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勤廉榜樣個人事跡材料
腳踏實地、勤懇工作、廉潔從政、奉獻余熱。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搜集的鄉鎮勤廉榜樣個人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鎮勤廉榜樣個人事跡材料1】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
2016年4月12日,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縣委書記姜仕坤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在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決勝時刻,這名大山里土生土長的苗族漢子在一塊異常貧瘠的土地上破局開路、耕耘堅守,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兌現了對黨和人民的承諾。他的忠誠與擔當無愧于這個時代,他燃盡生命升起的熊熊火焰點亮了32萬晴隆人民脫貧攻堅的道路。
實干破局
站在山頂駐足遠望,四周茫茫大山向著遠方奔涌而去,留給晴隆的是一面面陡坡、一道道深谷、一片片破碎的巖體。這里幾乎沒有可供耕作的連片平地,世世代代的晴隆人只能在陡坡上,深谷中,巖體間,在一切找得到泥土的溝溝縫縫中撒下一把種子,種上幾棵苞谷。
晴隆,說這里是全中國最貧窮的地方并不為過。
2010年年初,剛剛40歲的姜仕坤調任晴隆縣縣長。雖然長期都在黔西南的貧困地區工作,但眼前嚴峻的現實還是讓這位年輕的干部感到“這個官不好當”。
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區,山高、水低、谷深、土瘠,石漠化情況嚴重,全縣181個行政村有122個是扶貧開發重點村,貧困發生率超過50%,意味著幾乎每兩個晴隆人就有一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上任后第一次走進宿舍,姜仕坤看見客廳里有一只碩大的塑料水桶。身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那是給他日常儲水用的。
縣城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水源地西泌河則在深深的谷底,提水落差高達900米,城區供水始終是老大難問題,自來水水費不僅昂貴,而且間歇性停水是常態。
看著屋里的大水桶,姜仕坤喃喃自語:“縣長的宿舍尚且如此,老百姓的家會是怎樣?”
馬不停蹄下鄉調研,見識過貧困的姜仕坤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一家四口的貧困戶,擠在一座住了三十多年的吊腳樓里,四面透風,家里沒有任何像樣的家具,坡地上種的苞谷,一年的收成還不夠喂豬。
他的眼圈當時就紅了,深深嘆了口氣,把兜里的兩百塊錢都留了下來。“買口鍋回來,先把年過了……”
這就是姜仕坤初到晴隆面對的現實——
在縣城,老百姓的順口溜說著“好個晴隆縣,白天停水、晚上停電。”
在農村,老百姓的民謠唱著“山谷石頭箐,水遠石頭硬;要想吃大米,除非生大病。”
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思想觀念落后……貧困在這里就是一道總也未能破解的難題。
再難的事也要有人去干。
“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寡言少語的姜仕坤上任后沒說一句豪言壯語,只是默默給自己定下這樣一條座右銘。
打破現狀要行動,夯實基礎要效率。
面對的問題千頭萬緒,姜仕坤決定從老百姓最關心的“水、電、路”破局。
推動西泌河水庫水電建設,用發電收入補貼城市用水,水費降了,自來水供應正常了;
大力推動城市電網改造,在沒有變電站的晴隆縣建了一座110千伏的變電站和220千伏的變電站,解決城區環網供電,一舉改變以前一處停電全城熄燈的狀況;
對通鄉公路進行硬化、修建安全防護欄,新修和改造數百公里通村公路、通組路和連戶路,許多以前只能靠步行進入的邊遠山村終于通了車……
在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背后,是一個似乎永遠不知疲倦的身影。
到省里爭取項目,到州里落實資金,施工現場一點點的勘驗圖紙,重點搬遷戶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解決自己的貧困問題不能等靠要,只能闖干拼!”認準了這條,姜仕坤以短跑的速度開始了自己在晴隆與貧困作戰的長跑。
在縣委、縣政府工作人員的記憶中,早上開會,姜仕坤經常是啃著一個饅頭行色匆匆走進會場。晴隆最遠的鄉鎮距離縣城有100多公里山路,開車一個來回需要八個鐘頭。一天走兩個鄉鎮,就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回宿舍,早上想要多睡會兒就會連吃頓正經早飯的時間都沒有。
從2010年當縣長到2014年做書記,姜仕坤的職位發生了變化,但沒變的是他永遠都停不下的腳步。
一次下鄉回來,疲憊的姜仕坤抬起自己的一條腿架在凳子上休息,周圍的同事們看到這一幕全都笑出了聲。原來他腳上皮鞋的鞋底已經爛了個大洞,腳底板露出一大塊,而他自己卻渾然不知。
一個磨穿鞋底的縣委書記,沒人知道他總共下了多少次鄉,爬了多少座山,只有他的司機朱黎家對照著里程表算過一筆賬:六年時間,行駛里程60萬公里,平均每天要在車上行進200公里,至于爬坡過坎、田間地頭走過的路更是無法計算。
“沒見過這么拼命的干部。”朱黎家說。
鉆研尋路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除了苦干努力更要精準發力。拔掉晴隆的窮根,靠撒胡椒面式的投入不行,必須要找到一條能夠引領全縣發展的門路。這條路究竟在哪?
晴隆草地中心主任張大權,是姜仕坤上任后第一個登門拜訪的部門負責人。
二十多年前,還是晴隆縣畜牧局一名普通技術員的張大權貸款養羊,幾年時間就成了當地有名的養羊大戶。從那之后,晴隆開始探索養羊扶貧的路子。在張大權的帶動下,晴隆羊養殖經過二十年發展,在育種、繁殖、經營上成效顯著,富了一批養羊大戶,也逐漸形成了在全國都小有名氣的山地畜牧業“晴隆模式”。
“晴隆多山少地,發展山地畜牧業得天獨厚,‘晴隆模式’能不能全面鋪開,成為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與張大權第一次徹夜長談,姜仕坤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盡管已經初具規模,但要想把一個特色產業發展成為帶動全縣脫貧的支柱產業卻并不容易。傳統的“晴隆模式”推廣養羊,采取的辦法是由扶貧資金補貼,縣草地中心提供種羊和草料借給農戶養,產出的羊羔歸農戶所有。這種方式雖解決了啟動資金的問題,但是回報周期長、養殖風險高、產權不明晰,很多農戶覺得是在為“公家”養羊,積極性普遍不高。
路就在眼前,可這條路并不好走。
“想讓百姓養羊,自己先得懂羊。”
無論再忙,姜仕坤一個月都會跟張大權見上幾面,電話三天打一個,有時候一聊就是幾個小時,幾乎所有的話題都是如何養羊,如何讓更多的貧困農民養羊。
在張大權的眼里,姜仕坤對養羊的鉆研近乎“癡迷”。書柜里,書桌上,床頭、茶幾,自己的車里,只要他平常伸手能夠著的地方多半都會放著一本養羊的專業書。每次下鄉都要問問鄉鎮養羊的情況,進村入戶總是先鉆進農民的羊圈里……
幾年下來,姜仕坤對養羊的熟悉程度已經堪稱半個畜牧業專家。
姜仕坤經常告訴身邊的干部,事關晴隆發展的每一項決定都要自己先弄懂吃透,絕不能心血來潮,絕不能拍腦袋想當然。“晴隆這種底子薄、基礎差的地方經不起折騰,領導干部要認真再認真、鉆研再鉆研。”
大田鄉董箐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安珍永遠都忘不了第一次見到姜仕坤的情景。
那天,正準備給羊喂料的李安珍發現一個陌生人在羊圈邊上轉悠,襯衫上透著汗漬,褲腳挽過小腿,一雙舊皮鞋上滿是泥濘。
沒等李安珍發問,這位陌生人先開了口:“你家的羊得了皮膚病,得趕緊治。”說著就轉身彎腰,揪起路邊的幾株野草遞給李安珍。“這種草叫馬鞭梢,多采點碾碎了榨出汁抹在發病的地方就能好。”
李安珍當時怎么也想不到,眼前這個一口土話、會給羊開藥方的中年人竟然是晴隆縣里“最大的官”。
上山下鄉做調研,走村串戶問需求,姜仕坤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晴隆山地養殖業的根基只有放在普通農戶身上,才能最大限度發揮脫貧致富的效應。”
“大姐,咱們這個地方沒耕地但有坡地草場,光靠種苞谷永遠也脫不了貧,你是黨員,又是養羊戶,要當個表率,做通鄉親們的思想工作,幫他們算好經濟賬,讓鄉親們把羊養起來。”姜仕坤的囑咐李安珍現在都還記著。
為調動普通農戶養羊的積極性,姜仕坤對傳統的“晴隆模式”進行升級,打破以前借羊給農戶養的模式,通過為農戶提供低息小額貸款,讓農民自己購買種羊養殖,再由縣草地中心提供技術指導。
這一改徹底解決了羊的產權問題,極大調動了農戶的積極性。以前借羊養,種羊病了、死了沒人愛惜;現在羊都是自己的,一些家里不通車的農戶怕買來的羊羔走山路壞了蹄子,竟然像背娃娃一樣把羊羔背回了自家的羊圈。
穩價格、建基地、育良種、興產業……
在姜仕坤的不懈努力下,短短六年時間,晴隆的山地畜牧業飛速發展,靠養羊脫貧的農戶不斷增加;許多以前種苞谷吃不飽飯的農民改種牧草,一年的收入翻了兩番;而隨著草場面積的擴大,晴隆石漠化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
到2015年底,“晴隆羊”已經成為貴州的知名品牌。晴隆羊的存欄總量已經發展到52.8萬只,種肉羊基地由過去的20個發展到88個,種草養羊覆蓋全縣14個鄉鎮2萬戶農家,養羊戶創收總額超過4億元。
除了孜孜不倦鉆研養羊,推動山地畜牧業大發展,姜仕坤還看準了晴隆獨特的地理人文優勢,全力以赴發展山地旅游,打造晴隆名片“二十四道拐”風景區。在緊抓產業扶貧、精準扶貧的同時,姜仕坤還下大力氣,狠抓易地扶貧搬遷,力爭徹底解決特困地區的脫貧問題……
黔西南大山里的農民,會想盡辦法在遍地石頭的山坡上尋找哪怕碗口大的土地播下種子。姜仕坤也一樣,他殫精竭慮地付出,就是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為晴隆脫貧播撒下希望。
整整六年,晴隆縣逐漸形成了以山地畜牧業、山地旅游業兩大產業強力拉動,以易地扶貧搬遷托底保障的發展格局,脫貧攻堅形勢發生根本性扭轉。窮了幾輩子的晴隆縣在石頭縫里走出了一條充滿希望的大道。
赤誠為民
在晴隆縣委辦常務副主任賀伯果的手機里,存著一張照片,那是2015年夏天,姜仕坤下鄉時拍攝的。照片里的他頭發白了,臉上刀削般的有了幾道皺紋,明顯消瘦的身體微微駝背,只有目光依舊透著堅毅。
“他太累了……”
作為姜仕坤身邊的工作人員,賀伯果最清楚這位縣委書記在晴隆的六年是怎樣度過的。
五加二、白加黑,不分晝夜的加班、開會,不論晴雨的下鄉、調研。
扶貧聯系點上的特困戶,他每家都要走到;搞大型主題活動推介山地旅游,他每個細節都要逐一過問;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面貌整治,他每個環節都要仔細斟酌;鄉鎮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他每個項目都要參與討論……
掰開田里的苞谷皮,姜仕坤一眼就能看出老百姓是不是種了良種;省里、州里的領導到晴隆實地考察,姜仕坤脫口就能說出每個鄉鎮的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主要企業的資產負債、利潤水平,每個職能局辦的工作重點,各個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
晴隆發展的大情小事,沒有他不操的心,沒有他看不到的死角。
六年不停歇的奮斗,姜仕坤帶領晴隆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
2012年初至2015年底,晴隆縣的貧困人口從16.19萬人減少到7.91萬人,貧困鄉(鎮)從12個減少到4個,貧困村從56個減少到52個,貧困發生率從52.2%降至25.1%。
然而在姜仕坤的筆記本上,牢牢記住的`卻是另外一組數字——
長流鄉,還有貧困村6個,貧困人口9020人,貧困發生率32.8%。
中營鎮,還有貧困村8個,貧困人口11752人,貧困發生率48%。
大田鄉,還有貧困村6個,貧困人口6865人,貧困發生率41.8%。
三寶鄉,還有貧困村3個,貧困人口2900人,貧困發生率51.7%。
……
“只要還有一個晴隆人沒有脫貧,我這個縣委書記就不能休息。”這就是姜仕坤許下的諾言,“要以破釜沉舟的決心,眾志成城推動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2016年,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還剩最后五年,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已經吹響。
2月26日,在晴隆縣召開的脫貧攻堅千名干部包保幫扶誓師大會上,姜仕坤帶領全縣各級干部近千人高舉右拳,莊嚴宣誓:
“脫貧攻堅,我是黨員,向我看齊!”
震耳欲聾的宣誓聲中,很少有人知道,常年高負荷的工作量已讓此時此刻的姜仕坤走到了生命的極限。
2016年3月7日,在興仁縣出差的姜仕坤突然休克,縣醫院初步檢查后懷疑是心臟病,要求姜仕坤盡快去大醫院確診。
緩過勁來的姜仕坤微笑著對身邊的同事們說,“現在不礙事,等忙過這陣再去。”
4月5日,正在興義開會的姜仕坤再次感到身體不適。在妻子的強烈要求下,他來到醫院檢查,可還沒等醫生把最后的檢查結果交給他,匆匆掛了一瓶營養液的姜仕坤就急著趕回晴隆連夜召開班子會議,部署下一階段工作。
“現在不礙事,等忙完這陣再去。”在回晴隆的路上,姜仕坤對電話里著急的妻子說……
4月6日上午,到興義參加全州鄉村發展倍增計劃與易地扶貧搬遷專題會。中午趕回晴隆,主持會議研究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4月7日,白天隨全省項目觀摩團觀摩興義、安龍、興仁扶貧項目,當天連夜趕回晴隆檢查觀摩點的籌備工作。
4月8日上午,在觀摩點匯報工作;下午,隨團觀摩貞豐項目;晚上9點多,召集晴隆縣有關負責人趕到貞豐開會,研究部署脫貧攻堅相關事宜。
4月9日,隨團觀摩貞豐項目后趕赴貴陽參加總結大會。當晚,在貴陽聽取關于晴隆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的策劃,之后連夜趕回興義。
4月10日上午,在興義參加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大會。當天下午,出差到廣州。
——這是姜仕坤最后一周的工作日程。
在這五天時間里,他數次出現身體透支的情況,幾次都是靠速效救心丸頂過了最難受的時候。每次身邊的人勸他趕緊去醫院,姜仕坤的回答總是那句話:“等忙完這陣再去。”
4月11日,姜仕坤在廣州出差的途中病發被送入醫院。當天下午,妻子王作艷趕往廣州陪護。4月12日6時,還沒有做完全部檢查的姜仕坤在睡夢中永遠閉上了眼睛。
他,太累太累了……
生命之光
與姜仕坤相濡以沫的妻子王作艷,直到今天仍對姜仕坤的離去無法釋懷。
結婚22年,兩地奔波的生活有13年,她沒有埋怨過;22年來,姜仕坤沒有帶她單獨旅行過一次,她沒有埋怨過;女兒中考、高考時,姜仕坤都不在身邊,她沒有埋怨過;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放棄掉自己喜愛的工作,她還是沒有埋怨過。
可這一次她總也想不通,“為什么你要走得那么急,連句話都沒有留下……”
對20歲的女兒田姍靈來說,父親工作了六年的晴隆是個熟悉但又陌生的地方。六年里,她只去過那兩次,并不清楚父親究竟每天在忙些什么,只是在下鄉的路上,父親會像個孩子一樣驕傲地告訴她:“女兒,這條路就是爸爸修的……”
“上大學前,一個月才能見到一次爸爸,但現在我覺得他每天都在陪我,好像他會隨時推開那扇門,輕輕地走到我的身邊……”
姜仕坤年邁的父母仍在老家冊亨縣務農,三個兄弟一個是管道工、一個是司機、一個是普通民警。當干部二十幾年,他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家人謀過一丁點福利。
作為一名丈夫、父親,他虧欠妻子、女兒太多的陪伴;作為一名兒子、兄弟,他虧欠家人太多的關心。姜仕坤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脫貧攻堅的事業,作為一名縣委書記,他俯仰無愧。
……
4月15日清晨,92歲高齡的晴隆縣原縣委副書記趙善平早早地穿戴整齊。這位當年隨二野解放貴州的老革命腿腳不好已經兩年沒有出過家門了。今天,他拄起雙拐,坐上孫子的車,趕往一百公里外的興義市只為參加姜仕坤的遺體告別。
“這么好的同志走了,一定要送一送。”老人說。
按照姜仕坤家人的意愿,他的遺體告別沒有儀式,沒有通知晴隆縣那些曾與他共事過的同事、朋友、鄉親。但在殯儀館的門口還是自發聚集了一千多名干部群眾。
在這些人中,有靠養羊富起來的農民,有他自掏腰包幫扶過的貧困戶,有跟隨他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戰友同事……還有很多,是他可能已經忘記,但卻永遠不會忘記他的普通百姓。
人民的淚水與懷念,是對一名共產黨人最好的祭奠。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姜仕坤宿舍的沙發上放著這么一本打開的書。熟悉他的人都說,這是他生前最愛看的一本書。他折過的書頁上有這樣一句話——
“可以遺憾,但不要后悔。我們留在這里,從來不是身不由己。而是選擇在這里經歷生活。”
沒有誰的生活是無法選擇的,面對極度的貧困和惡劣的環境,你可以按部就班,可以渾渾噩噩,甚至可以逃避離開,但姜仕坤卻偏偏為自己的生活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打開方式”。
他的選擇換來的是晴隆32萬百姓更有質量和尊嚴的生活;他的選擇是一個共產黨人、縣委書記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走一條路,點一盞燈。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姜仕坤燃盡了自己生命的全部。
女兒田姍靈從這本書中找到另外一句話,她覺得這才是父親一生的寫照——“那些星星點點的微芒,終會成為燃燒生命的熊熊之光。”
【鄉鎮勤廉榜樣個人事跡材料2】
從知青、工人到檢察官、法官,他始終以焦裕祿精神為榜樣,致力于民族團結、公正司法、勤政為民。退休后,他熱心公益,到社區、進學校,義務宣講法律,提供法律咨詢,傳播法治精神。
他就是“焦裕祿的好學生”——新疆哈密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
一篇報道引發了蘭考之行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正在念高二的阿布列林從報紙上讀到了用維吾爾文翻譯后的報道,便被焦裕祿的事跡深深感染。
當時他許下一個愿望,一定要到焦裕祿生活和奮斗的地方去看看。
“1968年2月,我的心愿終于實現了。”當年,阿布列林與5位同學從上海返回哈密,途中他把內心深藏多年的心愿告訴了同學們,并得到他們的一致贊同。
6個年輕人首先去拜謁了正在修建中的焦裕祿墓。“一路上,我們看到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修建的水利工程,看到大片大片鹽堿地被改造成良田,還栽上了一排排抵御風沙的樹木。”阿布列林說。接近傍晚,他們在蘭考中學找到了剛剛放學的焦裕祿的兒子和女兒——焦國慶、焦守云,在征得他們同意后來到了焦裕祿的家。“一間大房子,墻上糊滿報紙。2月份的蘭考,屋里冷得刺骨。”阿布列林說。一個縣委書記的家竟然如此窘迫貧寒,令他感到震驚。
臨行前,6個年輕人和焦裕祿的家人合了一張影。“現在,這照片已陪伴我48年了。”阿布列林說。
艱苦奮斗中牢記焦裕祿精神
1969年,阿布列林響應黨的號召,選擇在條件艱苦的火箭農場四分場當知青。
春耕,天不亮他就扛著坎土曼下地,平地、打埂子,白凈的雙手磨出了大水泡。秋收,他天不亮就提上一壺水,揮起鐮刀,和同伴們比賽“看誰收割的麥子多”,最多時一天割下1畝4分地的麥子。就這樣,在農場1年又10個月的火熱勞動中,他一天要干10個小時繁重的體力勞動,學會了打地埂、種麥種瓜種菜、收麥收瓜收菜、打場捆草背麻袋等農活兒。
1970年,阿布列林被組織推薦到哈密地區農機廠當翻砂工,跟漢族師傅學技術。沒有漢語基礎,他就白天拼命干活兒,晚上支個木箱子,在煤油燈下苦練方塊字,逐漸學會用漢文讀報、填表格、寫值班日志。
“翻砂工是最考驗膽量和體力的工種,如果操作不當,就有燙傷甚至致殘的危險。牢記著焦裕祿經常提到的‘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精神,我堅持了下來。”從一級工干到二級工,從生產班長干到車間團支部書記,阿布列林多次被評為“優秀共青團員”,年年被評為“先進生產者”。
1979年10月,哈密縣公檢法系統到企業篩選干部,阿布列林被錄取到檢察院工作。
“別人寫調查報告只用漢文就可以了,而我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用維吾爾文和漢文各寫一遍,再向上級用漢文匯報。”為此,他白天上班,業余時間學習《刑法》《訴訟法》等法律到深夜,用維吾爾文和漢文背熟了辦案所需的專業知識。
在檢察院和法院工作的30多年里,阿布列林出色地辦理了一個又一個案件,也從一個普通的檢察干部逐步成長為檢察院黨組書記、哈密市法院院長、哈密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副縣級審判員。
學習焦裕祿必須薪火相傳
1990年,阿布列林表姐的'兒子因涉嫌盜竊被移送檢察院。表姐上門苦苦哀求。“不管誰犯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當親情和法律同時擺在阿布列林面前時,他沒有想過要徇私枉法。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阿布列林做到了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
“學習焦裕祿精神,必須薪火相傳。”2010年,阿布列林退休后,成為焦裕祿精神的積極傳播者。今年9月7日,因頸椎頑疾做手術還未痊愈的阿布列林,來到哈密市中南路社區服務站“家庭黨校”,為離退休黨員講黨課,此次黨課主題為《弘揚焦裕祿精神,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
不久前,阿布列林還走進校園,為哈密市一中轉贈了焦裕祿銅像,為哈密市二中“焦裕祿書屋”捐贈了價值5000元的圖書。
哈密市一中是阿布列林的母校,在這里,他與共青團員們一起開展了“學習傳承焦裕祿精神”的主題團會。“2014年11月,焦裕祿書記的女兒焦守云從河南專程到哈密,把她父親的銅像贈給我,今天我把銅像送給我的母校。我希望更多的學生,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像焦裕祿一樣的好黨員、好干部。”阿布列林說。
48年前,不滿18歲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慕名前往河南蘭考與焦裕祿的家人合了影。48年來,盡管先后搬過8次家,但這張珍貴的照片始終伴隨著他,激勵著他去學習、去工作。
從阿布列林的事跡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他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的無限熱愛,對焦裕祿精神的模范踐行,對民族團結的自覺維護,對自己和家人親屬的嚴格要求。這些,都是榜樣的力量在他身上的充分展現。
要成為時代先鋒,就必須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在始終保持勤政廉政的政治本色中,更好地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要成為時代先鋒,就必須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中,更好地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深學是基礎,細照是關鍵,篤行是目的。我們要像阿布列林·阿不列孜那樣,把焦裕祿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鄉鎮勤廉榜樣個人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鄉鎮干部勤廉榜樣事跡材料03-21
勤廉榜樣事跡材料03-20
基層勤廉榜樣事跡材料03-21
勤廉榜樣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6篇)04-21
2016個人德能勤績廉現實表現材料范文09-28
2016年榜樣的力量羅官章事跡材料11-02
鄉鎮最美教師事跡材料精選06-29
鄉鎮最美家庭事跡材料(通用11篇)04-20
2016年榜樣羅官章的先進事跡材料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