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如何做一名教師演講稿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這是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們學習最多的理念;教育為學生服務,已成為每個學校的口號;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已基本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可同時,“不會做教師了!”也成為許多教師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學生厭學、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現象、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考試指揮棒的格格不入……人們對教育的諸多問責,對教師角色越來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確實使我們困惑:“新時期,該怎樣當老師?”每每看到家長、學生對教師壓制學生個性甚至傷害學生等教育失范行為批評以致控訴、親身體會到教師的委屈和在家長要應試與學生要素質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時,“該如何當好一名教師”的問題日夜縈繞于懷。
按照新課改和時代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和對當前基礎教育的觀察思考,筆者認為新時期的中小學教師應從下列幾方面去做。
首先,摒棄功利心,找準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學,要在社會上和家長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學質量好壞是評價的唯一標準。就當前的情況看,最直接的標準便是各類統考的分數。由此引發社會對“好老師”的評價標準,便是看所教學生知識掌握的好壞,家長還看教師平時作業布置多少、對學習抓得是否緊……這便是各民辦學校及高收費學校“緊抓教學質量”(實際上單指知識學習)的原因。因為只有學生考試成績好了,家長才會選擇這所學校,學校才會保住生源。而且,家、校還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理由:如果小學放松了學習,學生如何面對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學校,學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機會;就是將來步入社會,還是要參加各種考試考核才能贏得競爭呀!目前,教學評估的功利主義色彩也十分濃厚:各類檢查評比、競賽課公開課、教育科研課題、各種大小活動……在濃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驚人;許多老師也一邊學習著新課改理論,一邊仍以應試為目標,,大作業量、占課拖堂、對學生拔高要求、方法簡單粗暴……用極濃厚的功利心實施著“虐*性”教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才能顯效的工程,怎能簡化為用分數或其他簡單方式來考評教育短期內的突出效果?
面對當前社會上許許多多這樣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深入地思考:我們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學習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我們到底首先該教給學生什么?--愛因斯坦曾說:“青年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著名學者費孝通在談到“德育的遺憾”時回憶:“潘光旦先生曾經明確提出:教育必須以每個人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為了促進個性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進到一個至善的世界,成為完人。”余秋雨在談到人的素質時認為,文化知識只是人文素質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稱為一個完整的人,他還要有對事物整體判斷的能力、感性知覺能力和證偽能力,以及一顆善良的心。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培養人才的核心目標。——葉圣陶曾經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那么,培養兒童最核心的習慣是什么?筆者認為,應當是對學習的興趣和鉆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碼準則。作為教師,需要有崇尚科學的態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中,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認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內化為自已工作的指導思想,才可能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風趕潮,保持正常的心態,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其次,走出誤區,找準教師的“真位置”。
當今,我們雖然高談著人文關懷、師生關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幾千年師道尊嚴的影響,每位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理論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學生時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過去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思維時不時對新理念進行著干擾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覺地穿新鞋走老路,為自己錯誤的定位,常表現為:
一、神圣化。
教師潛意識里仍固守著在學生及家長面前絕對權威的地位,容不得學生、家長說“不”字。否則,輕則惱怒,重則“給小鞋穿”,這種現象當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們應當認識到,鼓勵學生及家長表述自己的意見,善待“頂嘴”、“狡辯”、“頂撞”,可以促進師生交往,這不僅是尊重問題,而且是促進師生交往良性循環的大問題。一個偉人說:“爭論是兩個心思的捷徑。”允許平等地位上的爭論,不僅教育,工作、人際交往都應走這條捷徑。
二、家長式。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傳統思想,在許多教師心中異化為:我是你的老師,就和你的父母一樣,我一切都是為你好,你必須聽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發點學生以為然否、方式方法學生是否樂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實上是否真能達到為學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師命是從。這種自以為是的家長式專制作風,既使學生成長痛苦,嚴重損壞師生感情,也常常會好心辦壞事,甚至造成嚴重后果。當老師在為自己鳴冤叫屈時,哪曾想到,這種專制作風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對兒童個性的摧殘、天性的扼殺!
三、工匠式。
教師是一門職業,但教育應是一門事業,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學、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師僅把它當作一份工作,上級怎么說,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風趕潮,疲于應付各項檢查評比,工作年年做,卻少有鉆研和反思,更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那么,新時期,教師的“真位置”又該是怎樣的?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少年科大的學生家長說:“春天正是花兒開放的時候,秋天才是收獲的季節,培養孩子也要順其自然;每種樹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長條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師應該這樣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讓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能充分重視學生的差異,因人而異地施教,重在育人,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用心觀察和體會教育過程中的樂趣,淡化結果,摒棄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學生同歡樂共發展;能用足夠的耐心欣賞每個學生的優點和個性,耐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各種意見,并巧妙地引導;能把學生當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即使他們有錯誤,也能建立在喚醒學生自覺性的基礎上慎用懲罰,充分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能放手鍛煉學生,把學生推到臺前,把自己隱藏在幕后,甘為學生的成長想方設法搭建最好的舞臺、花大力氣改進教法,不僅能授人以魚更能授人以漁……總之,請相信阿莫納什維利的話:只有把自己當作兒童,才能幫助兒童成為成人;只有把兒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現;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來;最后,全心全意地關懷兒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人道的教師。
同時,教師應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關于教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論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論語》)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新的師生關系使教師人格的影響力顯得更為重要。那么,新時期教師怎樣做才能具備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個“真人”。
雖然工作、生活的壓力使許多教師的生活軌跡幾乎成了學校—家庭的兩點一線,但路上匆匆而過,你是否已無心顧及周圍的人和事?在學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無暇真正關心學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務、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無力關心身邊鄰居……在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視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師要求學生講自己“給”比“拿”愉快的故事時,學生要他講,他搜腸刮肚后大吃一驚,因為他居然找不到這樣的故事!——教師要培養活生生的人,一個社會中的人,那么,教師首先就應是一名血肉豐滿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變成了工作的機器人!否則,這樣的“機器人”教出的學生就算知識越來越豐富,技能越來越強,創造力卻會慢慢枯竭,成為“智能機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
葉瀾教授說:“如果一個教師缺少智慧,就缺少尊嚴。”智慧來自于什么?——來自于博覽群書,教師要廣泛涉獵,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來自于對工作的滿腔熱愛,勤思考,善鉆研,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不斷積累。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橫生、談吐不凡,這樣的課堂,才能深深吸引學生,教師深受學生愛戴,并不斷成長。
三、做一名反思者。
教育是一種常做常新的事業,教育無止境,教師生涯也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前行的充滿新奇的旅途。反思將讓師生的生命變得五彩繽紛,反思將讓我們的教育變成一支抑揚頓挫的交響曲。一個善于反思的人,永遠擁有前進的動能;一個善于反思的民族,永遠擁有不竭的力量;我們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斷超越再超越,一個善于不斷反思的教師,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學地施教,深受學生敬仰。
說到底,做新時期的教師,就要積極地更新知識、觀念和能力,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去創造性地工作。讓我們熱愛教育、熱愛學生,使教育適合學生的發展,讓我們努力為學生的發展創設必要的條件,使學生和教師共同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