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精選16篇)
在中國文明五千年和漢語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歷史典故璀璨奪目,蔚為壯觀,它是文明的積淀,漢語的精華,智慧的結晶,文化的瑰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典故與其臨淵慕魚 不如退而結網,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典故 1
一個人在河邊看到水里的魚又大又多,很想吃,就天天守在河邊“望魚興嘆”,一個老人看見了,就對他說;“你天天在河邊看著這些魚,魚也不會自己跳上來,你不如回去織張網來撈還管用一點。”那人聽了,就真的回去織了張大網,當他把網撒到河里后,果然撈到了又大又多的魚。這就是“與其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個典故的來由。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懶惰是不會天上掉餡餅的.。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努力,才會有成功的那一天。知識是打開成功的金鑰匙。
歷史典故 2
雪中送炭
【出處】(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
【釋義】炭:木炭。在寒冷的下雪天給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別人極其困難和危急的時候,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歷史典故】
宋太宗即位后,因其深知創業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很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為百姓、為社稷著想。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下起來沒完沒了。宋太宗在屋子里,身上披著狐貍皮外套,仍然覺得渾身發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太宗命人端來取暖的火盆,奉上溫熱的美酒。他烤著火,品嘗著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樹上的枯枝隨著寒風,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動,暗想:這么寒冷的天氣,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許多缺柴少米的,他們的日子要怎么過呢?
想到這里,他馬上下令召府尹進宮,他對府尹說:“如今天寒地凍,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你馬上帶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幫助那些無法過冬的.人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府尹領旨,帶領衙役,備好衣食和木炭,給有困難的人家都留下足夠的東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萬分,于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歷史典故 3
寵辱不驚
【出處】(晉代)潘岳《在懷縣》詩。
【釋義】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歷史典故】
唐太宗時期,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余,他被任命為考功員外郎,是專管官吏考績的。因為他做事認真、公正,深受人們的敬重。
一次,盧承慶奉命調查漕運船只失事的責任問題,他給負責此事的一個官員評定了“中下”的'評語,并通知了本人。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說后,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事后想了想,覺得糧船翻沉,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救的,給他一個“中下”的評語未免太過嚴苛了,于是,就把評語改成了“中中”,并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么激動的神色。盧承慶得知此事,脫口稱贊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于是,又把他的評語改成了“中上”。
后來,盧承慶本人也經歷過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并不因命運的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為人的原則。
歷史典故 4
大禹治水
【出處】《尚書·大禹謨》。
【釋義】禹:三皇五帝時中原的領袖。大禹治理水患為百姓謀福。
【歷史典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驗教訓,采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
傳說禹在治水的十三年當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他一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于是,三次經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終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堯一樣,物色部落聯盟首領。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就被舜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后,大禹繼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歷史典故 5
扇枕溫席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
【釋義】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歷史典故】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里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床扇涼,然后伺候父親上床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鄰的稱贊。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后,人們推舉黃香當地方官。黃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饑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稅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歷史典故 6
結草銜環
結草銜環:永懷感恩之心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后漢書·楊震傳》。
【釋義】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歷史典故】
“結草”的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后,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后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打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后,當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典故則見于《后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并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后人所傳誦。
后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歷史典故 7
大禹受舜的禪讓而繼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據說大禹活到了一百歲,死后葬在會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領鯀的兒子,據傳為顓頊(zhuānxù)曾孫,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時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堯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堯帝便叫鯀治水。因為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制度”的地步,堯帝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親被殺之后,舜又向堯推薦說:“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治水。”禹深知這里面隱藏的政治意圖,因此,他“薄衣食,卑宮室”、“聲為律,身為度”、“左準繩,右規矩”、“疏九河,陂九澤”、“度九山,開九州”,為平定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忠于職守,克勤克儉,身先士卒,埋頭苦干,還把地域劃定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僅如此,大禹還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律,責躬罪己,仁厚愛民。以前,大禹的'父親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墻來保衛自己,使得自己屬下的部落及族人紛紛離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認為有機可乘,都虎視眈眈地等待著機會。大禹當上首領后,注意到這個情況,就馬上派人拆掉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不但如此,他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兵器,以道德來教化人民。大禹帶領部下,因地制宜,教民眾學種稻谷、種雜糧,發展農牧業生產。這時候天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夠好幾年吃的糧食,國庫中的貯備也足夠用好幾十年。
大禹帶領整個部落的人都各盡其責,別的部落相繼來歸附。大禹在涂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有上萬人。舜也覺得大禹是一個能夠治理天下的賢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
歷史典故 8
一: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二: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丑,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于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里,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三: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歷史典故 9
破題
唐翰林學士李程初應博學宏辭科,試題為《日五色賦》,李程試卷的首句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時人稱之為破題。又,宋詩人梅堯臣,應范仲淹邀宴。席間賦《河豚魚》詩一首,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評此詩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后因稱詩文起首數句點破題意曰“破題”,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題為-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題又常被引申為第一次之意。如《西廂記》:“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遭別離。”(典見《國史補》、《六一詩話》)
歷史典故 10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當初到漢時不為劉邦重用,于是逃走,謀士蕭何追回了韓信,并舉薦給劉邦為將軍。韓信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占據關中,后協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劉邦稱帝之后,以韓信謀反為由將他將為淮陰侯,后蕭何與呂后設計將韓信處死。
歷史典故 11
響遏行云
古代傳說:薛譚拜歌唱家秦青為師,學藝未成自以為得奧妙,而向老師告辭。秦青并不挽留,將他送到郊外,途中為他撫節悲歌,表達師生依依之情。其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薛譚乃知己之不足,于是懇求秦青允許他返回繼續學習,終身不敢言去。“響遏行云”,形容歌聲高亮,似乎能阻止行云的前進。蘇軾《減字木蘭花?詠慶姬》詞“響亮歌喉,遏住行云翠不收”,即用此典。(典見《列子?湯問》)
歷史典故 12
指鹿為馬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也,以鹿為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問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馬。當此之時秦王不能自信自而從邪臣之說。
譯文:秦二世的時候,趙高駕著一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問他說:“丞相為什么駕著一頭鹿呢?”趙高說:“這是一匹馬啊!”二世說:“丞相錯了,把鹿當做馬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啊!(如果)陛下認為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一問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說是鹿,一半說是馬。這時,秦王不相信自己,卻相信奸臣的話。
歷史典故 13
謙遜的愛因斯坦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聲譽顯赫的物理學家,深受人們的敬仰。在紐約河濱教堂所設的世界最偉大的學者的塑像中,愛因斯坦是惟一活著的人。但他并沒有被榮譽沖昏頭腦,始終保持著謙遜的品質。他對別人把他當成偶像感到無法理解,對報刊上的宣傳和贊揚十分厭煩,非凡是那些記者、畫師、雕塑師來找他拍照、畫像、塑像,更使他難以忍受,他說他簡直成了這些行業的'模特兒了。
愛因斯坦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超人。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過的道路的延伸,科學的新時代是在前人基礎上開辟的,因此他總是抱著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贊賞前人的貢獻。他知道,在科學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人在共同奮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貢獻,因此他對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對自己的下屬和學生,愛因斯坦也沒有任何傲慢的表現,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無不為他的和藹可親和平等待人而感動。他還總結了這樣一個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他認為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個真理的忠實而勤勉的追求者。
歷史典故 14
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打韓國,占領了韓國的野王(地方名,今河南沁陽縣)。野王是韓國上黨同韓國內地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黨孤立了。上黨的地方官馮亭想“嫁其禍于趙”,希望能得到趙孝成王的`保護。他給趙孝成王寫了一封信,信上寫道:“秦國進攻我們韓國,情況十分危急,上黨很可能要陷于秦手。我等上黨吏民不愿附秦,而愿附趙。今將所轄17城,拜獻給大王。祈大王辱收之……”
他把平原君趙勝召來商議。平原君欣喜地說:“用百萬軍士去征戰,征戰數年,也未必能得一城。而今不費寸兵斗糧,便可得17城座城池,這是多么大的利益呀!機不可失,不可失。”
可是,這樣一來,果真激怒了秦國。秦國又派白起來攻打趙國,這就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趙國大敗,40萬趙軍,全部覆滅。
對于“坐收17城”的這一歷史事件,《史記》作者司馬遷作了評論。他說:平原君趙勝,在當時雖然也算個著名人物,但是“他未睹大體”,眼光短淺,貪圖私利,頭腦發熱,理智不清,“利令智昏”。
歷史典故 15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后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
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歷史典故 16
公元312年,也就是西晉懷帝永嘉六年,南京發生了一起史上最凄美的“追星”事件:知名帥哥演講家衛玠在眾多美眉粉絲們的爭相圍觀下,累死了!典故“看殺衛玠”說的就是這回事。
魏晉南北朝是個美男如玉的年代,衛玠在眾多的美男中,又以其獨特的病態美更惹美眉們憐愛,每次他坐著白羊車穿行在洛陽街上,遠遠望去,就仿佛白玉雕成的塑像,洛陽居民傾城而出,站在路邊欣賞花美男,一時間萬人空巷,當時人都叫他“璧人”。
光靠俊美,還不足以成為大眾偶像明星,衛玠有著一項絕技——清談。清談是很累人的,畢竟那是一種高度的抽象思維活動。由于衛玠很會擺龍門陣,爹媽怕他磨牙磨得太累影響身體健康,而且政治問題太敏感,最好避開,就限制他多說話,因此他多數情況下保持緘默,但是偶爾舌頭癢了,便會口若懸河,立馬就能把四座的人震趴下。王澄算是名士中清談玄理的大腕了,但一聽到衛玠發言,每每“絕倒”。
像衛玠這樣的璧人出門簡直是一場災難,每次都造成城中交通癱瘓,因為來欣賞他的美眉太多了,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觀者如堵墻”。令人不得不嘆服的是,衛玠的美超越了性別,就連男人看了也怦然心動。驃騎將軍王濟是衛玠的舅舅,豐神俊朗,儀表不凡,可王濟總會感嘆,和外甥在一起時,“仿佛身邊有一顆明珠,把我襯得跟個豬頭似的”。
后來,衛玠搬到了首都南京。他不了解的是,關于他的美貌傳說早就流傳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這還了得?衛玠來了!就是那個美得慘絕人寰、清談起來勾魂攝魄的衛璧人啊!結果,南京城的衛玠粉絲集體出動,把衛玠圍了個水泄不通,有要簽名的`、有求擁抱的,那時候可沒有保安維持秩序,把衛玠累得半死。由于眾粉絲腎上腺素上升,極度興奮久久不肯離去,再加上被圍堵著空氣混濁,衛玠本身又是個多愁多病身,一不小心他就掛掉了,年僅27歲。這炫目的大明星隕落時,南京的“衛粉”們哭聲震天。
“看殺衛玠”這一典故,《晉書·衛玠傳》、《世說新語》等古籍上都有記載。這死法是因美而帶來的“杯具”,也可算是人類死因中最離奇另類的一種了吧。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01-30
歷史的典故05-22
歷史典故05-20
經典歷史典故04-0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故事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