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通用24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
這個學期,我在網上觀看了名師講堂,領略了名師的風采,感受了他們對教育、對生活那深情的愛;感受到了他們身上所透露出來的無窮的知識力量;感受到他們對學生身心發展以及數學教育了解之廣、鉆研之深。
他們對每一節課的設計都有獨到之處,不步人后塵,不因循守舊,不照搬別人的教案,不復制別人的思路,努力把課講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們產生學習仿效的欲望。他新的理念體現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不同的教學理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設計,取得不同的學習效果。他認為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為,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是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思路新——即體現構思新穎,實用高效的教學思路。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同樣的40分鐘,同樣的教師,由于教學設計思路不同,教學效果卻大不相同。新手段——即重視現代化手段的運用。近年來,多媒體計算機又進入課堂,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好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啟迪學生的思維,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說,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推廣使用為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根本措施。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愿學、越愛學。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學習,不僅增強了教育的使命和責任感,更深的領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學的方法與技巧。培訓雖短,但讓我在教育教學理論與教育實踐方面又增加了許多有益的知識,理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聽了張老師的講座,深受啟發,她的講座深入淺出,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一個成功的教育者,一定是一個善于更新知識的學習者。作為教師,實踐經驗是財富,同時也是羈絆,這點我深有感觸,因為我們太多教師因為過多的實踐經驗而排斥對新知識的接受,雖然能一時地掩蓋新知識的不足,但久而久之勢必造成教師知識的缺乏,而大多數教育者不敢打破已有舊的教育理念、理論和教學方式、方法,去重建一套全新的、科學的、先進的、合乎時代潮流的教育思想體系,我慚愧的覺得我們的教育一線領導和教師,現在最急需的應該是觀念的真正轉變!張老師的智慧就在于她善于自我更新知識,敢于挑戰、勇于打破如堅冰一樣的舊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在其中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種執著追求與快樂實踐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使我體會到,即使再平凡,也能憑著信念和追求抵達自己的教育彼岸,我相信一步一步來,步步都會有風景、步步都會是享受、步步都會有發展。
培訓時間雖短,但收獲頗豐。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成為新課改教師的引領者、學校課程改革的踐行者、與全體教師共同尋求現代教學改革的心路,努力成為教育的智者。
記得有位專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態度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實力決定魅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開闊眼界,提高境界,轉變—態度,實現高度。為我們的教育教學也為自己的生命增添新的色彩。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4月16日我校邀請了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歷史教師白賢老師就新課標高考文綜(歷史)考綱分析與備考建議做了培訓,本次講座不光是對學生,還有對我們高三歷史老師也是受益匪淺,下面就針對講座的內容心得體會做一簡要的分析:
首先白老師講了考綱分析—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對此白老師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閱卷的方式決定了得分技巧。
1、格式正確,字跡規整,史論結合,即可得高分。
2、不能空白,答題即可得分
3、考查: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實,為最低要求)
4、考查: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文史常識,為新高考一大亮點)
5、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概念,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幾乎涉及全部題,近年來41題實際上就是史觀的變形題。
6、多元史觀的運用,一般來說,我們要用多元史觀解釋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文明史觀分析古今歷史的文明傳承以及中外歷史發展的不同類型及交流融合。整體史觀解釋新航路開辟以來的世界一體化發展進程。近代化史觀用來分析人類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社會轉型,近代化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近代化及思想近代化,民主化、科學化。
其次白老師講了近幾年高考命題的題型。
1、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古今貫通,中外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2、試卷結構穩定,12道選擇題,(24—35)題計48分,1道學科內綜合(40題)最難,25分,1道謹析題(41題)12分,1道選做題,15分。熟悉題型和機構,才能科學安排時間,合理取舍。
最后白老師講了怎么樣備考的建議。做什么?怎么做?
1、夯實基礎,提高能力:閱讀古文,圖表。分析、概括、歸納、轉化、遷移。表達學科語言、簡明扼要
2、選擇題方法: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和關鍵。
通過本次培訓,我們了解了很多關于歷史高考的情況,尤其是對課程標準的分析和考試大綱的分析,不管是以后的復習中還是教學中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兩項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把握高考的方向,不會做盲目的復習,才會提高學習的效率,才能出成績。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4
8月15日—17日,我有幸學習了洪成文、康迎春、施皓耀幾位老師的教師成長系列講座,受益匪淺,感觸頗多。北京師范大學洪成文教授從教師自身出發,就教師激勵以及如何激發教師職業動力進行了講解;優秀骨干教師康迎春老師從學生角度出發就學生管理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學生(理念、手段、評價、激勵)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彰化師范大學數學系施皓耀教授從教學角度出發,就課程設計與實踐,如何激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興趣進行了細致的講解。
這三場講座引發了我對教師自身以及如何做一名好老師等方面的思考,讓我深受啟發。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感覺我們的職業動力更多的是來自于對教師這份職業的熱愛和敬畏,只有干一行愛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作為一名班主任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最重要的,就像康迎春老師說的那樣,愛不僅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能力。對學生要有大愛之心,只有用愛澆灌的孩子才會陽光、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我們要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讓他們都受到重視,都能在一個平等、積極向上的環境中成長,讓學生既成人又成才。另外,我們的課程設計也要以一個獨特的角度展開,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中心,讓學生愛學習、會學習、能學習,這樣才能達到我們課堂設計的目標和初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感覺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成為一名卓越的教師,我就要不斷的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不斷地學習、“充電”,給創造學生更加理想的課堂和學習環境。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5
5月24日下午,我在海口市培訓院參加了“國培計劃(xxxx)”海口市小學送教下鄉的音樂教師培訓活動。這次活動非常的及時,能夠提高我們一線音樂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實踐水平。講座是由海南師范大學音樂系主任陳新教授主講“中小學聲樂教學有效途徑的方法探究”。陳教授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將多年聲樂教學實踐所總結的寶貴經驗介紹給大家,對歌唱中常見的技術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并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解決方法和技巧。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氣息發聲和氣息控制的方法(即橫隔膜的呼吸方法),因為在整個聲樂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環,是整個歌唱建筑的基礎,因此必須明確呼吸的重要性,重視練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開喉嚨,穩定喉頭,是歌唱基本功訓練的核心,這是歌唱者聲樂技巧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很多歌唱者聲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時喉頭不找開、不穩定造成的,而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協調呼吸器官的運動,獲得穩定、流暢聲音效果的關鍵。
3、要恰當地運用好歌唱的共鳴,要使聲音傳得遠,充滿劇場,且圓潤,優美動聽,這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課題。由于共鳴訓練常常與其它發聲基礎要求分不開,因此要求歌唱者通過母音的轉換,穩定喉頭打開口腔,調節氣息等手段,把聲音振響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頭腔共鳴點上,來增大音量,擴展音域,美化音色,統一聲區,使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協調一致,天衣無縫,走動自如靈活。
4、正確的發聲要與正確的咬字、吐字相結合。通過字、聲結合的練習來提高唇、齒、舌的靈活運動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動地表現歌曲和情感和內容。
5、在歌唱發聲時,還要注意對音準、節奏的訓練,通過發聲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等全面的歌唱發聲技巧,豐富歌曲的表現手段,增強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練習時,都要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姿勢是進入良好歌唱狀態的前提。
7、在練聲、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雜念,穩定情緒,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狀態,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滿信心、放松自如地進入歌唱狀態,否則是唱不好歌的。
8、從開始練聲起,就要同音樂結合起來,即練聲也要有良好的樂感。音程、音階一方面是肌肉、音準、氣息、共鳴等方面的技術練習,同時它們又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要給它們以音樂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練聲一開始,要求每個歌唱者把音程、音階、練聲樂句也唱得悅耳、動聽。
此次學習受益匪淺,能夠切實提高自己在音樂課堂中對學生的歌唱培養能力。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6
我作為青年教師的一員,在聯合中學的階梯教師聽了xx中學xx老師關于《青年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講座,聽后對于自己以前對教學的態度、方法作了深刻的反思,鄧小淘老師在此次講座中總共講述七個方面的內容,現就“教學反思“這點談一些本人的心得體會。
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學實踐與認識的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人類的認識總是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有理性認識才能科學地指導實踐。換句話說,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就是“教學—反思—再教學—再反思”不斷升華的過程。反思是教師發展中最具積極性的因素,是總結、是批判、是追求。只有勇于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才有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尋找自身的缺失與遺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筆者想改幾個字與大家共勉。為國謀而不忠乎?與學生處而不仁乎?教不專乎?古人云:教之通,貴以專。意思是說教育學生要有恒而專一。而我認為“專”是指一個教師應該具有的全部的專業品質、素養和知識。古人之所以經常反省自己,不過是為省己自律,修身立人,與今天我們所提倡的自我反思有些相似,故不失為典范,可以效法。人貴有自知自明,只有不斷反省、反思,才可以發現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有助于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走向理性,從“教書匠”成為“教育家”。
教師的發展離不開學習,學習是教師的職業特征,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保鮮劑,也是知識不斷豐富的充電器。只有不斷學習,并在學習中反思自己,才可能思考教育教學工作,完善人格魅力。一個不熱愛學習,不善于學習的人必將迷失方向,落后于時代。教師既可以向書本學習,也包括向同事、同伴學習,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向幫教老師學習。向同事、同伴學習的最佳途徑就是交流與合作。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學習的一種態度和原則。求師和從師是智慧合作的一種方式。現代人不但要做到求師有術,還要做到從師自如。善于從兩者的相輔相成中得到效益、贏得智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同伴互助的真正意義。
在今后的教學中,本人將秉承“教學—反思—再教學—再反思”的教學態度更好的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讓自己能夠快速的成長起來。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7
xxxx年10月19日下午,北師大“農村學校管理改進與質量提升”項目組專家鄧濤教授在靈山中學為我們做了一場精彩的講座,課堂有效教學---導學案的開發與教學應用,獲益匪淺。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導學案這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登上了課堂教學的舞臺,并且越來越受到許多優秀教師的青睞。那么,什么是導學案呢?導學案就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為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由教師根據課時或課題教學內容,通過教師集體或者個人研究設計并由學生參與,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師生互動“教學合一”的設計方案。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導學案”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變傳統的封閉灌輸型的教學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教學。把教學過程由“灌”變為“導”,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式的“我要學”提供平臺。從教學效率與激發學生興趣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學習習慣來看,“導學案”不失為一種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
但是實踐中導學案也面臨著諸如缺乏明確、有效的理論指導,不利于教師因材施教,不利于教師課堂上的靈活應變以及容易導致教學上本末倒置等實踐問題。鄧濤教授指導我們學習導學案的開發與教學應用,主要內容包括:導學案及其作用;導學案的開發流程及關鍵要素;導學案編制的誤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流程與環節;導學案操作中要注意的問題。通過聽講,我們加深掌握了導學案的撰寫方法與作用。對今后應用導學案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總之,聽了鄧教授的講座,感覺值了。感謝鄧教授的精彩講座。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8
通過兩天聆聽上海財經大學張銀杰教授在“用經濟學方法(思維)分析公司治理與管理中的問題”專題講座,張教授以淵博的經濟學知識、豐富的閱歷,以及現實的案例,讓我帶從溫了經濟學知識,更讓我加深了對經濟學的理解和在現實中的運用。
張教授講解的理論、列舉的實例和分析工具,從不同的角度對當前的經濟問題、公司發展提出了很多有見解的觀點,給我有了很大的啟發和教育。今后,我會繼續加強對經濟學知識的學習、領悟,提高經濟理論水平,提高分析和判斷國家經濟政策、企業發展形勢的能力,提高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總結張教授所傳授的如何用經濟學思維分析公司治理與管理中的問題專題講座知識,有以下幾點心得:
一、從新審視經濟學,擴展自身思維方式。
經濟學的應用的廣闊性和重要性,決定了經濟學的行為方式方法,最為重要的是它指導行動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之一是注意限制條件。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吃免費的午餐必定會付出的。正如木桶理論中短板決定木桶成水量,而實際應用當中木桶理論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它要求注水時水要足能夠到達短板以上的水量。短板之所以發展到成為決定條件是因為他已經成為制約的主要矛盾。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初期發展階段比較一下各項條件誰比較“短”,則視為短板,發展它。這就是經濟學思維方式之一“比較”思維。實際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的,受限于其他事物,“非此即彼”線性思維不應再有了。只有比較的存在才能在工作中看到差距,看到不足。
二、結合工作實際,運用分析工具。
張教授深入淺出的講授了運用經濟學工具分析問題。其工具有成本與收益比較分析、機會成本、外部性內在化分析、邊際或均衡分析法等。作為擔保公司所提供的擔保,就是用來轉嫁銀行風險,我們所承擔的風險是存在違約代償的風險,這就要求我們在擔保公司內部,就是讓可預見風險更好地控制住。利用外部性內在化來解決部分風險。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在會計核算方面,完善會計核算辦法。增強有效的公積金貸款保障機制。目前住房置業擔保機構對逾期貸款主要是通過電話或上門催收的方式,盡管試行辦法規定住房置業擔保機構在借款人到期不能償還本息時,有權對借款人反擔保的房屋行使處置權,但是在處置借款人的房屋后如何安置借款人是一大問題,處理不好會影響社會穩定。再就是建立健全專業化的隊伍是關鍵,隊伍的建設關系企業發展、業務執行和擴展。
三、擴展自身思維模式,解決實際工作問題。
經濟學思維方式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利用經濟學分析工具分析問題,進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現實問題條件與經濟學原理條件的對比。由于住房置業擔保機構為借款人擔保的期限長達二三十年,盡管當前出現的擔保逾期只是極個別的,但隨著擔保時間的延長,潛在的風險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暴露出來。有國際經驗表明,住房貸款違約高峰期大約出現在貸款后的3至8年,為了切實規避風險,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建立風險控制機制、風險監控指標和預警系統,建立和完善住房置業擔保機構風險準備金制度、會計核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同時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從制度上防范擔保貸款的風險;二是對擔保保證金存入各銀行的比例、擔保風險基金的提取方式以及如何使用應加以明確;三是因擔保業務的政策性較強,應建立以市場信用為后盾的
住房置業擔保體系,在住房置業擔保機構的注冊資本中可有政府預算資助部分。四是由于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除了確立統一的規范,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監管外,還應該防止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引發的風險,因此應對公積金擔保貸款進行再擔保,建立再擔保體系,分散擔保風險。修建經濟實用的廉租周轉用房,在住房置業擔保機構對借款人反擔保的房屋行使處置權時,則可利用廉租住房安置借款者,保證社會穩定。
要想實現公司的穩定健康發展成為成功企業,那么張教授也明確的告訴了我們:決定企業成敗的是綜合指標。只有綜合指標均恒發展,競爭力才能夠顯現出來,不僅要完善內部治理,還應探討外部治理改革等,建立有利于壯大企業發展的制度和模式。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9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是實施教學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2月16日,我有幸聆聽了xx區教研室張主任的《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我深有感觸,現將心得體會做以小結。
一、談理解: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施有效教學,我想有效備課是基礎是前提;有效課堂教學是重點;有效課后反思是創新。我對有效教學的理解是:達到了預期的和生成的教學目標,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二、談備課:
備課應是在自己以前教學的基礎上的深思、加工和創生,教學目標的設定,重難點的確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備課之前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通覽教材,合理處理教材,對教學內容、知識的延伸應把握一個什么樣的“度”,在備課中都應進行認真思考。備課應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設,設計包括:教學流程和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教與學活動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設計等。設計能保障教學的流暢,設計能避免教學的盲目性,設計能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要盡可能地考慮到在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特別要考慮如何解決問題,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牽著學生走,而是事先想好用什么樣方式或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這比課堂上現想要合適和有效的多。
三、談反思:
新課程更強調教學反思,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備課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備好課,上完課,這節課并沒有結束,課后教師還需要靜下心來反思。針對備課時的初衷與課堂的實施作一番回顧和比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堂生成處理是否妥當、問題設計是否有意義、情景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再思考、再認識,并及時把感想、心得和調整策略等內容認真整理在備課本上。如何培養好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
總之,隨著新課改向縱深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了一個戰略性問題,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拋開形式主義的束縛和功利主義的誘惑,潛心鉆研,勇于探索,讓我們的課堂更加有效。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0
一、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主要有四個的內容,他們分別是:教什么;學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想要寫好一個教學設計,首先不可避免要想到的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主要就是描述章節以及本節設計的位置和前后的邏輯關系,比方說前幾章是什么,講了什么,后幾章是什么,講了什么,要講的這節課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要注意每一章的第一節要注意對于整一個章節的導入。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儲備。
(2)能力儲備。就是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從不同方面有目的的進行考察,從而了解不同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水平,通過對學生情況進行分析,并預設了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后,確定需要破解的第一個難點是xxx、第二個難點是xxxx。以這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能力,對癥下藥。
(3)教學手段及教學方式。這次講座講了很多以前都沒有想過、考慮過的知識,教學設計和教案都考察了老師對于所講知識的理解程度,理解了,如何將自己理解的表達出來,讓學生清楚明白,這又是作為老師的功底和能力,對于現階段剛剛接觸到教師這一行業的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這次講座告訴我們我們還欠缺很多東西,我們不應該把目光僅僅局限于上完這節課,我們應該把目標放長遠,開闊我們的視野,多學習新的知識,豐富我們的知識水平和教課技能,從各個方面豐富、完善和發展自己,為將來正式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做好準備,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反思
(1)特點一定要突出特色。
(2)反思是教學結束之后對自己這節課設計與真實環節中不匹配原因的思考。
鄭濤老師來到良鄉五中為我們進行了一堂精彩的講座,我們每一個人都受益匪淺。聽過鄭老師的“手把手”教的教學設計講座,感到很是受用,不光是從表面的結構還是深層內容的挖掘,都將成為我今后教學過程中的堅實基礎。
世界上沒有最好的設計。只有最合適的設計。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1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的交際語言,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學習英語符合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需要,符合多元化社會的需要,同時學習英語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力。基礎階段英語課程的學習任務主要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面對我們如今的小學英語,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深深感慨: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抓好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必須從常規入手,規范管理,建立機制,全面評價,才有可能轉變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面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小學英語教學常規既有備課、上課方面,更有作業、課后教學活動、評價等方面。對于備課、上課方面,已有許多一線教師進行過探討,這里不再重復。下面結合本人從教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及我校實際出發(我校有50%左右的生源是外來工子女,其余均是農民子女),談談我校對學生所制訂的關于作業、課后活動、評價等方面的教學常規。
一、著重把握課堂常規,注重實效。
我們都追求一個目標——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并運用知識,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不能只搞花樣活動,而沒有實效。現在的英語課,老師們增大了語言的輸入量,教學資源更加豐富了,給學生創造了許多的機會說英語。幾年的英語教學的課改的實施,我們很多的英語教師也會用新穎的,獨創的小學英語教學方法來教學新知識,但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上還是出現低效的現象,吳加老師從備課,上課,反思,作業,考查幾方面著手作了如何加強課堂教學的常規給我們指明了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要求以及如何更準確把握課堂,在報告中明顯提出備課中要非常的明確每節課的技能目標,課堂中要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課后要進行積極的反思,作業要落實到位,要少而精,真正提高40分鐘的效率,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從吳老師的講座中讓我感受到作為一節實效課,課堂的結尾部分學生的輸出信息(學生會做什么,會說什么,會演什么)的多少完全在于課堂中每個環節是否落實到位。
二、重視基本功的訓練,提高效率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教師基本功的訓練不僅要教給學生的語言知識,教師自身的行為,有效的教具的創作絕對是吸引學生的有效手段之一。作為優秀的英語教師潘小琴老師以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手法讓在座的小學英語教師收益非淺,她在教具講解過程中邊示范邊講解,每件作品都是潘老師智慧的結晶,如作品中教學各種蔬菜,正好是PEPBook5中的教學內容,這一魔幻般的教學方式,不僅節約了教師用語言解釋的時間,也為學生感知、理解和記憶知識創造了條件,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又增大知識密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減輕學生記憶理解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關于教具的制作我們還學到了不少的經驗。如:教具的展示,在時間上要恰到好處,過早地暴露教具,容易使學生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具一般體積不要太大。教具的選擇與運用要注意保持新穎性,因為新穎性能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得以穩定和持續。還有教具要有趣味性,實用性,功能多樣,一物多用。
三、投入豐富的情感,激發興趣
在英語教學研討中,至今認為英語教學費時費力、效果差的觀點仍然普遍。很多的小學英語教師都有一個疑惑?我專心的投入為何我的課堂收益不大,湖師附小的郭美陽老師從學生的情感出發,告訴我們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接著郭老師從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起,以自身情感投入,賞識關愛學生,如何正確把握情感教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三個帶進”來優化教學氛圍。
1、把激情帶進課堂。總是以飽滿、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課,寓教于樂。不管個人、家里有多大難以處理的事,都不把個人的情緒帶到課堂。
2、把微笑帶進課堂。在課堂上,我常常以自己的眼神、語調來表達對學生的愛,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社會氛圍。
3、把歡樂帶進課堂。常常用幽默風趣的話語來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在樂學中漸漸做到會學、善學。總之郭老師是用平等的師生關系溝通情感教育,用細微的身教體現情感教育,用無私的愛心表露情感教學,在教學之外擴展情感教育來收獲自己的教學成果的。
從上述的講座中我們不難看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英語教師,以下幾點是必備的:
1、教師大方得體,要有感染力。
2、教師語言基本功要扎實,語音語調要純正,口語要恰當流利。
3、教學設計上,要圍繞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如何讓學生動腦子學英語等方面,設計出靈活,得當,有效的教學步驟。這證明我區小學英語教學走的路子是正確的,這次活動我想這樣的收獲一定會讓我們一線教師信心倍增!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2
3月22日,我們有幸聆聽了山西省太谷縣教研室張四保主任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精彩報告。期間,張主任時而犀利,時而幽默的語言,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解讀了報告的精髓,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我學習的一些心得:
一、對傳統課堂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當一年級的小朋友玩手機都輕車熟路時,你還在拿根兒粉筆講課,學生還跟你學什么?”雖然是玩笑般的一句話,卻說明了老師“滿堂灌”的傳統課堂的落后,而新型課堂以學為主,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的生命狀態,課堂真真正正屬于學生。
二、高效課堂的實現關鍵的實施基地在于學習小組太古縣的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24字教學模式,即閱讀感悟、自學檢測、合作交流、展示點撥、分層訓練、拓展延伸。這六個詞是六種思想,引導四種課型(學習課、練習課、試卷講評課、復習課)如何上。其中,老師要說的寥寥無幾,而學生的合作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學習小組的高效,才能實現高效的課堂。老師要做的就是使學習小組的組建、指導、考核和應用等機制更加的有效。
此次報告中,學習小組如何分配,合作交流時教師應該怎么做?遇到問題時,如何調節?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等等細節,都做出了對我們一線教師很有幫助的回答。
三、教師角色的正確認知
新型課堂具有開放性和多元化,教師由臺前走向后臺、變講為導,一改傳統獨霸講臺的局面。學生由后臺走向前臺,變聽為講,成為“我要學”的主動參與者。
開放式教學的課堂,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多面、立體的課堂互動,體現師生不再是對立的矛盾體,而是和諧促進的合作者,是平等對待的朋友。
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也不斷試著進行課堂改革,也曾有過短暫的喜悅,但更多的是困惑和糾結。此次聽張主任的報告解決了我的許多疑問,也更堅定了我對課改的信心。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3
羊橋中心小學在姚元章校長的正確領導下,從2015年春季學期就開始大力倡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成為每位教師的必修課,學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課堂教學理念改革的熱潮。在課程改革之后,課堂教學更加強調要實施素質教育,教學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一些進行的教學方法。本人是這學期才從村級小學借調到羊橋中心小學的,對課堂教學改革很生疏,只是從文字上理解。通過學校領導在會議上要求的10-25-5的教學模式,和聽了姚旖潔、羅木蘭等老師的課,以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生的素質,教師應該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實施分層次教學,努力把因材施教發揮到極致。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我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如我校每班都坐成以6人為一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探究,歸納,匯報等過程。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一系列活動,得出的知識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更容易理解、掌握、牢記,更能夠運用所探究出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如:9月19日,我在天星小學聽了姚旖潔老師的公開課,她在教學《倒數的認識》中的倒數的意義和怎樣求倒數等環節,都是采用了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匯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得出“什么是倒數”,“求倒數的方法”,這樣學生都能夠熟練地應用自己探究出來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樣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快樂,學得牢。
我們還聽了水尾小學一位老師的同樣的一節課,這位老師側重教師講,他把《倒數的認識》這節課所有的知識全都教給了學生,忽略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總結。課后老師講累了,學生還是學得不牢、不能熟練地用老師教給他們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二、在學生匯報交流結果時,要多予以鼓勵、肯定。
如學生能正確回答問題時,我會說:“我們給她(他)掌聲”,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認可,如回答不正確時,我會對她從其他方面或側面進行鼓勵,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滋味。
三、教師采取豐富多彩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生行為能夠收放自如,每班以6人為一組方式排座位,這樣老師在上課時,學生面對面的坐著,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時方便了。
但不利于這種方式學生扭頭看黑板很不方便,看不到三四分鐘脖子就疼了,長期這樣扭著脖子看黑板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也很難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出現教師在講臺上引導教學,學生在下面說話、玩小動作。整個課堂紀律較差,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甚至教師無法上課,教師又只好重新組織課堂紀律,浪費一節課的.學習時間。所以教師看這些情況應用一句簡短的話,或者一個簡短的動作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在這時就會說“一二一”表示要坐整齊,說“一二三”表示看黑板。
以上是我在羊橋中心小學這一個學期對實施課堂改革的一點初淺體會,新課堂改革讓教師原有的角色發生變化,新課改也為教師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相信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姚元章校長等人的正確領導下,激發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這一最高目標邁進。相信自己也會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成長,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教學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不斷進行教育教學上的創新。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4
通過學習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理論研究,我感受到了課堂改革精神的實質就是充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渴求欲望,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學校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課堂活了,真正告別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學生當之無愧的成了學習的主人,走進課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滿激情的人。
我發現我們教師在以往課堂教學中,也想過用創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總是在思想上有所顧慮,擔心學生不會學習,擔心學生學不好,擔心把學生給耽誤了,擔心課時緊,任務重,沒法完成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另外,還擔心學生在課堂上玩大于學,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知識。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著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敗又怎樣來彌補?
我平時還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學生到了游戲廳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學生就能很快地學會打游戲,并沉溺于游戲中不能自拔?為什么課本知識在課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過本次學習,我才覺得把學生管得太死了,總是規定學生做教師教過的操作,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氣氛不活躍。
我認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自身與學校實際,學其精髓,把握內涵,深刻領會,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中,要嘗試讓學生自己來實踐知識的獲得過程,自己對照課本進行自學,并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自我。
學習是一種快樂,我們也“學著樂,樂著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活動的課堂、自由的課堂、和諧的課堂、激情燃燒的課堂、回旋著生命旋律的課堂。
在課堂教學改革當中,遵循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以學教稿為中心,以自學、討論、輔導、檢測為授課模式,積極探討各專題、各環節的操作技術,大膽實踐探討。進行課改,我的體會是,不改革就提升不了質量,不研究就改變不了教學方式,不課改山窮水盡,真課改柳暗花明。
在教學中,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并把它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意圖。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結合認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別制定學期、單元和課時目標。課堂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便于操作。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教師要在不斷調控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創造較為理想的認識、思維條件,有目的地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意圖。
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欲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新課改中強調主體的參與和知識的應用。一方面將課本知識生活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另一方面重視實踐,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創設具有探索性、開放性的實踐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中提高應用能力。
以上就是我學習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一點初淺體會。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5
數學概念就是現實世界中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及其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在小學數學中所涉及的概念比較多,如:數的概念、運算的概念、量與計量的概念、幾何形體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統計初步知識的有關概念等(隨著年級的升高會越來越多)。這些概念是“雙基”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基礎知識的起點,是邏輯推理的依據,是正確、合理、迅速運算的保證。因此,學生應該正確、清晰、完整地掌握數學概念。那么如何進行概念教學呢?聽了楊明麗老師的講座后受益匪淺。
一、概念的引入
從實際引入(也可以說是從直觀引入)。小學生認識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像進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學中,教師從比較熟悉的實際事物中,提供足夠的直觀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看、聽、摸、做等,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引出概念,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采取一切手段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礎上,以足夠數量的感性材料,組織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通過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邏輯思維活動,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以便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三、概念的運用
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概念,而且還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計算、作圖等,能運用概念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1)自舉實例。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所以從具體到抽象又回到具體,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使學生更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老師們經常使用這種練習方法。如,在學習射線、線段和角后,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邊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這些圖形?
(2)運用于計算、作圖等。掌握概念對計算有指導作用,反之,通過計算對理解和鞏固概念也起促進作用。例如,在學習了乘法的運算定律后,就可以讓學生簡便計算一些習題。再如,在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后,就要求學生能熟練地進行通分、約分,并說明通分、約分的依據;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后,就可以讓學生把小數按要求進行化簡或改寫;學習了線段、射線和角后,教師安排了按要求畫一畫: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畫一個30°的角等。
(3)運用于生活實踐。數學就是服務于生活的,只有讓學生把所學習到的數學概念,拿到生活實際中去運用,才會使學到的概念鞏固下來,進而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運用技能。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6
所謂進步來自學習,今天有幸聆聽了兩位來自北京教育專家的兩節語文課以及關于語文教學方面的講座。通過學習讓我感觸頗深,對于自己的教學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自己從事十幾年的教師,每天都面對著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課間在操場上快樂,無拘無束的玩耍著,而上課時卻總有那么一些無精打采,溜號,不喜歡學習知識的孩子。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既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又能學到知識?今天在陳延軍老師的課堂上讓我看到了什么是寓教于樂,什么是真正的語文味。學生快樂地學者,教師輕松地講著,學生在課上不僅學到了知識,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用陳老師自己的話說:“學習的結果重要,過程與方法更重要。”
在陳老師的課堂上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個字——“透”。
學生學得透,教師對教材的把握透,陳老師對字、詞、句、段、篇的分析,每一處的點撥都很透徹、清晰,有著教師語言的精煉、幽默。豐富的詞匯量從未離開過這篇課文,陳老師在報告中也指出:課本上的內容還沒有理解,還怎么學習課外的東西呢?怎么能學得會呢?
方法點撥透,教師對教學的理解透。例如:對課題的分析,《鄉下人家》這是一篇四年級的課文,陳老師先讓學生整體讀題目,再分開讀題目,看看課題中都含有什么要素?“鄉下”是地點,“人家”是人物,地點是寫景,人物是寫人,從而在整體上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特別是生字的教學,陳老師更是一絕,指導學生用觀察的方法記憶字形,把不用書寫就能一輩子記住的生字畫上對號。不要求學生書寫全部的生字,學生自學后是學生向教師提出認為最難寫的字,考老師,這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學生考教師的過程中,教師邊寫邊講述要注意的地方,“冠”字是用手把帽子戴在頭上,“聳”字是聳著耳朵聽。最后讓學生總結老師是用什么好辦法記住這些字的?從而學生掌握了記字的方法。
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教學生如何創新詞語?如何概括文章中心?如何把握作者的寫作手法?如何進行口語交際?如何學以致用?總之,在陳老師的課堂上,我實實在在的學會了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
我是一個特別喜歡語文教學的教師,因為在與孩子的學習中,自己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就是陳老師在課上對學生說的:你們是我的學生,我也是你們的學生,我們都在互相學習。他對學生的尊重卓然可見。在他的報告中,提到:教學要時時顛覆自己,減輕負擔,就是減輕學生的身心壓力,搞好師生關系。
最后陳老師還告訴我們:語文,文無定法,有規可循。語文是學生讀會的,不是講會的,要在課堂上重視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要選擇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就是選擇了吃苦,因為你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這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第二次聽來自北京優秀教師的課,第一次是吳xx老師的課,至今難忘,而今天我會受益終生。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7
昨天下午2:30我園召開全園家長會。會場上坐滿了各班的家長,有的家長還拿著筆記本認真地坐著筆記。家長會的主講人時從北京來的家庭教育專家——常海教授。
風趣的常教授做了題為“陽光教育------和孩子一同成長”的演講。他結合典型事例以及自身教育女兒的親身經歷,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教育孩子。
一、期望教育---激勵孩子
以貴州孩子壯壯媽媽育兒的故事,詮釋了美國權威心理專家羅森塔爾的期望效應。點到了兩個核心: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成長中的孩子是需要鼓勵的。
二、養成教育---成就孩子
從以下四點入手:自己的事自己做。家務事放手做。幼兒園的事搶著做。不會做的事學著做。并特別提出了看電視上網每天不能超過30分鐘,防止養成網癮或電視癮的惡習,懷習慣好養難改啊。
三、挫折教育---磨練孩子
核心是6個字“教孩子吃點苦”。
四、懲罰教育---管束孩子
重點講了如何改掉孩子的壞習慣,并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四心“決心耐心恒心狠心”。
常教授有句話對我觸動很大:“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好父母是學出來的。”深感在這方面我對自己的女兒做得不好,以后要努力啊。他要求家長每周每月都看點教育孩子的文章,這也正是我們的欠缺之處。
謝謝蘇園長組織的這次家長會!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8
通過這次的國家安全教育課,我認識到在現在我們應該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在即將到來的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我們更要重點抓好領導干部和青少年的國家安全法治宣傳教育。要意識到維護國家安全,人人都是主角!同時要加大公共衛生安全、生物安全等法治宣傳力度,結合典型案例,加大以案普法的力度,堅持網上網下結合,不斷提高國家安全法治宣傳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這堂宣傳課結合了目前發生于世界范圍內的新冠疫情,中國在防疫面前做得非常棒,同時在積極援助其他國家抗疫面前也充分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我們注意到民眾在公共安全事件面前絕不僅僅是被動的、被保護的對象,同時他們也是積極應對公共安全事件的主體。在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法制建設、強化政府職能建設、健全信息公開媒體與互聯網管理制度、強化專家的科學精神與職業素養、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提升公民應對疫情災情素質、切實把”預防為主“的方針落到實處、注重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外溢風險及其應對政策措施。面對疫情,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可以做好日常的自我與家庭預防、利用假期豐富自我,做好心理調控、提升信息辨識能力、不傳謠不造謠。大學生們創新前行,在積極對社會做貢獻中,將實現自身的韌性增強和境界升華。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1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言談舉止、道德品質以及家庭的溫馨、和睦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學習疲勞是孩子在連續學習之后出現的一種生理、心理異常狀態,其表現是:大腦反應遲鈍,頭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正確面對和處理這種現象,使孩子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
一、家長給孩子減輕學習負擔
現在推行的素質教育,會逐步把過重的學習負擔減下來,家長應積極配合。報名參加各種小班,宜少而精,不能讓孩子沒有休息、娛樂、玩耍的時間。
二、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一是不論培養學習興趣,還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都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二是征得老師的幫助,學校配合起來做工作,光靠家長是不行的。
三、科學用腦,勞逸結合
一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學習多長時間合適,依每個孩子的情況而定,但一定分段學習,間隔10-15分鐘。休息也應采取積極方式,參加輕微的體育活動,如深呼吸、做幾節體操、擴胸運動等。
四、合理營養,保證睡眠
多數家庭不存在經濟問題,但是如何合理營養卻是許多家長注意不到的。
總而言之,克服學習疲勞的問題,需要家長掌握對學習規律,特別是用腦衛生的認識,并把有關道理與孩子交流,讓孩子也明白科學用腦的常識,共同采取可行的措施。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20
10月21號的那天,是我永不能忘懷的一天。一位叔叔為我們石特小學的學生講了很多的交通安全知識,應為今天是“大手拉小手”交通安全宣教育活動。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和我們盡到的義務這兩個內容。影片中講以一個叫小名的男孩,今年8歲。一天放學后跟爺爺去買飲料的路上,發現書包落在超市里,就回去拿。但因為這樣,發生了車禍,是他的右腿失去知覺的事。當我看到爺爺痛苦的表情,我的心不僅被抽了下,眼淚嘩嘩的流下。小自強憑借自己的意志力和堅強,最終有所好轉。一個8歲的兒童,在最痛苦的時候你,竟一滴眼淚也沒流,努力配合治療。這要有多大的勇氣啊!如果是我,早已對生活沒希望,更別說勇氣,連勁兒都提不起來。他讓我認識到交通事故是多么的血腥,多么痛苦,也讓我懂得應怎樣遵守交通規則。
還有我們在生活中應盡到的義務有:提醒大人們酒后不駕車,駕車不喝酒;提醒家人開機動車要帶頭盔;超載車應盡量不坐;不闖紅燈,不跨護欄。我爸爸接我放學時,開著摩托車把我和兩個妹妹接回家,已經超載了。而且還沒帶頭盔。我已經意識到這種行為是觸犯了交通規則,而且很危險,所以我會提醒爸爸以后要帶頭盔,超載了叫其他人車我或者妹妹。
今天的這堂講座,讓我受益頗多,不僅學會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識,還記住了一個口訣:左瞧瞧,右望望,寧停三分,不爭一秒。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21
聆聽武校長的家庭教育講座,我頗感收益良多。其中的一個事例,尤其令我感觸深刻。
武校長講到,電力工程隊在深山中架設電纜時,由于溝深壑險,把電纜線從一座山梁扯到對面的山梁上去,極為不便。聰明的施工人員就是這樣操作的:首先放飛風箏,讓風箏落在對面山梁上。然后,把“風箏線”逐漸變得粗起來。當“風箏線”粗到足以承受電纜的重量時,最后順利地把電纜牽引過去。
這個聰明辦法令人拍案稱奇,其過程更就是耐人尋味。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風箏線’逐漸變粗”的巧妙過程,細細的風箏線能成功地牽引電纜嗎?地球人都知道,當然不能!
可就是,在教育孩子,特別就是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不少教師、家長恰恰忽略了那個讓“‘風箏線’逐漸變粗”的巧妙過程,急功近利,簡單粗暴,結果自然就是事與愿違。
由這件我聯想到自己的一些做法。
初接班這個時,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一多半男生長期不交作業……我從每天早晨組織學生搞接力賽跑做起,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意識。這種意識,遷移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班風班貌漸漸好轉。鑒于學生不愛學習,我就從讀故事書抓起,讓學生愛上讀書,愛上學習……
總之,辦法總會比困難多。前提嘛,就是付出足夠的愛心和耐心。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22
前段時間,區委宣傳部舉辦了一場傳統文化講座,邀請了齊魯師范大學曾凡朝教授為全區宣傳工作人員講授了傳統文化知識。剛開始,我在想,這樣的講座有什么意思,能學到什么?可是講座開始后,我發現曾教授講的很好,在場的領導及人員聽的也是很認真。兩個小時的講座,很短,但是對我們的觸動卻很深。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足以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作為殘聯工作人員,每天服務于殘疾人,身邊又有不少殘疾人同事,在他們很多人身上就深刻的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們不卑不亢,憑借對生活的熱愛,像正常人一樣學習、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這樣的精神就值得我們學習。當我剛進入殘聯工作的時候,看到我身邊跟我同齡的“一專兩員”,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受,我每天和他們在一起工作、一起吃飯。我覺得他們和我一樣,沒有任何的差別,他們工作起來很認真,在有些方面做的比我都好。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我也是名殘疾人,我能否向他們一樣堅強一樣樂觀?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是,他們身上散發的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卻深深地影響著我。我相信,他們在生活中需要的不僅是理解、尊重與幫助,更渴望的是和我們一樣平等參與各種社會生活。
其實,傳統文化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在工作之余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23
法律,是人人都要遵守的準則;安全,是我們每一天都關注的事件,兩者皆不可拋。如果沒了法律,社會亂了套;沒了安全,世界將陷入恐慌之中,所以,學習關于法律與安全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上周星期四午時,我們全校師生在學校的安排下,聆聽了尖山派出所一位警官叔叔的法制教育講座。時間雖僅有短短的半個小時,但我的收獲卻頗多。
講座開始后,周警官先是給我們讀了一封信。這是一個因盜竊被判死刑的犯人在行刑前寫給弟弟的。在這份信中,他說自我對不起弟弟,更對不起父母,讓弟弟不要學他,要做個正義的人,別干些小偷小摸的。事。這質樸的語言讓我看到一個犯人臨死前的覺悟,也讓我明白,法律的底線是不可觸碰的。
之后周警官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就是:不要因為好事影響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壞事影響小就去做。
講起安全,周警官更是滔滔不絕,從交通安全一向到消防安全各種知識無所不講。比如在遇到火災時,就用濕毛巾捂住鼻口,沿著安全路線迅速逃跑;在道路上行走就注意:不要在馬路上看書,不要在馬路上玩耍,不要橫跨護欄,不要在馬路上打鬧,不要橫穿馬路。最終講了中小學生在游泳時,必須和大人一齊去,不要在游泳池里打鬧,不要成群結隊去河里游泳……
這次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更讓我明白法律和安全的重要。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24
中國有句俗話: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走路有走路的規矩,說話有說話的規矩,做事有做事的規矩,這些規矩就是法。
以前我總以為我們是小學生,法離我們遠著呢!直到那天聽了大浦派出所的周所長給我們作的講座才知道,法就在我們身邊!
周所長和我們談了許多事例,給我影響映象最深的是有兩個同學因一件小事吵了起來,以致后來大打出手。甲同學一失手將乙同學推下了樓。兩家人因此而鬧上了法庭,雙方都有各自的理由,乙同學的家長稱對方是故意傷人,而甲同學的家長不承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正當防衛,雙方爭執不下。
同學們,你認為在這件事上誰對誰錯呢?
其實,兩人由于一時沖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他們都有錯。同學間有矛盾那是正常的,可我們該怎樣處理呢?是像上面兩位同學這樣,還是去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助解決呢?在這場悲劇中受害的又何嘗只是甲同學,他不但給對方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痛苦。
如果一個學生沒有法律意識,觸犯了法律,再好的學習成績也沒有用的。在此我要真心的對那些愛惹事的同學說一聲:朋友們,多學一些法律常識吧!把勇氣和精力用在學習上,用在對壞人壞事的斗爭中,你才是真正的英雄。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做一個學法的小主人、懂法的小衛士、守法的小公民吧!
【參加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參加講座心得體會03-26
參加家庭教育講座的心得體會(精選7篇)05-09
教育教學講座心得體會04-12
參加法律講座心得體會11-12
參加考研講座心得體會07-13
參加防詐騙講座的心得體會05-24
參加交通安全講座心得體會01-15
參加講座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1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