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國戰(zhàn)隼 第515章 第二道阻攔索
“五八八,調整好姿態(tài)準備著艦。”
按照艦樓一比一建造出來的建筑物上,視野最好的是飛行控制塔臺,這里是戰(zhàn)機作業(yè)指揮的神經中樞,承擔著地面調運指揮、進近指揮、起降指揮等一切職能,基本上除了作戰(zhàn)外,所有的指揮都是這里負責,等同于機場塔臺。
除了這里,艦樓上還有一個非常神秘的部門:情報指揮中心。那里是作戰(zhàn)指揮的中樞,艦隊老大通常在那里活動,位置更高,差不多就是在駕駛艙下,便于艦隊老大在兩者之間往返。
飛行控制塔臺給繞了一圈回來徐徐下降高度的李戰(zhàn)下達了指令。
李戰(zhàn)保持住下降率,戰(zhàn)機在規(guī)定下降航路上,不偏不倚不高不低,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老陳頭抱著膀子站在指揮員身邊,瞇著眼睛觀察558的姿態(tài),很滿意的微微點頭。
指揮員是海航某師的一位副師長名喚石陌影,很女性化的名字,卻是一個敦厚的山東漢子。他是第一批教員,自然也是第一批通過了陸基模擬飛行甲板起降考核的飛行員,張雪陽那一批人是就是他們手把手帶出來的。
石陌影知道588上面的飛行員是陳總的學生,偷空笑道,“陳總,你這個學生水平很不錯,到現(xiàn)在為止所有動作可以說都是教科書式標準。”
“這小子不是一般人,在訓練基地的時候就入選了空軍人才庫。”老陳頭自豪的笑道,“下部隊三年多立了八個一等功,很不簡單。”
石陌影當然知道來了一個“八個一”飛行員,免試特招,想不知道都難,但是他對李戰(zhàn)這個名字也僅限于聽說過,低空突防是李戰(zhàn)搞出來的戰(zhàn)訓方法和標準,但是部隊在對戰(zhàn)法宣傳推廣的時候是沒有提個人名字的,除非牛逼到像郭興福那樣的神人,那倒是可以以名字來命名戰(zhàn)法。
郭興福教學法在當時那個年代的意義有多重大?
打個簡單的比方:原本完成一個單兵的訓練如果需要一年,那么郭興福教學法出來之后只需要三個月。可能不太恰當,但在六十年代郭興福教學法的意義就是這么重大。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可以說是為部隊組訓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影響有多深遠呢?現(xiàn)在陸軍單兵綜合演練科目就是在當年郭興福總結出來的基礎上優(yōu)化而來的。單兵綜合演練是衡量一名步兵戰(zhàn)士綜合軍事素質的唯一科目。
基層軍事干部、院校教員等中下級軍官如果能評上一個“郭興福式教員”,那前途基本無憂了。
李戰(zhàn)顯然沒法和郭興福老前輩比,他也還沒有達到那個高度。本身低空突防就不是什么新戰(zhàn)術,他只不過是進行了優(yōu)化以及找出了針對性的訓練方法罷了。就是說這件事大家都知道做了有好處可是諸多顧慮,然后李戰(zhàn)第一個去做了。
他是這么一個意義。
隔著軍種就隔了很多消息,石陌影不了解李戰(zhàn)也不足為奇了。
石陌影早就想好好的打聽一下李戰(zhàn)的八個一等功是怎么回事了,只是根本騰不出時間來,現(xiàn)在也不是閑聊的時候,所以暫且把好奇放下來。
不到三十歲下部隊三年多榮立八個一等功,這樣的詞語組合在一起怎么看都是不常規(guī)的。
模擬著艦區(qū)沒有部署阻攔索,而是使用四根易斷繩索來代替。飛行員正常降落用尾勾去勾繩索,哪一根斷了說明勾上了哪一根,而且在兩側部署了高速攝像機,可以把這個短暫過程的細節(jié)拍攝下來。
顯然,降落練習被拆成了幾個分解動作來進行。這種辦法也是我軍常用的、且很有效的訓練辦法。小到齊步走大到分列式,全部拆分成若干個分解動作,逐個反復練習再進行連貫動作,效果非常的明顯。
中國陸軍步兵連的任何一名有一年兵齡以上的戰(zhàn)士都可以在三個小時之內讓一群沒有任何隊列基礎的十七八歲的高校學生走出整齊的建制齊步來。
即使碰上同手同腳情況嚴重的“特殊學生”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四根模擬阻攔索以相距十二米的距離平行部署,從艦艉開始數(shù)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阻攔索,飛行員要勾住第二第三道,勾住第二道最為理想。所以訓練目標是勾住第二道阻攔索。
“八個一”飛行員到底有多少斤兩馬上就知道了。
老陳頭非常關心李戰(zhàn)的首次實機訓練,在他的印象里,訓練基地一年里李戰(zhàn)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任何差錯,每一個科目訓練都是拔尖的,所以當時他才被單獨拿出來等候部隊的爭搶。
但是陸基戰(zhàn)斗機的降落和艦載戰(zhàn)斗機的降落完全的不一樣,哪怕是像李戰(zhàn)這么厲害的飛行員,他也不敢說他能保證每一次降落都可以在同一個點上觸地。而在同一個點觸地是艦載戰(zhàn)斗機著艦的基本要求。只有勾住第二道阻攔索才能證明你的實力,如果每一次都能勾住第二道阻攔索,那么恭喜你成為合格的艦載機飛行員了,僅僅是合格的。
勾住第一道阻攔索說明下滑角偏大了,有撞上艦艉的危險,勾住第四道阻攔索則意味著你的滑行距離被壓縮到了最短,有沖出甲板掉入海里的風險。
在這樣的超高要求的基礎上,飛行員要在戰(zhàn)機停止之前保持足夠復飛的能量!
可以這么理解,艦載戰(zhàn)斗機基本上是以起飛推力著艦的,因為一旦錯過了阻攔索或者勾住了不合適的那一道,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復飛。留給飛行員的僅僅是一百來米長的跑道,戰(zhàn)機推力不足就會墜海。
李戰(zhàn)確認襟翼位置后向飛行控制塔臺報告:“塔臺,五八八準備好著艦,完畢。”
“起落架放下,尾勾放下,確認,可以著艦。”石陌影確認了信息后回答。
588的降落軌跡非常完美,姿態(tài)很穩(wěn)定,看樣子李戰(zhàn)可能是第一位首次實機飛行即成功的準飛鯊。
李戰(zhàn)控制住了速度,保持在了隨時復飛的位置,如果著艦失敗,他必須在兩秒鐘之內把襟翼調整到起飛位置同時把油門桿放在最大推力位置進行逃逸復飛,如果成功勾住阻攔索,他同樣要在兩秒鐘之內收回全部油門并且在前后起落架輪胎著艦后踩死剎車。
因為他的降落滑行距離僅有一百米。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