譯技巧3
中考文言文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準確翻譯文言文,必須注意三點。
。保_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義和隱含信息
2.用現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來翻譯,做到文從字順,簡明規范,暢達流暢
。常窃诜g時注意句意表達的完整和關鍵實詞、虛詞的用法。
翻譯原則
一是“信”,即翻譯準確無誤,忠于原文;二是“達”,即翻譯通順暢達,無語病;三是“雅”,即翻譯自然生動,富于表現力。
文言翻譯“七妙法”
一是“留”,即專用名詞,如國號、年號、人名、地名、物名、職稱、器具、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及專業術語等,照錄不譯。
。1)、保留國號、帝號、年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專有名詞。如: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公輸》) 其中“公輸盤”、“楚”、 “云梯”等詞就可以保留。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實詞。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
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詞可以保留。
二是“補”,即翻譯時補出翻譯成分。增補語句。文言文中,有的句與句之間跳躍很大,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增補一定的語句,使意思通暢、完美。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論戰》)
可譯成: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派大軍來攻打魯國。莊公將要出兵抗戰,曹劌聽到這消息,要求面見莊公。 (1)把文言文中為行文簡潔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出來。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句中主語多處省略,翻譯時都要補出來: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蛇)觸草木,(草木)盡死;以(蛇)嚙人,(人)無御之者。
。2)補出判斷句中的判斷詞“是”。如: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 譯為: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
。3)補出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直接修飾名詞;數詞直接用在動詞前面。翻譯時要把量詞補出來。
如:陳涉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兩尉”譯成“兩個官員”。
三是“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如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
(1) 刪除無意義的虛詞。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其中“夫”是個句首助詞,可以刪掉。
再如: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其中助詞“之”,只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翻譯時可以刪去。
。2)有的表敬副詞可以刪去。如:張良曰:“謹諾。” (《鴻門宴》)譯成:張良說:“遵命!眲h去了“謹” 。
四是“換”,即把古詞包括一些特殊的習慣用語(如“謫”“遷”等)換成現代詞。
。1) 把 文言文的某些詞,換成與它相當的現代漢語的某些詞。如:吾聞而愈悲。(《捕蛇者說》)
其中“吾”換成“我”;“聞”換成“聽到”;“愈”換成“更加”;“悲” 換成“悲痛”。
。2)用本字換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用本字“早” 換通假字“蚤”。
五是“調”,即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1)調整前置賓語、后置賓語、后置介賓短語的`語序等。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作: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賓語“安”調整到動詞“在”之后。
(2)調整使動、意動、為動等動賓關系的語序。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門宴》)譯作: 項伯殺了人,我讓他活下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齊策》)譯作:我的妻子認為我美麗,是偏愛我啊。
(3)調整互文見義的語序。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譯作: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出征萬里的人還未歸來。韻文講究精練,這是互文修辭的特點。
六是“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單句或對偶、排比的復句中有“變文”(“互文同義”)的用法 ,幾個同義詞配合使用。翻譯時可以合并。如:追亡逐北。(《過秦論》)
其中“追”“逐”都是“追逐”義;“亡”“北”都指“敗逃的部隊”,翻譯時就可以合并譯為“追逐敗逃的部隊”。
上面介紹的基本上是直譯的方法,無法直譯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譯,那就要在傳達原作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譯的方法。
七是“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鴻門宴》)
直譯:連秋天里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聽起來很別扭,不如意譯為: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這樣聽起來容易讓人理解、接受。
文言文翻譯技巧4
古文翻譯是對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訓練。近年來,在高考語文試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觀題,體現著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譯呢?準確、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述習慣,沒有語病;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筆優美、生動、富有表現力是文言文翻譯的標準。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八種方法。
一、加。即加字法。在單音節詞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詞或短語。
(一)單音節變雙音節。如:
1、前辟四窗,垣墻周庭。(《項脊軒志》)
譯文:前面開辟了四個窗子,障壁圍著院子(或“繞著院子砌上圍墻”)。
2、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ǘ┩萎惲x詞取古義。如:(1)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4)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久已疲。(《赤壁之戰》)上述四例中,(。捌拮印,今義指男子的`配偶,即愛人(女方);古義為妻子和兒女。(2)“絕境”,今義指沒有出路的境地;古義為與外界隔絕的地方。(3)“宣言”,今義是表示政見的公告或聲明;古義指公開揚言。(4)“不過”,今義為轉折連詞,古義是不超過的意思。
二、減。對于“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翻譯時,要將“陪襯意”去掉。如:
。1)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后序》)
。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3)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4)備盜之出入也。(《鴻門宴》)
。5)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論積貯疏》)
。6)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石鐘山記》)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沒有“罰”的意思;(2)“異同”只有“異”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課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饑穰”只有“饑”的意思;(6)“深淺”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詞語只有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如一些語氣詞、發語詞、助詞以及表敬稱或謙稱中沒有實在意義的詞,無法譯出,可刪去不譯。
三、乘。古漢語中,倍數表達一般是在基數詞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則單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保ā秾O子。謀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漢語中,如果還有并舉兩數,那么就以其乘積表數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保ā俄椉管幹尽罚叭濉敝e為十五,“三五之夜”指陰歷每月十五的圓月之夜晚。同樣,“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歲的花季年齡。
四、除。古漢語分數表達形式,絕大多數出現在表比較的語境中,結合語境來概括,有如下幾種類型。
。ㄒ唬┩晷褪。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保ā稘h書。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數形式,從古代延續至今,已保留下來了。
。ǘ┖喡允。如“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十”為分母,“一”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ㄈ┣度胧健#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保ā妒酚洝;茨虾馍酵趿袀鳌罚安荒堋帧瘏浅弧奔床蛔銋浅氖种。(2)分母+名詞+“之”+分子。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三國之一”,即國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保ā吨纹狡罚笆欢,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留。古代漢語中的各類專有名詞,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號、度量衡單位和數量詞等不必翻譯,直接保留,只有不譯不明白時才翻譯出來;古今詞義一致的,也無須翻譯。如:
(1)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于宣王。(《戰國策。齊策》)(人名)
。2)戰于長勺。(《左傳曹劌論戰》)(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絕句》)(朝代)
(4)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起義》)(年號。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歲谷一斛五十余萬錢。(《三國志。魏書﹒武帝傳》(量具名)
文言文翻譯技巧5
文言文翻譯技巧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并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則為理清句意,二則為后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準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凇皠h”,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主要有:
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邸皳Q”,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 “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凇把a”,就是增補。①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②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復,而在現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邸白儭保褪亲兺āT谥覍嵱谠牡幕A上,活譯為相關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夸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里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確。
5.關注七個重點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對、拆、增、刪、調”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1: 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于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于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2: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征;否則就極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3.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例4.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分辨別。
例5、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為“原來” “謝”為“推辭”。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例6.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里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匯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匯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7、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并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傭”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準如若不能解釋出“傭”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戶。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8.謚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采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采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才會事半功倍。
文言文翻譯技巧6
一、錄
錄,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譯的詞抄錄下來。文言文中不必翻譯的詞大體分兩類:一類是特殊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年號、日期等;一類是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不必翻譯的詞,如:山、石、高、遠等。例句①: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夢溪筆談》)句中元豐是年號,慶州是地名,子方蟲是害蟲名,秋田與現代語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譯,抄錄即可。
二、釋
釋,就是把需要翻譯的詞加以解釋。這些詞大致分兩類:一類是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但要翻譯的古代漢語詞,這一類詞很多可以用單音節變雙音節的`方法解釋;另一類是古今異義的詞。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殺彘》)句中欺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但要翻譯為欺騙;今、是屬古今異義的詞,要翻譯為現在、這。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借助工具書和文中注釋;另一方面得根據自己積累的古代漢語詞匯進行解釋。
三、補
補,就是在翻譯文言文省略句時,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補充進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翻譯時應把省略成分補充進去。例句③: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桃花源記》)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語漁人,初前省略了主語洞口。例句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句中以后省略了賓語之(這點)。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說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要添加一些詞語,譯句才連貫通順。例句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此句是判斷句,在翻譯時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雖雞狗不得安寧。(《捕蛇者說》)此句應翻譯為(不要說人,)即使是雞狗也不得安寧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內容一定要必要,二要與語境吻合,否則就是畫蛇添足了。
五、刪
刪,就是刪除原文有而翻譯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弱篷,為楫,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這句話中共有七個為字,翻譯時只需要保留第一個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譯,這樣反而顯得簡潔利落。文言句子中,還有些虛詞也是不翻譯的,也應該刪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句中之是幫助賓語前置的,不翻譯。這種省略原文不翻譯的情況雖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調
調,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語序不同,翻譯時必須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調整過來。文言文中比較常見的是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謂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等,這樣的文言句子在翻譯時必須調整過來。例句⑧:屠懼,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裝,翻譯為把骨丟(給它)。
文言文翻譯技巧7
●文言文翻譯技巧一、鎖定謂語,按現代漢語的句法來確定其詞性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除倒裝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狀+謂+定+賓”的順序排列的,其對應的詞性也與現代漢語一致。即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狀語一般是副詞。比如“他艱難地挪動肥胖的身體”這個句子中,“他”是主語,“挪動”是謂語動詞,“身體”是賓語,“艱難”是修飾謂語動詞“挪動”的狀語,“肥胖”是修飾賓語“身體”的定語。如此看下來,詞性、語序這些常規的語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謂語動詞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謂語對應的位置上不是動詞,我們得首先確定它的詞性,繼而確立詞性活用類別,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者。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個字的翻譯很關鍵。一個句子中必須要有謂語動詞,根據這個規則來分析上面這個句子,可以判斷出“帝”和“死”這二個字在這里屬于詞類活用,從詞性上講都是動詞。
示例:我只知道我們的君主可以稱帝統治中原這片土地,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車駕游幸,深恐非宜。
解析:本句中“興”“咨怨”二個詞是命題者定下來的采分點,這兩個詞表面上看都不是動詞,但兩詞都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其“動詞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皇上您發動軍隊,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車駕巡游,恐怕很不合適。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及答題經驗
●文言文翻譯技巧二、鎖定賓語,判斷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是詞類活用中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名詞、形容詞、不及物動詞帶上賓語就成為使動或意動用法了。帶賓語是這類詞活用的基本標志。
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而止。
解析:“師”是名詞,這里帶了賓語“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動用法,直譯就是“以他為師”。
示例:(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見解,必定攜重金不遠數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
例4: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蹦松庵粏。
解析: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動詞,不可帶賓語,但其帶了賓語“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課文《鴻門宴》中出現過(項伯殺人,臣活之)。稍加遷移,即可譯出。
示例:皇帝讀了奏表,說:“誰說方國珍沒有人才呢?這就可以讓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國珍,不再問罪。
●文言文翻譯技巧三、借助同位置詞義對舉關系來推測詞義
文言文中為了強調表達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話中將意義接近的兩個詞在相同的語法位置上并列出現,形成對舉關系。這樣,我們便可利用這種對舉關系來推測兩個實詞中較難的.那一個實詞的詞義。
例5:然積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匪志匪勤,理無由濟也。
解析:這個句子很工整!胺e”對“累”,“一勺”對“微塵”,“江河”對“峻極”,意思都很接近。這里“微塵”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據同位置的對舉關系,“一勺”與“峻極”的意思就能推測出來了。
示例:然而積累每一勺水來形成江河,積累微小的灰塵來形成崇山峻嶺,沒有志向,沒有勤奮,按理說沒有理由成功。
例6: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解析:“補朝廷之治”與“救宰相有司之失”兩個句子的結構相同,意思也應該相近!笆А薄笆д`、過失”之義。根據對舉關系,就不會將前一句的“治”這個詞簡單理解成“治理”了,而應該翻譯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示例: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義的人,完全可以用來彌補朝廷治理的不足,補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過失,從而對百姓有功。
●文言文翻譯技巧四、抓住倒裝句,使之調整成漢代漢語語序
倒裝句式是翻譯題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熟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特殊句式的表現形式。要按漢代漢語的句法結構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7: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
解析:這個句子中有一個賓語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譯成“不索吾”。
示例:金人即使不索求我(這個人),我也應當與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請求拜見兩位敵軍將領酋長并當面斥責,也許萬一可以實現成功呢。
例8:縉紳之交于孟祥者,為詩以歌詠之,征予為之記。
解析:首句“縉紳之交于孟祥者”與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的結構一樣。是什么樣的縉紳呢?是與徐孟祥交往的縉紳。
示例:與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詩來歌詠它,叫我給它作(一篇)記。
文言文翻譯技巧8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合并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偾貢r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詞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
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下例類推。
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譯:燕、趙、韓、魏、齊、楚聚斂收藏的珠寶、珍奇、精品。
這些句子直譯就使句子的意義不全,要重新組合,相互補充,意譯出正確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組合后,放到一起翻譯。
2、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尤其要注意譯出借喻的本體。
、俳鸪乔Ю铩(賈誼《過秦論》)
譯:堅固的城防方圓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因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谟挠诩S土之中而不辭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污穢的監獄中卻在所不辭(的原因)。
“糞土之中”指骯臟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出其比喻義“污穢的監獄中”。
、厶煜略萍憫,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天下人像云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和著他,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他。
“云”、“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云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3、借代
、俪家詾椴家轮簧胁幌嗥,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更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安家隆敝钙矫癜傩丈砩洗┑拇植家路,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
、跓o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
“絲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里用來代用絲線和竹子制成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杏壇”代教育界,“社稷”代國家,“干戈”代戰爭,“桑梓”代鄉里,“祝融”代火災,“紈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樂,“筆墨”代文章,“朱門”代富家,“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鐘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或劍,“萬鐘”代高官厚祿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①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崤之戰》)
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后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拜君賜”如果直譯的話,就是“拜領你的恩賜”,根本就不能反映說話者的意思。實際上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含蓄的挑戰,意思是要來回報,而回報的方式是報仇。
、谏⒘,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譯:生下我才六個月,慈祥的父親就去世了。
“見背”是古人避諱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們翻譯時就應該把它譯出來。
5、用典
、俪忌旊E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
譯:我活著應當不惜肝腦涂地,死了也要報恩。
“結草”是化用古代報恩的傳說。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使恩人取勝。所以應翻譯為“報恩”。
、谠尾莶荩饫蔷玉悖A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草率出兵,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封狼居胥”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翻譯時要懂得典故,譯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
、坨娖诩扔,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譯:既然遇到鐘子期那樣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樂曲又有什么羞慚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湯問》中的典故,俞伯牙彈琴,鐘子期能聽出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文言文翻譯技巧9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如:
、僦梁驮昶咴履橙,臨川王某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臨川王安石作記。
“至和元年”是年號,“臨川”是地名,翻譯時應該保留。
②光武難其守,問于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
譯:光武認為河內防守很難,向鄧禹詢問道:“眾將中誰是可以派去鎮守河內的人?”
“光武、鄧禹”等為人名,“河內”為地名,應該保留。
、勰艘蛇w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譯:于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并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
“遷”、“桑懌”均為人名,故保留。
2.換
即替換法。有些詞語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在譯文中,應換這些古語為今語。如:
、傧鹊鄄灰猿急氨,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這里的“卑鄙”應替換為“地位低、見識淺”。文言中還有一些特稱詞語,即各個領域中的習慣用語,如“下車”、“乞骸骨”、“除”、“拜”、“左遷”,表時間、年齡、風俗的稱謂等,翻譯時也要換成現在的說法。
、诜敢猿鐑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
譯: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儉思慮深遠作為準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為警戒。
“伏”,是謙稱。翻譯時要將“伏”換成“我”。
、廴尚缰,七月既望。(蘇軾《赤壁賦》)
譯: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時間稱謂,大月為十六,小月為十五。這里七月為大月,故應譯為現代的說法“十六”。
、苈闹磷鸲屏。(賈誼《過秦論》)
譯: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義是“天地四方”,但翻譯時要更換為“天下”。
、菽耸姑商癖敝L城而守藩籬。(賈誼《過秦論》)
譯: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邊境。
、尢帍R堂之下,不知有戰陣之急;促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
譯:在朝廷當官,不知道有戰場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祿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勞苦。
、、⑥兩例,“藩籬”是比喻修辭,應換譯為“邊防”!皬R堂”本指“廟宇”,這里比喻“朝廷”,應該替換。
文言句子中還有不少的修辭格,翻譯時一般采用更換的方法。諸如此類的還有“蕭墻”“黔首”“阡陌”“七廟”“萬乘”“神器”“垂拱”等。
3.刪
即刪削法。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如: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之”為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在意義,故翻譯時應略去。
②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作息”為偏義復詞,義偏向“作”,故“息”應該不譯。
、垤o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詩經·靜女》)
“其”是句中形容詞詞頭,助詞,無實在意義,不譯。
、芊蛄鶉c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蘇洵《六國論》)
“夫”是句首發語助詞,表示要發議論,無實在意義,舍去不譯。
、萆接行】冢路鹑粲泄。(陶淵明《桃花源記》)
“仿佛”與“若”同義,翻譯時只取一個詞。譯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難》)
“噫”、“吁”、“嚱”均為表感嘆的語氣助詞,翻譯時只要譯一個就可以了,故可譯為“啊”。
、吆温?(劉禹錫《陋室銘》)
此句為賓語前置句,現代漢語的語序為“有何陋”,“之”是助詞,幫助使賓語置于謂語之前,無實在意義,故不譯。
4.補
即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現代漢語的詞語和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單音實詞增補成雙音實詞。
因古人多用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多用雙音節詞,翻譯時,用與文言詞語相同或相近的現代漢語詞語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補成雙音節詞。還要注意古今異義的雙音節詞語如“妻子”“地方”“指數”等,如:
①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
“更”“役”“復”“賦”,均應譯為“變更”“差役”“恢復”“賦稅”。
、诰龕郝勂溥^,則忠化為佞。
譯:皇帝討厭聽到有人指出自己的過錯,那么忠誠(的人)會變為奸佞(的人)
“惡”“過”“忠”“佞”就可以分別組成“厭惡”“過錯”“忠誠”“奸佞”。
、圪t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譯:有才德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增多他的過失。
“財”“損”“志”“益”“過”都要補為雙音節詞,譯為“錢財”“削弱”“志向”;“增多”“過失”“妻子”在這里就要拆分并補充為“妻子兒女”。
④我奉王命,義無屈。公等有妻子,徒死無益。
譯: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義不能屈服。你們這些人有妻子、兒女,白白送死沒有好處。
“王”“命”“無”“屈”“妻”“子”“益”均應換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兒女”“好處”。
(2)增補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分句,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補出來。如:
、賱t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韓愈《師說》)
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就說:“那個人與某個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
這里“則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語,翻譯時要補出。根據上下文,這里省略的應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
、诶塾邢嗍荆瑒e令收貯,然未一披。
譯:有人屢次把他的文章給我看,我另外讓人收藏起來,但沒有讀過。
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賓語“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語“吾”,尾句省略賓語“之”,翻譯時應該補上。
、廴涣ψ阋灾裂,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但是,力氣可以到那里卻沒到,在別人來講,是可以譏笑的,對自己來說,是應該后悔的。
這個句子,根據前后文理解,應省略一個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卻沒有至,所以“人譏己悔”。故在翻譯時應補出“而不至”之類的分句。
、軗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一定要補充出來。
、菖婀妷紊。(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譯:沛公駐軍在壩上。
“軍”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譯時根據具體情況補出。
、弈苏倨淝鹾,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
譯:于是召集他們的首領,把禍福關系告知他們,各部落都認為許逖的話是可信的。
“諭”后省略了賓語“之”,代“他們”,翻譯時應該補出。
(3)數詞后面增加有關的量詞、分數的詞語。
古漢語中,多數情況下,數量、分數等表示的方法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差別,不用量詞和表分數的詞語,在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補出。如表物量,可補“個”、“只”、“把”等,如表動量則補“次”“回”等。如:
、僮婺竸⒔衲昃攀辛(李密《陳情表》)
譯: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詞“歲”,譯為符合現代漢語規范的“九十六歲”。
、谄澗幩洠诶碚呱w十之六。
譯:這部文集收錄的,長于說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數詞,譯為“十分之六”!多嵅硕斡谯场分小按蠖疾贿^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與此同。
、凵w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歡游覽的人到的地方,還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數,“十分之一”。
5.調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古今不同,譯文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調整。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短語后置等。如:
(1)主謂倒置
主語后說的'情況,多用于感嘆句或疑問句。如:
、偕跎埔樱又螙|阿也!(劉向《晏子治東阿》)
譯:你治理東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譯:你不聰明也太厲害了!
以上兩例都是主謂倒裝句,“子之治東阿”、“汝之不惠”是主語,“甚善矣”、“甚矣”是謂語。翻譯時應調整順序,主語在前,謂語在后。
(2)賓語前置
有多種情況,都應用現代漢語的說法,先說謂語或介詞,再說賓語。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的句子。翻譯時按現代漢語的結構調整。助詞“之”、“是”不譯。如: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這是一個賓語前置句。古漢語中,為了強調賓語,借助詞“之”“是”“之為”使賓語前置。此句按現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爸笔侵~,幫助使賓語前置,不譯。又如“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惟命是從”等。
、谧钥h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譯:從縣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長官,近代從未有過這樣的事。
古漢語否定句中,如果代詞作賓語,一般要前置于謂語動詞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譯時將“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時不我待”“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蹮o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譯:恐怕應該責怪你們吧?
古漢語疑問句中,如果代詞作賓語,一般要前置于謂語動詞之前。例中“爾是過”即“過爾”,翻譯時將“爾”放到“過”的后面,“是”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④不識吾子奚以知之?
譯:不知道您憑什么知道這件事?
、萦弥,又何請焉?
譯:你想要的東西已得到了,還請求什么呢?
“奚以”“何請”均為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翻譯時要將代詞賓語“奚”“何”放到介詞“以”和動詞“請”的后面。譯為“憑什么”“請求什么”。
(3)定語后置
古漢語中,借“之”和“者”使定語后置,常用“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結構。翻譯時調整順序。如:
、衮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即“利之爪牙,強之筋骨”。翻譯時把“利”放到中心詞“爪牙”的前面。
、诮耜兾鞒筛拗校⑼羷蛹鞍俪撸嘌闶幘唧w而微者。(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
譯:現在陜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動不動達到百尺高,也算是形體具備只不過規模小一些的雁蕩山。
“具體而微”是修飾“雁蕩”的,即“具體而微之雁蕩”。翻譯時把定語“具體而微”放到中心詞“雁蕩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蘇軾《赤壁賦》)
譯:有一個吹洞簫的客人,合著節拍應和。
“有吹洞簫者”修飾“客”,翻譯時把“有吹洞簫者”放到中心詞“客”的前面。
(4)介賓短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賓短語后置非常普遍,按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從它們所處的位置來講,叫補語。但從內容上講,它們有時作狀語。翻譯時要提到動詞前面。如:
①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譯:“不受時俗限制(影響),向我學習。
、诙嘤谀袭之農夫。(杜牧《阿房宮賦》)
譯:比田里的農夫還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譯: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也可譯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間。
、塬I子執而紡于庭之槐。
譯:范獻子把董叔抓來綁在庭院中的槐樹上。
、菽苏倨淝鹾,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
譯:于是召集他們的首領,把禍福(利害關系)告知他們,各部落都認為許逖的話是可信的。
、揎嬀朴谒雇ざ鴺分
譯文: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
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時”“于余”“于南畝之農夫”“于庭之槐”“以禍!薄坝谒雇ぁ狈g時就一定要放到動詞“拘”、“學”“多”“紡”“諭”“飲”前作狀語。但有時,有些短語可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也可以不調,仍放在動詞后面作補語,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飾動詞的數詞,常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而現代漢語中常常置于動詞之后作補語。如:
、衮U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譯:良馬跳一次,不能超過十步,劣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譯為“一次”,“十”譯為“十天”并放到“躍”和“駕”的后面。
、谟谑乔赝醪粦,為一擊缶。(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譯為“一下”,并放到謂語“擊”的后面。
以上兩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順序翻譯為“良馬一跳”。例②譯為“替趙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應該在數詞后加上量詞,并放到謂語之后。
6.縮
即凝縮法。即對文言中為了增強氣勢而使用繁筆的句子簡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譯:“秦有并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譯技巧10
翻譯的技巧,大致可總結為對、換、留、刪、補、調六個字。
(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如:
鄭 人使我掌 其 北門之 管。
│ ││││ │ │ ││ │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如上句中的:使─讓; 其─他們的;管─鑰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 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政區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等,均不必翻譯,原樣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門就是這樣。
(4)、刪,就是刪去文言文中某些虛詞。 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狀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5)、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在翻譯時就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否則就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文言文翻譯技巧11
一.通假字
通假字不常出現,而且高中課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來字,翻譯時,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義翻譯不通,就應該考慮該字是不是通假字。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從該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慮。找出本字后再去翻譯,整句話的翻譯如果很通順合乎情理和語境,采分點就找對了。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程(指傳主孫程)傳召諸尚書使收景(指閻景)。尚書郭鎮時臥病,聞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車門,逢景從吏士,拔白刃,呼白:“無干兵!辨偧聪萝,持節詔之。景曰:“何等詔?”因斫鎮,不中。鎮引劍擊景墮車,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選自《后漢書·孫程傳》,有刪改)
答案 郭鎮拔劍擊刺閻景,閻景從車上摔下來,左右羽林軍用戟叉住閻景的胸脯,于是擒獲了他。
采分點 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獲。
2.立(指傳主趙立)遣人詣朝廷告急。簽書樞密院事趙鼎欲遣張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劉光世督淮南諸鎮救楚。高宗覽立奏,嘆曰:“立堅守孤城,雖古名將無以逾之!币詴す馐罆呶澹馐烙櫜恍。(選自《宋史·趙立傳》)
答案 五次用書信催促(劉)光世聚集XX,光世最終沒有執行。得分點 趣,通“促”,催促;訖,通“迄”,最終。
二.實詞
高考大綱要求掌握120個實詞,而每個實詞又都有多個含義,只靠死記硬背很難輕松應試。要學會利用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來確定準確的義項。而且考試也主要考察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推斷能力。要把詞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讀,一切問題皆有可能解決。正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3.公(指傳主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譽,必求其實。茍賢且材矣,必久其官,而眾以為宜某職然后遷。公務以儉約率勵子弟,使在富貴不知為驕侈。兄子睦欲舉進士,公曰:“吾常以太盛為懼,其可與寒士爭進?”至其薨也,子素猶未官,遺表不求恩澤。(選自歐陽修《王公神道碑銘》)
(1)茍賢且材矣,必久其官,而眾以為宜某職然后遷。
答案 如果某官賢能又有才干,一定讓他長期擔任這一官職,直到大家認為他適宜擔任某一職務才升遷。
采分點 久,使動用法;宜,適宜,非“應該”義;遷,升遷,不可譯為“調動官職”。
(2)吾常以太盛為懼,其可與寒士爭進?
答案 我常常擔心(功名利祿)太多了,怎么可以跟貧寒的讀書人爭搶進取的機會呢?
采分點 寒士,貧寒的讀書人;爭,爭搶,不可譯為“爭取”。
4.翻(指傳主虞翻)出為富春長。后翻州舉茂才,漢召為侍御史,曹公為司空,辟皆不就。孫權以為騎都尉。翻數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選自《三國志·虞翻傳》)
(1)后翻州舉茂才,漢召為侍御史,曹公為司空,辟皆不就。
答案 后來虞翻被所在州府推舉為秀才,漢朝廷召他為侍御史,曹操當了司空,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任職。
采分點 舉,被舉薦;辟,征召;就,就任,赴任。
(2)翻數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
答案 虞翻多次冒犯孫權的威嚴,進諫規勸,孫權不高興,加之他的秉性又不合世俗,常常被人毀謗,因而獲罪被流放丹楊涇縣。
采分點數,多次;見,被;坐,因……獲罪。
三.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現象是文言文翻譯中的'重點,出題人一定會考察學生對詞類活用的掌握情況。
詞類活用的判斷主要是根據語法來判斷:
如名詞活用為動詞,有多種語法特征:兩個名詞連用,其一必活用為動詞;“而”前或后的名詞必活用為動詞;“之”前“所”后、副詞后的名詞必活用為動詞,等等。然后再聯系具體語境進行分析,確定其詞類活用的類型,并據此推斷其意義。
(1)名詞活用為動詞,有兩種譯法。一是換詞法,用現代漢語的動詞去換古漢語的名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譯為“殺”。二是擴充法,將原單音節名詞擴充為一個現代漢語雙音節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軍”譯為“駐軍”。
(2)名詞作狀語,一般要帶“用……”“在……”“像……”的詞語。
(3)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使動、意動用法,可譯為“使……(動詞)”或“以……為”(或“認為……是”)。
(4)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必須在其后加上相應的名詞(人或物)。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5.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處于穴。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圣人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選自杜瓊《雪屋記》)
答案 在樹上居住會跌落,在洞穴里居住會生病。
采分點 “木”“土”名詞活用為狀語,“病”名詞活用為動詞,大意對。
6.浦江縣東行二十六里,有峰聳然而蔥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真將修禊事于澗濱,且窮泉石之勝。
前一夕,宿諸賢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帥向北行,以壺觴隨。約二里所,始得澗流,遂沿澗而入。又三里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見鮮葩點濕翠間,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詭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簫,曰鳳簫臺。下有小泓,泓上石壇廣尋丈,可釣。聞大雪下時,四圍皆璚樹瑤林,益清絕,曰釣雪磯?陀猩魄僬,不樂泉聲之獨清,鼓琴與之爭。琴聲與泉聲相和,絕可聽。(選自宋濂《桃花澗修禊詩序》)
(1)鄭君彥真將修禊事于澗濱,且窮泉石之勝。
答案 鄭鉉將要在澗邊進行修禊活動,并且覽盡山泉怪石的勝景。
采分點 修禊,補出必要的動詞;窮、勝,形容詞分別活用為動詞、名詞。
(2)詭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答案 怪石像人一樣站立著,高十尺多。
采分點 “人”活用為狀語。
(3)客有善琴者,不樂泉聲之獨清,鼓琴與之爭。
答案 有擅長彈琴的客人,不喜歡泉水獨自清響,彈琴來跟泉水比試。
采分點 定語后置、“樂”、“鼓琴”。
參考譯文
浦江縣向東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蔥蘢茂密地高聳著,(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澗水從那里流出來。在元順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鄭鉉將要在澗邊進行修禊活動,并且覽盡山泉怪石的勝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賢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發了,互相帶領著向北走,隨身帶著酒壺和酒杯。大約走了二里遠的地方,才遇到澗流,于是沿著山澗入山。又過了三里的地方,兩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開得晚,到現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蒼松,高聳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間。忽然看見鮮花點綴在濕潤青翠的樹間,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燒一般,值得觀賞。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樣站立著,高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來吹簫,叫作鳳簫臺。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壇寬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釣。聽說下大雪時,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樹林,更顯得清冷絕美,叫作釣雪磯。有擅長彈琴的客人,不喜歡泉水獨自清響,彈琴來跟泉水比試。琴聲跟泉水聲音相和,非常好聽。
四.古今異義詞
古今異義詞有兩種情況:一是單音節的同形異義詞,如“走”“谷”“金”等,翻譯時要把其古今義區別開來,不要以今釋古;
二是類似今天雙音節詞的同形異義詞,如“祖父”“妻子”“其實”等,一般情況下要把它當成兩個詞拆分開來翻譯。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7.黃武初,魏使曹休來伐,齊(指傳主賀齊)以道遠后至,固住新市為拒。會諸軍遭風流溺,所亡中分。將士失色,賴齊未濟,偏軍獨全,諸將倚以為勢。(選自《三國志·吳書·賀齊傳》)
答案 恰逢各路XX遭遇強風巨浪而順水漂流淹沒,死亡人數達到一半。
采分點 會,恰逢;風流,“風”指強風,“流”指巨流、巨浪;溺,淹沒,落水。
8.千山在遼陽城南六十里,秀峰疊嶂,綿亙數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志徐、劉二子游焉。東峰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意斟滿酒一口氣喝完),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明·程啟充《游千山記》)
(1)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志徐、劉二子游焉。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撫順戍守,丙申年又調到蓋州,來到了遼陽,才得以與志同道合的徐、劉兩位先生到那里游玩。
采分點 道,名詞活用作動詞,取道;同志,古今異義詞,志同道合;焉,之。
(2)東峰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
答案 東面的山峰高聳險峻,徐、劉兩位先生斟滿酒一口氣喝完,在此期間正好有一個吹奏胡笳的人,樂聲振動樹林,聽到這種樂聲讓人感到凄楚神傷。
采分點 危險,古今異義詞,高聳險峻;適,恰好;愀然,悲傷的樣子。
五.疑難詞
考場翻譯中一定會碰到疑難詞的翻譯。這是“攔路虎”,想用這些難詞考查考生的語境把握和推斷能力。遇到難詞,先翻譯其他有把握的詞,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把整句話的大致意思推斷出來,相對應的意思就是這個詞語的含義。
如翻譯句“豐子韜以選尚公主”中的“尚”字,根據句境可以推斷為“娶妻”。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9.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會縣。縣有厓門[注]遺跡,予偕知縣羅僑吊焉。夜二鼓,乘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頃至祠下,達觀殿宇碑亭,考其營建顛末。(選自方良永《厓門吊古記》,有改動)
注
厓門:崖山,位于廣東新會南大海中。南宋末,宋軍與張弘范統帥的元軍在此決戰,宋軍全軍覆沒,張世杰、陸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趙昺殉國,宋亡。
答案 不一會到了祠堂前,遍覽殿堂碑亭,查考它建造的始末。
采分點 少頃,不一會;達觀,遍覽;顛末,始末,其中“顛”本義是頭頂,引申為“始”,也可據“末”推斷為“始”。
10.(周梅圃)復授山西蒲州知府,調太原。清厘積獄,修復風峪山堤堰,障山潦,導之入汾,民德之。
答案 修復了風峪山堤壩,堵住山中積水,并疏導水流使它進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采分點 障,堵住,擋住;潦,積水;德,感激。其中“潦”可用教材聯想法推出(《滕王閣序》中有“潦水盡而寒潭清”句),“德”可由語境推出。
文言文翻譯技巧12
句子翻譯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譯有兩種形式:一是直譯,即用現代漢語對原文進行機械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一是意譯,即不采取實詞虛詞字字都落實的辦法,僅是根據文章的意思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無論是采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義。比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解為現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為從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著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ǘ┓g時要落實好關鍵詞語。如翻譯《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關鍵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才能正確翻譯出這個句子。關鍵詞語落實了,句子翻譯就比較順利。
。ㄈ┪难灾惺÷跃漭^多,翻譯時應注意補充。如&ldquo,中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譯為“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泄盡了!边@里的“再”“三”后應補譯上“鼓”(擊鼓)。
。ㄋ模┮话阌弥弊g,如直譯不便表達意思時,則用意譯。如“明察秋毫”,直譯為“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樣翻譯無法表意,應意譯為“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
。ㄎ澹┯行┰~可以略去不譯。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詞只起表達語氣的作用,有時可以不譯;有的助詞只是表示停頓,也無需譯;有的字在句中沒有意義,只是為湊足音節,可略去不譯;有的字只是起某種連接作用,也可不譯。如“夫戰,勇氣也”,此處的“夫”是發語詞,翻譯時應刪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處的“之”是音節助詞,用在表示時間的詞之后湊足音節,無需譯。
。┓矊俚孛、人名、官名、年號、帝號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都可照抄不譯。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費?”“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義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譯。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應調整語序,使之與現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相同。如介賓短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主謂倒裝句、定語后置句等。如“屠懼,投以骨”(《狼》),應譯為“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啃)”。
另外,還應注意的是,譯文要保持原文的語氣,是陳述的應譯成陳述語氣,是感嘆的應譯成感嘆語氣,是疑問的應譯成疑問語氣。
文言文翻譯技巧13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
易錯題診斷
文言翻譯,高考試卷中要求直譯,也就是字字落實。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個虛詞、實詞的用法和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活用詞等,并做準確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
具體來說,應從“留”“換”“補”“刪”“調”“貫”六個方面進行。“留”,凡指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換”,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把a”,即補出古代簡練說法省略或隱含的內容,特別是對省略句!皠h”,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罢{”,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貫”,指文言句中帶修辭方法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
可記住口訣:
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1. (20xx年湖北卷)把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二世祖諱伍,有善行,稱善人公!檬┯瑁瑲q時勤力活家,人產計口給食,余悉以販鄉里貧乏者。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高祖諱重光,字廷宣!∷龋C皇新三殿,求大木,取辦貴竹。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公深入其阻。沖風瘴癘,勤事以死。事聞,特加恩恤,賜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績詔贈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為穎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兩弟早夭,撫其遺孤,不殊己子。居鄉,恂恂退讓,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艱險。及卒,無一語及家事。世廟諭祭文,有“忠勤報國”之褒,故稱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長度單位,四寸為扶。“枝葉扶疏”是說枝葉相距很近,意譯為“枝葉繁茂”。“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語(善人公),又是介賓短語(“于其下”)后置。翻譯時既要“補”——補出主語,又要“調”——把“于其下”放到謂語“作”前。參考譯文: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樹,枝葉繁茂,(善人公)時常在樹下煮粥給饑民吃。
(2)所知異木:知道的奇異樹木。走:跑。從文意通順的角度應放到“爭”的后面。參考譯文:忠勤公到后,彝人爭著跑去把他們知道的奇異樹木告訴他。
(3)“孝友”是兩個單音節詞,應“換”為雙音節詞。參考譯文:忠勤公天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穎川公的二兒子,剛換牙時母親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xx年福建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孟子去齊,充虞①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痹唬骸氨艘粫r,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公孫丑下》)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在對話中,譯成第二人稱。易錯點是“豫”,我們記住的是“猶豫”,其實“快樂”是它的第一個義項。參考譯文:您似乎不快樂。
(2)易錯點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捌街巍蓖x。參考譯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里,除了我還能有誰呢?
實戰演習
1.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任峻,字伯達,河南中牟人也。漢末擾亂,關東皆震。中牟令楊原愁恐,欲棄官走。峻說原曰:“董卓首亂,天下莫不側目,然而未有先發者①,非無其心也,勢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別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愿從太祖。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②!陴嚮闹H,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國志》)
[注]①太祖:曹操。 ②從妹:堂妹。
(1)天下莫不側目,然而未有先發者。
(2)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
(3)周急繼乏,信義見稱。
2.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沈炯字初明,吳興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為當時所重!_城陷,景將宋子仙據吳興,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愇涞凼芏U,加通直散騎常侍。……初,武帝嘗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謀謨。文帝又重其才,欲寵貴之。(《南史·列傳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
(2)武帝嘗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謀謨。
(3)文帝又重其才,欲寵貴之。
3.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蔽浒簿龔凝R來,而燕王不館①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戰國策·燕一》)
[注釋] ①不館:沒有(給蘇秦)預備住處。
(1)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
4.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云:“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大學》)
[注]辟:偏頗,偏向,偏愛。
(1)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參考答案
1.(1)天下沒有誰不怨恨(或:天下沒有誰不斜著眼睛看),但沒有首先發難的。(2)曹操非常高興,上表讓任峻擔任騎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給他。(3)救濟(他們的)急事,接濟(他們)缺少的東西,信用和道義被稱頌。
2.(1)派人召喚沈炯,將要把書記的職位(負責文書的工作)委任給他,沈炯以有病來推辭。(2)陳武帝曾經贊許沈炯,(說他)應居輔佐大臣的'職位,軍隊、國家的大事,(應該)多多參預籌劃(謀劃)。(3)陳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寵幸,使他顯貴。
3. (1)我自己沒有一點功勞,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顯赫。(2)一定是有人說我不講信用,在大王面前傷害我。
4.(1)所以,能喜歡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于自己莊稼的茁壯!边@就是不修養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文言文翻譯技巧14
一、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如:
子曰:孔子說。
慶歷四年春:慶歷四年的春天
注意:古代“山”有時專指泰山,河指黃河,江指長江。
二、釋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如: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逃跑。
一厝朔東:厝,通“措”。
三、理
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作調整。
如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才符合現代文習慣。
何陋之有:倒裝句,應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
四、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
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
“嘗貽余核舟一,……”: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后應加量詞“枚”。
五、刪
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
如
夫大國,難測也:“夫”,
“何陋之有”:“之”,
學而時習之:“而”
鞏固練習:
一、把下列一段文言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昔鄭之間有躁人焉。射不中則碎其鵠,弈不勝則嚙其子。人日:“是非鵠與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乎?”①弗喻。卒病躁而死。②(《鄭有躁人》)
二、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章》
(1)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龠@不是靶子和棋子的過錯!你為什么不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想一想呢?(5分!笆、鴿、子、盍、反”每錯一處扣1分,沒有翻譯出反問語氣扣1分。)②他總不明白,終于因為急躁而得病死了。(3分。“弗、喻、卒、病”每錯一處扣1分)
。1)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2分)
。2)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要陳放它的`地方。(3分)
。3)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3分)
【文段參考譯文】
國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什么地方要陳放它。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人們以他們所吃的食物為甘美,以他們所穿的衣服為美好,以他們所住的房子為安適,以他們的風俗為快樂。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
文言文翻譯技巧15
(1)省略主語。例句:便舍船,從口入。該句省略了主語漁人。全句譯為:(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
(2)省略賓語。例句: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這句除了省略主語,還省略了動詞問和要的賓語,補全應為:(桃源里的人)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有人)便要(漁人)還家。今譯:(那里的.人)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
(3)省略介詞。例句:林盡水源。這句省略了介詞于,補全應是林盡(于)水源。今譯: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
【文言文翻譯技巧】相關文章:
文言文翻譯技巧07-03
文言文翻譯技巧10-20
文言文意譯翻譯技巧12-02
文言文翻譯技巧解析08-08
文言文翻譯技巧方法08-18
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07-28
高中生文言文翻譯技巧06-07
文言文翻譯搶分小技巧08-29
高中文言文閱讀與翻譯答題技巧10-11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解題技巧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